2012年无锡市语文中考考试模拟3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12年无锡市语文中考考试模拟3
(九年级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2年无锡市考试语文模拟测试三正式考试时,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3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2.答选择题必须用
试题预览
2012年无锡市 考试
语文模拟测试三
正式考试时,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考试时间为 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3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2.答选择题必须用 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正确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
3.答主观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作答,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读音和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狡黠(xié) 害(hài)人听闻 B.畸(qī) 形 重峦叠障(zhànɡ)
C.繁衍(yǎn) 相形见绌(chù) D.恣睢(suī) 吹毛求疵(pī)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在会上,小明酝酿了一下,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B.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航天史上承前启后重要的一步。
C.60年的春华秋实,60年的努力,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在草原上,星罗棋布着好几座美丽的蒙古包。
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过:过失。 B.衡:同“横”,不顺。
C.拂:同“弼”,辅佐。 D.出:在国外。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插艾蒲、采百草等习俗在民间广为流传。
B.夏天的凤凰古城,真是我们纳凉避暑、休闲娱乐的好季节。
C.京剧“国粹”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恢弘,深受戏迷和中老年朋友的喜爱。
D.经过专家们评议,使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瓷摘得头筹,成为盐城的“民间国宝”。
5.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2分)( )
年老的母亲欣慰地看到使人陶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和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让很久没有回家的儿子忍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A.灿烂的秋色和欣欣向荣的景象让儿子手舞足蹈。
B.母亲看到灿烂的秋色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C.秋色和景象让儿子手舞足蹈。
D.母亲看到儿子手舞足蹈。
6.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提炼观点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材料一 那瘦肉多得动你心的猪肉,有可能含有瘦肉精;那颜色白得馋你嘴的馒头, 有可能就用过漂白剂;那色彩艳得逼你眼的饮料,有可能就加了塑化剂……
材料二 公众之所以引起“愁吃”的恐慌,与少数媒体夸大其辞的宣传不无关系。例 如,某个地方西瓜使用了膨大剂,专家证实如剂量适当并不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但由于媒体的片面宣传,导致很多人不敢吃西瓜。他们把个别问题当成普遍现象,动辄以“致癌”“致死”定论,把食品安全的问题放大了。
材料三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主管、职能检测部门,已经开始行动,采取措施对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实行全程监控和检测,对黑心者,频出重拳。
A.群众对食品安全基本满意,少数群众不满意。
B.食品安全确实存在问题。
C.行政部门已经对食品领域黑心者实施检测打击。
D.少数媒体片面宣传和夸大食品安全问题。
二、阅读与赏析(共39分)
(一)(12分)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 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十六年,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奋,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 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 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
(选自《后汉书•班梁列传》,有删节)
7.下列句中与“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以塞忠谏之路 B.以虏使首示之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
8.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班超素有很大的志向,不拘泥于小节。
B.班超很有口才,并且广泛地涉猎典籍。
C.班超做事谨慎,有时却未免犹豫不决。
D.班超“诈侍胡”“约火攻”“杀匈奴”等细节足见其智勇双全,胆略过人。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不耻劳辱 ②会天大风
③尝辍业投笔叹曰 ④见火然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2分)
译:
(2)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2分)
译:
(二)(4分)
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11.(1)诗中 、 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2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三)(5分)
宣 纸
①宣纸的原产地——安徽泾县,唐代隶属宣州府,宣纸困而得名。
②宣纸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纸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纸的制法是利用造纸机把纸浆平铺在网上而形成薄薄的纸页,再经过烘干而卷成纸卷。宣纸却是用传统方法手工焊成一张张湿纸,贴在墙上干燥而成。由于这点不同,宣纸的性能也与一般纸不一样。
③那么,宣纸有哪些特性呢?
