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第一次统练语文试题及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11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第一次统练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1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第一次统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口头禅 闻过饰非 扉(fēi)页 间(jiàn)不容发B.掉书袋 合盘托出 栈(zhàn)道 焚膏继晷(jiù)C.盖碗茶 一筹莫展 讣(fù)告 令人咋(zé)舌D.入场券 英雄倍出 粗
试题预览
2011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第一次统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口头禅 闻过饰非 扉(fēi)页 间(jiàn)不容发
B.掉书袋 合盘托出 栈(zhàn)道 焚膏继晷(jiù)
C.盖碗茶 一筹莫展 讣(fù)告 令人咋(zé)舌
D.入场券 英雄倍出 粗犷(ɡuǎnɡ) 浑身解(jiě)数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追求成熟,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    。尤其是    不深的年轻人,要想以深沉、成熟的面孔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和重视,甚至有的年轻人尽管还不成熟,却    于自我认定的成熟状态之中。
A.时髦  涉世  沉迷          B.时尚  入世  陶醉
C.时髦  入世  沉迷         D.时尚  涉世  陶醉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在追思启功先生的时候,不仅感佩他卓越的书画功力,更感佩他的高尚人品。他是文化界的泰山北斗,也是一位谦谦君子。
B.汶川地震是可怕的,几秒钟之前,一座美丽而安宁的城市,顷刻之间分崩离析,这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地震破坏。
C.真正的艺术家大都超越了世俗利益的诱惑,义无反顾地跋涉在治艺的寂寞之道上,惨淡经营而无怨无悔,含辛茹苦而终有所成。
D.张继参加科举而落榜,失意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的痛苦难以言表,于是途经苏州时,便创作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来统筹谋划。
B.他如果天天都熬夜看奥运会,精力不济,影响工作,那么我们就该及时向他提出意见甚至警告。
C.“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靠的是全体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所取得的。
D.世卫组织总部正在开展三聚氰胺的毒性研究,目前已进入动物测试,但尚无法对其毒性进行明确定义。
5.下列语句画线处所指的文学家,依次是(  )
①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②枫叶四弦秋天涯迁客恨,浔阳千尺水江上别离情。
③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④把酒问青天且将青涯放白鹿,登舟望秋月旷怀犹忆谢将军。
A.杜甫 白居易 王羲之 李白           B.杜牧 屈原 陶潜  苏轼
C.杜牧 白居易 陶潜  李白           D.杜甫 屈原 王羲之 苏轼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仇豫字泰然,益都人。大观三年进士,授邠州司法,谳①狱详恕,多所全活。为邓城令,满秩②,耆幼遮泣不得去。徙武陟令,朝廷方调兵数十万于燕山,豫馈饷毕给。时主将纵士卒过市掠物,不予直,他邑官逃避,豫先期趋备,申严约束,遂以不扰。已而豫送军饷于涿,值大军溃于卢沟河,囊橐③往往委以资敌,豫间关营护,饷无一毫弃失。
调高密丞,俗尚嚣讼,豫摄县事,剖决如流,事无淹夕,民至怀饼饵以俟决遣。猾吏杨盖每阴疏令过,胁持为奸,豫暴其罪,黥之,无不悦服。州阙司录,命豫摄事,既行,邑氓万余邀留,至拥归县廨,时天寒,皆然火警守,布满后先,豫由他道得出,或追拜马首曰:“公舍我去,我必使公复来。”他日,豫方白事郡衙,忽数千人径夺以归,守将弗能遏。巨寇起莱、密间,素闻豫名,戒其党毋犯高密境,民赖以安。后密卒据关叛掠,害官吏几尽,独呼曰:“无害仇公。”
豫端方挺特④,自初官讫通显,无所趋附。令邓城时,丞相范宗尹方为邑子,以文谒豫,豫他日语其父:“是子国辅器也。”宗尹既当国,未尝以私见。豫在明州,尝欲荐一幕官,问曰:“君日费几何?”对以“十口之家,日用二千”。豫惊曰:“吾为郡守费不及此,属僚所费倍之,安得不贪?”遂止。
(取材于《宋史》)
[注]①谳(yàn):审判定罪。②满秩:任职期满。③囊橐:(nánɡ tuó):袋子。用于贮物。④挺特:持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谳狱详恕      详恕:细致宽容
B.豫摄县事      摄:代理
C.事无淹夕      淹:滞留
D.民赖以安      安:安排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值大军溃于卢沟河
苛政猛于虎也
B.
