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名著《哈姆雷特》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江苏高考名著《哈姆雷特》(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江苏高考名著《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整理人:沈玉成【作家及作品】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后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莎士比
试题预览
江苏高考名著《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整理人:沈玉成
【作家及作品】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后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莎士比亚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1585年前后,他离开家乡去伦敦,先在剧院打杂,后来当上一名演员,进而改编和编写剧本。莎士比亚除了参加演出和编剧,还广泛接触社会,常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来到乡间。这些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又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亨利五世》(1599)等9部。剧本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现的是国内局势动荡的画面,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叛国王,但叛乱最终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荡,后来认识错误,在平定内乱中立下战功。剧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达到高度统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为生动,此人自私、懒惰、畏缩,却又机警、灵巧、乐观,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时期创作的喜剧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1596)、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1599)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与此同时,他还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等悲剧3部,作品虽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与喜剧相同。莎士比亚还写有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诗。
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
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1601—1607),又称悲剧时期。他写出了《哈姆莱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门》(1607)等著名悲剧。(《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它们和《哈姆雷特》一起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奥瑟罗》中出身贵族的苔丝狄蒙娜不顾父亲和社会的反对,与摩尔人奥瑟罗私下结婚,表现了反对种族偏见的主题,而导致他们悲剧的原因不仅是奥瑟罗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强大。奥瑟罗临死前的清醒,包含着人类理性的胜利。《李尔王》中展现的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李尔王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主人公从具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变成了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老人,人物命运和性格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麦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于内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为个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剧意义在于,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可以毁灭一个原本并非邪恶的人物。总体而言,这些悲剧对封建贵族的腐朽衰败、利己主义的骇人听闻、金钱关系的罪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风格上,浪漫欢乐的气氛减少,忧郁悲愤的情调增加,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纯熟。
