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一中2012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祁阳一中2012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祁阳一中2012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语文试卷分值:150分时量: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教诲(huì) 股肱(gōng) 笃学(dǔ) 剑拔弩张(nǔ) B.袅娜(nuó) 跻身(jī) 匡正(kuāng) 涸辙之鲋(chè) C.窠臼(kuō) 勖勉(xù) 驯服(xù
试题预览
祁阳一中2012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
            分值:150分    时量: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教诲(huì) 股肱(gōng) 笃学(dǔ) 剑拔弩张(nǔ)
B.袅娜(nuó) 跻身(jī) 匡正(kuāng) 涸辙之鲋(chè)
C.窠臼(kuō) 勖勉(xù) 驯服(xùn) 鲜为人知(xiǎn)
D.央浼(měi) 殷红(yīn) 负疚(jiù) 直言鲠议(gěng)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 安全监管局新闻发言人黄毅说,谁敢以身试法,我们就让他身败名裂;谁让职工家破人亡,我们就让他的企业声名狼藉;谁对安全生产不负责任,我们对他的乌纱帽就不负责任。 
   B 上世纪80年代,流行天王迈克•杰克逊曾模仿航天员太空行走,发明一种风糜全球的舞步“太空漫步”。 
   C 有多少人在酒泉、西昌等大漠戈壁或偏僻山区,在浩瀚海洋中独斗恶浪的测量船上殚精竭虑并皓首一生? 
   D 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指出,有个别媒体的报道以偏概全,蓄意炒作,其中不乏对中国产品质疑,甚至有损中国产品声誉的报道,对此,中国政府持保留态度,并坚决反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由于留在家的都是老弱病残人员,该村发展十分迟钝,土地撂荒很多,曾经令人骄傲的林果经济逐步萎缩,烤烟产业更是由以前的上千亩下降到几十亩。
   B.程海波案警示着我们的党员干部,当官特别是手中有一定权力的官员,更应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淡薄名利、甘于寂寞、守住清贫。
C.凡事要三思而行,否则贸然行事,往往会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D.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显得不够重视,孩子也没听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家住建部鼓励地方开发限价房和经济租用房,改变住房建设“一条腿走路”,从而缓解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B.这份“春风送岗位”活动宣传材料提醒外出务工人员要到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开设的就业服务机构求职,以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
C.《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颁布,对加快教育规模和速度,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D.今年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5.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天平山中》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句是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_______________,一路莺啼送到家。
A.徐行不记山深浅        B.东风染尽三千顷
C.林莺啼到无声处        D.想见夜深人散后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义田记
[宋]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 “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依,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 虽 位 充 禄 厚 而 贫 终 其 身 殁 之 日 身 无 以 为 敛 子 无 以 为 丧 惟 以 施 贫 活 族 之 义 遗 其 子 而 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土,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予尝爱晏子好仁,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亦岂少哉!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予尝爱晏子好仁 爱:仰慕
B.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逮:达到
C.彰君之赐乎 彰:使……显著
D.嫁娶婚葬皆有赡              赡:丰富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B.①是隐君之赐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①其规模远举                ②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D.①操壶瓢为沟中瘠者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8. 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公 虽 位 充 禄 厚 而 贫 终 其 身 殁 之 日 身 无 以 为 敛 子无 以 为 丧 惟 以 施 贫 活 族 之 义 遗 其 子 而 已
A.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B.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C.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D.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范仲淹二十年的愿望得以实现,高官厚禄后购置田地照顾、接济亲族,因为照顾、接济亲族,自己却清贫终身,去世的时候甚至出现“无以为敛”的窘况。
B.文章倒数第二段写了大小官吏多据位得厚禄,却供一人享受,不施予同族和族外人。反衬范公置义田、自简朴以供养他人的高义。
C.文章叙述完范仲淹照顾、接济亲族的事迹后,作者忍不住大发感慨,并且痛骂世上那些“都三公位,享万钟禄”者,称他们是不义之人,是范仲淹的罪人。
D.文章表扬范仲淹设置“义田”救济亲族与贤人的高尚行为。通篇运用二个方面的对照比较:一是范仲淹自身的贫困与族人受到救济而生活安定的对比;二是与一毛不拔的士大夫相比较,从反面衬托。通过二方面的对照比较,范仲淹的高尚品德便卓然自见。
10.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4分)
译文:                                                                      
(2)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3分)
译文:                                                                     
(3)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赏析。(7分)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歌。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注:游丝,蛛丝。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诗的最后两句选用了怎样的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答:                                                                         
                                                                                             
