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灵璧中学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安徽省灵璧中学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安徽省灵璧中学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语文命题:张薇薇审题:刘培胜2011.11.12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号。 2.答第Ⅰ卷7~14,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
试题预览
安徽省灵璧中学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
语     文
命题:张薇薇      审题:刘培胜     2011.11.12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号。
2.答第Ⅰ卷7~14,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对当前“时尚史学”的几点思考
许海云
    “时尚史学”是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具体表现为社会传媒高调推出由各方专家对历史的“大众解读与评说”,同时伴之以大量带有“戏说、恶搞”成分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
    “时尚史学”缺乏历史的现实价值表达。众所周知,历史认识的本质在于追求真实,求真是史学研究的一种基本价值导向,因为只有真实的历史,才具备历史的现实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其社会教化功用,这一点早已为史学研究的内在规律所决定。历史研究的目的于此,历史知识普及的目的也在此,两者在这一点上是空前一致的。然而,历史学所普遍奉行的这一金科玉律,在“时尚史学”中却遭到质疑,甚至有被扭曲之嫌。
    “时尚史学”没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时尚史学”对此所作的解释是,它所面对的社会群体是普通大众以及历史爱好者,它的目标在于历史知识的传播而非学术研究。“时尚史学”这一凝固的模式,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使之无法形成完整、系统的研究方法。
    正因为如此,“时尚史学”似乎总是支离破碎,其兴趣点基本上围绕着一些固定的“热点”话题展开,而这些话题又总是和社会精英、帝王将相联系在一起。因此,“时尚史学”所讲述的内容几乎只能集中在历史上有限的、可讲的某些“英雄人物”,品说他们的丰功伟业、生活逸事、社会趣闻,而对波澜壮阔的社会活动却熟视无睹。这造成了“时尚史学”的某种局限和肤浅,而这种局限与肤浅注定其难以对历史有更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注定无法取得本质性认识。
    众所周知,历史研究与教育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在于占有充足的史料、科学的方法,上述两者构成了历史认知活动的基本要素。“时尚史学”既没有在史料上倾注功力,它只是简单地运用了一般性、常识化的历史资料;同样,“时尚史学”在研究方法上也缺乏创新,难成体系,治史者对历史事件的生动描述,无法替代基本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缺乏史料与方法的历史研究与大众教育,无异于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不仅会制造大量谬误,而且也使其历史解释缺乏系统,这使“时尚史学”所体现的历史现实价值不能不受到扭曲。
    鉴于其史料与方法的匮乏,“时尚史学”所关注的对象注定只能是历史个体,而非社会大众。“时尚史学”始终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作为其大力研讨的对象,因而表现出强烈的“精英史学”印记,而且治史者也只能采取叙事性的讲史方法,不仅形式单一,而且立论薄弱。因此,“时尚史学”的治史观念简单而且粗糙,其历史意识陈旧而且落后。在“时尚史学”的论述中,历史不再是一种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现象、社会思想以及逻辑规律的混合体,而成了一个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历史故事。为了能表达这种温馨的历史故事,治史者们往往过分追求历史表达的方式,它所运用的历史语言虽然层峰迭起、波澜壮阔,但是许多定语经不起推敲,缺乏科学的严谨性。此举严重削弱了“时尚史学”对历史的解释深度,使其历史结论流于平庸化、世俗化,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高度。
1.下列对“时尚史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尚史学”是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出现的一种社会传媒高调推出由各方专家对历史进行“大众解读与评说”的新现象。
B.“时尚史学”作为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以大量带有戏说、恶搞成为的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为背景和依托。
C.“时尚史学”质疑甚至扭曲历史学所普遍奉行的历史现实价值的表达,追求层峰迭起、波澜壮阔的历史语言的表达方式。
D.“时尚史学”由于其面对的是普通大众和历史爱好者,所以似乎总是支离破碎,兴趣点基本上围绕着一些固定的“热点”话题展开。
2.下列不能证明“时尚史学没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时尚史学”不认为历史认识的本质在于追求真实,不认为求真是史学研究的一种基本价值导向。
B.“时尚史学”对自己的目标和所面对的对象的认定,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因而无法形成完整而系统的研究方法。
C.“时尚史学”所讲述的内容总是和社会精英、帝王将相联系在一起,而对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却熟视无睹。
D.“时尚史学”充满了一个个具有诗情画意的历史故事,却消释了在丰富的历史现象中所蕴涵的社会思想、逻辑规律。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传媒的“高调推出”客观上加速了“时尚史学”的平庸化、世俗化,削弱了历史的社会教化功用。
B.因为“时尚史学”所关注的对象只是历史个体,所以就注定了它无法占有充足的史料和科学的方法。
C.“时尚史学”对历史的解释流于平庸化与世俗化,是它在寻求历史现实价值的表达中太过功利化的表现。
