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一中高2012级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达一中高2012级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达一中高2012级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考生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标号
试题预览
达一中高2012级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考生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 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本意。
一、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捉摸/琢磨 涅槃/谒见 折冲樽俎/数典忘祖
B.酝酿/踉跄 槟榔/缤纷 恻隐之心/侧目而视
C.剔透/体己 甘蔗/鹧鸪 罚不当罪/独当一面
D.祓除/扶乩 搢绅/噤声 胼手胝足/扺掌而谈
1.答案C(解析:A :zhuō/zuō nié/yè zǔ B:niàng/liàng bīng/bīn cè
C:tī zhè dāng D:fú jìn zhī/zh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按揭 副增长 殚精竭虑 宁缺毋滥
B. 偈语 和事佬 呕心沥血 提纲挈领
C. 沉疴 挑大梁 融会贯通 玩世不恭
D. 妨害 霓红灯 水乳交融 既往不咎
2. 答案:C (A 副—负,B 佬—老,D 红—虹)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雪已经在融化,哪怕远处山顶还是白茫茫的,毕竟是春天临近了。
B.菲律宾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对美国不断投送秋波,自以为可以得到前殖民宗主国的庇佑,在南海动作动作频仍,不断挑起事端。
C.我国西部地区如能用好政策,更新观念,大胆创新,那么迅速赶上沿海发达地区,甚至青出于蓝,是完全可能的
D.在美国不断纠集群小,组建遏华、反华联盟,不断蚕食我国家利益,威胁我国家安全之时,那种谨守某人外交遗训,一心韬光,专意和谐,只知口头抗议而不去有所作为的做法是不足为训的,那样的话,即便我们的利益被“掏光”,我们的海洋也不会和谐。
3.答案:D(解析:“哪怕”,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表假设。此处应用“虽然”。“庇佑”意为保佑,多用于神灵,此处应用“庇护”。“青出于蓝”用于人,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不足为训”指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
4.下列各句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目前,市场上有转基因食品如大豆油、油菜籽油及调和油等均已作了标志,今后,农业部门将借鉴国外标志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转基因产品标志管理制度。
B.在城市建设中,既要有超前意识,又要从保持城市个性,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立场出发,秉持循环经济的理念和依法治理的要求,来进行建设和规划。
C.关于课外阅读,教育专家提出如下建议:诗词、小说最好推荐给初中生,曲赋和笔记文学则最好推荐给高中生。
D.种种迹象表明,观望的购房者非但没有像往日那样,坚持几日就选择放弃,重新加入到购房大军中去;而且从严的政策,让购房者对房价下降充满信心。
4.C项(解析:A项句式杂糅“市场上有转基因食品如大豆油、油菜籽油及调和油等均已作了标志”。B项逻辑语序有误,应为“规划和建设”。D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非但”调到“观望的购房者”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
改革开放初期,“西方中心论”在学术界有相当市场,它也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中国流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但是,随着西方经济不断爆发危机,世界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不断深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也日渐深刻。“全球史观”正是这种反思潮流的一个代表。
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明确提出了“全球史观”。他认为,主要从西欧观点来解释历史已经不够了,史学家应该“从欧洲和西方跳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这样才能“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此后,欧美多位历史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
