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选修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单元综合检测(六)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人教选修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单元综合检测(六)(高三选择性必修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基础与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装帧(zhēn)挟制(xié)断壁残垣(yuán)兵不血刃(xiě)B.攻讦(jué)嗔怪(chēn)钟灵毓秀(yù)斐然成章(fěi)C.隽永(juàn)炽热(zhì)天崩地坼(chè)臧否人物(pǐ)D.迸发(ènɡ)殷红(yān)蛊惑人心(ɡǔ)戎马倥偬(zǒnɡ)解析:选D。
试题预览
一、基础与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装帧(zhēn) 挟制(xié) 断壁残垣(yuán) 兵不血刃(xiě)
B.攻讦(jué)  嗔怪(chēn)  钟灵毓秀(yù)  斐然成章(fěi)
C.隽永(juàn)  炽热(zhì)  天崩地坼(chè)  臧否人物(pǐ)
D.迸发(bènɡ)  殷红(yān)  蛊惑人心(ɡǔ)  戎马倥偬(zǒnɡ)
解析:选D。A.血读“xuè”;B.讦读“jié”;C.炽读“ch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觊觎 打园场 秘而不宣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B.嬗变  出洋相  曲指可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睿智  合议庭  貌合神离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D.破绽  简化字  要言不烦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解析:选C。A.打圆场;B.屈指可数;D.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商报记者日前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工资低、待遇差,2011年春节过后,众多零售企业出现了一线员工________的状况。
②以旭日阳刚为________的励志影片《白马王子的春天》即将开拍,制片人东方骏透露,旭日阳刚有可能出演剧中角色。
③青州市邵庄镇设立村、镇两级“计生接待室”,力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把计生信访矛盾________在基层。
A.紧俏 原形 化解      B.紧缺 原型 化解
C.紧俏 原型 调解   D.紧缺 原形 调解
解析:选B。紧俏:商品销路好,供不应求。紧缺:物资等因短缺而供应紧张。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化解:解除,消除。调解:劝说双方消除纠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借鉴同行业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本无可非议,但是如果脱离本企业的实际而生吞活剥,那就可能适得其反,付出惨重的代价。
B.近年来,我省煤炭企业大力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改造,产业创新能力欣欣向荣,使得煤炭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C.电视剧《借枪》中的熊阔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人物”,尽管身处社会底层,整日为生计发愁,但遇事却能通权达变。
D.贺国强书记告诫年轻干部的话可谓语重心长,既寄托着党和人民对年轻干部的殷切期望,也包含着国家对年轻干部的善意爱护。
解析:选B。A.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C.通权达变:为了应付当前的情势,不按照常规做事,而采取适合实际需要的灵活办法。D.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深意长。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于漪老师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她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而高超的授课艺术,为不少聆听过她讲课的师生所折服。
B.企业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
C.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稳定的重大贡献。
D.“微博”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促进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解析:选B。A项,主客体颠倒,应该是“她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而高超的授课艺术,折服了不少聆听过她讲课的师生”;C项,语序不当,“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发达国家”位置应该颠倒;D项,搭配不当,“加快”和“质量”不搭配。
二、古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9分)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集贤都事。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俄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帝乃欲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吏部尚书,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击奸暴,黜贪墨,而特举乌程县尹干文传治行为诸县最,所至郡县,为之肃然。二年,转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除国子司业,寻迁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历佥宣徽及枢密院事。至正二年,除翰林侍讲学士,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五年,台臣辨其诬,遂复起参议中书省事。
七年,朝廷慎选守令,参知政事魏中立言于帝:“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加镛者。”帝乃特署镛姓名,授饶州路总管。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皆毁之。人初大骇,已而皆叹服。镛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旦望必幅巾深衣以谒先圣,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每治政之暇,必延见其师生,与之讲讨经义,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镛居官廨,自奉淡泊,僚属亦皆化之。先是。朝使至外郡者,官府奉之甚侈,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往往腾谤于朝,其出使于饶者,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退皆无有后言。其后有旨以织币脆薄,遣使笞存省臣及诸郡长吏。独镛无预。镛治政,虽细事,其详密多类此。
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人或以镛优于治郡,而执政非其所长,遂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及脱脱罢,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乃迁西行台中丞,殁于官。
(选自《元史》)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吏部掌天下铨衡  铨:选拔官吏
B.制可其奏  制:制止
C.俾俊秀入学宫  俾:使
D.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  劝:勉励
解析:选B。制:帝王的命令。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B.往往腾谤于朝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
燕王诚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D.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解析:选D。A项,前一“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后一“者”,用于时间词后,表示停顿。B项,前一“于”是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后一“于”,介词,表被动。C项,前一“以”是介词,用;后一“以”是连词,表目的。D项,都是连词,表转折。
8.下列文中加点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
B.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
C.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
D.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
解析:选B。要根据前后的语言环境。
9.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傅岩起从吏职起家做官,怎么能了解全天下的贤才?