豫暴其罪黥之
其孰能讥之乎
C.
宗尹既当国
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D.
无所趋附
某所,而母立于兹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时主将纵士卒过市掠物,不予直。
理解:当时军队主将放纵士兵到集市上抢东西,不给钱。
B.害官吏几尽,独呼曰:“无害仇公。”
理解:杀害了好几个官吏,只有一人高喊:“不要伤害仇大人。”
C.豫暴其罪黥之,无不悦服。
理解:仇豫揭发了杨盖的罪行并对他处以黥刑,大家都很服气。
D.豫他日语其父:“是子国辅器也。”
理解:仇豫另一天对范宗尹的父亲说:“这孩子是做丞相的料儿。”
9.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仇豫“为官贤明”的一组是(  )
①谳狱详恕,多所全活。      ②囊橐往往委以资敌。
③剖决如流,事无淹夕。      ④满秩,耆幼遮泣不得去。
⑤他日,豫方白事郡衙。      ⑥自初官汔通显,无所趋附。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③⑤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仇豫临危不乱。他使本县百姓免受乱军骚扰;大军溃败,他也能千方百计,保住军饷不受损失。
B.仇豫断案果决。任高密县丞时,处理案件及时,严惩了阴险奸滑的官吏杨盖,很得民心。
C.仇豫为政贤明,深得民心。离任时,百姓舍不得他走。战乱时,贼寇和叛卒也敬畏他。
D.仇豫从不阿附权贵。丞相范宗尹是邓城人,且曾拜见过他,但他也绝不徇私,向宗尹推荐幕官。
第Ⅱ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夫言不窥园菜实也言三年增之也仲舒虽精亦时解休解休之间犹宜游于门庭之侧能至门庭安得不窥园菜?尝闻用精者察物而不见,存道以无身,不闻不至门庭,坐思三年,不及窥园也。
(取材于《论衡•儒增》)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①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诗;从体裁看,这是一首     。(2分)
②中国古典诗歌讲究运用衬托(反衬)、炼字等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选择一种写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③诗歌后两句,与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就二者在写作手法上的共同之处,试作赏析。(4分)
答: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7分)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李密《陈情表》)
②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③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④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       。(白居易《琵琶行》)
⑥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⑦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中国式生命
精神总是要依附形体的,谈国学的精神和中国人的生命也是这样。大家都知道《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定的,如果我们把国学落实到一个形体上面,它就是个代表。所谓四库,就是经、史、子、集,也称四部。这四部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籍,最重要的知识和学术。“经、史、子、集”这四部代表的不仅仅是书籍或者知识,更是古代中国人对于生命的理解。
经典是什么?就是生命的常态。经就是常,我们说“经常”,“常”就是日用伦常,就是生活中不断实践,永远不会忘记的东西,它构成了国人生命的根基。从经部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的精神,看到圣人意识的发达和宗教意识的淡漠。中国人的经典是世俗化的经典,是来自于人的经验,而不是像《圣经》一样的神的启示。
经典是生命的常态,而历史则是生命的经验。我们每个人经历的事情都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史书去经历自己生命中不曾经历的事情。史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意识的发达。中国人从来都把历史看做生命中重要的根基,当下的根据。我们经常引经据典,但不是复古。中国人从来都是古为今用的。
子部可以让我们充分领略到生命样式的多元化,是生命多元的展现。经部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般的生活方式,诸子却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生命感觉。道家让你产生一种感觉:人在天地面前一无所有,太渺小了。在儒家那里找到的是自豪感,是生命的健全,是伟大的感觉。在道家那里找到的则是生命的残缺,让你觉得自己其实没有那么伟大。
墨家、佛教提供的也是完全不同的生命样式。古代中国人从来不是只尊崇一个经典,而把其他统统砍头。东汉的王充曾经这样讲经、子关系:“知经漏者在诸子。”诸子能够起到救经之弊的作用。经、子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宽容精神。
集部的诗赋是生命的内涵。生命不仅仅有物质、道德、理性,还有情感。我们不仅生活在白天,也生活在夜晚。我们需要哭泣,这是情的宣泄。生命有正襟危坐,也有脆弱,也有喜怒哀乐需要调整。集部显示着对均衡生命的强调。中国人从来不认为生命是干枯的、单调的。古代人喜欢琴棋书画,琴棋书画不是专家之学,而是很多人都会的东西。因为这是生命,是均衡的生命的展现。
总之,在国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中国人的形象,一个具备了经史子集所代表的精神的人,一个有均衡生命的人就是中国人。当四部的知识在你的心里融化时.一个中国人的形象也就出现了。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四库全书》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籍、最重要的知识和学术。
B.“四部”集中体现了国学的精神,表现了中国人均衡生命的内涵。
C.文中说我们“生活在白天”,意思是生命不仅仅有物质、道德、理性,还有情感。 
D.“中国式生命”是指具备了经史子集所代表的精神的均衡的生命。
15.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经”体现了圣人意识的发达,脱离了世俗化倾向,能使人到达一种宗教的崇高境界。
B.“史”拓展了人的生命经验,通过史书,我们可以体会生命中不曾经历的事情,更好地把握今天。
C.“子”为中国人提供了不同的生命感觉,同时又是对“经”的补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宽容精神。
D.“集”反映了生命的另一种需求,它表达、宣泄了人的内心情感,能塑造培养鲜活、丰富的生命。
16.文中说“当四部的知识在你的心里融化时,一个中国人的形象也就出现了”。请根据全文,概述“中国人的形象”。(4分)
答: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月光照不亮沥青路
陈全忠
①一个幽暗的傍晚,我独自来到森林公园,看见一个小女孩拉着母亲的手,惊喜地说:“妈妈,你看,一棵树,紧跟着另一棵树。”这句话让我愣在那里,想了半天:这种温暖而诗意地看世界的眼光,小时候谁没有过啊!但什么时候这种眼光退化了,消失了,所有的树看上去只是“东边一棵树,西边一棵树”了,都成了与己无关的植物了呢?
