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2011——2012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高二选择性必修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其意义不同寻常,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微博释放的微动力 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这一被中国网民热捧的新媒介甚至成为穿越信息 黑洞的牵引力量。其实,小小的
试题预览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其意义不同寻常,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微博释放的微动力
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这一被中国网民热捧的新媒介甚至成为穿越信息
黑洞的牵引力量。
    其实,小小的微博承受了不少不能承受之重,承载了过多的光荣与梦想。在微博八面风光的背后,我们需要追问和思考这一新媒介形态的宽度与限度。
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体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波兹曼看来,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波兹曼曾认为,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他甚至顽固地认为,400年来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印刷术利大于弊。我们现代人对于智力的理解大多数来自于印刷文字,我们对于教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是一样的。印刷时代成就了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度,而电视媒介则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的形式。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题的超意识形成。波兹曼的这种观点,不无偏激,但有一定道理。
    微博催生我们的公共生活,但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宽度为代价的。与波兹曼一样,我认为,印刷媒介成就了思想的深度以及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系统性。阅读和写作成熟于印象时代。
微博视野中的阅读,是典型的泛读。在技术上,微博给书写者的空间十分有限,被限定在140字以内。在140个字符内传递一定的信息是可以的,但要表达像样的思想则是比较困难的。对于读者而言,在微博世界浸淫日久,注意力也被严重碎片化,喜欢追逐一个个信息碎片以及思想的边角料,体验的是点点滴滴短暂的快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感觉似乎是丰盈的,但这种阅读多是视觉层面上的愉悦,属于刺激大脑皮层的浅性观赏。微博世界中的阅读是典型的走马观花,很难有思维的深度潜入。在微博所目击的风景,神马都是浮云。读者享受的只是视觉的漫游,而对于思想和思维的深度操练,微博的效果往往是有限的。如果不适当控制自己的时间,微博会让你浪费很多时间,毕竟,碎片信息﹑碎片思考还是有其局限性,它不能提供系统性思想。微博视野的阅读,是典型的浅尝辄止的阅读。人生苦短,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稀缺资源,在微博上投注了过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必然会挤占了总的读写时间。关键的是,微博改变了我们的读写方式。习惯于微博读写的人,思维方式也被微博化,即被碎片化﹑颗粒化﹑浅表化,缺乏对问题的深度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1.下列对微博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可见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意义非同寻常
  B.改变中国社会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是微博释放的微动力.
  C.在某种程度上微博是以牺牲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宽度为代价的.
  D.微博改变人类的读写方式,但并未改变人类总的读写时间.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波兹曼认为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体对于文化精神重心的形成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   
     定性的影响是因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并且最终能控制文化。
  B.印刷时代成就了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度,娱乐则是电视上所有话题的超意识形成。
  C.阅读和写作成熟于印刷时代,印刷媒介成就了思想的深度以及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
     性和系统性.
  D.微博最大的不足是微博给书写者的空间极其有限,无法表达像样的思想。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追问和思考微博这一新兴媒介形态的宽度与限度迫在眉睫。
  B.在作者看来,微博容易使读者的注意力严重碎片化。
  C.微博世界中的阅读是视觉层面上的阅读,难有思维的深度潜入。
  D.作者主张适当控制微博阅读,避免被碎片化,颗粒化,浅表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性沉静详审                 审:慎重 
  B.为文简畅有法               为:写作 
  C.劝帝早朝晏罢               晏:晚
  D.还边兵,革宫市             革:改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3分)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               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
     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    
     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
     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
     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5分)

 (2)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①不胜衣。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 ①沈郎,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此处是诗人自指。
8.请就开头动词“争”的运用加以赏析。(5分)


9.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诗歌分析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杜牧《阿房宫赋》)
  (2)人生得意须尽欢,                      。                      ,千金散尽        
       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3)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书愤》)
  (4)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
      (杜甫《蜀相》)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文学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20世纪20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以他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让自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款,毕业后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交往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放榜录取,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自己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父亲找到了那位名人,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该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话。父亲听了非常感动,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体窘境和祈盼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蔼然可亲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的厚待。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来? 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令我听来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很清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的!”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你不欠你!在你一生中,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我可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下不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也没有给
       予父亲想要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渐渐悟出了其中
       的道理。
B.起初,“ 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
   他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段之一。 
C.这篇小说以“免费午餐”作为题目,因为“免费午餐”既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同时又是行文线索。
    D.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恨。 
E.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流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
   人,而不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我”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请概括小说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6分)

