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doc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doc(高一必修一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2011/10出卷人:刘文韬时间:150分钟分值:160分班级:姓名得分一.选择题(共9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曝光/曝露 好恶/险恶 古刹/刹那 拘泥/印泥B.标识/相识 关卡/卡壳 殷红/女红 属意/属地C.舟楫/通缉 剽悍/镖局 偌大/诺言 洁癖/荒僻D.契合/
试题预览
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     2011/10
                                                           出卷人:刘文韬
时间:150分钟  分值:160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共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曝光/曝露 好恶/险恶 古刹/刹那 拘泥/印泥
B.标识/相识 关卡/卡壳 殷红/女红 属意/属地
C.舟楫/通缉 剽悍/镖局 偌大/诺言 洁癖/荒僻
D.契合/挈带 祓除/祛疑 针砭/褒贬 框架/眼眶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河里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造成的恶果。
B.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然而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C.春节、清明、中秋等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但是谁又能否认它们是饱含我们传统文化的载体呢?
D.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交通的进步,使不同种族、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全球化的趋势正加速进行。
二、语言运用(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概括出此类“粉丝”的主要特点,不超过20个字。
如今的图书出版界,许多当红作家或学者都拥有数量极大的“粉丝”。易中天的粉丝自称为“乙醚”,钱文忠的粉丝自称为“潜艇”,于丹的粉丝自称为“鱼丸”。他们的新书发布和签售受到各自粉丝的追捧,短时间内就能售出二三千本。难怪有人说,今天的大众阅读已成为“粉丝阅读”。

三、诗歌鉴赏(10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3分)  
                                 ▲                                 
 (2)“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分) 
                                 ▲                                   
(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4分) 
                                 ▲                                   
四、名句默写(8分)
1.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2.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苏轼《赤壁赋》)
4.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5. 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6.                ,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7.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五、文言文阅读(19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选择题每题3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槊:长矛。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下面。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藏:宝藏。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缭绕。
  2、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属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哀吾生之须臾
   3、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D、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二)翻译:
4.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分)

5.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4分)

6.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3分)

六、现代文阅读(共37分) 
(一)文学类 (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惜别樱桃园    童道明
为了挽救一座即将拍卖的樱桃园,女主人从巴黎回到俄罗斯故乡。一个商人建议她把樱桃园改造成别墅出租,女主人不听。樱桃园易主,新的主人正是那个提建议的商人。樱桃园原先的女主人落下了几滴眼泪,走了。落幕前,观众听到“从远处隐隐传来的砍伐树木的斧声”……这就是契诃夫的《樱桃园》。
从《樱桃园》这部戏可以生发出种种不同的题旨来。在贵族阶级行将入木的20世纪初,由此可以反思到“贵族阶级的没落”;在阶级斗争如火如荼的十月革命后,由此可以导引出“阶级斗争的火花”;而在阶级观点逐渐让位给人类意识的上世纪中后叶,则有越来越多的人从“樱桃园的消失”中,发现了“人类的困惑”。
“困惑”在哪?美丽的“樱桃园”终究敌不过实用的“别墅楼”,几幢有物质经济效益的别墅楼的出现,要伴随一座有精神家园意味的樱桃园的毁灭。“困惑”在趋新与怀旧的两难选择,“困惑”在情感与理智的永恒冲突,“困惑”在按历史法则注定要让位给“别墅楼”的“樱桃园”毕竟也值得几分眷恋,“困惑”在让人听了心颤的“砍伐树木的斧声”,同时还可以听作“时代前进的脚步声”……《樱桃园》里包裹的那颗俄罗斯困惑的灵魂,像是升腾到了天空,它的呼唤在各种肤色的人的心灵中激起了共鸣。其中自然也包括我们黑头发黄皮肤的龙的传人。
五十年代末,旅欧华人作家凌叔华重游日本京都银阁寺,发现“当年池上那树斜卧的粉色山茶不见了,猩红的天竹也不在水边照影了,清脆的鸟声也听不到了。”而在寺庙山门旁边“却多了一个卖票窗口了”。告别已经成为营业性旅游点的银阁寺,凌叔华女士在她的散文《重游日本》里写下了自己的“心灵困惑”:“我惘惘的走出了庙门,大有契诃夫的《樱桃园》女主人的心境。有一天这锦镜池内会不会填上洋灰,作为公共游泳池呢?我不由得一路问自己。”
有《樱桃园》女主人心境的,并不非得是女性,也并不非得熟悉契诃夫的剧本。五十年代中期,当北京的老牌楼、老城墙在新马路不断拓展的同时不断消失与萎缩的时候,最有契诃夫《樱桃园》女主人心境的北京市民,我想一定是梁思成先生了。
时代在快速地按着历史的法则前进,跟着时代前进的我们,不得不与一些旧的但也美丽的事物告别。在这日新月异的世纪之初,我们好像每天都在迎接新的“别墅楼”拔地而起,同时也每天都在目睹“樱桃园”就地消失。我们好像每天都能隐隐听到令我们忧喜参半、令我们心潮澎湃、也令我们心灵怅惘的“砍伐树木的斧声”。我们无法逆“历史潮流”,保留一座座注定要消失的“樱桃园”。但我们可以把消失了的、消失着的、将要消失的“樱桃园”,保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只要它确确实实值得我们记忆。大到巍峨的北京城墙,小到被曹禺写进《北京人》的发出“孜妞妞、孜妞妞”声响的曾为“北平独有的单轮小水车”。
谢谢契诃夫。他让我们知道,哪怕是朦朦胧胧地知道,为什么跨入新世纪门槛的我们,心中会有这种甜蜜与苦涩同在的复杂感受;他启发我们进入21世纪的人,和复杂的、冷冰冰的电脑打交道的现代人,要懂得多情善感,要懂得在复杂的、热乎乎的感情世界上倘佯,要懂得惜别“樱桃园”。
1.⑴本文中“樱桃园”喻指什么?(2分) 

