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0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测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论述类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文艺大众化的误读赖大仁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等思想家就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主张,主要着眼于大众思想启蒙和改造国民性。后
试题预览
2010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测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 ( 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论述类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文艺大众化的误读
赖大仁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等思想家就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主张,主要着眼于大众思想启蒙和改造国民性。后来毛泽东倡导文艺大众化,目的也在于唤起民众。改革开放初期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文艺运动,也是与新时期的再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当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就变得更为多样化了,存在的问题也颇为突出和复杂。
  在某些人看来,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不过是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精神生活上追求娱乐。于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被理解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服务大众”也被具体化为“娱乐大众”。在这种价值导向之下,一个时期以来的文艺大众化,包括某些“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也都普遍追求“娱乐化”,只要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赢得足够的销售量、收视率、点击率等等,似乎也就实现了它的最大价值。而一旦将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仅仅定位于“娱乐化”,惟“乐”是求,娱乐至上,就有可能导致种种价值偏向:轻则忽视文化娱乐的精神品位,遮蔽和消解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重则容易由“娱乐大众”滑向“取悦大众”、“迎合大众”,追逐低级趣味,从而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实际上,当今有些人打着“文艺大众化”的旗号,背后所追逐的不过是他们自己的种种现实利益。为此,一些所谓“大众化写作”和影视媒体节目,一味迎合消费市场的低俗需求,不择手段地制造“娱乐”效果吸引大众,只要能诱导人们消费,不管是什么题材内容和人物故事,都可以按照“娱乐化”模式加以打造;不论是古代经典还是红色经典,都可以拿来“戏说”、搞笑乃至“恶搞”。在这样的“娱乐化”价值导向中,文艺大众化的基本精神被严重扭曲了。
  毫无疑问,文艺大众化的确应当面向大众和服务大众,明确地说,“娱乐大众”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它也应当是“服务大众”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里的问题在于:其一,“娱乐大众”是否可以无原则地取悦和迁就大众的娱乐消费需求?作为文艺生产是否可以只遵循“娱乐化”的市场规则而不管精神价值导向?这样的问题其实不言而喻。其二,“娱乐大众”是不是当今文艺大众化的惟一功能和价值取向?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除了娱乐之外,难道就没有精神世界进一步提升与丰富的需要吗?在我看来,当今时代的大众化文艺,除了“娱乐大众”,还有一个“引领大众”的问题,因为文化艺术的功能并不仅仅具有娱乐消费的功能,同时还具有精神引领的功能——究竟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这并非一个可以忽略不顾的问题。
  面向大众、服务大众,仍然是当今文艺大众化应当坚持的方向,但它的价值取向不能仅仅是娱乐大众,更不能容忍用抽空了审美精神的低俗化娱乐去取悦大众;往更积极的方面说,还应当倡导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引领大众。
(《人民日报 》2009年4月30日 ,有删改) 
1.下列有关“文艺大众化”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反映着时代发展的特点。
B.最初文化大众化的提出是与思想启蒙密切相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价值取向逐步多样化,存在的问题也显得突出与复杂。
C.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的文艺大众化与以往各时期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担负的任务也不相同。
D.当代文艺大众化要服务大众,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就要与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与精神追求相适应。
2.下列说法不属于“扭曲文艺大众化基本精神”的表现的一项是   (   )

A.“娱乐大众”价值导向下的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重视娱乐追求,以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
B.在“文艺大众化”的旗号下,以取悦大众,迎合大众为手段,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C.极力制造各种“娱乐”效果,吸引大众,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按照“娱乐化”模式打造各种题材内容与人物故事。
D.戏说、搞笑甚至恶搞古代经典与红色经典,追逐低级趣味,诱导消费。
3.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当今消费时代人们追求快乐,追求享乐。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出现娱乐大众化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B.文艺大众化一旦出现价值偏向,轻则导致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的消解,重则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
C.文艺大众化不仅要满足大众娱乐消费需求,符合消费时代市场规则,还要关注精神的正确导向。
D.当今正确的文艺大众化方向就是应该在注重娱乐价值取向、娱乐大众化的同时充分发挥文艺引领大众的作用。 