D.“时尚史学”的历史语言经不起推敲,说明其缺乏严谨的治史态度,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严重不足。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 7题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汉乾祐举进士,为秘书郎。宰相冯道引之,与吕端同直弘文馆,改右拾遗、集贤殿修撰。
  宋初,加中书舍人。开宝三年,知贡举。五年,复知贡举。昉之知贡举也,其乡人武济川预选,既而奏对失次,昉坐左迁太常少卿,俄判国子监。明年五月,复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太宗即位,加昉户部侍郎,太平兴国中,改文明殿学士。时赵普、宋琪居相位久,求其能继之者,宿旧无逾于昉,遂命参知政事。十一月,普出镇,昉与琪俱拜平章事。未几,加监修国史,复时政记先进御而后付有司,自昉议始也。
昉和厚多恕,不念旧恶.在位小心循谨,无赫赫称。好接宾客,江南平,士丈夫归朝者多从之游。雅厚张洎而薄张佖,及昉罢相,洎草制深攻诋之,而佖朔望必诣昉。或谓佖曰:“李公待君素不厚,何数诣之?”佖曰:“我为廷尉日,李公方秉政,未尝一有请求,此吾所以重之也。” 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及入相,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帝曰:“多逊居常毁卿一钱不直。”昉始信之。上由此益重昉。   
昉居中书日,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已而擢用;或不足用,必和颜温语待之。子弟问其故,曰:“用贤,人主之事;若受其请,是市私恩也,故峻绝之,使恩归于上。若不用者,既失所望,又无善辞,取怨之道也。”
    至道二年,昉陪祀南郊,礼毕入贺,因拜舞仆地,台吏掖之以出,卧疾数日薨,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李昉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普寻出镇             寻:不久
   B.何数诣之             诣:拜访
   C.是市私恩也           市:买卖,交易
   D.台吏掖之以出         掖:选拔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其乡人武济川预选     求其能继之者  
   B.昉之知贡举也         洎草制深攻诋之
   C.为秘书郎             我为廷尉日
   D.此吾所以重之也       台吏掖之以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昉本来是后汉朝官员,后来由于宰相冯道的推荐,得以和吕端一同在弘文馆当值,做一些修撰的工作。
   B.李昉在主持贡生考试时,因为受到同乡武济川的牵连,被贬官为太常少卿,后来又恢复到中书舍人一职。
   C.李昉在担任中书时,对那些前来求官的人一律都严词拒绝,自己绝不会提拔任用官员,而是让皇上定夺。
   D.李昉为官小心谨慎,不肯轻易说人坏话,也不愿自作主张,因而没有什么显赫的政绩,后因摔倒而去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5分)
 译文:                                                                              
  (2)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5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 ~ 9题(8分)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8.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9.简析诗中所使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写景句的作用。(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君子生非异也,               。    (《荀子·劝学》)
(2)闻道有先后,                 。    (韩愈《师说》)    
(3)             ,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沧海月明珠有泪,             。    (李商隐《锦瑟》)
(5)同是天涯沦落人,             。    (白居易《琵琶行》)
(6)天下云集响应,               。    (贾谊《过秦论》)
(7)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8)亲小人,远贤臣,             。    (诸葛亮《出师表》)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 ~ 14题。
琴 王
 游 睿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 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 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 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 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6分)
    A.文章两次出现“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琴声的美好,给人们内心带来愉悦。
    B.“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的含义是当人们的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到提升以后,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了,他们准备勇敢赴死。    
    C.从“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句中,可以看出琴王已经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乡亲们心中,是乡亲们心中永远的琴王。
    D.文章结尾才点出他是聋子,说明人们根本不关心他,很少有人记得他是聋子,他属于多余人一类。
    E.文章的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留给人一些深思。
12.小说为什么要以“琴王”为题?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3.小说中的“琴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5分)
答:                                                                    
                                                                          