(2)由此人人自觉努力学习,因而饶州通过科第考试进入仕途的人,比其他郡县要多。
(3)而龚伯璲这些人正受重用,朝廷都在议论改革,韩镛也提出意见,但没有被采纳。
参考译文: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予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的官职,不久调任集贤都事。泰定四年,又转任国子博士,不久担任监察御史。当时能从进士做官的仅有百分之一,由吏职出身能做到显要官位的常常有十分之九。皇帝就想让中书参议傅岩起做吏部尚书,韩镛上书说:“吏部是掌管天下考核、选拔人才的地方,傅岩起从吏职起家做官,怎么能了解全天下的贤才?况且尚书是三品官阶,傅岩起从做官开始多次升迁也才四品,按照制度也不应升为尚书。”皇帝下诏同意他的奏言。
天历元年,担任浙西廉访司事之职,打击奸诈、暴虐,罢免贪赃不法的官员,而特别推举乌程县尹干文传的治理行为是各县之最,凡是韩镛所到的郡县,都因为他的到来政务肃然。天历二年,转任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任国子司业,不久任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年,历任宣徽院及枢密院佥事。至正二年,任翰林侍讲学士,随即任侍御史,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所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官。至正五年,御史台官员辨白他所受的诬赖,于是又被起用参议中书省事务。
至正七年,朝廷慎重选用州县长官,参知政事魏中立对皇帝说:“现在您想要找到的贤良州县长官,没有人比得上韩镛的。”于是皇帝特意写上韩镛的姓名,授给他饶州路总管的官职。饶州地区民俗崇尚鬼神,有座觉山庙,从以前就有妖怪能使人得祸福的传言;做盗贼的人尤其敬奉,准备抢劫时,必定到庙中占卜吉凶。韩镛到任后,就拆毁了庙宇,将泥塑偶像沉入江中。凡时境内不合礼仪的过多的祠庙,全部毁掉。人们起初极为害怕,后来就都赞同信服了。韩镛知道百姓可以教化,让才华出众的人进入学宫,寻访品行学问都受人尊重的老成博学的人,作为《五经》教师,每月初一、十五定必穿戴深衣幅巾来拜祭孔子,每月必要来考核功课,用来劝勉鼓励。每当处理政事完的空闲时间,肯定要接见延见师生,与他们讲论讨探究经义,由此人人自觉努力学习,因而饶州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人,比其他郡县要多。韩镛居住在官衙中,日常生活清净淡泊,同僚下属也逐渐被他所教化。以前,朝廷的使臣到达地方州县,官府供奉极为奢侈,一旦不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们就怀恨在心,往往在朝廷中对地方官员竭力诽谤,朝廷使臣到了饶州,韩镛在郡舍接见他们,供给他们粗米饭,他们从饶州回去后都没有什么议论。后来皇帝降旨:缯帛过于脆薄,派使臣笞责行省官员和各州县长官。唯独韩镛没有收到责罚。韩镛治理政事,即使是小事,也都像这样考虑周详缜密。
至正十年,任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这些人正受重用,朝廷都在议论改革,韩镛也提出意见,但没有被采纳。有人认为韩镛擅长治理郡县,而在朝廷执政并非他的长处,于是外放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等到脱脱被罢免,受他重用的人都被处死,只有韩镛又独自免去灾祸。于是又调任西行台中丞,死在官任上。
(二)诗歌鉴赏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歌子
贺 铸①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 ①贺铸(1052—1125),字方回,北宋词人。自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作者志向远大,才气纵横,但仕宦四十年,一直沉沦下僚。
(1)“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古人评价说:“不言人觉,而言池塘见、襟袖知,‘见’‘知’二字颇见功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同意。让大自然中的池塘观物雨,让襟袖感知微风,采用了拟人手法。使池塘襟袖也有了生命力。普普通通的景物这样一写,就显得生动形象,神采飞扬了。
(示例2)不同意。这两句的正确语序应该是:“见池塘疏雨,知襟袖微风。”词人独立庭院,轻风拂来,点点疏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这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画面。
(2)词的下片是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写了哪些生活细节?蕴涵词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喝酒易醉;下棋,对手难逢,夏天日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睡醒之后,只管在芭蕉叶上自题诗。这些细节描写看似闲适,字里行间蕴涵词人孤寂落寞的情怀和无所事事的痛苦。