 ⑵樱桃园主人的“心境”是怎样的?(2分)

2.文中写凌叔华和梁思成,用意是什么?并具体说说写这两个人的手法有什么不同。(4分)


3.⑴文中画线句中的“忧喜参半”指的是什么?(4分)
  
⑵文章反复提到“砍伐树木的斧声”有什么作用?(4分)

4.请概括本文的主旨,并说说作者是怎样逐层表达文章主旨的。(6分)



(二)实用类文本(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寂静钱钟书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圆日墓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悉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于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升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突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2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他一声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2.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10分)




七、作文(7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处,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答题纸
                                                                          姓名            成绩           
 选择题   
一、1.       2.        3.       五、1.        2.        3.

二、                   ;                       ;                          。
                                         
三、诗歌鉴赏:1.                                                                                                                               
             
 2.                                                                                                       
             
 3.                                                                                                     
四.名句默写:
1                      2.                     
              
 3.                     ,                   。
              
 4.                    5.                        。             
              
 6.                    7.                 。
五.翻译:
4.                                                                                                               。

5.                                                                                                                。

6.                                                                                                 。

六、现代文阅读

(一)1.(1)                                                     。(2)             。
         
2.                                                                                         
         
                                                                                  。

3.                                                                                      
             
                                                                                 。

      4.                                                                                

                                                                                          

                                                                                         

(二)1.                                                                                        
         
                                                                                 。
     
  2.                                                                                          
         
                                                                                                

                                                                                               。
七.作文(作文纸另附)

附:参考答案
1.C(A.bào/pù  wù/è  chà  nì/ní   B.zhì/shí  qiǎ  yān/gōng  zhǔ/shǔ   C.jí/jī  piāo/biāo  ruò/nuò  pǐ/pì   D.qì/qiè  fú/qū  biān/biǎn  kuàng)
2. A “光怪陆离”的意思是“光彩奇异,色泽繁杂,形容奇形怪状,各式各样”。它没有明显褒贬色彩,用来修饰“现代观念”,不论这些“现代观念”对错,也不论东方西方的,只要是形形式式、各种各样的,就可以使用,可见A项恰当。B项“雨后春笋”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主要用于褒义,本句用来形容“造假者”非法大量建立的垃圾食品厂,显然不恰当。C句“有口皆碑”通常的意思是人人称赞,但这个成语使用有两个条件:一是被称赞的好人好事必须是特别出众的,是需要建立“功德丰碑”来长久颂扬的,二是被称赞的好人好事应是经过长时间验证的,而“机关作风的变化”显然不具备这两点,可见C项不恰当。D句“偃旗息鼓”的意思是“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停止战斗或停止行动”。而本句表达的意思是几家汽车大厂还没有开始行动,当然就说不上“停止行动”,可见D项也不恰当。
3.C(A.句式杂糅。B.“然而”应改为“而且”。D.主语残缺)
二、数量极大;谐音命名;追捧各自偶像。(每点2分)
三、(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3分。“手法”2分,“品格”1分)
(2)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2分。“氛围”1分,“心情”2分)
(3) 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②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
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
(4分。其中看法1分,联系作品分析3分)
四、1.假舆马者2.夫庸知其年知先后生于吾乎 3.纵一韦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4. 芳草鲜美  5. 直挂云帆济沧海  6.海上生明月
7.博学而笃志
五、(一)1、B  2、C
  3、D(作者主要感情是慨叹人生无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情都是感情的客体,由变与不变来比喻自己的身世。)
    (二)翻译:4.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正是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5. 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中。
6.(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时圆时缺,但它终究没有增减。
六、(一)1.⑴“樱桃园”喻指不断消失的,具有精神家园意味的那些事物。(2分),(“消失”、“精神家园”每点1分)
⑵“心境”是伤感。(答成“怅惘”、“惆怅”、“眷恋”、“依恋不舍”等亦可)(2分)
2.说明樱桃园女主人的心境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态,共同面对的困惑。(如答“俄罗斯困惑灵魂的呼唤在各种肤色的人的心灵中激起了共鸣,也包括我们中国人”亦可。手法是前详后略。前者具体描写了凌叔华重游银阁寺的心境,后者只是概括提及。
3.⑴忧的是“砍伐树木的斧声”中“樱桃园”被毁掉了。(2分)喜的是斧声又代表了“时代前进的脚步声”。(2分),意思对即可。
(2)强化了作者甜蜜与苦涩存在的复杂感受(2分)警醒读者正视“樱桃园”消失的困惑。(2分)
4.主旨:现代人在社会进步中要懂得珍惜精神家园。(2分,“社会进步”1分,“珍惜”1分,意思对即可)文章首先由介绍《樱桃园》的剧情入手,引出“人类的困惑”这个话题;又以凌叔华和梁思成为例,揭示这种困惑的普遍性;接着揭示“樱桃园”情结的时代意义;最后呼应标题,升华主题。(4分,每层1分)
(二)1.答案示例:钱钟书的“格调”是“静”。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的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始终墨守“寂静”,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要条件。(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2.探究要点:①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  
 ②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
            ③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七、作文 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 (222.184.102.18)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月考试卷


上一个『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答案』  下一个『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过关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