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三暑期检测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综合训练
试题
名称
新高三暑期检测卷(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新高三暑假作业检测卷语文(本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绊马索/搅拌机狙击/越俎代庖伦常/囫囵吞枣疏浚/提前竣工B.老搭档/档案袋纤巧/纤尘不染开拓/落拓不羁角色/群雄角逐C.应声虫/应届生竦立/毛骨悚然憧憬/灯影
试题预览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新高三暑假作业检测卷
语    文
(本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绊马索/搅拌机    狙击/越俎代庖    伦常/囫囵吞枣    疏浚/提前竣工
B.老搭档/档案袋    纤巧/纤尘不染    开拓/落拓不羁    角色/群雄角逐
C.应声虫/应届生    竦立/毛骨悚然    憧憬/灯影幢幢    果脯/相辅相成
D.着眼点/着重号    亲家/亲痛仇快    关卡/卡住脖子    稽首/无稽之谈
B,详解从略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3分)
A.竹叶和阳光彼此恋慕所闪出的光,使人坠入了无我境地;纵令不闪光,竹叶自身或浅黄、或翠绿的色彩,不也令人陶醉吗?
B.老校区遗留着一中旧时的氛围,参天的古木,平滑的石道,随处可见的老旧建筑……一切浓重得无需装饰就可做电影的背景。
C.日常交往中,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前提,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只会使人与人彼此疏离、产生隔阂。
D.班长在征文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大家都夸她是才女,她却求全责备,谦虚地说年级里水平比她高的同学有很多,自己的文章还存在很多不足。
D,详解从略
3.根据这段文字,概括出“泥石流”的三大特征。(4分)(不超过12个字)
2010年8月7日晚11时左右,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持续40多分钟,降雨量达97毫米,突然引发了三眼峪、罗家峪等四条沟系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泥石流长约5千米,平均宽度300米,平均厚度5米,总体积750万立方米,流经区域被夷为平地。截至21日,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35人,失踪330人。灾害还导致甘肃省舟曲县超过三分之二的区域供电全部中断,通信基站也受损严重,部分没有受损的基站供电中断,靠蓄电池供电传输信号。
“泥石流”的三大特征:①    ▲    、②    ▲   、③    ▲    
①爆发突然    ②能量强大    ③危害严重。(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
4.下面是两则广告语。请从创意或语言的角度分别对其进行简要点评。(5分)
⑴爱使万家乐。——“万家乐”热水器
⑵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农夫山泉
点评示例:(1)语言简洁,内涵丰富:①喜欢使用“万家乐”热水器;②(产品或是厂家)有爱,使得万家欢乐;③运用谐音双关,“爱使”即“爱死”的谐音,爱死了“万家乐”热水器。(3分,每点1分)
(2)“不生产”与“搬运工”,前后两句形成对比,出乎消费者常规思维,巧妙地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大自然”三个字突出了饮用水天然、健康新概念,同时把自然之美带到消费者身边。(2分,每点1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仕鲁传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
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憸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
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注】憸夫:邪恶的小人。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往从之游,尽受其学                  游:求学 
B.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               济:渡过
C.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视:比较   
D.皆高其品秩                            高:提高
B (济:帮助)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仕鲁“刚介”的一组是(3分)