1608年以后,莎士比亚进入创作的最后时期。这时的莎士比亚已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而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写梦幻世界。因此,这一时期又称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时期。《暴风雨》(1611)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此外,他还写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传奇剧和历史剧《亨利八世》。
【主题引读】
哈姆雷特——丹麦王子。忧郁善良,深沉多情,嫉恶如仇,严肃鉴定,理性智慧。为父王的鬼魂所困扰,要对杀父凶手复仇。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达成了目的,他最后也中了致命的毒剑死去。
克劳狄斯——丹麦现任国王,阴险狡诈,荒淫无度。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哈姆雷特父亲死后继任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正是谋杀自己的凶手。他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
乔特鲁斯——丹麦王后,王子的亲生母亲。是个双重性格的人,禁不住克劳狄斯的诱惑投怀送抱,她不守妇道、没有主见,善恶不分,是非不明、性格软弱,但又疼爱和担心着自己的儿子,甚至为之献出生命。老国王死后她改嫁克劳狄斯,这引起了哈姆雷特的仇恨。最后她替哈姆雷特误喝下了克劳狄斯预设的毒酒,当场死亡。
波洛涅斯——克劳狄斯的御前大臣。他自私、狡猾、愚蠢却自认聪明,阻挠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之间的爱情。他躲在一块挂毯后,偷听哈姆雷特和王后的谈话时,被王子一剑刺死。
雷欧提斯——波洛涅斯的儿子。为了父亲和妹妹的死用剑杀死了哈姆雷特。他也死在自己的毒剑下。
奥菲利娅——波洛涅斯的女儿。天生丽质,感情纯真,心地善良,对爱情充满了希望,但是保守脆弱,顺从了父亲和哥哥。她与哈姆雷特双双陷入爱河,但种种阻力和王子的政治地位使他们无望结合,她被他无情抛弃,加上父亲的死让陷入精神错乱,最终失足落水溺毙。
霍拉旭——哈姆雷特大学里的密友。他没有直接卷入王室之间的阴谋,所以他成了哈姆雷特的传声筒,莎翁用他来烘托剧情。他也是唯一一个活到全剧结束的主要角色。
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朝臣,都是哈姆雷特大学中的老同学。他们被克劳狄斯招来照看哈姆雷特。虽然两人在剧中的作用不大,但王子很快就猜疑两人是间谍。当国王下密令要处死送往英国的哈姆雷特时,哈姆雷特把自己的名字偷换了,于是两人就莫名其妙地死去。
福丁布拉斯——挪威王子。在剧中只有短短的过场戏。但他的重要性在于,全剧的最后台词由他说出,似乎象征着一个更为光明的未来,阐述了剧作的主题。
《哈姆雷特》这部悲剧主要围绕着青年王子哈姆雷特与弑父仇人,他的叔叔,新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复仇而展开。作品反映了英国的一个时代的概况,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杀兄娶嫂的新国王克劳狄斯阴险狡诈、荒淫无度,是封建专制的强权制度、阴郁凶险的社会现实和邪恶扭曲的人性的典型代表。哈姆雷特试图手刃仇人,一方面可以痛快淋漓地报仇雪恨,另一方面哈姆雷特决心代表新生人文主义铲除封建邪恶势力。戏剧通过险象环生的宫廷斗争,描写了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面对爱情、友情和亲情的考验,历经失望、彷徨和苦闷的折磨,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故事,揭示出作者对当时英国封建现实的思考和批评。
【名段助读】
1、深夜幽灵
【情节概要】霍拉旭向哈姆雷特讲起有关鬼魂的事时,困惑中的王子立刻相信了,并决定当天晚上一起见父王的鬼魂。
哈姆雷特看见鬼魂果然和霍拉旭他们描述的一模一样,鬼魂示意哈姆雷特跟它到人少僻静的地方去好一吐为快。霍拉旭他们竭力劝阻哈姆雷特不要跟鬼魂去,生怕鬼魂露出狞恶的面目吓坏了年轻的王子。但年轻的王子突然觉得自己像狮子一样强悍,挣脱了霍拉旭们的阻碍,跟着鬼魂走了。
当四处无人的时候,鬼魂打破了沉默,说它正是哈姆雷特的父亲的鬼魂。鬼魂说她是被人害死的,凶手就是他的亲弟弟克劳狄斯,目的是为篡夺王位、霸占王嫂。哈姆雷特听说之后立誓要为父亲报仇。
