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普通校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联考高三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东城区普通校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联考高三语文(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东城区普通校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联考高三语文2011年3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标识(shí)拘泥(nì)文身文丝不动B.庇(ì)护嫉(jí)妒惹事惹是生
试题预览
东城区普通校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联考
  高三 语文
                                   2011年3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Ⅰ卷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标识(shí)    拘泥(nì)      文身      文丝不动
B.庇(bì)护     嫉(jí)妒       惹事      惹是生非
C. 暂(zhàn)时   回溯(sù)     启事      寻物启示  
D. 潜(qiǎn)力   通缉(jī)     作客      做客他乡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霸王别姬》让梅兰芳的表演艺术登峰造极,那眉目间的神情、转身的华丽、水袖下的蕴藉,总是恰到好处,不瘟不火,将瞬间定格成永恒。
B.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加模特大赛的小姐们,个个都是豆蔻年华,风姿绰约。
C.指导员工作细致,战士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思想活动,他都洞若观火。
D.他请我们吃一顿饭就花去1000元,真可谓大方之家呀!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次偷渡人数竟多达15人以上,属于有组织、有预谋的重大偷渡案件,因此,被警方定名为“1•06特大偷渡案”。
B.科学技术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文明。
C.如果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部雄浑壮美的交响乐,那么中华节日文化便是其中一组亮丽的乐章。
D.只要引导得当,学生上网,利大于弊,他们可以上网查询,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获取信息。
4.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代表作《牡丹亭》(又称《还魂记》),课文《闺塾》选自该剧。剧中主人公崔莺莺是一个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
解放的女性形象。后人将此剧与《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为“临川四梦”。
B.近体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
C.艾青,现代著名诗人,他在狱中创作的、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的长诗《大堰河
——我的保姆》,感情真挚,诗风清新。
D.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为世界文学画廊添上了浓重的一笔,直到今天,只要有人生活在虚妄的幻想中,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人们往往会称他为“堂吉诃德”。
5.下列句子的序号填入横线处,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通向西方的贸易通道,从西安出发,经新疆的南路和北路,到达中亚、西亚各国,再由这些国家转道至欧洲。              。因此“海上丝绸之路” 又被称为陶瓷之路、香料之路。
 ①“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又一重要通道
 ②与茫茫沙海、驼铃叮当的陆上丝绸之路一样
 ③其路线是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至波斯湾、红海
 ④史料记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在中国秦汉时期便已出现,到唐宋时期最为鼎盛
 ⑤而欧洲商人则带来毛织品、玻璃器皿、象牙等异域珍品
 ⑥中国商人将中国丝绸、陶瓷、香料、茶叶、漆器等物产运往欧洲
A.④①②⑥⑤③  B.②①④③⑥⑤ C.③⑥⑤④②① D.①②④⑥⑤③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李陵字少卿,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
天汉二年,贰师①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召见武台,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上壮而许之,因诏强弩都尉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博德故伏波将军,亦羞为陵后距,奏言:“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②,可必禽也。”书奏,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
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③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
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注】①贰师:贰师将军,李广利。②浚稽:古山名,即浚稽山。约在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山脉中段。③军候:维持军纪的军官。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毋令专乡贰师军             乡:通“向”。
B.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       引:退却。
C.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     会:正好,恰巧。
D.单于遮其后                 遮:遮蔽。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使为贰师将辎重     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
B.臣所将屯边者         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
C.上壮而许之           以亡救而败
D.陵且战且引           射矢且尽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
汉武帝怀疑是李陵怕自己后悔,不让他出征,而让路博德上书请战 
B.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汉军千弩齐发,匈奴兵纷纷应弦倒地 