①足不窥户外者三年   ②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③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④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   ⑤章数十上,亦不听   ⑥遂置笏于地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B(六句话中第①句是说李仕鲁三年不出家门,潜力读书。第③句与李仕鲁无关,是说陈汶辉上奏疏力求皇帝选用道德行为文章才德杰出的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仕鲁少年时聪明好学,潜心研究学问,又得到了鄱阳朱公迁的教导,终于成为明初著名儒士,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
B.明太祖很赏识李仕鲁,见到李仕鲁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先任命他为黄州同知,后来因政绩卓著又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C.明太祖登基之后,崇尚佛教,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当做亲信,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进谗言诋毁大臣。
D.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
A(错在“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文段中说“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可见李仕鲁是在官吏举荐下入朝做官的。)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3分)
多次在蒋山建法会,如果应答皇帝当庭提出问题符合皇帝心意的就赐给金袈裟衣。(于蒋山,句式1分;称旨1分;文意通顺,1分)
⑵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憸夫乃益以谗间。(4分)
现在故旧老臣都考虑辞去俸禄和爵位,而僧徒和一些邪恶的小人竟然更加用谗言诬陷。(每句2分,文意不通顺酌情扣分)
⑶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3分)
陛下深深沉溺佛教,怪不得听不进我的话。(溺、无惑各1分,文意通顺,1分)
【附:参考译文】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年少时聪颖灵敏,专心好学,三年不出大门一步。听说鄱阳朱公迁得到宋代朱熹的真传,前往跟随他学习,全部学到了他的学问。太祖原来就知道仕鲁声名,洪武年间,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人,有司推荐仕鲁。入朝受到皇帝的接见,太祖非常高兴的说:“我寻找你很长时间了,为何到现在才能见到你。”任命为黄州同知,说:“我暂且拿民事来考考你,等你展现才能后在召见你。”一年后,治理的政绩显著。十四年,任命他为大理寺卿。
皇帝自登基后,对佛教很爱好,下诏征寻东南戒德僧,多次在蒋山建法会,如果应答皇帝当庭提出问题符合皇帝心意的就赐给金袈裟衣,诏到宫中,赐坐和他谈论佛教之事。吴印、华克勤这些人,都被提拔为大官,他们经常安排耳目监听时事,因此这批人十分蛮横,用谗言诋毁大臣。满朝官员无人敢说,只有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为此事和皇帝争辩。汶辉上疏说:“自古有帝王以来, 没有听说官员和僧人,共同任官成为同事,可以相互帮助的。现在故旧老臣都考虑辞去俸禄和爵位,而僧人和一些耳目竟然更加用谗言诬陷。如刘基、徐达的被猜疑,李善长、周德兴的被诽谤,和萧何、韩信相比,其危害疑忌相去能有多远呢?真心希望陛下任用辅佐帝王的亲信,全部选取德才兼备的俊才,那么国家太平很快就可以实现了。”帝不听从。那些依仗受到宠幸的僧人,就请求为释氏创立专职官员。于是把原先所设置善世院改为僧录司,设置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职,都提高他们原先品级俸禄。道教也是这样。估计僧尼道士超过几万人。仕鲁上疏说:“陛下正在创建千秋功业, 凡是意图所指的地方,就应是指示给子孙万世的法规章程,为什么舍弃儒家圣学而崇尚佛教异端呢?”奏章上了数十次,均不被皇帝采纳。
仕鲁性格刚直耿介,是从学习儒术起家的,正要推崇朱氏学,以排除佛学为自己的任务。等到上疏的建议不被采纳,就向皇帝请求说:“陛下深深沉溺佛教,无怪乎我的话听不进去。归还陛下笏板,请求允许我告老还乡,回归故里。”于是把笏板放在地上。皇帝大怒,命令武士击打之,立即毙死于台阶下。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酹江月
淮城感兴①
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②棋坏,救时著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注】①作者作该词时,正值元兵灭金后,大举攻宋之际。②枰,棋盘。
⑴请分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句中加点词语的表现力。(3分)
 “抚剑频看”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收复失地、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和渴望,意气昂扬;而一个“频”字,把诗人的急切心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惟有”二字,则突出了词人忠心耿耿但抱负不能施展的孤愤之情。
⑵“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2分)