(4)小说中通过写“父亲”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我”的对话,能让你悟出哪些生活道理?(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5分)
爱因斯坦求职记
1900年,爱因斯坦以优秀的成绩从苏黎世工业大学师范系毕业,他家道贫寒,要不是有舅舅支持,他是不可能有钱读大学的。 
大学毕业后,爱因斯坦曾想留校任教,这样可以自食其力,又可以更好地在物理学领域作进一步的研究,这倒是宁静而美妙的的一种生活!可惜他在校读书期间不善于交际,“愣头愣脑”,不懂得跟教授们搞好关系。有一位叫韦伯的教授开始挺喜欢爱因斯坦,可后来越来越疏远了他。原因是他既不修边幅,又不通世故,别人都管韦伯叫教授,他却叫韦伯先生。“你这样说,他偏要那样干!课也不怎么上,实验也不好好做!哼……”韦伯曾这样背后对人评论他。有一次爱因斯坦写了一篇文章送给韦伯教授看,想从他那里获得一些看法和指导。韦伯看了半天也不知爱因斯坦写的是什么东西,就把文章退给爱因斯坦,却说:“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青年,只可惜呀,谁的话你也听不进去……”爱因斯坦脱口说:“韦伯先生……”可韦伯先生听也不听,摆摆手,转身走了。现在想留校,可是哪位教授又愿意推荐这位个性倔强、桀骜不驯的学生呢?何况他还是个犹太人。 
爱因斯坦只好回到住在意大利的父母家中。半年过去,工作毫无着落。失业的窘境让爱因斯坦十分焦心。他几乎跌到了人生的谷底。绝望之余,他竟然异想天开,想向德国伟大的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求助。因为奥斯特瓦尔德曾经力排众议,在瑞典化学家阿伦利乌斯(190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最困难时给予过巨大的帮助,才使其有了日后的辉煌业绩。奥斯特瓦尔德曾因这件事被誉为“科学伯乐”。爱因斯坦心里想,也许这位“科学伯乐”也能发现我这匹“千里马”哩!于是他就在1901年3月19日给奥斯特瓦尔德写了一封信。信里说:“……由于我受了您写的《普通化学》的启示,写了一篇关于毛细作用的论文,我很冒昧地寄一份给您。同时,我很唐突地问一下,您是否要雇用一位数学物理学的助手。我这样冒昧地请求是因为我没有钱,而且只有这样一种工作才能给予我深造的机会。” 
可以想象,爱因斯坦写出这样的信是出于怎样的无奈,并且生活的挫败也使他改变了那完全不在乎别人怎么想的性格。他写给奥斯特瓦尔德的这封信就显得比较“世故”,懂得讲究策略,先说他写的文章是受《普通化学》的影响,不露声色地把奥斯特瓦尔德吹捧一番,之后才提出要求。半年前他当学生时恐怕是不会这么做的。 
但这位“伯乐”却没有给爱因斯坦回信,这让爱因斯坦非常失望,却又有些不甘心。4月3日他又给奥斯特瓦尔德寄了一张明信片,心想既然对方不回信,再写信去就显得有点死气白赖,让人瞧不起。于是他找了个借口,在明信片上说上次写信可能忘了写回信地址,因此这次是特意告诉他地址的。当然,也还少不了再次说明自己的窘况。 可奥斯特瓦尔德仍然没有回信。 
万般无奈中,爱因斯坦又向荷兰的莱顿大学卡未林·昂内斯教授(191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求助。这次他考虑得更细致,除了寄上论文,还附了一张写好自己地址并贴满往返邮票的明信片。可这张往返明信片一去不返,大约被昂内斯丢进了废纸篓。爱因斯坦的心情一定不好受。 
爱因斯坦的父亲深深同情儿子的处境,洞察到失望的情绪如何刺伤了儿子的自尊心,再这样下去,也许会彻底毁了他的前程。虽然他贫病交加,也不熟悉科学界的情形,但出于深沉的父爱,他多么想能够帮儿子一把。于是他在爱因斯坦给奥斯特瓦尔德发出第二封信后的第十天,也提笔给奥斯特瓦尔德写了一封信:“亲爱的教授:请原谅我是这样的一个父亲,为了儿子的前途竟冒然给您写信。……我儿子因为目前的失业极为不安,而且时间越长,他就越认为自己没用;更严重的是由于我不富裕,他更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一个负担。由于我儿子尊崇您是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我才敢于请求您读一读我儿子的论文,并请求您写几个字鼓励他一下,以使他恢复对工作及生活的信心。如果您有可能替他谋得一个助教的职位,我将感恩不已。 我再次请求您原谅我的冒昧,而且希望您不要让我儿子知道我给您写了信。” 
但不知是奥斯特瓦尔德没收到这封信,还是看了仍然不为所动,爱因斯坦没有收到任何回信,更不用说什么鼓励和帮助了。 
天无绝人之路。1901年4月,爱因斯坦的大学同学格罗斯曼给爱因斯坦寄来一封信,带来好消息。信中说,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准备设立一个专门审查各种新发明的技术职位,格罗斯曼说他父亲乐于推荐爱因斯坦就任此职。 
一年之后,爱因斯坦终于正式到专利局上班,职位是三级技术审查员,年薪3500瑞士法郎。他终于在23岁时摆脱了可怕的失业阴影,可以自食其力并养家糊口,不再为面包揪心发愁了。为此爱因斯坦一生都念念不忘这位同学的帮助。他多次说:“这是格罗斯曼为一个朋友所做的最伟大的一件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很想留在母校任教,但韦伯教授认为爱因斯坦个性掘强、桀骜
   不驯,因而他拒绝了爱因斯坦的请求,没有向学校推荐爱因斯坦。
B.爱因斯坦给“科学伯乐”奥斯特瓦尔德写信,除了希望摆脱目前困难的处境外,也
   希望得到如同当年阿伦利乌斯那样的赏识和提携。
C.爱因斯坦给昂内斯教授附寄了一张写好自己地址并贴满往返邮票的明信片,之所以
   能这样做,是因为爱因斯坦太急于获得一份工作。
D.爱因斯坦的父亲知道失业会挫败儿子,为了挽救独生子的前程,他给奥斯特瓦尔德
   写了一封诚挚感人的信,正是这份深沉的父爱激励着爱因斯坦向着成为科学巨人的
   目标迈进。
E.本文通过记述爱因斯坦曲折的求职经历,表现了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执着追求的精
   神。
(2)在爱因斯坦的求职过程中,他经历了哪些坎坷?请简要概括。(6分)


