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普通中学2012届高三模块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安徽省普通中学2012届高三模块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安徽省普通中学2012届高三模块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语言基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词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勒紧(lēi) 沙砾(lì) 齑粉(jī) 绯闻(fěi)B.缱绻(quǎn) 挣脱(zhènɡ) 纤维(xiān) 干瘪(iě)C.颓垣(yuán) 脸颊(jiá) 荒冢(zhǒnɡ) 艾蒿(yì)D.
试题预览
安徽省普通中学2012届高三模块学业水平检测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语言基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词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勒紧(lēi) 沙砾(lì) 齑粉(jī)   绯闻(fěi)
B.缱绻(quǎn)   挣脱(zhènɡ) 纤维(xiān)   干瘪(biě)
C.颓垣(yuán)   脸颊(jiá) 荒冢(zhǒnɡ)   艾蒿(yì)
D.罡风(ɡānɡ)   撇开(piě) 蹂躏(lìn)   迸发(bènɡ)
解析: A项,绯闻(fēi);C项,艾蒿(ài);D项,撇开(piē)。
答案: 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松弛 观摩 蓬头垢面 顾名思意
B.拖沓 狼藉 省吃减用 未雨绸缪
C.矜持 宣泄 联篇累牍 莫衷一是
D.遒劲 黯淡 瑕不掩瑜 计日程功
解析: A项,意—义;B项,减—俭;C项,联—连。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防患于未然。
B.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C.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只能在规定范围以内驰骋,不能信马由缰,这是设计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
D.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要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是正常的。
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项,防患于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B项,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十分羞愧,用于此处不合语境。C项,信马由缰:骑着马不拉缰绳,任其自由行动,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行动。D项,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完善的规划、细致的预算、周密的方案让国际展览局考察团的全体成员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
B.清华大学毕业生实现综合魅力的提高,靠的是在保证主修课质量的基础上,对公选课和辅修课的拓展取得的。
C.美军检测船近年来频繁“造访”中国周边海域,在于侦察中国潜艇进出的关键水道。
D.我们要敢于用自己的眼光审视那些名不副实的满分作文,更不要把一味模仿和套用作为取得高分的“终南捷径”,这是有违写作规律的。
解析:  B项,句式杂糅,靠的是……取得的;C项,成分残缺,“在于”前加“目的”;D项,“这”表意不明,将“更不要”删掉。
答案: A
5.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道山如屏,溪水如歌,鹅卵石铺就的古道,将你带入古老意境的同时,也将你引到了爱莲堂前。________,大多是周敦颐和他的两位优秀后裔鲁迅、周恩来的名言警句。伫立堂中,你会情不自禁地去寻觅三位优秀周氏奇人之间千丝万缕的牵系。
①大门旁一副“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的对联,
②一副“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的对联刻在大门旁,
③言简意赅地道出源远流长并对后世有极大影响的周子理学,
④言简意赅地道出周子理学的源远流长和对后世的影响,
⑤堂中悬挂着好些字画,争奇斗妍的字画中
⑥堂中悬挂着好些字画,这些字画争奇斗妍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解析: 本题应根据选项的落脚点和语境的关系判定选项。本段前语境“来到爱莲堂前”,这一落脚点决定后面必接“大门”,第一句选①,排除B、C,剩下A、D。⑤的落脚点“争奇斗妍的字画中”,正好接后面语境的“大多是……”,应为最后一句,排除A,选D。 
答案: D
二、古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帝不豫①,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②,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存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未几,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詧曰:“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曰:“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曰:“朕知炎反,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无儋石之赢。
(选自《新唐书•裴炎传》,有删节)
【注】 ①帝不豫:皇帝有病。②及大渐:渐,疾病加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已持政,稍自肆        肆:放纵
B.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   讽:劝谏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   辞:借口
D.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   顾:考虑
解析: D.顾:只是。
答案: 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B.①今若复子明辟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①乃废帝为卢陵王②乃不止有汉,无论魏晋 D.①遂斩于都亭驿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解析: A项①介词,使、让;②介词,相当于“因为”。B项,①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②动词,可译为“像”“如同”。C项,①连词,可译为“便”;②副词,可译为“却”“竟然”。D项,都是介词,相当于“在”。
答案: D
8.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裴炎刚直不屈的一组是(  )(3分)
①宽厚,寡言笑,有奇节 ②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 ③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④蔓草难图,渐不可长 ⑤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 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⑤
解析: ①③错,①只是表明性情节操,与“刚直不屈”无关,③只能说明裴炎忠贞为国。
答案: 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高宗晚年,裴炎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唐高宗病重,裴炎奉诏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死,裴炎受遗诏辅政。
B.唐中宗登基后,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给自己乳母的儿子五品官,裴炎坚决不肯从命。
C.徐敬业起兵造反,裴炎曾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为内应;后因下了很多天的雨,武则天没出皇宫而作罢。
D.裴炎被弹劾逮捕下狱后,刘齐贤、蒋俨为他辩解,但武后坚持认为裴炎谋反,最终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解析: C项,“徐敬业起兵造反”在后,并非“为内应”。
答案: C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裴炎感到担忧,便与武后谋划废掉皇帝,武后命令裴炎、刘祎之带兵入宫。
(2)不应当追封祖父、父亲为王,显示自私,况且难道没看到吕氏失败的事吗!