C.徒斩车辐而持之
汉军只能砍下车的辐条拿在手中做武器
D.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我何曾对不起大汉,武帝却诛杀了我全家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敢于率领五千步兵与匈奴八万多骑兵浴血奋战,确有李广的遗风。
B.军候管敢的投降使本想撤退的单于坚定了围歼李陵的决心。
C.李陵虽然勇猛善战,但在死生关头,未能坚守节操,选择了投降。
D.汉武帝为人刚愎暴戾,听闻李陵投降,就下令族灭了李陵全家。

第Ⅱ卷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第二大题文言文《李陵传》中,汉武帝因用人不当,致使李陵兵败。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并联系本文以外的事例谈谈你的理解。不少于200字。(10分)
11.用斜线(/)给下列语段断句。(5分)
孟子曰:“今 有 无 名 之 指 屈 而 不 信① 非 疾 痛 害 事 也 如 有 能 信 之者 则 不 远 秦 楚 之 路 为 指 之 不 若 人 也 指 不 若 人 则 知 恶 之 心 不 若 人 则 不 知 恶 此 之 谓 不 知 类。”(《孟子•告子上》)
【注】①信:通“伸”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①为国以礼,            ,是故哂之。(《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诚既勇兮又以武,             。(屈原《国殇》)
③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关汉卿《窦娥冤》)
⑤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⑥策扶老以流憩,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⑦             ,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⑧春如旧,人空瘦,              。(陆游《钗头凤》)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天末怀李白①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②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因永王李璘事受牵连而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②魑魅:传说中指山林里能害人的妖怪。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上一片悲愁的色彩。
B.“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被流放夜郎,是遭人诬陷。
C.七、八句诗人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
D.全诗感情十分强烈,感情的潮水奔腾浩荡、一泻千里。
②结合全诗,简述诗人在此诗中寄寓了哪些思想感情。(4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癌症是因为遗传物质(DNA)发生变化而导致的细胞分裂失控,这一点截至目前毫无争议。问题在于,遗传物质的变化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通常认为,癌变都是逐渐发生的。要么是单个DNA分子发生的所谓“点突变”,要么是染色体在单一的某处发生断裂。然后,这些单个的变化逐渐积累,最终导致癌变。而来自英国桑格研究所的血癌专家皮特•坎贝尔博士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癌细胞的癌变过程是突然发生的。也就是说,一个细胞昨天还好好的,结果晚上遇到一场大灾难,第二天就变成了癌细胞。
   通常情况下,健康细胞都有一套严格的基因矫正和修复系统,一旦发现某个细胞的某个DNA分子发生了突变,或者某个染色体片段发生断裂,该系统就会被启动,对这一突变进行修复。这套矫正系统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尤其活跃,因为它需要对正在复制的基因组进行实时监控。如果突变实在没办法修复,这套系统就会启动“细胞自杀”程序,将其杀死。
  这套系统偶尔也有失灵的时候,此时那个基因突变就会被传给下一代。通常认为,如果这样的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总会有某个致癌基因被意外激活,或者某个防
癌基因被意外关闭,于是细胞就发生了癌变。
如果上述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在已知的癌细胞里一定会找出很多分散在不同位置的基因突变。为了验证这一点,坎贝尔博士利用最新的基因组序列快速分析方法,对几百个不同种类的癌细胞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不少癌细胞的基因突变发生在单个染色体的某个很短的片段上,而且一下子就是几十到几百个突变。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突变都是由于染色体在那个很短的片段上发生了几十到几百次断裂后造成的。
  按照常理来分析,如此大规模却又非常集中的基因组突变不可能是多次随机突变累积而成,而是来源于一次灾难性的大变故。在已分析的这几百例癌细胞基因组中,至少有2%~3%属于这种情况。而在骨癌中,这样的病例更是占了总数的25%!
  同样,按照常理分析,当一个细胞经历了如此大的变故后是很难存活下来的,细胞内的检测系统会立即中止细胞分裂,并将其杀死。但在上述的病例中,这些细胞显然在努力地试图修复这些错误,其结果就是发生灾变的那一小段染色体上的基因片段发生了几十到上百个基因重组(修复),但却因为太过匆忙,错误百出,其结果就是致癌基因被激活,或者防癌基因被抑制,最终导致细胞发生癌变。 
(节选于袁越《毫无先兆的癌变》,发表于《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4期)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癌症是由单个DNA分子发生“点突变”而引起的。
B.坎贝尔博士发现大多数癌细胞的癌变过程是突然发生的。
C.通常每个健康细胞都有实时监控、自动修复和自我毁灭的能力。
D.坎贝尔博士认为癌细胞里一定有很多分散在不同位置的基因突变。
15.根据坎贝尔博士的研究成果,请按顺序分条概括癌变突然发生的全过程。(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②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③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④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⑤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
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991年《上海文学》第1期,有改动)
【注】史铁生18岁时响应号召到农村插队落户,因双腿瘫痪回京,后又患尿毒症。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突发脑溢血病逝。根据他的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
B.作者觉得地坛这座门壁淡褪了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的园子很衰败。
C.第④段中写景文字的语言表现力极强。例如用“轰然”修饰露珠“坠地”,除了夸张手法,更是以静写动,写出一种动态美。