“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洋教条”崇拜的破除在当代中国具有更重要和更深远的意义。当然,“全球史观”尤其是其中的“中国中心观”也存在相当的问题,无须讳言,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代、文化甚至是个人因素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弱小国家.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30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正因为如此,一些西方学者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现实和历史。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围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提出研究中国历史应该“走向以中国为中心”,亦即“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即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而由于中华复兴导致的自信心的回复(有些表现为过度膨胀),也使一些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并推动了这个潮流。
自“后现代”思潮兴起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危机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一些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因而认为“西方的没落”如同其他文明的衰落一样都是历史的“宿命”。《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来世界的构建和想象只能指向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崇中华文明,并不是现代西方学者的专利,甚至也不完全是对西方文明丧失信心后的偶然现象,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些西方学者的传统。17-18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从神秘的哲学、严肃的政治、精致的艺术到社会的经济和生活风格,中国形象在欧洲社会面前展现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这种泛中国崇拜既建立在当时西方与东方实力的对比上,也建立在东方文化的神秘以及历史文化失衡的心理上,因此并不完全以物质实力为限。“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解释范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这种心理。
以史鉴今,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反思与批判多半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这反映出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两方面都受到西方压制与影响的事实。物质落后,并不是挨打的充分条件,缺乏历史文化自信,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阻碍。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曾经在中国流行,它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就是“西方中心论”。
B.“全球史观”认为,“西方中心论”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历史成就。
C.“西方中心论”关注的只是西方的现实和历史,而“全球史观”则侧重于关注东方尤其是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D.“全球史观”有助于破除中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痼疾,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全球史观”也存在相当的问题,因为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代、文化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B.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文明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以“全球史观”的视角重新观察和审视中国就代表着对“西方中心论”的反思和批判。
C.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30年的发展令西方人刮目相看,所以一些西方学者开始以中国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D.西方人普遍认为西方文明走向没落是历史的宿命,只有依托中华文明才能构建和想象未来的世界。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要想客观公正地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某个时代的历史,应聚焦这一国家或地区本身,考察它的哪些历史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
B.早在17-18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因为那时中国非常繁盛。如今中国崛起,中华文明再次为世人所推崇。可见,经济实力决定文化地位。