②人的成长,是不是一种诗意的迷失?对于生活,每个人最初都有很多修饰语的,比如温暖而诗意地生活着,比如有很多梦想,并相信终能成真。但在行走的路上,疲惫不堪或者所谓的成长,将那些美好的修饰语逐渐磨损掉了。乡土散文家刘亮程说,生活是一个不断添置、丢失、损坏、再更换的过程,像一把卷刃的镰刀扔在荒草间,其间可能又有一把新的扫帚,慢慢地又磨秃了,以致什么情绪都扫不起来……
③肉体的磨损能看得见,精神的磨损却是隐秘的。高频率的生活节奏磨损健康,单调的工作磨损激情,恶意冷漠的目光磨损善良,突如其来的打击磨损信心……许多丰富生动的事情因我们的平庸乏味,也变得平庸乏味。与身体磨损不同,精神的磨损是不自觉的,就像我们知道:有时候电视节目乏味透顶,但人们还是窝在沙发里,不停变换频道,打着哈欠寻找乐趣;有时候时尚生活就是集体作秀,但人们还是不停地模仿装扮,并在镜子前自鸣得意……就这样,跟着人流挤公交车、上地铁、过马路,然后大家走进各自不同的小格子里工作。生活变成惯性,没有激动,没有痛苦。真正的诗意,在我们求索的过程中已经隐身于喧嚣的话语和人群挤压的空间下,潜游而不见。
④报人董桥曾说,月光照不亮沥青路。那是因为,月亮的柔光,只有在铺满白色卵石的小径上才能反射出来,才具诗意,但我们的日常生活往往缺少诗意。人生大部分旅途是沥青路,粗砺、普通,时有颠簸起伏,甚至残缺。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尽管冷酷,却真实。
⑤月光照不亮沥青路,然而,月光却可以直接照透心中的柔软。如果我们不是以别人的目光为杠杆,而是以心灵的善;不是以外在的物质为衡器,而是以内心感受;不是以机械的数字为准绳,而是以心中的和谐;不是以目标的速达为目的,而是以过程的细心回味……这样生活着,便可葆有童年那份温暖和诗意的情趣目光,摆脱生活的平庸乏味。心中有光,周身有爱,人生的沥青路就会提升出另一种诗意。 
⑥台湾画家幾米的漫画,就是从都市生活中提炼出诗意,提炼出一纸月光,慢慢照亮你迷惘的心。病前的幾米也画漫画插图,但那时他不过是在赚钱谋生,漫画人物也只是木偶和道具。职业并不让他感到快乐。因为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病,幾米触摸到了生之脆弱,涌起生之留恋和释放性情的思考。朝夕相伴的小人物在他笔下复活了,在心中悄悄地开出花来,照亮了他病榻中的世界,并成就了后来畅销不衰的《照相本子》。记得其中一幅漫画:那个忧郁天真的孩子提着一盏明亮的灯笼,走在黑暗的路上,照亮了花儿、草儿、大眼睛的小动物,照亮了忙碌都市人心中被遗忘的角落。
⑦多少人忘了在高楼大厦里仰望夜空,在追逐名利的时候从不曾问问内心真正的需要。只有那片纯净的月光,能给你诗意的滋养,给你爱和温暖,告诉你人生的子夜可以多么高洁澄净。
⑧在月光照不亮的沥青路上,诗人和孩子依然幸福地走着,他们让我羡慕。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第②段说“每个人最初都有很多修饰语的”,其中“修饰语”是指对生活美好的感受和追求。