二(3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工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已。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
世间名士,但务宽仁;至于饮食饷馈,僮仆减损;施惠然诺,妻子节量,狎侮宾客,優耗乡党:此亦为家之巨蠹矣。
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其余财宝,不可胜言。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再;退而责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贫。”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节选自《颜氏家训 •治家》)
4、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奢则不孙,俭则固     孙:同“逊”,恭顺。
B躬自同之,常无厌色    厌:满足。
C后坐事伏法        坐:因……犯罪。
D主人愕然,俯仰命益    益:增加。
5、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但家无盐井耳
A{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俯仰命益,如此者再
B{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
C{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二石米为薄粥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作者引用孔子的两段话,说明了应该节俭但不能吝啬的道理。
B作者主张人民生活应该自给自足,又认为北方能做到省俭节用,江南一带则较奢侈,多数比不上北方。
C南阳有个人,他的女婿很喜欢喝酒,所以家里常常贫困,而他本人死后,几个儿子为争夺家产,发生了哥哥杀死弟弟的事。
D文中运用例证法,举裴子野、邺下领军和南阳人的例子,有力地论述了为人应该做到施舍但不奢侈、节俭但不吝啬的道理。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


(2)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8—9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①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①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8、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


9、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10、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五小题)(5分)

(1)不愤不启,                 。《论语•述而》
(2)               ,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3)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为政》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5)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6)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并序)》
(7)子曰:“岁寒,                。”《论语•子罕》
(8)子曰:“                ,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9)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10)回首向来萧瑟除,归去,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乡村的风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q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1.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6分)
                                                                          
                                                                           

12.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5分)b
                                                                  
                                                                           


13.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6分)F
                                                                         
                                                                           


14.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佣工/佣金    殷切/殷红    改弦更张/少不更事
B.刹那/古刹    伺机/伺候    惊魂甫定/果园苗圃
C.怃然/忤逆    熨斗/熨帖    强弩之末/强人所难
D.包扎/扎实    压轴/轴承    姹紫嫣红/叱咤风云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组项是(3分)……( )
A.昨天,徐州、连云港等地400多位老知青在徐州饭店欢聚一堂,共同回忆起了当年让人激情燃烧的蹉跎日月。 
B.陈云林访台,增进了两岸同胞的了解,虽有海峡阻隔,但两岸一衣带水,同为炎黄子孙的骨肉亲情是任何力量也阻隔不断的。 
C.历史上所谓“西藏问题”的形成,是由西方势力恶意促成的,而英国恰恰是始作俑者之一。 
D. 走进网上“阅读银行”,古今中外大家名篇琳琅满目,鼠标一点,就可以尽情享受丰盛的精神大餐。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紧紧围绕以刺激经济发展为中心,并将重点放在产品结构调整和民生工程上,使中国经济逐步复苏。
    B.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将于今年下半年搭乘俄罗斯的“天顶”号运载火箭升空,其主要任务是拍照和探测火星附近空间环境,为我国下一步火星探测打下基础。                                      
C.台风“莫拉克”使台湾遭受了五十年来最严重的水灾,已导致五百余人死亡或失踪,大陆人民积极捐款捐物,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扶贫济弱、大爱无疆。
D.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帮助你走出这片陌生的领域。
18.根据语境要求,填写三个与画线句句式相同的句子。(6分)
    在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上,学生A说: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抚养我们成人;B说感恩老师,      ,        ;C说:感恩朋友,         ,        ;D说:感恩挫折,         ,           。班长总结说:“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人生充满信心,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感激。” 

  1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5分)
    5月2日下午4点,载着198名朝鲜红楼梦剧组演员的专列驶入丹东口岸。据了解,由朝鲜闺家级艺术团——血海歌剧团潜心50载创作的大型歌舞剧《红楼梦》将于5月6日至9日登陆北京电视台大剧院。又有消息说“韩国版古装红楼梦”要上演了。于是,有网民很担心,说“完了,中国四大名著要换国籍了”。
    (1)一句话概括上述消息的内容。(2分)
    (2)你对上述消息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3分) 

20.2008年6月1日开始,全国将禁止生产超薄塑料袋,各大超市将不允许免费提供购物塑料袋。对此,公众都表示欢迎,认为此举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毕竟,全国每天消费30亿个塑料袋是一件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

   针对这种情况,请你拟一条标语,鼓励大家不用、少用塑料袋。要求使用对偶和另外一种修辞手法。(4分)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农民把从自己家地里挖出来的一尊大理石雕像高价卖给了一个收藏家。
    回家的路上,卖主手里攥着大把的钱,欣喜地自语:“这笔钱会带来多少荣华富贵啊!怎么有人不惜代价,换取一块在地下埋了千年的顽石?不可思议!”
    同时,收藏家也在端详雕像,心里自语:“真是气韵生动,巧夺天工!何等美丽的一个精灵,酣睡千年之后再度复生!何以有人会用稀世珍宝,换取毫无趣味的几个臭钱?”
    两个人都感到很幸福。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
于800字。
    【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  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18.22.160.10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长白山二中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下一个『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10月月考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