12.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诗经•氓》)
(2)木欣欣以向荣,                 。                  ,感吾生之行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
(杜牧《阿房宫赋》)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尽管说,技术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由来已久,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技术却更多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未能成为精致的文化,并因此而为上流社会所不屑谈及。人们常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反映的就是社会主流思想对技术的忽视;《师说》中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虽不见得就是韩愈的想法,但是至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实际状貌。事实上,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技术比之前人们的想象要深刻得多。
一般而言,一种技术正在发挥其作用时,往往处在一个“自我隐蔽”的状态。就像我们所戴的眼镜,当它正常地发挥作用时,它往往是不被我们的眼睛所注意到的。我们的胃、大脑一刻不停地在工作,但是我们一般感觉不到它们的重要。只有胃疼了、病了,我们才会在它的存在而外,感觉到它们是比较重要的人体组织。所以,越是好的、合适的眼镜或越是健康的组织,我们可能越是注意不到它。庄子所言“得鱼忘筌”,收获了鱼,就忘掉了捕鱼的工具,大概也就是对当时一种比较普遍的世象的解说。因此,人们一般习惯认为,技术性的东西只是一些不自觉就会隐退的旁枝末节,当然也就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
另外,不管是在古代西方还是在古代东方,学术传统的重要特点就是不太去追究那些外在于我们的操作方式,而注重其内在的理路,注重道理的证明、推理和演绎。而证明、推理和演绎的过程,恰恰是不必诉诸外部经验即一般技术的。它们只是在自身内部进行,在思路、理路里面走。而那些与技术紧密相关的技术操作者往往置身社会底层,其对技术的推动作用的理解还缺少足够的影响力。因此,尽管技术也对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社会思想的主流仍然一直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的特征。就像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笛卡尔也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更说,人就像一根芦苇,一滴水就可以把它压弯,所以人很渺小;然而他又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人因着自己的思想而获得尊严,成就伟大。
近代以来,一些传统开始慢慢改变。曾经作为人类思想的“外在者”的技术,也开始慢慢地进入到我们视野的中心。其实,技术恰恰是思想的一种显性延伸,技术凸显了思想的可贵与成熟。也正因为如此,技术的长足进步,也就仍然有赖于人类思想的深入和发展。
13.对文末“一些传统开始慢慢改变”中“传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更多的是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未能成为精致的文化。
B.技术性的东西只是一些不自觉就会隐退的旁枝末节,难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C.学术传统的重要特点是注重其内在的理路,注重道理的证明、推理以及演绎。
D.技术其实就是思想的一种显性延伸,技术的进步,凸显了思想的可贵与成熟。
14.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处于工匠和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的技术,一直未能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
B.在过去,眼镜、筌等技术性因素在生活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并不为人们所认识。
C.学术思想与技术实践的关系相对分离,是古代东方和西方学术传统中相似的特点。
D.近代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深刻意义,动摇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特征的认识。
15.技术在过去长期被忽视,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根据原文内容分条概括。(6分)
答: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听  雨
季羡林
①“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声”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②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慨了。这声音时慢时急 ,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③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④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不同。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⑤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 ,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⑥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选自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季羡林散文精选》)
16.文章围绕“听雨”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梳理。(4分) 
答:                                                                      
                                                                              
17.第⑤段中“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为何着一“竟”字?(6分) 
答:                                                                      
                                                                             
                                                                                
18.第⑤段中“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19.第③段中引用了许多古诗文,其作用是什么?从文中看,“听雨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境界,文中折射出了哪些人生境界?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概括。(8分) 
答: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6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小黑格尔与父亲一起在林中散步,走到一处僻静的地方,父亲问黑格尔:“孩子,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了什么声音?”