B.文章第②段转述刘亮程的话来描绘“磨损”的过程,使表达更加具体、形象,能使人产生联想。
C.文章第③段说“精神的磨损却是隐秘的”,是指诗意的生活慢慢地自觉地隐身于生活中,潜游而不见了。
D.文章第⑥段介绍幾米的漫画创作经历,证明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创作出像《照相本子》一样的作品。
E.文中“月光”和“诗意”都是一种生活情趣和态度,它们就是温暖、希望、爱、纯净、执著、幸福。
18.结合全文,解释“月光照不见沥青路”这句话的意思。(4分)
答: 
 
 
 
19.结合文章第⑤段,概括回答:作者认为“月光”怎样才能“照透心中的柔软”。(4分)
答: 
 
 
 
20.文章结尾“在月光照不亮的沥青路上,诗人和孩子依然幸福地走着”一句中:
①“诗人和孩子”指的是怎样的人?(2分)
答: 
 
 
②请结合你所熟悉的人物(现实中或历史上的均可),说明“在月光照不亮的沥青路上”,他们“依然幸福地走着”。(4分)
答: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21.当今社会,有人害怕上网,有人沉迷上网。请你给这两类人分别写一句话进行鼓励或劝诫。要求:有感染力,能打动人。不超过30字。
鼓励的话:
 
 
劝诫的话:
 
 
22.根据下面一项研究结论的概括,概括出另一条结论。(不超过35个字)
对哥斯达黎加4 000余人的一项研究发现,大约一半人具有让“咖啡因”在体内停留的遗传特点,被认为是“‘咖啡因’代谢缓慢者
”。这些人喝咖啡容易导致心脏病的发作。另一半人则有相反的遗传特点,这种特点使他们的身体能迅速对“咖啡因”进行代谢,喝咖啡反倒能帮助他们降低心脏病的发作率。一位参与研究的人说,此项发现能解释为什么早先那些检验“咖啡因”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结论:
关于“咖啡因”的结论:“咖啡因”导致或降低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取决于两种相反的遗传特点。
关于心脏病与“咖啡因”关系的结论:————————————————————
—————————————————————————————————————
七、(60分)
23.作文
一个挑水工有两个水罐,一个完好无损,另一个有一条缝隙。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从远远的小溪运到主人家,而那个破损的水罐到达目的地时只剩下半罐水了。好水罐很骄傲,破水罐很惭愧。
挑水工却很快乐——因为水罐漏水,路边花繁叶茂,他得到了水,也得到了花园。
然而,也有人提醒挑水工:你挑水的目的是什么?