(三)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凡植木之性,______________,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______________。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____________,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____________,万籁有声;____________,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__________,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
答案:(1)其本欲舒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不抑耗其实而已 (2)冥然兀坐 而庭阶寂寂 桂影斑驳
三、现代文阅读(2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9分)
①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②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
③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其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④“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⑤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⑥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开,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
⑦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选自百度《上海世博主题问答》)
12.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
B.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从而使和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
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文化状态,制定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
D.“和谐”与“文化”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解析:选D。D项,错在偷换概念,将原文“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换成了“和谐”与“文化”;A项,根据第一段第一和第二行的内容概括而来;B项,见第二段后半部分;C项,见第三段后半部分。
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开始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和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
B.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都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展开。
C.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立和谐城市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些是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城市”的根本。
D.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
解析:选B。B项,错在将原文“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换成了“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都围绕”;A项见第六段前半部分的叙述;C、D项见第七段。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记》中“大同社会”中描绘出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完全一致。
B.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说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即通过事物内部的对立斗争,产生矛盾的各种因素或者说各方力量的均衡,从而诞生统一而又稳定的和谐。
C.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和谐的重要意义。
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解析:选A。A项见原文第四段,《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指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并不完全一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8分)
哀 蝶
迟子建
我童年时曾是扼杀蝴蝶的小妖魔。大兴安岭有一种俗称“大马莲”的蝴蝶,深紫色,羽翼上有一点点赤金的颜色,它比一般在花间蹁跹的蝴蝶要大上好几倍,雍容华贵,飞起来姿态娴雅,美得令人炫目。这种蝴蝶不大喜欢徘徊花间,它们通常是在林间的草地上翻飞悠游。我和许多女孩子那时最热衷的事便是用衣服罩住这种蝴蝶,将它捉到手中,它的羽翼在我的指间簌簌抖动的时候,我们便将它在掌心拍死,然后在蝴蝶的蛹上插一颗图钉,将它按到白纸棚的灯畔。晚上拉亮电灯,哗地一照,灯畔那一圈已死的蝴蝶便栩栩如生了。
蝴蝶的美是靠羽翼的震颤来传达的,而它的死亡也是由此带来的。折断它的羽翼,它便丧失了传达美的能力。艺术的羽翼同蝴蝶一样是华美而脆弱的。比如一幅名画,它可以在欣赏它的人面前呈现丰满辉煌的羽翼,给赏画的人以一种心灵的沟通和震动,但同时,一把意外的大火会使它化为灰尘。比较而言,陶器的羽翼才算最为坚硬,无论风吹日晒雨淋,都无法伤害它的本质,即使深埋地下,陶还是陶,所以陶才最能成为中国的象征,才经久不衰。
我曾经异想天开,认为应该把伟大的艺术品放入坟墓保存。因为展览大厅明亮的光线会使一幅画改变颜色,人的混浊的呼吸会伤害画的神经。但是如果创造艺术是为了让它进坟墓的话,那么人类又如何进行艺术的传达呢?又如何进行精神的交流呢?人是渺小的,艺术却是巍峨的。我们无法得到梵高身上的一片指甲,但他的向日葵却比地球上所有开放的向日葵都灿烂、明亮和忧伤;我们无法得到柴可夫斯基的一根头发,可他的音乐的羽翼将在漫长世纪的空中低回,并且深深地感染着一代一代的人。所以我不再做把艺术品放入坟墓的梦想。我们庆幸人类的先知,他们创造了音乐、绘画、建筑、文学等等的艺术形式,他们向我们传达了已逝世纪的辉煌与宁静,喧嚣与平和,他们艰难地扇动着艺术的羽翼,告诉我们战争、和平、瘟疫、繁华、颓败等等人类曾经历过的一切,我们承受并延续着这一切。埃及的金字塔不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永久纪念碑,也可能再过几万年没人会知道梵高、莫扎特、海明威这些在我们这个世纪仍被视为伟大的人物,因为艺术的羽翼既长久又脆弱,它很可能在飞向某一个世纪的途中而彻底消失在茫茫宇宙中,创造这艺术的人的名字也一同沉沉地消失。但这些担忧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总会有艺术的羽翼会飞向未来的天空,它仍能给人带来生存以外的惊喜和慰藉。如同童年时我在苍茫的暗夜中哗地拉亮电灯,能看到那圈美丽的蝴蝶一般。
我曾写过一篇悲观的文章《谁为这个世界送葬》,说是大地上翻飞的画卷、四散的书籍、破败的琴和空旷的建筑为这个世界送葬。当一颗流星最后一次划破天幕,它会看到大地上我所设想的壮观场景,没有比这种送葬更动人的了。
这种杞人忧天的想法其实缘自内心深处对艺术深深的痴迷和渴望,也可视为对自己精神追求的一种激励。于是,艺术会为这个世界送葬成了我深信不疑的一个真理。人死后暴露出的白骨是那么千篇一律,可人的心灵创造出的艺术光华却又是那么斑斓夺目。这样想来,艺术的确是完善人生的一种途径了。
当我按住蝴蝶,当它的羽翼在我指间轻轻颤动,我还会扼住它的呼吸吗?虽然我知道蝴蝶不经我的手早晚也会成为泥土的一部分,但现在我的心还是为二十几年前的过失而颤抖了。能够让羽翼震颤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不然那羽翼又有何用?静止千年的美,也抵不上飞翔一瞬的美更动人心魄,因为后者是一种流光溢彩的美。所以我深深祈祷艺术的羽翼不要轻易被人折断,让它自由地颤动并且深入人心吧。同时,我也愿意在这遥远的北国,深深地向着极北的童年生活领地鞠一躬,哀悼那些毙命于我掌心的蝴蝶。
(选自《我的世界下雪了》,有删改)
15.“人是渺小的,艺术却是巍峨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比手法。(2)①从内容上看,伟大如凡高、柴科夫斯基也不能留下哪怕是指甲、头发之类的,但是他们所能创造的艺术作品却可以传承下来。②从表达上看,这样对比行文,强化了“艺术的羽翼飞向未来的天空”、“能给人带来生存以外的惊喜和慰藉”的观点。
16.文章第4段(谁为这个世界送葬)的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内容上:深化主题。虽然这是杞人忧天,但是恰恰强化了作者的“艺术会为这个世界送葬”的观点。
(2)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所说的“艺术的羽翼”脆弱,开启下文的“艺术会为这个世界送葬”的观点。
17.本文以“哀蝶”为题,有哪些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为美丽的蝴蝶之死而哀伤;(2)作者为自己早年扼杀蝴蝶的行为而歉疚;(3)作者为“艺术的羽翼”可能折断而忧虑,呼吁人们关注、保护、发展、创造艺术。
18.作者认为,“埃及的金字塔不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永久纪念碑,也可能再过几万年没人会知道梵高、莫扎特、海明威这些在我们这个世纪仍被视为伟大的人物”,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不同意。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文明的代表作,凝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选择性必修 单元练习


上一个『人教选修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单元综合检测(五)』  下一个『中心中学2011年秋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