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六中高三月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厦门六中高三月考(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厦门六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50分钟)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2)驾一叶之扁舟,。(苏轼《赤壁赋》)(3),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4)骐骥一跃,不能十
试题预览
厦门六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   文

(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3)                    ,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荀子《劝学》)

    (5)故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

    (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韩愈《师说》)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瓶庵小传     魏禧

    吴门枫江之市,有君子焉,人皆称曰瓶庵。或曰守口如瓶,取谨言之义。或曰瓶窄口而广腹,善容物者也。

    瓶庵幼失怙废学,长自力于学,好文墨士,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朋友之穷老、无所归者,曰:“于我乎养生送死。”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尝僦小舟,问舟子曰:“几何钱?”曰数若干,瓶庵曰:“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乃增其值。故负贩人亦曰瓶庵盛德长者。吴门高士徐枋,难衣食,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

    瓶庵年六十,家人将觞客,瓶庵曰:“吾将归故乡,以是费为祖宗祠墓费。吾六十,善病,不于此时一拜先陇,更何待耶?”于是去,倡建始祖祠,修五世以上墓,拜故旧之陇而酹之,不令其子孙知。事竣,力疾游黄山而后返。里有事,尝就瓶庵平曲直,白徒①悍卒皆服之。或曰:“瓶庵之父,往侨维扬,会逆阉魏忠贤用事,有假其威虐人者,君以布衣叩阍②。抗疏,既危而免。”瓶庵殊多父风也,父尝刲③股以疗亲痛,瓶庵父病亦刲股。瓶庵之妹死,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出。其孝友如此。于是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

    识瓶庵者曰,瓶庵姓吴,名传鼎,禹存其字也,或曰雨岑,盖徽之林宁人云。瓶庵父,字绍素。

    【注】①白徒:本指无军籍临时征集的壮丁。此处指散漫无管束的人。②叩阍(hūn):向朝廷进言。③刲(kuī):割取。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瓶庵幼失怙废学         怙:依靠     

B.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     贤:有才德

C.尝僦小舟,问舟子曰     僦:租赁     

D.会逆阉魏忠贤用事       会:恰逢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说明瓶庵道德高尚的一组是(3分)

    ① 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            ② 于我乎养生送死

    ③ 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          ④ 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

    ⑤ 事竣,力疾游黄山而后返          ⑥ 于是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文中看,人们称他“瓶庵”的主要原因是瓶子的口很窄而腹较大,很能装东西,比喻做人有度量。

    B.瓶庵小时候辍学,但长大后靠自己奋力自学。他喜欢读书写文章的人,对有道德的人、隐士特别尊敬。

    C.瓶庵的父亲在扬州时,阉党头目魏忠贤把持朝政,仗势压人。先生因此以平民身份给朝廷直言上书。

    D.远近的人士都争先恐后地想要结识瓶庵,是因为他具有济贫扶弱、敬老爱幼、公正无私等优秀品格。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3分)

    ② 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出。 (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1)本诗诗眼是什么?首句是怎么表现诗眼的?(3分)

    (2)诗歌最后一句又是怎么表现诗人情感的?(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薛宝钗为劝阻贾雨村捉拿薛蟠,递上护官符,并对贾雨村说了上面这些话。(《红楼梦》)

    B. 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

    刘备准备到东吴招亲。临行前,诸葛亮交给随行的赵云三个锦囊,并做了上面的吩咐。(《三国演义》)

    C. 这时候前一张面庞在他的眼里显得更大了,顺受的、哀求的表情显得更动人。他想安慰她,给她一点东西。可是他想不出他有什么东西可以给她。他无意间想到了她的命运。他明白她的命运在她出世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

    这段话中的“他”指的是觉新,“她”指的是梅。(《家》)

    D. 啊!都是我爱过的人呀!

    伽西莫多望着吊在绞刑架上的埃及姑娘,又看看摔得不像人样的副主教,他从心底里发出了上面这样的呜咽。(《巴黎圣母院》)

    E. 我现在决心跟她去,她走到哪里,我跟到哪里。

    聂赫留朵夫决定陪伴马斯洛娃前往西伯利亚,对前来送别的姐姐说了上面的话。(《复活》)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王熙凤生病,王夫人委托探春等人代行管家之责。在此期间,探春因为什么事与赵姨娘发生争执?后来又推行了哪些“兴利除弊”之事?请简述。(《红楼梦》)