C.以斯宾格勒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文明已走向没落,因此,应该去关注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D.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更要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力。
5.答案C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全球,是整个人类。)
6.答案D (“西方人普遍认为”错,只是少数学者的观点。)
7.答案B (“经济实力决定文化地位”错。第六段“并不完全以物质实力为限”。末段“物质落后,并不是挨打的充分条件”。)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宗测字敬微,南阳人,宋征士炳孙也。世居江陵。测少静退,不乐人间。叹曰:“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先哲以为美谈,余窃有惑。诚不能潜感地金,冥致江鲤,但当用天道,分地利。孰能食人厚禄,忧人重事乎?”
宗测字敬微,是南阳人,南朝宋时征士宗炳的孙子。宗测年轻的时候好静而不张扬,不喜欢人间俗事。(他)感叹说:“我家里很贫穷,双亲已经老了,我不能选择职位做官了。先贤圣哲把不做官作为美谈,我私下里感到疑惑。如果真的不能暗中感动天地,尽行孝道,只是应当利用天道,分享地利。怎能享用朝廷丰厚的俸禄,为皇帝的重大事情担忧呢?
州举秀才,主簿,不就。骠骑豫章王征为参军,测答府召云:“何为谬伤海鸟,横斤山木?”母丧,身负土植松柏。豫章王复遣书请之,辟为参军。测答曰:“性同鳞羽,爱止山壑,眷恋松筠,轻迷人路。纵宕岩流,有若狂者,忽不知老至,而今鬓已白,岂容课虚责有,限鱼慕鸟哉!”永明三年,诏征太子舍人,不就。
州中推举优秀人才,(推荐他作)主簿,他没有接受任命。骠骑将军豫章王征召宗测为参军,宗测答复官府的征召说:“为什么胡乱伤害自由自在的海鸟,蛮横地砍伐不问世事的山中的树木?”母亲去世了,宗测亲自背泥土(下葬),(在墓边)种植松柏。豫章王又派人送信来请他做官,召他为参军。宗测回答:“我的本性和鱼儿鸟儿相同,喜欢停息在山间林泉间。我眷恋着松竹美景,轻视而不太认识人间做官仕进的道路。我在山间游憩,在激流中冲荡,有点像疯狂的人。突然间不知道老年的到来,现在我鬓发已经苍白,怎能承受时不时的督促责难,不让鱼儿倾慕自由自在的鸟儿呢?”永明三年,皇帝下诏征召宗测为太子舍人,他不去赴任。
欲游名山,乃写祖炳所画《尚子平图》于壁上。测长子宦在京师,知父此旨,便求禄还为南郡丞,付以家事。刺史安陆王子敬、长史刘寅以下皆赠送之,测无所受。赍《老子》《庄子》二书自随。子孙拜辞悲泣,测长啸不视,遂往庐山,止祖炳旧宅。
宗测想要去名山游赏,就在墙壁上画下他的祖父宗炳所画的《尚子平图》。宗测的长子在京城做官,了解到父亲这个心意,就辞去朝中官职,回到南郡作县丞,宗测把家事托付给儿子。刺史安陆王萧子敬、长史刘寅以下的众人都赠送钱物给宗测,宗测一概不接受。他只拿了《老子》《庄子》两部书随身携带。子孙们拜别宗测,悲伤地哭泣,宗测长啸一声,看都不看他们一眼,就往庐山去了,住在他的祖父宗炳的老宅中。
鱼复侯子响为江州,厚遣赠遗。测曰:“少有狂疾,寻山采药,远来至此。量腹而进松朮,度形而衣薜萝,淡然已足,岂容当此横施!”子响命驾造之,测避不见。后子响不告而来,奄至所住,测不得已,巾褐对之,竟不交言,子响不悦而退。尚书令王俭饷测蒲褥。
鱼复侯子响作江州地方官,派人拿丰厚的东西赠给他。宗测说:“我年轻的时候有疯狂之病,寻访名山采摘草药,从老远的地方来到这里。估计着自己的食量吃松果,估量着自己的身形穿草木作成的衣服,心境淡然,已经很满足了,怎能接受这样的突然的施舍!”子响命人驾车去访问他,宗测避开不相见。后来子响没有通告径直来了,突然到达宗测所住的地方,宗测没有办法,(只好接待他),却只是带着头巾穿着粗布短袄面对他,一直不和他说一句话,子响很不高兴地回去了。尚书令王俭送给宗测草做的垫子。
顷之,测送弟丧还西,仍留旧宅永业寺,绝宾友,唯与同志庾易、刘虬、宗人尚之等往来讲说。刺史随王子隆至镇,遣别驾宗哲致劳问,测笑曰:“贵贱理隔,何以及此。”竟不答。建武二年,征为司徒主簿,不就,卒。
不久以后,宗测送弟弟灵柩往西回家,仍然留住在永业寺老屋子里,不和客人来往,只是和志同道合的庾易、刘虬、宗人之尚等来往清谈。刺史随王萧子隆到任,派遣别驾宗哲前往慰劳问候。宗测笑道:“贵人贱人按理应该分开,为什么(对我关照)到这个地步?”一直没有回访答谢。建武二年,官方征召宗测为司徒主簿,(他)不接受,后来去世了。
(选自《南史•宗测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横斤山木 斤:砍伐
B.岂容课虚责有 课:督促
C.止祖炳旧宅 止:停止
D.子响不告而来,奄至所住 奄:突然
8.C 解析:止,居住
9.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唯与同志庾易等往来讲说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 顷之,测送弟丧还西 则苗浡然兴之矣
C. 子响不悦而退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D. 长史刘寅以下皆赠送之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9.B解析:A.介词,同/连词,和;B.助词,补足音节;C.表修饰/表承接;D.连词,连接“下”,表范围/连词,表修饰。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宗测年轻时就不喜欢追求功名利禄,他认为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世界,就不应该去追求功名利禄。
B.宗测看不起出仕做官这条世人都走的路,所以骠骑豫章王征召他为参军,他不去;连皇帝下诏征他为太子舍人,他都没有就任。
C.宗测决定隐居,刺史安陆王子敬、长史刘寅以下都赠送钱物给他,他一概不收,但鱼复侯子响派人拿丰厚的东西赠给他,他却收下了。
D.宗测归隐后,只和有共同隐逸志愿的人庾易、刘虬、宗人尚之等往来,如果有官吏去拜访他,他一直没有回访答谢。
10.C解析:C项无中生有,原文只有子响馈赠,而无宗测收礼之意。
第Ⅱ卷
四、(23分)
11.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先哲以为美谈,余窃有惑。(5分)