(3)裴炎是国家大臣,对国家有功,一心侍奉皇上,天下人都知道,我知道他不会谋反。
【参考译文】
裴炎,字子隆,是绛州闻喜县人。性情宽厚,很少谈笑,有奇特的节操。高宗前往东都,留皇太子在京师,让裴炎辅佐。皇帝有病,太子监国,下诏裴炎和刘齐贤、郭正一在东宫商量处理政事,等到皇帝病危,接受遗命辅佐太子,就是唐中宗。
中宗想要任命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并授予乳母的儿子五品官,裴炎坚持不同意,皇帝发怒说:“我即使有意把国家让给韦玄贞,难道又有什么不可以?为什么要吝啬侍中这一职位呢?”裴炎感到担忧,便与武后谋划废掉皇帝,武后命令裴炎、刘祎之带兵入宫,宣布武后命令,扶皇帝下殿,皇帝说:“我有什么罪?”武后说:“将天下交给韦玄贞,难道没有罪吗?”便废皇帝为卢陵王,改立豫王为皇帝。裴炎因为制定谋策的功劳,封永清县男。
武后执政后,逐渐放纵,于是武承嗣请求建立七庙,追封自己的父祖为王,裴炎上谏说:“太后是天下的母亲,以盛德临朝听政,不应当追封祖父、父亲为王,显示自私,况且难道没看到吕氏失败的事吗!”武后说:“吕氏的封王,是将权力交给活人,如今我追封的是祖先,存亡互异,怎能相提并论呢!”裴炎说:“蔓草难以对付,不可任它萌芽生长。”武后不高兴而作罢。武承嗣又劝说太后诛杀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以断绝李唐宗族的希望,刘祎之、韦仁约畏惧沉默不敢说话,唯独裴炎坚持争执,武后愈加愤恨。不久,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然是皇帝,不曾处理天下事务。裴炎谋划趁太后出游龙门时,派兵拘捕她,将国政归还天子。正值久雨,太后不出游而停止此事。徐敬业起兵,太后提议讨伐他,裴炎说:“天子长大了,不参与国政,因此小人有借口。如今假如还给儿子明君之政,逆贼不用征讨就会自行瓦解。”御史崔詧曰:“裴炎受先帝顾命之托,大权在手,听说叛乱不去征讨,却请求太后归还国政,此中必定有异图。”太后便拘捕裴炎押送诏狱,派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共同审讯他。凤阁侍郎胡元范曰:“裴炎是国家大臣,对国家有功,一心侍奉皇上,天下人都知道,我知道他不会谋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相继为他辩解,太后说:“裴炎谋反已有端倪,只是卿等不知道罢了。”胡元范、刘齐贤说:“如果裴炎能谋反,我们也能谋反了。”武后说:“我知道裴炎谋反,你们不谋反。”便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裴炎被弹劾时,有人劝他说些恭顺的话,裴炎说:“宰相下狱,没有自我保全的道理。”最终不屈服。官府抄没他的家财,没有一石粮食的积蓄。
(二)诗歌鉴赏(8分)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读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赤壁)
□ 辛弃疾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注】 雪堂迁客,即苏轼。
(1)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评者认为这首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意境相同,你认为呢?试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上阕追忆苏轼,以苏轼被贬谪的遭遇自比,以“赋写曹刘兴废”引发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结尾“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进一步道出了作者空有一腔抗战激情却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感。
(2)可以说大致相同,该词在怀古追忆抒发感慨的同时也有写景,如“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颇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气势,都体现了奔放雄阔深沉豪迈之意境;不过从全词看,也稍有区别,苏词更显清雄超旷(清远达观),而辛词由于偏重于抒发深沉的悲愤情感,因而意境更显沉郁悲壮。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2.(1)信誓旦旦,不思其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卫风•氓》)
(2)山不厌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3)清风徐来,______________。举酒属客,__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答案: (1)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2)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3)水波不兴 诵明月之诗 (4)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三、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每小题3分)
文艺大众化的误读
□ 赖大仁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等思想家就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主张,主要着眼于大众思想启蒙和改造国民性。后来毛泽东倡导文艺大众化,目的也在于唤起民众。改革开放初期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文艺运动,也是与新时期的再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当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就变得更为多样化了,存在的问题也颇为突出和复杂。
在某些人看来,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不过是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精神生活上追求娱乐。于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被理解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服务大众”也被具体化为“娱乐大众”。在这种价值导向之下,一个时期以来的文艺大众化,包括某些“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也都普遍追求“娱乐化”,只要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赢得足够的销售量、收视率、点击率等等,似乎也就实现了它的最大价值。而一旦将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仅仅定位于“娱乐化”,惟“乐”是求,娱乐至上,就有可能导致种种价值偏向:轻则忽视文化娱乐的精神品位,遮蔽和消解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重则容易由“娱乐大众”滑向“取悦大众”“迎合大众”,追逐低级趣味,从而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实际上,当今有些人打着“文艺大众化”的旗号,背后所追逐的不过是他们自己的种种现实利益。为此,一些所谓“大众化写作”和影视媒体节目,一味迎合消费市场的低俗需求,不择手段地制造“娱乐”效果吸引大众,只要能诱导人们消费,不管是什么题材内容和人物故事,都可以按照“娱乐化”模式加以打造;不论是古代经典还是红色经典,都可以拿来“戏说”、搞笑乃至“恶搞”。在这样的“娱乐化”价值导向中,文艺大众化的基本精神被严重扭曲了。