    (2)他(涅赫柳多夫)对这片田产上的土地也打算照他在库兹明斯科耶用过的那种办法处理。此外,他还想尽量打听一下关于卡秋莎的事……

    涅赫柳多夫最后是如何处理“这片田产上的土地”的?他打听到了哪些有关卡秋莎的事?请简述。(《复活》)

    答:选(    )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回答的字数不超过10个字,2分)

    (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4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文人画的艺术境界是痴狂,这个论断似乎不怎么新鲜,但是,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与西方艺术家的痴狂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中国文化的早期,就将痴狂当作一种智慧的表现。从人文的角度看,最早的狂人要推接舆。这位狂者的特点,一是看破世事,二是语发真情,三是独往独来,我行我素。从后人对这些典籍的注释来看,皆认为是先贤借狂人之语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观念。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将狂夫之言之行看做是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以至于后代不管什么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对“狂狷之行”、“狂夫之言”都采用了容忍甚至予以关注的态度,造成了中国两千年文明史对狂人狂言的一种特殊认识:太聪明会致狂,所谓大智若愚。而愚者狂人之言行是客观真理的显现。从接舆到《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完整塑造出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狂”的寄情达意功能--“狂所具备的种种特质,与艺术创作的规律无不息息相通,因而十分自然地引入了艺术领域。

    由于狂言狂行能够得到社会的宽容与保护,所以艺术家就容易选择“狂”的艺术语言,隐晦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狂”就成为一种风尚。嵇康与阮籍两位狂士之别,关键是一个“佯”字上,这就是生存的智慧,正所谓“疯狂乃机变之一道。魏晋之后,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格。或者说,他们的狂言狂行就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

    我们再看,由于艺术创作主体的痴狂风格,就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中国古典艺术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乃至大草、狂草。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乃至大写意、泼墨大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

    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于非理性的“痴狂”持有否定态度。米歇尔·福柯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好,他说:“希腊的理性没有反对命题。”中世纪以来,“癫狂”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罪恶”,因此对精神病采取隔离、驱逐的残酷手段。到了l7世纪中叶,排斥的态度就更加激烈起来,笛卡尔的哲学占据主导地位,确立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癫狂被视为非人性的东西。

    同普遍的艺术风尚相同,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俗”终。不狂而名之为狂的画家,为了向社会宣称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常常自称为“狂”。就说“扬州八怪”吧,其实他们一点也不怪,不狂,这些文人画家开始具备专业画家的性质,他们还要进行书画交易,借此为生。“痴狂”进入世俗化阶段,它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稳定下来。一方面,艺术家从事艺术而不必为此而发疯;另一方面,具有疯狂艺术个性的作品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来,满足欣赏者那种歇斯底里的情绪。

    10.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人们对狂夫之言之行都采用了容忍的态度,那是因为当年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将狂夫之言之行看做是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

    B.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格。

    C.在中国古典的艺术创作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

    D.“扬州八怪”一点也不怪,不狂,他们的“狂言狂行”已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

    11.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欣赏者歇斯底里的审美情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疯狂艺术个性作品的产生。

    B.中国古代狂人虽有真伪之别,但他们都一样会语发真情,道破真理。

    C.l7世纪中叶的西方,理性是至高无上的。

    D.文中引用米歇尔·福柯话是想说明,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非理性的“痴狂”持否定态度。

    12.文中说: “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 ‘俗’终。”请分别解释这“痴狂之雅”与“痴狂之俗”的具体内涵。(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给生命配乐   侯建臣

    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合拍的。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

    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感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

    那一刻就觉得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

    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

    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一个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沿儿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支铅笔,他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他在阳光下的影子显得十分生动。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其实那时我们的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恬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

    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着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

    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记得很小的时候。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家,因为路远,而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因为自己的心里很清楚并不是一个大人。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

    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就应该是很艰难的路。

    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创造自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我曾经问过他们,母亲没说话只是笑着,而父亲则是在沉思什么的样子,他们要回答的一切就在他们的笑容里和沉思着的眸子里了。

    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了,倘若他们整日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激越的,但大多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流着。谁想让生活永远澎湃着激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活的真味。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

    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昧。

    而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了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选自《散文选刊》2001年第四期)

    1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文章以人们哼调子的故事开头,直接扣住文题,进而联想到父母亲哼调子的故事和自己哼调子的故事,借事明理,使人感到亲切、自然而易于接受。

    B.本文表示了人们对生活应持有的态度,是一曲积极人生观的赞歌,它鼓励人们要看重生命,热爱生活,这样做就能给自己创造自信,生活得有滋有味。

    C.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将写人、叙事、议论、抒情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侧重从对自己身边之事的感受来谈及人生,以小见大,又逐层深入地阐发道理。