④宣纸有润墨性。落墨于宣纸时,纸面会产生“发涸”的效果。普通纸发涸会使字或线条模糊不清,也不会出现晕状化开现象。而宣纸发涸会使墨色随水分逐渐向周围扩散,呈近似圆形的波浪式的变化,如果水墨掌握得当,就能获得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艺术妙味。
⑤宣纸有耐久性。宣纸的寿命至少是1050年,而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新闻纸的“寿命” 更短,五六十年后就会变黄、发脆。所以,宣纸算是纸中的“老寿星” 了。
⑥宣纸的耐久性与它的PH值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测定,绝大多数宣纸PH值都在8.3左右,呈碱性状态。因为宣纸呈碱性,这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 的侵蚀,其纸内纤维才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纸也不易出现颜色变黄、强度下降等情况,所以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⑦宣纸有变形性,宣纸能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适当伸长或收缩。它不怕折揉,可以重新装裱,即使折揉很多次,一经装裱便能整洁如新。
(选文有改动)
12.联系全文,谈谈宣纸之所以名满天下的原因。(3分)
答:
13.第⑤节除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答:
(四)(4分)
低 调
孙 睿
人往高处走,是人生追求。
人往低处走,是追求人生。
人往低处走,不是比谁更低,而是种心态:低调。
低调,是自然、平和、不争,但不能为了低而低,故意太低,就是造作。
低调,不是无作为,是不显摆。靠谱的都低调,忽悠的才高调。靠了谱,又何必忽悠?
越是经历风雨的人,越懂得低调;越是不谙世事的人,越张牙舞爪。
不牛的人,怕不被人知道;真牛的人,何须主动让人知道!
上品的瓷器,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下品的瓶子,艳俗、夸张、讨巧。
年幼允许无知,年少应该轻狂,但一辈子无知、轻狂,那是愚昧。
法国一位政治家说,一个人在20岁的时候不是愤青,这辈子就完了;如果到了30岁还看谁都不顺眼,那这辈子也完了。
中国一本《老子》,五千多字,就为说明一个道理:人要往低处走。说细点就是,无为。不争、寡欲、善为下。
无为不是不为。社会需要进步,个人也要进步,该为还得为,只是不要为得功利。
不争不是无争。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有生命的地方,这句话就适用。不争的是身外之物。
寡欲不是无欲。正因为人类有对光明的欲望,才有了电灯。寡欲是懂得适可而止。
善为下,不是不上。上了,才知道高处不胜寒;上过,才能真正知道下的好处。善为下,不是装孙子,是不装牛重雄。
在低处,不是恐高,不是怕摔,是高处的风景已无诱惑,是“一览众山小” 后选择返璞归真、平淡祥和。
商品社会,真往低处走,难。山珍海味、香车美女,处处都是诱惑;股票房子、工资职称,天天都是欲望。耐得住寂寞,需要功力,真一辈子守住一隅清静,离大师就不远了。
人往低处走,比往高处走还难,就像水往高处流比往低处流难一样。
14.本文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2分)
答:
1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分)
答:
(五)(14分)
姑苏看水
张 宏
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
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联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
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间出一爿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室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可是,当你回过神来细细品味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又能看到不同的水。在古街的老屋,临窗而坐,当阳光从屋后的河面散漫地折射在房顶,你手把着一杯茶,嗅着杯里的清香,你就开始更深地体会这里的水。
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花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舮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 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浪沧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水带来了富裕,也才能带来灵气,带来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名,芦黄荻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和、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凄凄芳草和茂茂着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人定胜天” 的日子里,一湖碧波竞被抽干,“以粮为纲”,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一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
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16.文章写苏州的水,为什么在开篇处写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的惧怕?(3分)
答:
17.本文的语言如苏州的水,充满了苏州的味道,请从修辞和内容角度品读文章画线句。(4分)
答:
18.阅读全文,你读出了苏州的水怎样的特点?(3分)
答:
19.文章结尾说: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联系文章说说苏州的人与水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4分)
答:
(六)(10分)
20.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 ,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②不愤不启, 。(《论语》)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烷溪沙》)
④ ,露为风味月为香。(苏轼《莲》)
⑤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⑥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⑦ ,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
⑧曲径通幽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⑨ ,志在千里。(曹操《步出夏门行》)
⑩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浣溪沙》)
三、表达与交流(共66分)
(一)(6分)
21.这是一个什么都需要快的时代,每个人似乎都如此害怕遗漏,或者被遗漏,仿佛永远有个声音在耳边说:快点,来不及了。请你就此发表看法,并作简要分析,不少于100字。 (6分)
(二)作文(60分)
22.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请以《懂你》为题作文。其中的“你” 可以是你曾经以为逐渐疏远的亲人或者朋友, 可以是你感悟的某处风景,可以是……
(1)文章叙述完整,富有真情实感。
(2)文章中不得出现校名、人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代替;
(3)不少于600字。 (49.76.37.221)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苏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
2012年无锡市语文中考考试模拟2
』  下一个『
2012年无锡市语文中考考试模拟4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