【内容解读】“深夜幽灵”这则故事发生在小说的第一幕,作为故事的开端,它通过幽灵的倾诉为读者填补了情节上关于先王之死的空缺,这同时也解决了戏剧开头设置的悬念,但紧接着又设置了新的悬念,哈姆雷特是怎样为父亲复仇的呢?因为《哈姆雷特》的另一名字叫《王子复仇记》,所以此处点题了,但又有产生新的悬念。
对于哈姆雷特王子,一般的看法是他忧郁,缺少果敢的行动。但在此处所表现出的果决和勇敢也应该是他丰富形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幽灵鬼魂这一想象的东西,总是心存戒备和畏惧的。然而哈姆雷特没有任何的畏惧,反而觉得自己像“狮子”一样强悍,然后挣脱朋友们的劝阻,一个人去倾听鬼魂的倾诉。这不能不说明哈姆雷特是一个勇敢的王子,尽管其中也包含一种对叔叔关于父亲之死的理由的怀疑。这种疑虑加上他对父亲的敬佩,让他不顾一切地想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2、哈姆雷特装疯
【情节概要】在得知整个宫廷阴谋之前,精神的痛苦就使哈姆雷特的身体虚弱,精神颓唐,鬼魂揭开秘密又在他心灵上增加了极其沉重的负担。哈姆雷特生怕这样下去会引起克劳狄斯的注意,于是王子就作出了一个奇特而大胆的决定:假装发疯。这样一来,克劳狄斯可能就不会认为他有什么图谋,也不会有什么猜忌了。而且,假装发疯不但可以巧妙地掩盖他内心中真实的不安,也可以给他机会冷眼窥视克劳狄斯的一举一动。
从此,哈姆雷特在言语、服饰及各种行动上都装得疯癫怪诞。他装疯十分肖似,以至国王和王后都被他哄骗了过去。
【内容解读】装疯的原因一,父亲的暴亡和母亲匆忙的改嫁。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哈姆雷特说:“人类是一件了不起的杰作!”他父母的婚姻在他心目中也是坚贞的典范,这其中蕴涵着他对爱情,对友谊,对人性的一整套人文主义的看法。而父王的突然死去,母亲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就急忙和新登基的叔父结了婚。在这个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彻底破灭了。装疯的原因二,鬼魂的出现。第一幕四五场鬼魂的出现又给哈姆雷特重重的一击。哈姆雷特与鬼魂见面,通过鬼魂的口吐露了不可见人的宫廷丑闻,然而他一个人的肩头担负了过重的责任,而他的力量也过于渺小,他又无可避免,无法推诿,所以只好装疯,寻找其他的解决途径。哈姆雷特装疯原因三,一方面有效地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使自己有时间思索,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如何把危机变成转机。
这个行为表现了哈姆雷特的智慧和刚毅顽强的性格特征。
3、葬送爱情
【情节概要】波洛涅斯给国王献计,用女儿奥菲利娅做引诱,让哈姆雷特和奥菲利娅见面。然后国王、王后和波洛涅斯藏起来偷听他们的对话,从而窥探王子装疯的原因。哈姆雷特面对着该不该复仇的困惑发出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的疑虑,然后用“疯子”的言语深深伤害了奥菲利娅。
【内容解读】“偷听”的行为隐含了三个人各自的想法:国王想知道哈姆雷特的真实想法;波洛涅斯想证实自己的猜测正确与否;乔特鲁德希望奥菲利娅的温柔能够治愈儿子的病。而作为主角的哈姆雷特也有他的想法。先前亲情和友情的打击,让他越来越忧郁,也无从选择,所以发出了“生存还是毁灭“的发问,这是他选择忍耐和选择反抗的矛盾心理的体现。但是从伤害无辜的奥菲利娅的一幕中,我们又看到他的决心,不惜亵渎爱情,伤害恋人,以保证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仇的计划中。
奥菲利娅的形象在这一幕中是描绘得比较深刻的。她甘心做父亲试探王子的工具,并遵从父命将定情信物还给恋人,这深深打击了哈姆雷特对爱情的信念。这也可以看出奥菲利娅的单纯、不明世事,同时也奠定了她的悲剧结局。
4、贻误良机
【情节概要】为证实鬼魂的话,哈姆雷特决定利用戏班子演出鬼魂所说的谋杀场面试探,然后仔细观察克劳狄斯的神情反应来确定他究竟是不是凶手。
国王和王后都应该邀请前来看戏,哈姆雷特便坐在他的旁边,好仔细地察看他的神情。当剧情发展到琉西安纳斯把毒药灌进在花园里熟睡的贡扎古的耳里时,哈姆雷特发现他的篡位的叔叔再也看不下去了。国王忽然大喊点起火炬回宫,装作身体不舒服的样子,匆匆离开了剧场。哈姆雷特终于断定鬼魂说的全是实话。这个一直困扰着他的疑问终于得到解决。
可而后,当克劳狄斯对弑兄夺位的行为忏悔时,哈姆雷特没有抓住从他背后经过的机会动手,以至于失去了最好的复仇机会。
【内容解读】“戏中戏”是哈姆雷特聪明和机智的体现,然而接下来的错失复仇良机又是他优柔寡断性格的体现,他的人文主义性格的矛盾性在这里体现的最为集中而深刻。
他为什么要这样拖延贻误机会呢?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为了增加剧情,延长剧本;可以看做是他犹豫多虑、优柔寡断性格的体现;可以认为是人文主义理想和杀人复仇的动机的冲突;也可以看成哈姆雷特把较多的精力花费在决定上,而失去了行动的力量;还可以看成是哈姆雷特意志软弱的表现……或者杂而有之。
5、误杀大臣
【情节概要】正当哈姆雷特盘算着该如何去报仇时,王后奉克劳狄斯之命派人叫他去后宫谈话,并向他表示,他俩都不很高兴他刚才的举止。篡位的国王生怕乔特鲁斯会偏袒儿子,隐匿起一些他很想知道的话来,所以就吩咐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躲在王后内宫的帷幕后面。