    D.“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那些东西”主要指父母对繁杂生活感到的压力和沉重;此句在文中的意思是:父母面对生活的艰难,却能够给自己的生命配乐,创造自信,变得轻松了。

    E.“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这一句意在比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必须建立在给生命配乐的基础之上;指点人们在生活中永远唱出或演奏激越的曲调。

    14.“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4分)

    15.末尾以问句“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收束,而实际上在文中已经有了答案,请将其概括出来。(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①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②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每个人会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

    ③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④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家庭当作专制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在我的祖国正进行着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人民正在遭受屠杀。在巴黎掀起了援救两个意大利工人的运动,他们是沙柯(N.Sacco)和樊宰底(B.Vanzetti),他们被诬告为盗窃杀人犯,在美国麻省波士顿的死囚牢中关了六年,在我经常走过的街上到处张贴着为援救他们举行的“演讲会”、“抗议会”的海报。我读到所谓“犯人”之一的樊宰底的“自传”,里面有这样的话:“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口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我非常激动,樊宰底讲了我心里的话。

    ⑤我的住处就在先贤祠(Pantheon)旁边,我每天都要经过先贤祠,在阴雨的黄昏,我站在卢梭的铜像前,对这位“梦想消灭压迫和不平等”的“日内瓦公民”诉说我的绝望和痛苦。回到寂寞冷静的屋子里,我坐下来求救似地给美国监狱中的死刑囚写信(回信后来终于来了,樊宰底在信中写道:“青年是人类的希望。”几个月以后,他给处死在电椅上,五十年后他们两人的冤案才得到昭雪。我在第一本小说《灭亡》的序上称樊宰底做我的先生)。就是在这种气氛、这种心情中我听着巴黎圣母院(NotreDamedeParis)报告时刻的沉重的钟声,开始写下一些类似小说的场面(这是看小说看多了的好处,不然我连类似小说的场面也写不出),让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热情化成一行一行的字留在纸上。

    ⑥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

    ⑦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第二年我的处女作完成了,八月里我从法国一座小城沙多-吉里把它寄回中国,给一个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征求他的意见,我打算设法自己印出来,给我的大哥看(当时印费不贵,我准备翻译一本小说卖给书店,拿到稿费来印这本书)。等到这年年底我回到上海,朋友告诉我,我的小说将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说是这份杂志的代理主编叶圣陶先生看到了它决定把它介绍给读者。《小说月报》是当时的一种权威杂志,它给我开了路,让我这个不懂文学的人顺利地进入了文坛。

    (选自《巴金自传个人自传》,有删改)

    13.下列文章信息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巴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常常会言不由衷,感情不能表达出来,苦恼之余不得不求助于笔纸。

    B.作者出身在富裕的家庭,亲眼看到了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看到了社会的黑暗,萌发了救人、救世、救自己的思想。

    C.巴金从小就喜欢小说,从小就立志要当小说家。写了五十年,最终成为小说家。

    D.先贤祠旁的生活经历,激发了作者写作的热情,写出了第一部小说《灭亡》。

    E.正是叶圣陶慧眼识才,巴金才能走上文坛之路,并因此最终成为一代大家。

    14.文章的开头说“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于是我写了小说”,请根据全文内容分析作者所说的“思想”和“情感”的具体内涵。(4分)

    15.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对文中1927年在巴黎生活细节的描写作简要赏析。(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南辕北辙”、“精卫填海”、“东施效颦”中任选一个成语,为它写一段新解。要求:①解说合理,富有新意;②语言准确,观点鲜明;③句式和字数不要求和示例相同。(3分)

    示例:守株待兔--万事无绝对,一切皆有可能。历史都有惊人的相似,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重蹈覆辙者都屡见不鲜,更何况是兔子?

    17.阅读以下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材料1:曾先后担任微软中国总裁、盛大网络总裁、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的传奇人物唐骏日前突遭炮轰,深陷学历“造假门”,其海外博士学位及多项专利发明均被指涉嫌虚构。

    材料2: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认证处副处长乔文君介绍,每年都会有一些学位证书被“挡”在认证大门外。“有些学生没拿到证书,自己造假;有些是没上过大学,自己伪造学位证书,还有的是学校资质有问题。”

    ⑴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3分)

    答:

    ⑵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分析。(7分)

    答:

    五、写作(70分)

    18.阅读下面内容,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请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主立意。②只能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 (220.162.195.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仙游一中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个『高二(上)九月月考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