毫无疑问,文艺大众化的确应当面向大众和服务大众,明确地说,“娱乐大众”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它也应当是“服务大众”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里的问题在于:其一,“娱乐大众”是否可以无原则地取悦和迁就大众的娱乐消费需求?作为文艺生产是否可以只遵循“娱乐化”的市场规则而不管精神价值导向?这样的问题其实不言而喻。其二,“娱乐大众”是不是当今文艺大众化的唯一功能和价值取向?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除了娱乐之外,难道就没有精神世界进一步提升与丰富的需要吗?在我看来,当今时代的大众化文艺,除了“娱乐大众”,还有一个“引领大众”的问题,因为文化艺术的功能并不仅仅具有娱乐消费的功能,同时还具有精神引领的功能——究竟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这并非一个可以忽略不顾的问题。
面向大众、服务大众,仍然是当今文艺大众化应当坚持的方向,但它的价值取向不能仅仅是娱乐大众,更不能容忍用抽空了审美精神的低俗化娱乐去取悦大众;往更积极的方面说,还应当倡导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引领大众。
13.下列有关“文艺大众化”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反映着时代发展的特点。
B.最初文化大众化的提出是与思想启蒙密切相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价值取向逐步多样化,存在的问题也显得突出与复杂。
C.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的文艺大众化与以往各时期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担负的任务也不相同。
D.当代文艺大众化要服务大众,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就要与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与精神追求相适应。
解析: C.当代的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只是呈现出多样,并不是与以前的完全不同,只是比以往要多些。
答案: C
14.下列说法不属于“扭曲文艺大众化基本精神”的表现的一项是 (  )
A.“娱乐大众”价值导向下的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重视娱乐追求,以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
B.在“文艺大众化”的旗号下,以取悦大众、迎合大众为手段,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C.极力制造各种“娱乐”效果,吸引大众,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按照“娱乐化”模式打造各种题材内容与人物故事。
D.戏说、搞笑甚至恶搞古代经典与红色经典,追逐低级趣味,诱导消费。
解析: A.在“娱乐大众化”的价值导向下,各种媒体形式重视对娱乐的追求是正常的,也是消费市场条件下所必须的,“重视”并不等于完全娱乐化。
答案: A
15.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当今消费时代人们追求快乐,追求享乐。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出现娱乐大众化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B.文艺大众化一旦出现价值偏向,轻则导致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的消解,重则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
C.文艺大众化不仅要满足大众娱乐消费需求,符合消费时代市场规则,还要关注精神的正确导向。
D.当今正确的文艺大众化方向就是应该在注重娱乐价值取向、娱乐大众化的同时充分发挥文艺引领大众的作用。    
解析: D.重点在“正确”两个字上,“引领大众”存在“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两个方面,故末句应为“充分发挥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引领大众的作用”。
答案: D
(二)小说阅读
(2011•江苏省高考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18分)
“这是你的战争!”
□ 宗 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动员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语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中文系的,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地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6.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一节通过师生问答,目的在于补充上文内容并表现出孟弗之对征调大学生入伍的积极支持态度,与第4节叙写孟弗之对志愿入伍的工学院三年级学生的支持、爱护形成映衬,与第5节反对四年级蒋姓学生不应征入伍作对比或为第5节埋设伏笔,为第6节他的外甥主动应征作铺垫。
答案: ①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②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
17.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面对学生志愿参加翻译工作的热情,“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所以当他看到学生“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时,就情不自禁地“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这一疼爱学生的动作,胜过千言万语,很贴切地体现了孟弗之先生的复杂心理。
答案: ①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②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③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18.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形象角度看,蒋是大四学生,在征调范围内,上前线是理所当然的,他却找借口不去;而玮是大三学生,却主动要求上战场。从情境角度看,中文系蒋小有才华,希望走后门,让识才的孟弗之留下他;玮是生物系难得的优秀学生,看到敌兵逼近,不在征调之列却主动要求当志愿者,萧挽留不住。通过分析这些不同,不难看出国难当头,蒋小有才华却贪生怕死;而玮有大才干更有爱国热情。
答案: (1)学生形象:同是高才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三年级的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2)对话情境:前者先平和交流而后尖锐冲突,一波三折,富于戏剧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安徽省蚌埠一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初三名著阅读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