译文:我家里很贫穷,双亲已经老了,我不能选择职位做官了。先贤圣哲把不做官作为美谈,我私下里感到疑惑。
评分建议:①大意对,语句通顺。(2分)②亲:父母,双亲。(1分)③以为:以之为,把……作为。(1分)④窃,私下,私底下。(1分)
(2)遣别驾宗哲致劳问,测笑曰:“贵贱理隔,何以及此。”竟不答。(5分)
译文:(刺史)派遣别驾宗哲前往慰劳问候。宗测笑道:“贵人贱人按理应该分开,为什么(对我关照)到这个地步?”一直没有回访答谢。
评分建议:①大意对,语句通顺。(2分)②劳问:慰劳问候。(1分)③理隔:按理应该分开。(1分)④答,回访答谢。(1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问题(8分)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 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 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 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 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百花潭:即浣花溪;②篠:细竹;③裛:通“浥”
(1)颈联中“含”“ 裛”二字在体物绘景上尤为细腻生动,请简要赏析。(4分)
答:“含”富有情感,有爱护之意,细腻生动的表现出风的微细,(1分)“裛”有 沾湿之意,准确细腻的表现出雨的微细,(1分)一“含”一“裛”,将细雨、微风、翠篠 、
红蕖连在一起,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细雨微风中,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叶,明净悦目细雨沾湿的荷花格外红艳,微风吹送缕缕清香 。(2分)
(2)诗中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狂夫”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本诗展现了一个虽生活艰困(1分)却倔强狂放(或有着贫贱不能移精神)(1分)的狂夫形象。“恒饥”“色凄凉”“欲填沟壑”表现诗人一家生活的艰困可悲,(1分)但诗人仍兴致勃勃的欣赏并赞美“风含翠篠”“雨裛红蕖”的美丽风光,以“唯疏放”“老更狂”的精神态度面对生活的艰困,表现出诗人的倔强狂放。(1分)
附:诗作赏析
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相传为诸葛亮送费祎处,名“万里桥”。过桥向东,就来到“百花潭”(即浣花溪),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当年杜甫就在这里营建草堂。饱经丧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旷放了。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似对非对,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联之中涵四专名,由于它们展现极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沧浪”),便令人不觉痕迹。“万里”、百花”这类字面,使诗篇一开头就不落寒俭之态,为下文写“狂”预作铺垫。
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别饶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颔联结撰极为精心,写微风细雨全从境界见出。“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含”比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浓,有小心爱护意味,则风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两句分咏风雨,而第三句风中有雨,这从“净”字可以体味(雨后翠筿如洗,方“净”);第四句雨中有风,这从“香”字可以会心(没有微风,是嗅不到细香的)。这也就是通常使诗句更为凝炼精警的“互文”之妙了。两句中各有三个形容词:翠、娟娟(美好貌)、净;红、冉冉(娇柔貌)、香,却安置妥贴,无堆砌之感;而“冉冉”、“娟娟”的叠词,又平添音韵之美。要之,此联意蕴丰富,形式精工,充分体现作者的“晚节渐于诗律细”。
前四句写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令人陶然。然而与此并不那么和谐的是诗人现实的生活处境。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断绝,他一家子免不了挨饿。“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这就导致“恒饥稚子色凄凉”。“饥而日恒,亏及幼子,至形于颜色,则全家可知”(萧涤非《杜甫诗选》),这是举一反三、举重该轻的手法。颈联句法是“上二下五”,“厚禄”、“恒饥”前置句首显著地位,从声律要求说是为了粘对,从诗意看,则强调“恒饥”的贫困处境,使接下去“欲填沟壑”的夸张说法不至有失实之感。
“填沟壑”,即倒毙路旁无人收葬,意犹饿死。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呢。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你看,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哩!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自笑狂夫老更狂”)