    黑格尔仔细地听了一会儿,自信地回答:“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
    父亲说:“对,是一辆空马车。”
    黑格尔惊讶地问父亲:“我们都没看见。您怎么知道肯定是一辆空马车呢?”
    父亲答道:“从声音就能分辨出是不是空马车,因为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的话。黑格尔铭记了一生。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简要分析。并另举出与该故事内涵接近的两种现象。 (120字左右)(6分)
答:                                                                              
                                                                                         
                                                                                                                                                                            
21.下面是从电视新闻中截取的三个电视画面,请在分析画面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写一则100左右的新闻评论。
第一幅画面:西北某地的一个小女孩,把半瓶水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里,她说:“我要靠它喝整整一天。”
第二幅画面:某大会主席台排桌上,许多瓶水只是被拧开了瓶盖,喝了一小口,主席台上空无一人。   
第三幅画面:某饮用水展销会上,玻璃展窗内,一瓶600毫升装的水,标签上醒目地写着:售价198元。
答:                                                                                  
                                                                                      

七.写作(60分) 
22.以“起点”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祁阳一中2012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1.A.B涸辙(zhé)C窠臼(kē)D殷红(yān)
2.B.应为“风靡”
3.D(A.迟钝:反应慢,不灵敏。应改为“缓慢”。B.淡薄:味道不浓,兴趣不浓厚。文中应用“淡泊”。C。去掉“否则”或“贸然行事”。D.多指说话作文时将某些事情轻轻带过。)
4.D(A缺宾语 B,否定不当,删除“不”。C搭配不当)
5.A。(B季节不合,诗中季节为夏。C矛盾,末句是一路都有莺啼。D情境不合,诗写山行所见之景,可见是白天,夜晚是不可能有莺啼的)。

二.
6.D(赡:供养)
7.A(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又”)(B项,助词,译为“的”;定语后置标志词。C项,代词,译为“他”;副词,表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D项,动词,译为“变为”;介词,译为“给”。)
8.B
9.D(文章表扬范仲淹设置“义田”救济亲族与贤人的高尚行为。通篇运用三个方面的对照比较:一是范仲淹自身的贫困与族人受到救济而生活安定的对比;二是与晏子相对照,从正面衬托;三是与一毛不拔的士大夫相比较,从反面衬托。通过三方面的对照比较,范仲淹的高尚品德便卓然自见。)
10.(1)选择同族中年长而又贤明的人管理这件事,并按一定时间共同结算收支帐目。(“者”意思是“……的人”,作代词;“主其计” 意思是“管理这件事”,是动宾关系;“时”意思是“按一定时间”,名词作状语;“共”意思是“共同结算”,作动词。各1分)
(2)现在看范文正公设置“义田”的办法,比晏子高明;他规划得很远,似乎还要胜过晏子。(“规模”意思是“规划”,作动词;“远举”意思是“很远”,“ 举”意思是“极、尽、很”;“疑”意思是“似乎”,作副词。各1分)
(3)只是敬重他的义举,因而(写下来),把(它)留给后世。(“高”意思是“敬重”,形容词作动词;“因”意思是“因而”,连词;“ 以”作介词,这里省略了介词宾语。整个句子有两处省略:“因(记)以(之)遗于世云”。各1分)