王后很温婉地责备了哈姆雷特的举止行为,说王子已经开罪于他的“父亲”了,哈姆雷特听到“父亲”这个词时非常吃惊和生气,便毫不客气地冲撞了王后。当王后生气了想要离开的时候,哈姆雷特想利用这个好不容易的单独的机会,叫她意识到自己的堕落,于是就抓住王后的手腕,按住她让她坐了下来。王后十分害怕,担心他由于疯狂会做出伤害她的事,于是就大声嚷了起来。而此时躲在帷幕后面的波洛涅斯也大声叫喊“救王后”,哈姆雷特以为是国王藏在那里,于是拔出佩剑向幕布后刺去。当他把尸体拖出来才发现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
【内容解读】哈姆雷特的复仇的决心和行为在这个场景中体现得最为坚决,但遗憾的是死去的不是他的杀父仇人,而是他女友的父亲。在这个复仇过程中,悲剧的角色不止是他,另外还有两个女人的悲惨命运也让我们同情。其中之一便是他的母亲乔特鲁斯。
乔特鲁斯是一个不守妇道、没有主见、善恶不分、是非不明、性格软弱的傀儡式的人物。儿子对她在送葬时所穿的鞋子还没有破旧就嫁给了克劳狄斯的指责,便是对她性格的经典概括。但她对自己的过错也有醒悟,当哈姆雷特指责她“你觉得羞愧”时,她就觉得“这些话像刀子一样戳进我的耳朵”,但是她的性格缺陷决定了她的悲剧。然而作为一个母亲,她又是真心爱自己的儿子的,从规劝闷闷不乐的儿子,到找儿子谈心,再到为儿子的婚恋操心等等,都可以看出她对儿子的疼爱和担忧。而且在哈姆雷特告诫她要保守自己装疯的秘密时,她也欣然允诺。
6、流放的阴谋
【情节概要】国王以波洛涅斯的死为借口把王子驱逐出境,送哈姆雷特到当时丹麦附属国英国,并安排两个大臣陪同坐船到英国去,以避免所谓的处分。同时,克劳狄斯给英国朝廷写了封信,要他们把哈姆雷特处死。哈姆雷特怀疑这里面肯定有名堂,于是在夜里偷偷从那两个大臣处拿到那封信,巧妙地把自己的名字擦掉,而换上那两个大臣的名字。不久,船受到海盗的袭击,哈姆雷特拿着剑杀上了敌人的船,而两个大臣却驾着船逃跑了,把他丢下,带着改过的信件急急忙忙跑到英国去接受应得的惩罚了。而海盗俘虏了主子以后,希望王子在朝中替他们说些好话,然后就把他放了。
【内容解读】从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克劳狄斯一直没有放松对哈姆雷特的警惕,只要有一丝机会便会立即抓住。克劳狄斯的凶险、奸诈在这个情节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要借刀杀人,却找一个驱逐犯人的借口;要大臣看管,却以避免处分为借口,由此可见一斑。
这段情节还是对哈姆雷特勇敢形象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他杀上敌船是直接展现其勇敢;陪同的大臣逃跑,是对比衬托出她的无畏。
7、奥菲利娅之死
【情节概要】老波洛涅斯死了之后,奥菲利娅受了很大刺激,神经也变得不正常起来,因为她没想到老父亲居然会死在她所爱恋的王子手里。她疯疯癫癫地跑来跑去,把一束束鲜花撒给宫里的女人们,说是在给她父亲举行葬礼;又时常唱一些爱情和死亡的歌儿。她喜欢痴痴地坐在一条小河边。有一天,她溜了出来,来到小河旁,编结了一只小小的花圈,然后爬上一棵柳树,想把花圈挂到伸向河中的柳条上,可是树枝一下折断了,奥菲利娅便带着她编的花圈掉进了水里。
【内容解读】奥菲利娅是哈姆雷特复仇之路上的另一个悲剧的女性。她性格单纯,对爱痴情,对哈姆雷特更是一往情深,然而她所爱的人却是她的杀父仇人,一个简单的姑娘怎能承受这样矛盾的打击,这是性格的悲剧,也是命运的悲剧。同时这个情节也推动了后文雷欧提斯的复仇和两人决斗情节的发展。
8、最后的决斗
【情节概要】克劳狄斯利用雷欧提斯对其父亲、妹妹惨死的忿愤,设奸计唆使雷欧提斯向哈姆雷特挑战比剑。狠毒的国王利用被仇恨所支配的雷欧提斯,让他使用一把涂了致命毒药的开刃尖头剑。比赛前,哈姆雷特挑了一把钝剑时,也没用检查雷欧提斯的剑。比剑后,雷欧提斯没拿出真实本领来,故意让哈姆雷特占些上风,好趁他掉以轻心之时全力一击。而这时国王克劳狄斯也故意称赞哈姆雷特的胜利,大声喝彩。这一切都分散了哈姆雷特的心神。几个回合过后,哈姆雷特剑势就有些松弛,这时,雷欧提斯凶狠地拿出看家本领,用毒剑一下刺中了哈姆雷特。但这一击也激起了哈姆雷特的怒火和勇气。激烈的拼斗中,哈姆雷特夺过那把毒剑并用它回敬了雷欧提斯一下。正在这紧张的时刻,王后喝下那杯克劳狄斯准备给哈姆雷特庆祝胜利的毒药,国王忘了事先关照王后,王后就倒地身亡了。
【内容解读】克劳狄斯的阴险、奸诈、狠毒再次集中体现,既虚伪地利用雷欧提斯的复仇心理,又设计双重诡计,可谓用心险恶。而哈姆雷特对比赛规则的信任也让他粗心地献出了无辜的性命。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对着以阴险奸诈的新王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做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备战,在一场血淋淋鹅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牢狱”般的宫廷中。因此,他的悲剧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相冲突的悲剧,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时代悲剧。
【复习试题】
1、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分析。