14.结合全文,探究悠扬的琴声对村民们起到过哪些方面的作用,本文给你带来怎么样的感触,试简述。(8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阻塞/瓶塞        抽搐/废黜        安步当车/长歌当哭
    B.隔阂/干涸        岿然/窥探        博闻强志/强词夺理
    C.煦暖/酗酒        残酷/悲惨        一蹴而就/花团锦簇
    D.妥帖/服帖        辍学/啜泣        断壁残垣/缘木求鱼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河南禹州农民时某在自己的货车上安装假军牌,偷逃高速路费368万元被判无期,由于罚不当罪,平顶山市检察院已撤回此案。
    B.我国高度重视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各地农民工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全社会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C.2011年1月5日,在北京金隅队对阵东莞马可波罗队的比赛中,篮球宝贝上场助阵,热情洋溢的表演引得场边的裁判侧目而视。
    D.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副主任周汉民表示,我国内陆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独立的展馆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质和和而不同的文化标准。

1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靖国神社内的游就馆,来源于荀子的“君子游必就士”,此句意为出行就应学习贤士的规范和品行,但现在被如此应用,实在令人不快。
    B.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C.让子弹飞,让物价飞,别让血汗工钱飞!——这是讨薪8年未果的民工打出的“最潮标语”,他们想以此引起政府和媒体注意,希望能够如愿讨回工钱回家过年。
    D.年初《宫》的热播,更是将穿越热推至高潮,引来无数“穿越迷”的大力追捧,《宫》连续16天在全国同时段收视称王,收视率至少突破5%以上。

18.下面一段文字后的四个选项中,最能准确概括文字内容的一项是(    )(3分)
    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阴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A.佳友疏竹       B.疏竹情思       C.疏竹之美       D.疏竹成趣

19.仿照下面的实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工作是等不来的,有无机会,看你怎么争取;业绩是要不来的,有无成效,看你怎么努力;前途是盼不来的,有无出路,看你怎么奋斗。


20.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6分)


    说明:                              


    寓意:


五、(60分)
21.请以“为小事感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安徽省灵璧中学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1.D  解析:原文第四自然段开头“如此”中的“此”指“时尚史学”没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这才是“时尚史学”似乎总是支离破碎的原因。
2.A  解析:A只能证明“时尚史学”缺乏历史的现实价值的表达,属于答非所问。
3.B  解析:由最后一自然段的第一句可知,B颠倒了因果关系。
4.D (掖:提携、搀扶)
5.C (A项,人称代词,代李昉/指示代词,那些;B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李昉;C项,都是“担任”的意思。D项,“所以”连用,表原因/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
6.C (并非所有的都不予提拔,要看是否“其材可取”。可取的,严词相加,但不久即得以拔擢;材不可取的,就和颜悦色对待来人,免致其心生怨愤。)
7.(1)当时赵普被卢多逊诬陷,多次把他的短处上报皇上。
(“数”“短”“闻”字各1分,“为……所”被动结构1分,句意通顺1分。)
李昉一直和卢多逊友好,对他毫不怀疑;卢多逊多次向皇上诬陷李昉,有人把这些事告诉李昉,李昉不相信这些。
(“素”“善”“谮”字各1分,“不之信”倒装句1分,句意通顺1分。)
8.抒情主人公应是守卫边疆的戍卒将士。(2分)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
9.前三句抒情,第四句写景,使用了以景托情(借景抒情)的方法。(2分)结尾句将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提升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展示了边境夜晚的一种和平宁静的景象,而这种和平宁静是将士们作出自我牺牲、忠于职守换来的。(2分)
10.(1)善假于物也  (2)术业有专攻  (3)江间波浪兼天涌  (4)蓝田日暖玉生烟 
 (5)相逢何必曾相识 (6)赢粮而景从 (7)先天下之忧而忧 (8)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解析:B他们准备勇敢赴死,这一说法不当,应是听得到琴声,生的希望就在眼前。
    D人们陶醉在他的琴声中,并非不关心他。他也不属于多余人一类。   答案:BD
12.解析: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情节、主题、人物等要素。
答案:①暗示情节,小说的情节虽不是很复杂,但都以琴声为背景,都与琴声有关;②刻画人物,突出了他在乡亲们心目中的地位;③突出主题,他在灾难面前镇静沉着、勇于牺牲的精神深入人心。
13.解析: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身份、艺术、思想境界等展开。
答案:他虽然是一个聋子,但是执著地追求艺术,演奏技艺高超,对音乐作品有独到的领悟能力;在危急时刻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14.解析: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情节的推进展开。
答案:①平时,琴声陪伴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帮助乡亲们度过一天天的劳累生活;②危急时,琴声使乡亲们从中获得启示、信念和力量,从而灵魂得以净化,能平静地应对,最终转危为安;③琴声帮助乡亲们认识到他不只是一个聋子,更是一个舍己救人的英雄。
    感触方面抓住人性的闪光点和生命的意义来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每点2分)
D(D项读音是tiē,chuò,yuán  A项读音为sè /sāi ,chù ,dāng / dàng   B项读音为hé ,kuī ,qiáng /qiǎng  C项读音是xù,cán/cǎn,cù )
C(“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该句中裁判对篮球宝贝只有“愤恨”,而不存在“畏惧”)
17.C(A项,成分残缺带来的搭配不当,不是“游就馆”本身来源于荀子的话,应是“游就馆的名字”B搭配不当,“事件”不可以“批评教育”D项“至少”后不能跟“以上”)
18.B(这个段落,使用了两组并列关系的句群,共同说明了一个意思,即:疏竹带给人的无限情思。)
19.答案:技艺是捡不来的,有无水平,看你怎么锻炼;成就是抢不来的,有无功业,看你怎么奋斗;荣耀是是哭不来的,有无地位,看你怎么拼搏。
20.说明:这幅漫画的背景是一片沙漠化了土地和无数的树桩。几只鸟正四处寻找一方能够休息的家。
    寓意:保护生态平衡,禁止乱砍滥伐,刻不容缓。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后汉乾祐年间考取进士,担任秘书郎一职。宰相冯道推荐他,与吕端共同在弘文馆当值,后改任右拾遗、集贤殿修撰。
宋朝初年,李昉加官为中书舍人。开宝三年,主持贡生考试。开宝五年,再次主持贡生考试。李昉主持贡生考试时,他的同乡武济川参加考试,后来上奏应对失常,李昉受连累被降职为太常少卿,随即改任国子监。第二年五月,再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当时赵普被卢多逊诬陷,多次把他的短处上报皇上。皇上向李昉询问,回答说:“我的职务是掌管文书诏令,赵普的所作所为,不是我所知道的。”赵普不久出朝担任节度使,卢多逊就做了参知政事。
太宗即位,加封李昉为户部侍郎,太平兴国年间,改为文明殿学士。当时赵普、宋琪居于相位已久,寻求能够接替他们的人,老臣中没有人能超过李昉的,就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十一月,赵普出朝为节度使,李昉、宋琪都为平章事。不久,加官监修国史,恢复时政记录先进呈皇帝然后交付有关部门,是从李昉的提议开始的。
李昉温和宽厚,不记旧恶,在相位小心谨慎沿袭旧制,没有显赫的政绩。喜好结交宾客,江南平定,归附朝廷的士大夫多与他往来。李昉非常看重张洎而轻视张佖,等到李昉罢相时,张洎撰写制书大力诋毁他,但是张佖初一十五日必定拜访李昉。有人对张佖说:“李公待你素来不厚,为什么多次看望他?”张佖说:“我当廷尉时,李公正执掌政权,从未有过一次请求,这就是我看重他的原因。”李昉一直和卢多逊友好,对他毫不怀疑,卢多逊多次向皇上诬陷李昉,有人把这些事告诉李昉,李昉不相信。到他入朝为相时,太宗谈到卢多逊的事,李昉多次为他解释。皇帝说:“卢多逊平常诋毁你一钱不值。”李昉才相信此事。皇上因此更加看重李昉。
李昉在中书任职时,有个人请求提升任用。李昉即使知道这个人可用,必定很严肃地拒绝,然后提拔任用;如果不值得任用,必定和颜悦色地接待他。子弟问这样做的原因,说道:“任用贤能,是国家君主的事;如果接受他们的请求,是用私情做交易。因此严厉地拒绝他们,使恩德归于皇上。若是不能任用的人,既已让他失望,又没有好言语,是带来怨恨的做法。”
至道二年,李昉陪同皇帝到南郊祭祀,仪式结束入朝祝贺,在跪拜舞蹈时摔倒在地,台吏搀扶他出去,卧病数日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赠官司徒,谥号文正。 (60.171.230.148)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语文期中考试』  下一个『长春外国语学校2011-2012年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