比喻。(1分)词人将岌岌可危的时局比作形势不妙的棋局,大声疾呼:一盘棋已经走坏了,必须赶快想出挽回败局的招数来。(1分)
⑶词的开头三句和下片的结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具体分析。(5分)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1分)开头三句写月下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的淮山之景,表现诗人对中原的怀念和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2分)下片结句写深夜凄冷的霜露,把诗人的衷心、对现实的忧虑和重整河山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的孤愤之情融于“夜深霜露凄冷”的悲凉景象之中,表达了诗人无限悲愤哀伤之情。(2分)
【附:简析】
此词写出作者面对国势危殆,感到无限悲愤哀伤的情怀。其时正值蒙古灭金后,大举攻宋之际。作者正住在两淮,眼前目见蒙军的,咄咄逼人之势,身后则是南宋朝廷的腐朽败落,不禁慨然伤怀,写下这首词,以抒胸臆。
《酹江月》,即《念奴娇》,由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尊还酹江月”句而来。题目中的“淮城”,泛指淮水两岸的城市,这里疑指寿州(今安徽寿县)。汉代淮南王刘长、刘安父子曾在寿州建都。宋代,寿州属淮南西路。
淮水是当时宋、金对峙的前线。诗人来到濒临淮水的城市,面对长期沦陷的中原,不禁感慨系之。词的上片开头三句,与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手法相似,以问答形式,表现对中原的怀念和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辛词是自问自答,本词则为问月。而“举杯呼月”,是借用李白《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意,狂态可掬,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苦闷。无人可问,只好问月。“淮山隐隐”是诗人眼前见到的月下景色。在朦胧的月光下,不要说“神州”,连附近的淮山也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这种带有象喻手法的回答,是十分令人失望的,更加激起了诗人对中原的怀念。“淮山”,指八公山,在寿州附近。相传淮南王刘安与八公同登此山,埋金于地,白日升天成仙。“抚剑”二句,化用杜甫“勋业频看剑,行藏独倚楼”诗意,表现诗人的报国宏愿和壮志难酬的失意心情。这二句在感情上的起伏很大。前句用“抚剑频看”的细节,表现要收复失地、干一番大事业的决心和行动,意气昂扬。这是承上面因见不到“神京”而来。一个“频”字,把诗人的急切心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后句用“惟有”二字,突出了自己忠心耿耿,而得不到支持的失意之情。想到此,诗人不由愤慨地说:皇帝的宫殿被敌人的腥臊气玷污着,京城的衣冠文物也荡然无存,谁去收复失地,重整山河呢?收复中原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结句以弈棋作比,大声疾呼:一盘棋已经走坏了,必须赶快想出换回败局的招数来。在个人抱负不能实现的失意情况下,诗人并不泄气,而是更加积极地关心国家命运。这二句比喻极为生动贴切,是对当政者的当头棒喝。
下片开头,笔调突然转为冷静,是平心静气地讲道理:目前虽然前方暂时平静无事。“幕府文书”,指前方军事长官所发的公文。“玉关烽火”,指边地的战争。“玉关”,即玉门关,在甘肃。这里指代边界。这是退一步的说法,是为了更进一步紧逼。于是,紧接提出:可是各地战争仍未结束,最终究竟谁去平定中原呢?这里是中原究竟属于谁的意思,也就是“鹿死谁手”。是被敌人永远占领呢?还是我们收复回来。诗人不为眼前暂时平静无事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清醒地看到时局已坏,危机四伏。这也是提醒那些苟且偷安者,希望他们不要存幻想。一想到国家命运危急,诗人忍耐不住,“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一个“便”字,突出表现了诗人急不可待的神情。与辛弃疾《太常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相比,手法相同,而用意各有所侧重。两者都是运用隐喻手法,也都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富于幻想。辛弃疾词侧重于要扫清朝廷的黑暗势力──主和派;本词则侧重于要赶走敌人,重整山河。浪漫主义的幻想展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然而毕竟是虚幻的,现实却是冷酷的。面对现实,抱负落空,诗人只有“倚风长啸”,以表达孤愤难平的孤独与狂放。可是,得到的回答却是:“夜深霜露凄冷。”表面是写诗人对周围自然环境的体肤感觉,实际是对现实社会的内心感受。这更加突出了诗人“孤忠挺挺”、愤慨难平的感慨。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氓》)
⑵而后乃今培风,      ▲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⑶汩余若将不及兮,     ▲     。(屈原《离骚》)
⑷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⑸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⑹亲小人,远贤臣,      ▲        (诸葛亮《出师表》)