2、哈姆雷特犹豫的原因







3、哈姆雷特性格犹豫的表现








4、哈姆雷特的悲剧原因。









5、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











6、哈姆雷特形象的意义。










7、《哈姆雷特》的艺术特点。










8、哈姆雷特的思想艺术成就(主题)
 





























参考答案
1、根源:理想破灭,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变突然发生,打破了他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义的幻想。为了篡权,弟弟居然暗杀自己的哥哥——“人,不过是泥土捏成的生命!”
爱情,也不坚贞,父王死去不到两个月,母亲的孝鞋还没有穿旧,居然匆匆地改嫁奸王,钻进乱伦的衾被;友谊,也不可靠,一个个好友,为了一己的私利,甘做奸王的暗探来窥视行踪;就连信誓旦旦的情人,也不自觉成为篡权者的工具。纵目四望,奸王邪恶、群臣昏聩、朝廷腐败、上层堕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理想破灭,使他承受不了这超负荷的压力,陷入于精神危机,产生了忧郁。
2、敌强我弱——他知已知彼,正确的估计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悬殊:整个时代已经颠倒混乱, 而拯救者只有一个人, 那就是 倒霉的我!寄全部希望于自己,这样,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深知这场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导致他行动的犹豫。
任务艰巨——既要为父报仇,又要扭转乾坤,一身二任。这种独扭乾坤的重任与势孤力单的矛盾,只能产生难扭乾坤的哀叹:一个任务尚且力不从心,何况两个?这就带来他行动的双重犹豫。
3、拙于行动——他是哲学家而不是实干家,他敏于思索而拙于行动,他在没有切实可行、十拿九稳的办法之前,只会冥思苦想,他从思考到行动需要一个比常人更为复杂的过程。
不知如何行动——他决心行动而又不知如何行动,他很不容易等到一个杀掉奸王的机会,克牢狄斯在祈祷,只需抽刀一击,就能为父报仇,然而,灵魂进入天堂还是滚入地狱的无用考虑又使他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4、首先,反动势力强大。哈姆莱特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与克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少数)为实现美好理想与社会恶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社会罪恶与封建势力交织)所进行的斗争。
其次,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的局限性。(1)人文主义所追求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哈姆莱特面临理想与现实矛盾时的精神痛苦的内容较复杂,一方面为现实中的罪恶与理想不能实现而痛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个人所遭到的不公平的待遇、个人在精神上的打击而痛心;(2)思想局限更表现在脱离群众、孤军奋战。最后,哈姆莱特身上还存在善于思考不善于行动的性格弱点及不少旧思想的负担。
5、首先,主观上犹豫不决:认为应该有正当的名分,必须让克的罪行得到证实并当众暴露;还担心自己的行动起不到惩罚罪恶,重整乾坤的目的。
其次,哈姆雷特的延宕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有责任和义务在这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改造现实重整乾坤。相比之下,仅仅为父报仇就要简单得多。哈姆雷特所怀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如何做好它。
再次,哈姆雷特延宕的另一个客观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哈姆雷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6、哈姆雷特是具有新型世界观的文武全才,是朵举世瞩目的娇花,如果登上王位,自然是开明君主的典范。在他身上,寄托着国家与民族复兴的希望,体现出资产阶级对统一国家的理想。哈姆雷特的毁灭,向我们揭示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悲剧。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
7、(1)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哈姆莱特》虽是一个宫廷复仇故事,但所涉及的生活内容却远远突破了宫内的限制。
(2)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其间的起伏变化不是外加的,而是哈姆莱特与克劳炙斯的性格冲突所决定的。在曲折复杂的戏剧冲突中人物有充分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性格。打破了古代戏剧的框框,在一个剧本中把悲剧因素和喜剧结合在一起,加强了情节的生动性,使“崇高和卑贱、恐怖和滑稽、豪迈和诙谐离奇古怪地混合在一起”。
(3)人物的个性化。为了塑造好人物的性格,莎士比亚一是把人物放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之中,一方面是主人公与客观环境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主人公的内容冲突。二是善于在对比中突出主人公的性格。三是充分发挥独白的作用,通过独白,有力地提示了哈姆莱特的内心活动和他思想性格发展的过程。
(4)语言丰富多彩。一是语言的高度形象化,特别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二是语言的个性化,人物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地位及其所处的情境。如哈姆莱特的语言有时富于哲理,有时则是充满市井俚语,因场合、心境不同而不同。
8、(1)通过哈姆雷特之口,传达出16世纪人文主义者的人生观、社会观和宇宙观。
A、赞美人,蔑视神。
B、反对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观念,主张平等互爱。
C、谴责战争,同情人民的苦难
D、尊崇理性,注重科学的求实精神。
(2)反对封建暴君,提倡开明君主制。
(3)借古喻今,借丹麦的故事,反映16世纪英国的现实,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 (218.2.84.137)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日常专题训练


上一个『对口单招联合体语文试题』  下一个『中山市初一下第二次月考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