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瞋目/缜密分娩/挽救谒见/遏制拈轻怕重/粘身连体 B.漂流/漂洗落枕/失落妍媸/研习拾级而上/路不拾遗 C.道行/修行埋怨/埋没什么/什锦吞吞吐吐/一吐为快 D.劲敌/痉挛膝盖/蹊跷亘古/更加年逾古稀/始终不
试题预览
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瞋目/缜密 分娩/挽救 谒见/遏制 拈轻怕重/粘身连体
B.漂流/漂洗 落枕/失落 妍媸/研习 拾级而上/路不拾遗
C.道行/修行 埋怨/埋没 什么/什锦 吞吞吐吐/一吐为快
D.劲敌/痉挛 膝盖/蹊跷 亘古/更加 年逾古稀/始终不渝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民工许霆利用银行ATM自动提款机的故障很轻松地提走了现金17.5万元,此事一经暴光,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喧然大波,人们纷纷置疑银行的安全措施。
B.十年前,洛浦一带还是一汪浊水,衰草离离,垃圾遍地,而今都是清波粼粼,芳草如荫,垂柳依依,成了游客流恋忘返的旅游胜地。
C.独辟蹊径的外国记者,就按照本国受众所需徜徉于北京街头,观察着这个特殊的国度。
D.房产市场的疲软,给正在发展的经济蒙上了阴影,有人认为应当注入“行政干预”这一强心剂;但运用行政手段控制房价,无异于饮鸠止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文化领袖的形成,不只需要本人的天赋和努力,还需要一个让公众认同的过程。任凭一两件事,不足以积累起文化领袖所需的声望。
B.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范,他们是时代的先锋、群众的楷模,是弘扬社会主义伟大民族精神的典型。
C.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D.营销专家告诫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否则一旦市场突然发生变化,企业就可能因产品的崩溃而元气大伤。
4.下列各句中,无语病的一项是( )
A.学校充满了喜庆的气氛,门头上张贴出“热烈欢迎市县领导到我校莅临指导工作”的巨幅标语。
B.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以“我做合格小公民”为主题,旨在提高儿童道德素养为目的,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支持。
C.晚会剧组全体人员经过几个月的苦战,一台构思新、演员新、技术新的联欢晚会终于与观众见面了。
D.近来一个媒体忽略但却是打破天窗的举动是贷款利率市场化。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政策安排,从方向上来说,具有战略意义。
5.下面是南京名园瞻园的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根据已给出的上联,下联的正确顺序应是:( )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被打乱内容的下联为:
①红雨②树边③小苑西回④一庭佳丽⑤莺唤起⑥看池边绿树⑦此间有⑧尧天⑨舜日
A.①②⑤④⑥③⑦⑧⑨ B. ③⑤④⑥②①⑦⑧⑨
C.③⑤④⑥②①⑦⑨⑧ D. ③⑤④⑥①②⑦⑨⑧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绿色技术与经济发展
乔 治
农村的贫穷是现代社会的隐患之一。工作和经济机遇的缺乏使得成千上万的人涌入已经人满为患的城市,从而在贫穷国家的主要城市中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和环境问题。贫穷的后果在城市里显示,但是其原因却大都在农村。这个世界需要的是一种可以在农村创造财富和工作机遇的新技术。它能够直接解决农村的问题。这种能产生工业并创造工作机遇的技术将给农民除进城外的另一种选择。它能带给他们生活下去并且不用迁徙就拥有富裕的机会。
近千年来,城市和农村间的财富和人口变化的平衡一直是人类历史学的主要课题之一。农村到城市的变化一直与从一类技术到另一类的转变相联系。这两种技术被称为“绿色”和“灰色”。绿色技术是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上,而灰色技术则是建立在物理和化学的基础上。
大致地说,一万年前绿色技术导致了农业社会的产生。它是从家种植物,家养动物,农业的发明,马、牛、羊、猪的养殖,纺织品,奶酪和葡萄酒的生产发展而来。而灰色技术产生了城市和帝国。它从铁、铜的锻造,带轮的车和石铺的路,战船和战车(用马车拉的那种)的制造,剑、炮和炸弹的生产发展而来。灰色技术还产生了钢制的犁、拖拉机和收割机等可以使农业更加多产的机械。它们把大部分财富从农村的农庄转移到了城市的公司。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前半阶段财富和力量属于有着绿色技术的村庄;后半阶段财富和力量则归于拥有灰色技术的城市。在五百年前,当人们制造了利用风力、电力和潮汐力的机器时,灰色技术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在百年前,财富和力量更加集中在灰色技术发达的城市里。城市变得越富裕,农村的贫困就越来越加剧。