两个水罐闻听,陷入沉思;挑水工闻听,也陷入沉思……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的识记,包括字形和字音。字形错点均为误用同音或音近字,推究词义即可辨明。字音错点为多音字或形声字误读。每个选项都包含两个错点。A项“闻过饰非”应为“文过饰非”,“间”应读“jiān”;B项“合盘托出”应为“和盘托出”,“晷”应读“ɡuǐ”;C项全部正确,为本题正确选项;D项“英雄倍出”应为“英雄辈出”,“浑身解数”应为“xiè”。
2.D 【解析】时髦略带讽刺之意,时尚就高雅的多。时尚代表一种潮流、一种趋势、一种品位,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涉世未深”一词,通常是形容一个人在社会生存中“尚不成熟”的意思。“入世”是指活在尘世之中要接受现实。它是与“出世”相对的,出世是指超脱于世俗之外。
沉迷是深深地迷惑或迷恋某事物。陶醉是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幻想或思想活动中。
3.B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和运用。B“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组织分裂瓦解,不符合语境,语境是指城市坍塌倾倒。A谦谦君子:指谦虚而严格要求自己的人,符合语境;C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D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都称赞。
4.A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B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如果”放到“他”之前;C句式杂糅,可以说“靠的是……共同奋斗”,或“是……所取得的”;D成分残缺,在“动物测试”后加上“阶段”。
5.C 【解析】①句里的杜郎应是杜牧,这是《扬州慢》里的句子。②句中的“迁客”是白居易,“枫叶四弦”和“浔阳千尺”可判断。选项迷惑学生的地方是一提到迁客骚人就易想到屈原。③句中“引壶觞以自酌”是陶渊明《归去来兮》中的句子,学生易与“曲水流觞”混淆。④句中“把酒问青天”学生易理解为苏轼,但后面还有“且将青涯放白鹿”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涯间”中的句子,故应是李白。
6.D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这道题挑选了4个较为常见的文言实词,放在上下文中,要求考生分辨对它们的解释孰正孰误。从解题方法上看,最好是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准确而无滞碍之处的即为正确答案。D中的“安字是一个多义项的常见实词,除了“安排”外,还有“平安、安居”等意项。百姓因为他才平安无事。
7.C 【解析】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这道题采用给出4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想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既有知识与现在要解决的新问题串连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除原文外,其余四个均选自中学课本。这样便于考查考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项中的两个“既”从词性上看均为时间副词,从语法意义上看,均表示已经发生了某事,译为“……之后”,“已经”。应当说意义与用法均相同。
A项中第一个“于”是介词,表方位,译为“在”;第二个“于”也是介词,译为“比”。
B项中第一个“其”是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的”;第二个“其”是则是反问语气词“难道”。
D项中第一个“所”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第二个“所”则是名词“处所”。
8.B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句意的理解,其实也是考查学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层级为B级。
理解的内容与上下文文意协调的才可能是正确项,只要文意上出现抵牾难通之处,就一定是错误的。