在杜诗中,原不乏歌咏优美自然风光的佳作,也不乏抒写潦倒穷愁中开愁遣闷的名篇。而《狂夫》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一面是“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两种成分,真是缺一不可。因而,这种处理在艺术上是服从内容需要的,是十分成功的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周邦彦《苏幕遮》)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邶风•静女》)
《孔雀东南飞》诗中直接描写焦仲卿与刘兰芝告别时忧伤不舍之情的诗句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2) 严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王勃《腾王阁序》)
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曹操《短歌行》)
《兵车行》中,描写古战场阴森凄惨的景象并与开头“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二句遥相呼应的诗句是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五、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17题(22分)
夕阳爱情
江慧妍
我一直恨父亲。
父亲是镇上的中学教师,年轻时非常有才华,考取了重点高中。原本前途无量,但因 为被一个城里的姑娘伤了心,便自暴自弃,、没有继续学业,回乡当了民办教师。
母亲相貌平平,因为仰慕父亲的才华,下决心要嫁给他。父亲家贫,有姑娘主动上门, 爷爷奶奶当然高兴。老人家做主,两人便成了亲。成家第二天,父亲便搬回镇上的教工宿 舍,说是要专心准备民办教师转正的考试,从此很少回家。母亲没有怨言,有时周末还带 一篮子鸡蛋上镇里找父亲,为她微几个小菜,改善生活。
一年后,便生下了我,然而父亲还是很少回家。父亲每年都认真准备民办教师转正考 试,但年年都没有过关。父亲便灰了心,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所带的班年年考试都是全 镇第一名。父亲回家的次数更少了。
母亲还是没有很多的言语,只是默默地肩负起一家老小的起居饮食。小时候,我对母 亲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一头乱莲蓬的头发和一双枯树皮般的大手。记得那年我大概九岁吧, 一个初夏的夜里,外面下着大雨,我突然发高烧,额头烫得吓人。母亲二话不说,背起我便冲进密集的雨里。我的体重不算轻,母亲背着我很吃力。我伏在母亲的背上,迷迷糊糊中紧紧接住母亲的脖子。我突然觉得,母亲其实很瘦,伏在母亲的背上硌得慌。
母亲的脸上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一滴一滴地打在我的手背上。突然,母亲一脚踏空, 两个人就要摔在地上了。母亲不知从哪儿来了一股力量,一只手在地上一撑,一只手死命地把我搂住。我没有摔倒,但母亲却是整个人都跪在地上,母亲搂着我号啕大哭。
我永远记得,母亲几乎是爬着把我背到了镇上的医院。第二天,我的烧退了,母亲才托人捎信到学校。父亲赶过来看我,我静静地坐在医院的病床上输液,一言不发地看着父亲给我削苹果。
看着父亲白净修长的手指在苹果上灵巧地旋动,突然,我恨起父亲来……
这样的恨深深地埋在我的心底。我拼命学习考取了重点大学,努力使自己最优秀。大学毕业后,我在省城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有了一问属于自己的房子,我有能力把母亲接到城里住了。更重要的是,我有能力使母亲离开那个不平等的家了。然而,母亲却不肯走。母亲说:“女儿,我哪儿也不去,这里是我的家。”
父亲已经退休了,他终其一生也没能考上公办教师,终于被清退回家了。握惯粉笔的父亲握起锄头始终不及母亲麻利,父亲便常常被母亲支使去干轻松的活儿。我很失望,我清楚地记得那个雨夜母亲伤心的泪水,难道母亲已经忘记了吗?
多年后,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我赶回家看望,母亲甚至连我也不认得了,呆呆地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偏着头傻笑。父亲拿着一把梳子为母亲梳头,却总有一绺头发翘起来。父亲反复地不厌其烦地梳着那绺头发。母亲伸手挡开父亲的梳子,急急地跑到鸡窝边捡起一个鸡蛋,孩子般咯咯笑着,说:“煮给阿弥吃,煮给阿弥吃!”
阿弥是父亲的小名。我突然冲动起来,直截了当地问父亲:“你爱过母亲吗?”父亲沉默了许久,才对我说:“从前,我不懂得爱……如今,你不要担心你妈的病。安心工作,我会好好照顾好她的。”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睛一直看着远处,没有看我。风吹过母亲的衣襟,又吹起父亲额前花白的头发。
晚霞从盘缠的葡萄藤缝隙里细碎地筛落下来,洒在父亲和母亲的身上。远处田野的麦穗金黄灿烂,仿佛和夕阳连成了一体。
(选自(2011中国年度小小说》)
14.文中多次提到我“恨”父亲,请概括我“恨”父亲的原因。(4分)
14.答案:(4分)①对母亲感情冷淡,使母亲伤心;逃避丈夫责任,让母亲像男人一样干活。②未尽父亲职责,对“我”照顾不够。(每点2分)
15.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三处并说明其作用。 (6分)
15.答案:(6分)①父亲自净修长的手与母亲枯树皮一般的手作对比,突出了母亲的辛劳。②得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认不出“我”与不忘煮鸡蛋给父亲吃作对比,突出了母亲对父亲爱得执著深厚。③父亲开始对母亲的冷淡、对家庭的不负责任与晚年对母亲的爱作对比,表现了父亲对爱的理解感悟。(每点2分)
16.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寓意深刻,请简要赏析。(4分)
16.答案:(4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
《幽径悲剧》同步练习
』  下一个『
高一语文必修①结业水平测试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