如果农村的贫困是因灰色技术的不均衡发展造成的,那么把灰色技术转化为绿色技术,使它们重新平衡也许能够让农村的贫困消失。在近五十年来,人们在对生命基本的发展过程的科学解释中看到了突破性的进展。新的绿色技术允许人们养殖新品种的动物,种植新品种的植物,就像我们祖先一万年前那样,不过快了一百倍。人们现在用十年的时间,创造新的谷类植物。在对基因和染色体准确理解的导引下,人们可以在几年内改良植物,使它们变得有更多产量,更多营养价值,而且对害虫有更多的抵抗力。
在今后的几十年内,对基因的不断探索带给人们对生物体结构更详细的知识时,人们就可以设计出符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的微生物和植物。新的道路将出现。绿色技术革新不但可以更便宜、更干净地解决灰色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而且还能解决它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绿色技术可以代替现存的大部分化学工业和矿产业,基因改造过后的蠕虫能在黏土中分离出铝和钛,改造后的海草能在海水中把镁和金分离出来。绿色技术同样还能让废弃的机器和废料进行持续性的循环。这将有利于保护环境。基于绿色技术的经济利用太阳能代替煤作为主要的能量源,人们就离可持续发展更进了一步。白蚁可以改造成专食废弃的汽车而不是房屋的新品种;树叶则可以改造成将二氧化碳和阳光转化为液态的燃料代替原来的纤维素。
(选自《文景》2007年10期,有删改)
6.下列对“绿色技术”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绿色技术”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上,与物理、化学无关。
B.“绿色技术”能够使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与城市重新平衡,让农村的贫困消失。
C.“绿色技术”能产生工业并创造工作机遇,又可以在农村创造财富。
D.“绿色技术”能给农民除进城外另一种选择,不用迁徙就能拥有富裕。
7.下列对农村贫困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农村成千上万人涌人人满为患的城市,从而造成了城市中巨大的社会和环境问题。
B.灰色技术产生了许多农业机械,使农业更加多产,但因此大部分财富从农庄转移到了城市的公司。
C.灰色技术不均衡发展是造成农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D.由于百年前灰色技术的发达,城市变得越来越富裕,农村的贫困就越来越加剧。
8.下列对“绿色技术”的前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基因的不断探索将设计出符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的微生物和植物。
B.“绿色技术”将使废弃物进行持续性的循环,有利于保护环境,人们就离可持续发展更进了一步。
C.新的“绿色技术”将不断发展,在未来几十年完全替代灰色技术。
D.“绿色技术”将改良动植物,为社会提供具有更多产量、更多营养价值的物种。
9.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灰色技术创造了后半段的财富和力量,从而抑制了绿色技术的发展,使绿色技术停留于人类文明前半段的发展水平。
B.贫穷的后果在城市里显示,但是其原因却大都在农村。只有实现城市和农村间财富和人口变化的平衡,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C.因为绿色技术不仅可以更便宜地解决灰色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还可以解决灰色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是发展绿色技术,遏制灰色技术的发展。
D.灰色技术产生了城市和帝国,产生了城市文明,而城市出现巨大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所以作者认为需要抑制城市的发展,将生产重点转移到农村。
三、文言文阅读(共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
阅读上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盲 者 说
(清)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矣?”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某生无以答。
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史教诲,师箴,瞍赋,矇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注】①日者:占卜。②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
10.对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审其语而知其是非 审:判断,辨别
B.而亦无颠危之患 危:危险,祸害
C.间诣余言 诣:拜访,探问
D.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 第:只,仅止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天下其谁非盲也
A.