(3)曲折的求职之路给爱因斯坦带来了哪此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4)从爱因斯坦不平坦的求职之路中,你获得哪些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这次世乒赛男子团体比赛中,我方教练斟酌再三,布出奇兵,大胆启用新人,出奇制胜了老对手瑞典队。
   B、工程已接近尾声,指挥部要求大家牢记“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训,再接再厉,为这项国家重点工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C、刘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D、只要3G用户双方同时拥有足够的带宽,就可让远隔几千里的人实现既能闻其声又能见其人的梦想,真可谓咫尺天涯。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北京市落实“国八条”的调控政策细则,分为八个部分,包括落实政府责任、全力做好住房保障、加强税收征管、切实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严格用地供应管理、合理引导需求、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和加强舆论引导等方面组成。
B.2010年12月,美国宇航局专家通过对比时隔数年拍摄的火星上同一区域的照片后认为,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液态水。
C.山东航空公司将于3月2日正式开通济南——大阪定期航班,济南人多年以来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D.访问英国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向莘莘学子深情地表露:“我深爱的祖国年轻而又古老、自强不息而又历经磨难、珍惜传统而又开放兼容。”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这个景象使很多初来乍到的中国旅行者很受震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知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头失落。
①这倒是一个不难让人理解的理由
②走到欧洲街道上东张西望、暗暗比较
③如果我们仅仅因历史过于厚重而失落了现代
④看来事情并不是这样
⑤原本总以为我们拥有历史,人家拥有现代
⑥但厚重的历史保存在哪里呢
    A.②⑤④⑥①③                B.②⑤⑥④③①
    C.⑤②④③①⑥                D.⑤④③①⑥②

16、阅读下面的文字,请概括出“粉丝”的三个主要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6分)
如今的图书出版界.许多当红作家或学者都拥有数量极大的“粉丝”。易中天的粉丝自称为“乙醚”,钱文忠的粉丝自称为“潜艇”,于丹的粉丝自称为“鱼丸”。他们的新书发布和签售受到各自粉丝的追捧,短时间内就能售出二三千本。难怪有人说,今天的大众阅读已成为“粉丝阅读”。
  □□□□□□ ;□□□□□□;□□□□□□
17、反思文化价值观失衡现象,请依照划线的句子仿写。(5分)
有人说现在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知道“QQ”的人越来越多,知道“阿Q”的人越来越少。
仿写:有人说现在                           ,                       ;         
                    ,                           。


六、写作(6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黎明时分,在德国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歌德在给他亲密的朋友写信:“我拼命工作,不接待采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惜时如金的歌德为什么把看日出当做每天必做的功课呢?
    有人认为,如期而至的朝阳昭示着责任,告诫人们要忠于自己的角色。
有人认为,瑰丽绚料的早霞散播着欢欣,提醒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诗意。
有人认为,活力四射的旭日解释着重生,劝慰人们暗夜之后会有新的希望、转机。
有人认为,旧时相识的太阳唤醒着记忆,嘱咐人们珍藏那些曾经的美好、温暖。
    对此,你怎样认为? 要求立意明确,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16.53.150.13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 期末试卷


上一个『高考名著导读之《雷雨》』  下一个『2011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句子排序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