附:参考译文
范文正公,是苏州人。生平喜欢以财物周济人,选择那些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良的人,都给以救济。当他显贵的时候,购置了靠近城市而且常年丰收的田一千亩,称为“义田”,用来供养、救济本家族的人。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结婚、丧葬、都有供养。选择同族中年长而又贤明的人管理这件事,并按一定时间共同结算收支帐目。每天供给吃的,每人一升米;每年供给穿的,每人一匹绢绸。嫁女的给五十千钱;再嫁的给三十千钱;娶妻的给三十千钱,再娶的给十五千钱。埋葬死者中再嫁的补贴数目一样,埋葬小孩子的给十千钱。族人聚居在一起接受供给的共九十人,从每年的收入中,供给稻谷八百斛。用千亩田的收入供给聚居的族人绰绰有余,并且没有穷尽的时候。被辞回家等待缺额的人,可以给予供给;出去做官的,便停止供给。这就是“义田”的大概情况。
起初,范文正公尚未显贵的时候,就曾有志向举办“义田”,由于力量达不到,耽搁了二十年。后来,他做了陕西路的统师,接着参与了国家的大政,于是才有俸禄赏赐的收入,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死了以后,后世的子孙继续他办“义田”的事业,继承他给施舍的遗志,就像他活着的时候一样。他虽然官位高,傣禄厚,但是一生贫穷;他死的时候,连殡殓的衣服也没有,子女没有钱给他办理丧事;他只是把布施穷人和养活族人的义举传给他的子孙罢了。
从前,晏平仲用的是破旧的车,瘦弱的马。陈桓子说:“你这是隐藏君上的赏赐啊!”晏子说:“我自从显贵到现在,父亲这族人,出外没有不乘坐车辆的;母亲这族人没有不丰衣足食的;妻子这族人,没有挨冻受饿的;齐国等着我救济生火做饭的士人,有三百多人。像这样,算是隐藏君上的赏赐呢,还是彰显君上的赏赐呢?”我曾经爷慕晏子的好仁,又爱晏子的仁爱有等级并且说话有次第:先是父亲,次是母亲,再是妻族,然后才说到疏远而贤良的人。孟子说:“亲爱亲族,因而能够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能够爱惜万物。”晏子是接受这一点的。现在看范文正公设置“义田”的办法,比晏子高明;他规划得很远,似乎还要胜过晏子。
唉,世上久居三公爵位,享受万钟俸禄,他们官府宅第的雄伟,车辆服饰的华丽,声色女乐的繁盛,妻室子女的众多,只是供自己一人享受罢了;但同族的人连他的门也不能进的,难道少吗?何况对于要他施舍与他关系疏远的贤人呢?三公爵位之下是卿、大夫、士,他们享受着公家的供给,奉养优厚,只是供自己一人享受罢了;而同族的人,拿着壶瓢讨饭,以至饿死在沟渠中的,难道还少吗?何况对于不同族的其他人呢!这些人都是文正公的罪人啊!
文正公的忠义传遍朝廷,功业遍及边疆,功名传满天下,后世一定有史官来书写他,我可以不必记述了。只是敬重他的义举,因而把它写下来,把它留给后世。
三.
11.(1)开头两句描写了洛阳美丽、热闹的春景:花木繁盛,色彩艳丽,百花相继开放,争奇斗艳,清香扑鼻。作用:点明了告别的地点和季节,以乐景衬哀情,自然引出下文。
(2)选用了两个传统意象:“孤馆”和“月”。作者身处旅途,只有清冷的月亮和孤馆相伴,这恰恰与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达了作者凄凉悲伤的心情。
12. (1)泣涕涟涟。载笑载言。
(2)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四.
13.D(不是传统,是传统改变后的认识。)
14.C(A, “技术”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只是“未能成为精致的文化”,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B,人们当然知道其作用,只是当旁枝末节,没有发挥决定性作用。D,认识技术的意义,并不表示要动摇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15.①技术的自我隐蔽特征导致了很多人难以感觉到技术的重要性。②古代学术传统注重对理的证明、推理和演绎,影响了社会主流对于技术的正面肯定。③作为社会底层的技术操作者,其对技术的理解还缺少足够的影响力,难以促成人们对技术的广泛认同。(每个要点2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龙岩四中高二语文期末考试卷』  下一个『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