其孰能讥之乎
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B.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
C.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闻其音而知其姓氏
D.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
B.盲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C.文中说的瞍、矇都是指盲人乐师。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有诵诗训导的任务,而师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D.从最后一段可知,本文意在借盲者之言以讽刺世俗,文章可作寓言读,也可作杂文读。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
译文:
(2)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
译文:
(3)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
译文:
14.文章中说“不盲者之尽盲”,根据文章内容,你能说说理由吗?(3分)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1分)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秋夜怀吴中①
陆 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②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注】①这首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陆游离蜀州通判任后。“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
②灞桥:桥名,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
(1)首联中的“挑灯”“句句”看似寻常,其实却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请你结合课本节选的《离骚》的内容和你所了解的屈原的遭遇,谈谈你对“句句”一词内涵的理解。
(2分)
(2)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16.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 ,桃李罗堂前。 ,依依墟里烟。 (陶潜《归园田居》)
(2)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 。(李贺《李凭箜篌引》)
(3)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
五、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冬 天
茅 盾
①诗人们对于四季的感想大概颇不同罢。一般的说来,则为“游春”,“消夏”,“悲秋”,——冬呢,我可想不出适当的字眼来了,总之,诗人们对于“冬”好像不大怀好感,于“秋”则已“悲”了,更何况“秋”后的“冬”!
②所以诗人在冬夜,只合围炉话旧,这就有点近于“蛰伏”了。幸而冬天有雪,给诗人们添了诗料,甚而至于踏雪寻梅,此时的诗人俨然又是活动家。不过梅花开放的时候,其实“冬”已过完,早又是“春”了。
③我不是诗人,对于一年四季无所偏憎。但寒暑数十易而后,我也渐渐辨出了四季的味道。我就觉得冬天的味儿好像特别耐咀嚼。
④因为冬天曾经在三个不同的时期给我三种不同的印象。
⑤十一二岁的时候,我觉得冬天是又好又不好。大人们定要我穿了许多衣服,弄得我动作迟笨,这是我不满意冬天的地方。然而野外的茅草都已枯黄,正好“放野火”,我又得感谢“冬”了。
⑥在都市里生长的孩子是可怜的,他们只看见灰色的马路,从没见过整片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地,他们即使到公园里看见了比较广大的草地,然而那是细曲得像狗毛一样的草皮,枯黄了时更加难看,不用说,他们万万想不到这是可以放起火来烧的。在乡下,可不同了。照例到了冬天,野外全是灰黄色的枯草,又高又密,脚踏下去簌簌地响,有时没到你的腿弯上。是这样的草,——大草地,就可以放火烧。我们都脱了长衣,划一根火柴,那满地的枯草就毕剥烧起来了。狂风着地卷去,那些草就像发狂似的腾腾地叫着,夹着白烟一片红火焰就像一个大舌头似的会一下子把大片的枯草舐光。有时我们站在上风头,那就跟着火头跑;有时故意站在下风,看着烈焰潮水样涌过来,涌过来,,于是我们大声笑着嚷着在火焰中间跳。一转眼,那火焰的波浪已经上前去了,于是我们就又追上送它。这些草地中,往往有浮厝的棺木或者骨殖甏,火势逼近了那棺木时,我们的最紧张的时刻就来了。我们就来一个“包抄”,扑到火线里一阵滚,收熄了我们放的火。这时候我们便感到了克服敌人那样的快乐。
⑦二十以后成了“都市人”,这“放野火”的趣味不能再有了,然而穿衣服的多少也不再受人干涉了,这时我对于冬,理应无憎亦无爱了罢,可是冬天却开始给我一点好印象。二十几岁的我是只要睡眠四个钟头就够了的,我照例五点钟一定醒了;这时候被窝是暖烘烘的,人是神清气爽的,而大家又都在黑甜乡,静得很,没有声音来打扰我,这时候,躲在那里让思想像野马一般飞跑,爱到哪里就到哪里,想够了时,顶天亮起身,我仿佛已经背着人,不声不响自由自在做完了一件事,也感到一种愉快。那时候,我把“冬”和春夏秋比较起来,觉得“冬”是不干涉人的,她不像春天那样逼人困倦,也不像夏天那样使得我上床的时候弄堂里还有人高唱《孟姜女》,而在我起身以前却又是满弄堂的洗马桶的声音,直没有片刻的安静,而也不同于秋天。秋天是苍蝇蚊虫的世界,而也是疟病光顾我的季节呵!
