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只交答卷纸。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咏花诗词的鉴赏中国咏
试题预览
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只交答卷纸。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咏花诗词的鉴赏
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
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动;另一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后者则已进入感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后者在咏花诗词中佳作最多,价值也更高。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首先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用传为王昌龄所作《诗格》中语)。着眼于花卉色香形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如白居易的《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真是“吟之未终,皎然在目”。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状杨花飘飞,同样妙到毫颠,云:“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这些创作,是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亚里斯多德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
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也一样,故需要再进一步转向表现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感官而产生的某种特殊感受,以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如韦庄写白牡丹,全然撇开其形态,只说“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惟觉一庭香”。表现素花溶化在月色中,不见其花,惟闻其香的特别感受,唤起人们固有的审美体验,那么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便可思而得之。在这里,并不仅仅直接诉之感官,同时要通过联想来意会。范成大《霜天晓角》咏梅云:“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也是舍其形而摹其神,皆有画笔难到的效果。这正像唐人戴叔伦所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无疑我们欣赏这类诗词作品,需要有一番沉潜涵咏的功夫,甚至要通过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去补充、生发。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1.对“趣味”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是一种饶有兴趣的事。
B.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了解了古人的花卉栽培情况。
C.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时产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D.咏花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2.从文中看,对“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以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为务,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
B.我们欣赏这样的诗词时,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
C.创作的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符合人们欣赏时直接感知形象的需要。
D.诗人通过“巧构形似”的艺术再造自然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
3.不属于“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    )
A.白居易《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产生了“吟之未终,皎然在目”的艺术效果。
B.韦庄写白牡丹,不见其花,惟闻其香,便可知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
C.范成大《霜天晓角》“脉脉花蔬天淡,云来去,数枝雪”是舍其形而摹其神
D.戴叔伦的“诗家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4-6每题3分):
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幼凝重异常童,五岁知读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字。家贫无膏油,每拾薪苏以继晷。从人借书,一经目不忘。十岁能诗,游乡校,郡博士戏之曰:“韩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应辰答曰:“仲尼三千而论道,惟公其然。”绍兴五年,进士第一人,年甫十八。御策以吏道、民力、兵势为问,应辰答以为治之要,以至诚为本,在人主反求而已。上览其对,意其为老成之士,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甚异之。上欲即除馆职,赵鼎①言:“且令历外任,养成其材。”乃授镇东军签判。故事,殿试第一人无待次者,至是,取一年半阙以归。召为秘书省正字。时秦桧为主和议,应辰上书,谓:“和议不谐非所患,和议谐矣,而因循无备之可畏。异议不息非所畏,异议息矣,而上下相欺之可畏。金虽通和,疆埸之上宜各戒严,以备他盗。今方且肆赦中外,褒宠将帅,以为休兵息民自此而始。纵忘积年之耻,独不思异时意外之患乎?此因循无备之所以可畏也。……臣愿勿以和好之可无虞,而思患预防,常若敌人之至。”疏奏,秦桧大不悦,出通判建州,遂请祠以归。张九成②谪邵州,交游皆绝,应辰时通问。及其丧父,言者犹攻之,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人皆危之。久之,除秘书少监,迁权吏部尚书。李显宗冒具安丰军功赏五千余人,应辰奏驳之。权户部侍郎兼侍讲。应辰独员当剧务,节冗费,常奏:“班直转官三日,而堂吏增给食钱万余;工匠洗泽器皿仅给百余千,而堂吏食钱六百千;塑显神御,半年功未及半,而堂吏食钱已支三万、银绢六百匹余两。他皆类此。”上惊其费冗,命吏部裁之。除吏部尚书,寻兼翰林学士并侍读。论爱民六事,庙堂议不合,不悦者众。……应辰接物温逊,遇事特立不回,流落岭峤十七年,桧死,始还朝。刚正方直,直言不避。……以淳熙三年二月卒于家。
    论曰:“应辰学术精淳,尤称骨鲠。……皆事上忠而自信笃,足以当大任者,惜不尽其用焉。”    
    [注]①赵鼎:当时宰相。②张九成:当时主战派。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应辰答以为治之要      要:关键     B.上甚异之      异:奇怪
C.殿试第一人无待次者    次:等级     D.和议不谐非所患        谐:成功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汪应辰“刚正方直”的一组是 (    )
①召为秘书省正字  ②交游皆绝,应辰时通问  ③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
④应辰独员当剧务,节冗费  ⑤应辰奏驳之⑥寻兼翰林学士并侍读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汪应辰幼时聪颖异常。他五岁就读书识字,“属对应声”常常出语惊人,记忆力不凡,借来的书过目不忘,十岁就能写诗。曾有一学官以韩愈为例嘲笑他,他反应机敏,以孔子一事加以回击,令人拍案叫绝。          
B.汪应辰才智绝伦,参加科举考试时写的策论切中时弊,皇帝以为是一老年士子所作,不料是一个18岁的少年所写,于是龙颜大悦,当即要授予官职,但赵鼎认为要按照惯例让他到地方上去磨炼,“养成其材”,于是授汪应辰为镇东军签判。       
C.汪应辰反对秦桧,敢于直言。当秦桧力主与金和议时,他上书皇上,认为不应该“肆赦中外,褒宠将帅”,而应加强防备,“常若敌人之至”。正因为这样,他深为秦桧所忌,被贬官做建州通判。         
  D.汪应辰关心国事,体恤民情。在任户部侍郎兼侍讲期间,独自处理复杂的事务,节约开支,并上书皇上,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认为国家在许多地方都存在浪费现象,使皇上“惊其费冗”,下令裁减。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异议不息非所畏,异议息矣,而上下相欺之可畏。
(2) 纵忘积年之耻,独不思异时意外之患乎?此因循无备之所以可畏也。
(3) 及其丧父,言者犹攻之,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人皆危之。
8诗歌鉴赏 (9分)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9(二)名句名篇默写(13分)
  (1)《岳阳楼记》写道,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3)但以刘日薄西山,            ,           朝不虑夕。臣无祖母,           ;祖母无臣,             。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访风景于崇阿。