D.第⑤段中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死亡迟早都会降临,死亡是一种解脱。
E.第④段中“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另一个世界”是指可以躲避残酷现实的世界,一个可以疗伤的世界。
17.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⑴第①段中说“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4分)
⑵联系上下文看,第②段中“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分)
18.理解划线句子在文中的的含义。(4分)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9.第⑥段中对落日、雨燕、孩子的脚印、古柏、落叶的描写传达出了作者对生命怎样的感悟?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10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作文(60分)
“度”可以指事物所达到的水平,如深度、知名度;也指法则,如法度、制度;还可以指能容受的量,如气度;还可以是人的气质或姿态,如风度……
请以“度”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东城区普通校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联考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B (A.标识(zhì)纹丝不动;C. 暂(zàn)时   寻物启事 D. 潜(qián)力   作客他乡)
2.A 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对角色的把握恰如其分。褒义词。“瘟”指戏曲表演沉闷乏味。(豆蔻年华: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洞若观火:洞察事物透彻分明。应改为“了如指掌”。大方之家:指专家、学者、内行人。应改为“慷慨大方”。)
3.C( A.“达”、“以上”自相矛盾 B.成分残缺,“加速”缺宾语 D.语序不当,应为“获取信息,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 )
4.A(剧中主人公是杜丽娘)
5.B 解析:②承接“陆上丝绸之路”,故在最前面;①中的“又一重要通道”承接②的内容,又引出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一话题,故排第二;④中的“史料记载”是关键词,后面的内容都是其内容,故该句排在剩余句子前面;③写路线,⑥⑤写商品,故③排在⑥⑤前,⑤中的关键词“而”又决定了它要排在⑥后面。故正确顺序应为 ②①④③⑥⑤。
6.D(遮:拦住,截断)
7.C(A.前者作介词,意为“给,替”,后者为动词,意为“训练”;B.前者作代词,意为“所……的人”,后者 “被”;C.连词,表顺承;D.前者作连词,表并列关系,后者为副词,“将要”。)
8.A汉武帝怀疑是李陵胆怯后悔,不想出征,而让路博德上书拖延出征。
9.D汉武帝听闻李陵为匈奴练兵,才下令族灭了李陵全家。
10.文章内容的理解3分;联系事例谈看法4分;语言表达3分。字数不足扣1分。
“内容理解”参考:武帝用人不察而又多疑,他竟派遣居功自傲、不懂合作的路博德作李陵后援,而且在接到路博德的上书时,也没有觉察,反而怀疑是李陵怯战,以致李陵在遇敌撤退时,没有得到接应,最终战败。应围绕知人善任作答。
11.孟子曰:“今 有 无 名 之 指/ 屈 而 不 信 /非 疾 痛 害 事 也 /如 有 能 信 之 者/则 不 远 秦 楚 之 路 /为 指 之 不 若 人 也 /指 不 若 人/ 则 知 恶 之 /心 不 若 人/ 则 不 知 恶/ 此 之 谓 不 知 类。”
【译文】
孟子说:“现在有人,他的无名指弯曲而不能伸直,虽然并不疼痛,也不妨碍做事情,但只要有人能使它伸直,就是到秦国、楚国去,也不会嫌远,为的是无名指不如别人。无名指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心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叫做不知轻重。”
评分标准:共十一处,每断对两处得1分,断错两处扣1分。漏断处不再另行扣分。
12.略。每小题1分,共8分,每题错一个字不得分。
13.① D(抒情低回婉转,沉郁深微。)
②一方面,表达了对友人李白的关切、期盼、忧虑、同情。(2分,只答“怀念”得1分。)另一方面,表达了对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却命途多舛的现实的悲愤(2分,诗中也表达了对屈原和作者自己的际遇的悲愤,其中颈联是无数才智之士共同命运的写照,因此只结合李白作答,得1分。)
14.C
15.①一次灾难性的大变故;②使染色体在某个很短的片段上发生几十到几百次断裂(突变);③细胞内的检测系统(基因矫正和修复系统)对其修复时,错误百出;④使致癌基因被激活,或者防癌基因被抑制;⑤最终导致细胞发生癌变。(一点一分,顺序错酌情减分)
16.A E
17.①(地域因素:我家离地坛很近;情感因素:两者都历尽沧桑。每点2分)
答案示例:①虽然搬过几次家,但越搬离地坛越近。②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地坛给“我”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去处,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③“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芜,“我”残废。(②③都为情感因素,答出其一即可)
②手法1分,内容2分。
答案示例:用了拟人手法(“炫耀”),或采用了倒装语序(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1分)淡化了地坛当年的富丽面貌,描写了地坛的破败相,突出了它的荒芜。或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2分)意思对即可。
18.作者残疾之后,“沉静”的地坛公园是培养他勇敢面对现实的土壤(2分),这种沉静的“光芒”让他感受到了“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1分)看到了自己残疾的“身影”, 感受到了个体生命的渺小。(1分)
对这句话的理解只要将环境、时间和个人的遭遇联系在一起即可。 
19.文章内容的理解3分;联系实际或文学作品谈看法4分;语言表达3分。字数不足扣1分。
  “内容理解”参考:
   这段景物描写的内容指向: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①夕阳的灿烂,雨燕的高歌,苍黑的古柏,静美的落叶,感受到了生命的沧桑与壮丽,生命的快乐与苍劲,是“生命如花,芳香四溢”的明朗和淡定。
②像石门落日那样活着,即使即将下沉也要将地上的每一个坎坷照得灿烂;像雨燕那样活着,勇敢迎击风雨的挑战;像孩子们那样快乐地活着,用脚印来讲述生命的不断延伸;像巷中的古柏一样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坦荡自如。
20.参看2010年北京语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115.170.103.9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11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第一次统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下一个『2011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书写字形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