B理解没有把“几尽”理解对。高密县作乱的士卒害几乎杀尽了官吏,唯触不害仇豫,“独”也不是“一个人”的意思,要结合文意理解句子。
9.C 【解析】着重考查考生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这道题采用给出6个句子,分别编为4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现“仇豫‘为官贤明’”的一组这一常用方式来进行考查。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应当是,将6个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
①句“谳狱详恕”是说仇豫审案细致,宽容;③句说明仇豫断案迅速,为百姓着想;④句从侧面表现仇豫为官深得人心;⑥句表现仇豫为官不结党营私。以上四句均能表现仇豫“为官贤明”。
②句所叙客观事实与仇豫无关;⑤句也不能表现仇豫的品质,故选C项。
10.D 【解析】这道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这道题的题面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
试题中拟设了4项对文意的概括与分析,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构拟这类试题中的错误项,常常是把两件事嫁接在一起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例如本题D项就是把在邓城和明州的两件事合在一起了。推荐幕官是在明州的事。
11.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夫言不窥园菜,实也;言三年,增之也。仲舒虽精,亦时解休;解休之间,犹宜游于门庭之侧;能至门庭,安得不窥园菜?尝闻用精者察物而不见,存道以无身,不闻不至门庭,坐思三年,不及窥园也。
夫言不窥园菜/实也/言三年/增之也/仲舒虽精/亦时解休/解休之间/犹宜游于门庭之侧/能至门庭/安得不窥园菜
【注释】①儒书:指儒家的书。下面一段文字引用儒家书中的文字。引文后是王充发表自己的见解。②增:增饰。夸张。③解(xiè):通“懈”,松懈。④则:根据文气,疑是衍文。⑤嫌:得,能。⑥存:思考。亡:通“忘”。⑦毋佚:古文《尚书》作“无逸”,今文《尚书》作“毋佚”。⑧所:所居官。逸:今文《尚书》当作“佚”。⑨稼:播种五谷。穑(sè):收获谷物。⑩材:通“才”。
【译文】
儒者的书上说:“董仲舒读《春秋》,专一精思,志向不在别的上面,三年不看一眼菜园。”说不看一眼菜园,是事实;说三年之久,是夸张。
董仲舒即使专心一意,也有松懈和休息的时候,在松懈和休息的时间,也应当到门和厅堂边走走,能到门和厅堂边,怎么会不看一眼菜园呢?听说用心专一的人察看东西看不见,专心思考“道”会忘掉自身,但没有听说不到门和厅堂去,要坐着思考三年,来不及看一眼菜园的。《尚书•毋佚》说:“君子做官不能贪图安逸,首先要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然后才能安逸。”安逸,就是松懈。人的筋骨不是木头和石头,不能不松懈。所以把弦绷得很紧而不松弛,周文王不干;光放松而不紧张,周文王不做;有松弛有紧张,周文王把它当作常规。圣人能力极强,尚且有松弛与紧张的时候,董仲舒比圣人的能力差,怎么能够用心专一三年不休息呢!
12.答:①赠别诗(或送别诗)七言绝句
②a.首句写与友人在江楼“醉别”,可是又写出了橘柚飘香的美好景色,这是运用了反衬的写法,更加突出地表现了诗人此时的惜别之情。
b.这个字是“凉”。它生动描绘了江风吹雨,雨入船中,使人感到阵阵凉意的江上环境,同时又写出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内心的凄凉,突出地渲染了一种惜别的凄清气氛。
……
③答:这两句都是作者的想象之词,前者设想友人别后的所闻(清猿啼),后者设想醉别醒后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见,都以环境的凄清,衬托人物心情的悲凉。
此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江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通常做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亿”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高中2012级下期第一学月考试题』  下一个『东城区普通校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联考高三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