⑧然而对于“冬”有恶感,则始于最近。拥着热被窝让思想跑野马那样的事,已经不高兴再做了,而又没有草地给我去“放野火”。何况近年来的冬天似乎一年比一年冷,我不得不自愿多穿点衣服,并且把窗门关紧。
⑨不过我也较为理智地认识了“冬”。我知道“冬”毕竟是“冬”,摧残了许多嫩芽,在地面上造成恐怖;我又知道“冬”只不过是“冬”,北风和霜雪虽然凶猛,终不能永远的不过去。相反的,冬天的寒冷愈甚,就是冬的命运快要告终,“春”已在叩门。
⑩“春”要来到的时候,一定先有“冬”。冷罢,更加冷罢,你这吓人的冬!
17.结合文意,解释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冬”毕竟是“冬”:
(2)“冬”只不过是“冬”:
18.作者“不是诗人”,为什么文章要以“诗人们对于四季的感想”起笔?(4分)
19.作者“觉得冬天的味儿好象特别耐咀嚼”,请结合全文,概括“冬天的味儿”“特别耐咀嚼”的原因有哪些。(4分)
20.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1)简析《冬天》一文作者对冬天的三种不同的印象
(2)简析《冬天》一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七、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曾说过,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大的会感谢它是大的。
蔡志忠的这段话给你什么启迪?请以“酸与甜”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答卷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3.
(1)
(2)
(3)
14.
15.(1)
(2)
16. (1)
(2)
(3)
17.
18.
19
20.
21.鉴赏
300
第三次月考语文答案
1.A 2.C 3.D 4.D 5.C 6.C 7.A 8.C 9.B 10.B 11.A 12.A
6.解析C。A项,“与物理、化学无关”错,“绿色技术”虽然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但还是需要物理、化学知识。B项,“让农村的贫困消失”错,原文中强调了“也许”,此处属以偏概全。D项,原文说的是“不用迁徙就拥有富裕的机会”,强调的是“机会”,不一定会拥有富裕。
7.解析A。该项内容的表述是正确的,但与题干“农村贫困原因”没有关系,它只是表述了城市的社会环境问题,是对城市的影响,而不是对农村的影响。属于张冠李戴。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题干与选项之间的联系。
8.解析C。“完全替代灰色技术”错,原文说的是“代替现存的大部分化学工业和矿产业”,强调的是“现存”和“大部分”,C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9.解析B。A项,绿色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被抑制,因为灰色技术生产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农业机械,“绿色技术停留于人类文明前半段的发展水平”错误。C项,“遏制灰色技术的发展”错,因果关系不成立,属强加因果。D项,“抑制城市的发展”错,此题也属强加因果。
10。解析B。危:跌倒,与“颠”同义。
11.解析A。A项,“其”,都是表反问语气。B项,“以”,前者为表目的的连词;后者为表凭借的介词。C项,“之”,前者放在主谓之间;后者为结构助词,“的”。D项,“而”,前者为顺承连词;后者为转折连词。
12.解析A。目的是在强调“盲者曷尝盲哉”。
13.【答案】(1)如此这般久了就成习惯了,我没有由于眼睛看不见而带来的烦恼。(“是”“病”每个1分,状语后置,1分。共3分)
(2)你不替自己悲哀却为我悲哀,不安慰自己却安慰我!