(5)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荀子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7)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只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10、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4)题(每题6分)。
儿行千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雨丝纷飞。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楼上的阳台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结局重逢。当儿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
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行于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
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的时候,发现年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一有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
1998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惯了油画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女性的尺码,是母亲织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南极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母亲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寒。
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线的亚非国奔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助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物品多累坏了我,又担心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囊中的每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行囊试着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
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他的赞颂对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了他的家,上海一条弄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
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就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
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一位长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称为所谓的“行者”,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用写了吧,有件事你记住就行——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个平安的电话。
(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本文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对母爱,对亲情的赞美,呼吁大家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亲情,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在四方、热衷于工作的青年形象。
C.“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一句,写出了作者对故去的亲人在情感上的愧疚,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情的珍惜和眷恋。
D.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例如写母亲吃力地试背沉甸甸的行囊这一细节,就很好地刻画出既平凡又伟大的母爱,让人觉得真切可感。
E.作者直接引用了余纯顺父亲的话,明确的表达了作者对余纯顺行为的不理解,同时也呼吁社会不要盲目的去赞美那些忽略亲情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
(2)文章2~4段写了作者少年时看过的一部外国影片,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3)举例分析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要求答出两点)(8分)
(4)《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出门旅游,外出打工,异地上学,出国留学……人们有太多的理由离开亲人。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4分)
钱学森的遗产(节选)
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已然殒世,但是,在历史的天空中,钱学森必将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颗明星——就像那颗距离地球大约2.23亿公里的“钱学森星”一样,长久闪耀在苍穹。
在中国,钱学森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科学精神,那就是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好奇与探索,不为自己设置任何禁区。钱学森身后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而只有完整全面地理解钱学森,才能体味他对中国的真正价值。
他所创建和领导的航天事业,让他的祖国能够发射导弹,把卫星送上天,从一个处在冷战时代的落后国家,到迅速拥有了强大防御能力——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计来说,钱学森的功绩似乎如何解读都不为过。
这位中国的“导弹之父”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被认为是一位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 。
1950年以后,他在美国麦卡锡运动泛滥成灾,自己受到无端指控,行动自由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而且被吊销了国防部的通行证,无法再继续参与机密军事科技研究的情况下,为了转移美方的注意力,及时调整心态,进入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并最终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在他回国之后,“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形成为健全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体系,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
20世纪80年代初,他把对工程控制论的理论探索和组织指挥“两弹一星”等重大科研工程的实践相结合,提出了由系统工程、系统学、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等理论组成的“系统科学”思想。至此,这位备受尊崇的科学家似乎找到了解读科学问题的万能钥匙,他快速地挣脱了“导弹轨迹”的束缚,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的路线,开始了一场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全面解读。
钱学森开始审视中医,他写道“我并不是一个中医,但我认为传统医学是个珍宝,因为它是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所以中医的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
他同时又认为:中医理论是事实和臆想以及猜测的混合,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不能说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或者说,中医是“前科学”,即尚待进入科学技术体系的知识。他甚至在1981年《自然杂志》第4 卷第7 期题为《开展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一文中提出:气功、中医理论和人体特异功能孕育着人体科学最根本的道理,不是神秘的,而是同现代科学技术最前沿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而它们本身就是科学技术的重大研究课题。