(“乃子”“吊”,每个1分,宾语前置,1分。共3分)
(3)这个盲人,难道不是那一类人吗?(“兹”“独”“伦”,每译出一处得分1分。共3分)
14.【答案】讽刺世俗贤愚邪正不辨、利害治乱不审、倒行逆施、腐败堕落而不能自拔。
15.(1)【答案】“句句”,绝非楚辞中的一篇一章,是贯穿在楚辞中的主要精神即关心国家命运、指斥权奸误国、对因谗被逐的不满等。
(2)【答案】①对比:由自己在蜀州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比,更加显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独和苦闷。
②双关:用“柳”音关“留”,用“灞桥”意关京都;明写自己留恋吴中,暗示朝中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
16(1)榆柳荫后檐,暧暧远人村
(2)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7.【答案】(1)冬摧残了许多嫩芽,在地面上造成恐怖;生活中的磨难也常常会给人以极大的找击。
(2)北风和霜雪虽然凶猛,终不能永远的不过去;生活中的磨难终究会过去,象征温暖和希望的“春天”必然会到来。
18.【答案】①引起下文,由诗人们对于四季的感想引出“我”对冬的态度。②用诗人对冬天的“不大怀好感”作对比,突出了“我”觉得“冬天的味儿好象特别耐咀嚼”。
19.【答案】①冬给孩子们带来独有的快乐。②冬给人以静谧的环境,不干涉人思考、做事的自由。③冬虽摧残了许多嫩芽,在地面上造成恐怖,但冬天终会过去。
20.【答案】文章交代了三个不同的时间段作者对冬不同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理智地认识了冬,认为冬具有摧残万物的破坏力,但是寒冷的冬天也终究会过去。作者告诉人们,生活中的寒冷和磨难终究会过去,象征温暖和希望的“春天”必然会到来。
【赏析提示】这是一篇充满着生活情趣和理智思考的散文,通过撷取生活中的三个片段和对于冬的三种不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抒发了自己对冬的喜爱之情。
①十一二岁的时候:觉得冬天是又好又不好。大人们要“我”穿了许多衣服,弄得“我”动作迟笨;但是野外的茅草都已枯黄,正好“放野火”,让“我”感到了快乐。②二十以后:冬天开始给“我”一点好印象。因为冬天的早晨静得很,没有声音来打扰“我”,“我”可以专心地思考。③最近:较为理智地认识了“冬”。因为冬摧残了许多嫩芽,在地面上造成恐怖,但冬天终会过去。
解析:应明确三种不同印象的具体情况,并说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
【赏析提示】本文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艺术地诠释了作者对“冬”的独特理解,抒发了自己对冬的喜爱之情。
其一,对比手法的运用。材料中几处使用对比:如“我”与诗人们对冬的不同感受,反映了“我”寒暑数十易而后对冬的新的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喜好之情;城乡孩子对于草地和“放野火”的不同见识,反映了孩提时候的“我”对乡村冬天的特殊感情;而“我”对冬的“恶感”和其后的全然不同态度,则更反是非曲直了“我”对冬理智认识,从而揭示了文章深刻的主题。
其二,象征的表现手法。在文章的结尾,“冬天”和“春天”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冬天”象征残酷、寒冷与恐怖,“春天”则象征着希望与温暖,冬虽摧残了许多嫩芽,在地面上造成恐怖,但冬天终会过去。寒冷的冬天过去后,一个充满希望和温暖的春天就会来临。象征手法的运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升华了作品的主题。
解析:可以重点分析其中一种有现手法,也可以分析多种表现手法。
【参考译文】
乡里有个盲少年,从事占卜职业,善于弹琴。邻居某人,招呼并安慰他说:“你年龄多少啊?”回答说:“年纪十五岁了。”“从什么时候失明的啊?”回答说:“三岁。”“那么你这失明就十二年啦!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不知道天地的大、日月的光、山高水流、容貌美丑、宫殿的宏伟壮丽,难道不是非常可悲的吗?我因为这才安慰你啊!”
盲人笑道:“如你所说,这是只知盲人的盲,却不知不瞎的人全都是瞎子啊。盲人何尝就盲啊?我眼睛虽看不见,但四肢和身体各个部位都行动自如啊,和不瞎的人一样行动啊。对于人来说,听他的声音就知道他的姓氏;琢磨他的话就知道他的是与非。(盲者)行走,判断道路的平陡来决定走的快慢,也没有摔跤的忧患。进入自己所精通的行业,不让自己的精神在不相干的事务上操劳,不使用自己的力气在没有益处的事上,出来就推销自己的技能用来养饱自己的肚子。如此这般久了就成习惯了,我没有由于眼睛看不见而带来的烦恼。当今这世上的人,喜欢打扮成不合礼教的相貌,喜欢做无用的观看。事情来临了却看不见,看见了又无法远离它;贤明蠢笨的品质不能辨别;邪恶端正在面前不能分辨;利害冲突来了不能审时度势;平安和动乱的缘故不能识别;诗书摆在面前,现实事物跟着身后,终日看到它们却不得其要领,倒行逆施,昏昏然无所适从地绊倒却不能觉悟。最终跳进罗网、跌入陷阱的人比比皆是。老天已经够偏爱人的了,给予人们运动认识的器官,而人们丢失那些老天所赋予的本能。动不动就用这些本能来陷自身于被动的,难道只是眼睛吗!我要说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的人,天下谁不瞎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
邻水县丰禾中学2012年春期第一学月检测八年级语文试卷
』  下一个『
深圳红岭中学高三模拟试题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