1958年3月1日,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的文章,此文被视为钱学森对建筑与城市研究的肇始。及至20世纪90年代初,钱学森公开提出:要发扬中国园林建筑,特别是皇帝的大规模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钱称之为“山水城市”。在钱学森的倡议下,1993年2月27日在北京召开了“山水城市座谈会”,钱学森在为此次大会寄来的书面发言《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中说“山水城市的设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山水城市不该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吗?”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观”总能被应用到不同领域而推出新的理论。比如,他和年轻学者张沁文于1980 年提出了农业系统工程理论,用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的方法,去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这个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家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
尽管让他的同胞最为他自豪的,还是 他那些最为“宏大”的作品 ——震天动地的导弹、划过苍穹的卫星,但理解钱学森,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钱老走完了他的近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他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我们只有完整全面地理解钱学森,才能真正体味他对中国的重要价值。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形成为健全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体系,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
B.中医的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
C.这位备受尊崇的科学家终于找到了解读科学问题的万能钥匙——“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
D.在这个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家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他认为中医理论是事实和臆想以及猜测的混合,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也可以说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E.气功、中医理论和人体特异功能孕育着人体科学最根本的道理,它们本身就是科学技术的重大研究课题。
(2)结合全文,钱学森给后人留下了怎样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6分)
(3)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6分)
(4)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尽管让他的同胞最为他自豪的,还是他那些最为“宏大”的作品 ——震天动地的导弹、划过苍穹的卫星,但理解钱学森,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并说说对你的启示。(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A.她不属于学院派,自然少受那些清规戒律的约束,其创作往往天马行空,充满神奇瑰丽的想象。
B.大自然的巧夺天工,造就了如诗如画的美景,置身在这里可以观赏到峥嵘的群峰、莽莽森林、高峡平湖和瀑布的壮美。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D.仿制古画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不署姓名,以假乱真,鱼龙混杂,骗取黑钱。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在《文学自由谈》杂志上陆续刊发时,引起热议,其影响是近年文坛鲜见的景观。
B.以往私有概念对人们是陌生和淡薄的,人们对私有财产的归属普遍缺乏安全感,现在《物权法》将为私有财产提供法律安全保障。
C.近日在宜宾城区发生了一起抢劫案,当三名男子在持刀抢劫一女子时,将交通一度阻断。在长达近十分钟的抢劫过程中,数十名路人视而不见。
D.对于上海部分小学为了避免学生意外受伤而不准他们到操场上玩耍的做法,部分家长表示这样做是在“圈养”学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 ___________。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
① 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
② 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板
③ 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
④“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
⑤ 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
⑥ 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
A.③①⑤④②⑥       B.①③⑤④②⑥
C.①③⑥②④⑤       D.③①⑥②⑤④
14.以“关爱”开头,仿写两个句子。要求:两句都要与例句句式一致、字数相等,第二句还要跟后一例句的修辞方法相同。(8分)
例句: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无声的祝福。
      关爱是一缕春风,给人身心的舒畅。
      关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4分)
材料一: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选》
材料二:以下是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哈利•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 》《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不超过25字)
(2)你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答题页
    姓名               班级            考号
一1-3(9分)------     ------     ------     
二4-6(9分)------     ------     ------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异议不息非所畏,异议息矣,而上下相欺之可畏。


(2) 纵忘积年之耻,独不思异时意外之患乎?此因循无备之所以可畏也。


(3) 及其丧父,言者犹攻之,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人皆危之。


8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9分)



9名句名篇默写(13分)
  (1)《岳阳楼记》写道,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3)但以刘日薄西山,            ,           朝不虑夕。臣无祖母,           ;祖母无臣,             。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访风景于崇
阿。
  (5)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荀子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7)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6分)
10(1)(6分)------    ------
(2)文章2~4段写了作者少年时看过的一部外国影片,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3)举例分析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要求答出两点)(8分)
(4)《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出门旅游,外出打工,异地上学,出国留学……人们有太多的理由离开亲人。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6分)
10.(1)(6分)------    ------
(2)结合全文,钱学森给后人留下了怎样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6分)



(3)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6分)




(4)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尽管让他的同胞最为他自豪的,还是他那些最为“宏大”的作品 ——震天动地的导弹、划过苍穹的卫星,但理解钱学森,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并说说对你的启示。8分)




11 -13(9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2011-2012学年度上语文期中考试题』  下一个『仁寿中学2013级语文半期试卷(七年级上)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