⑺长风破浪会有时,       ▲       (李白《行路难》)
⑻     ▲     ,小人长戚戚。(《论语》)
⑴乘彼垝垣   ⑵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⑶恐年岁之不吾与    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⑸哀吾生之须臾    ⑹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⑺直挂云帆济沧海 ⑻君子坦荡荡   评分标准:每句1分,有错字则不给分。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20分)
绿色的林阴路
肖复兴
世上的路有许多。平坦的大道、花开的小路、鹅卵石铺就的曲径、霓虹灯闪烁的商街……但都无法与林阴路相比。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林阴路上散步,已经是我们一个过于奢侈的梦。 
林阴路,阳光被树叶滤过是绿色的;月光被树叶吹拂是摇曳的;风吹进来,夹有树木和泥土的清新;而且,还会有鸟鸣,啁啾的歌唱,和林子一起遮挡住人世的喧嚣和纷扰。 
林阴路,是大自然为繁华却也嘈杂的城市专门创造的清洗带。
常想起林阴路。因为我们城市的高楼大厦和立交桥建得越来越豪华,却越来越忽略建设或有意无意破坏这样的林阴路。
林阴路,便越发让人向往。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林阴路上散步,已经是我们一个过于奢侈的梦。
达尔文晚年居住的汤恩家旁,有一条林阴路,两边长满茂密的印章树、桦树、黄杨和橡树,浓阴匝地,清新宜人。这条林阴路,被达尔文自己称之为“散步道”,他每日都要走上好几个来回,背后跟着他那条叫波里的忠实的狗。这时的达尔文充满童趣,他要在林阴路上堆起一堆石子,每走一次踢走一块石子,一直到走累为止。如果孩子在时(达尔文曾有6男4女10个孩子),他会和孩子一起玩耍,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林阴路上飘散着欢快的笑声。如果是他独自一人,他通常要观察这里的鸟和小动物,小松鼠会毫不犹豫地跳到他的身上,急得树上的母松鼠吱吱乱叫。有时候,达尔文还能看见狐狸依在树下打盹,林阴路上弥漫着童话的色彩。
卢梭晚年虽然孤独凄清,巴黎郊外的林阴路却曾陪伴他8年的时间,他经常在林阴路上散步。罗曼•罗兰说他是“像一只衰老的、悲鸣的夜莺在寂寥的林中发出低低的奏唱”。林阴路,给他安慰,让他缅怀,令他沉思绵绵、遐想悠悠。如果没有林阴路上的散步,他不会写下那本有名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思》,他悲鸣的奏唱也变不成深邃的文字。 
林阴路,给了卢梭人们所不能给予他的欢乐,还在于他能够在林阴路上,或通过林阴路到附近的田野和树林采集到他晚年钟爱的标本。这样植物标本的采集,这样林阴路与生命的追随,一直到卢梭逝世为止。在上述的那本书中,他曾这样写道:“1776年10月24日星期四,午饭后,我沿着林阴路径直走到谢曼韦街……”他意外发现了极为罕见的开着黄花的毛莲莱、镰叶柴胡和开着白花的水生卷耳草,他竟独自一人“在那儿乐了好一阵子”。还是在这本书中,他写道:“我只有在忘掉自己时才更韵味无穷地进行默思和遐想,并感到那莫可名状的欣悦和陶醉,可以说,我融化到万物的体系之中,与整个大自然浑然一体了。”
如今,还能够找到达尔文和卢梭这样美妙的林阴路吗?还能够看得到小松鼠和红狐狸吗?还能够看得到毛莲莱和卷耳草吗?还能够找到那种弥漫的童话的色彩吗?还能够找到那种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感觉吗?
那一年春天在青岛八大关,一条林阴路上樱花如雪盛开,一对披戴婚纱的新郎新娘,正向林阴深处走去,突然,新郎一把抱起新娘,林阴路送他们一树树花影缤纷。路的尽头就是大海,当时,心想世界上还有这样漂亮的林阴路吗?
11.“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林阴路上散步,已经是我们一个过于奢侈的梦。”这句话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分)
从内容上看:凸显对比意义。跟上文各种路与林荫路的对比相辅相成,将“幽静而没有市声的沸腾的林荫路”的愿望与林荫路的被忽略和被破坏的现实相对比,从而强化突出了文中的主旨;(3分)
从结构上看:承上启下。既与第一节末尾的句子相呼应,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达尔文、卢梭的林荫路的故事,从而具体化并深化了林荫路的文化象征意义。(2分)
12.林阴路“越发让人神往”的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5分)
①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②风景宜人、空气清新;③弥漫着童话的色彩;④给心灵以抚慰,令人沉思绵绵、遐想悠悠,给人以创作的心境与灵感;⑤让人产生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感觉。(每点1分)
13.文中作者先后讲述了达尔文、卢梭与林阴路的故事。作者讲述这两则故事的目的分别是什么?从全文看,林阴路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4分)
前者重在突出林荫路的童话色彩,后者重在表现林阴路对心灵的慰藉和思考的帮助。(2分)从全文来看,林荫路象征了日渐消失的自然美妙和谐的生活环境,象征了人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理想境界。(2分)
14.“如今,还能够找到达尔文和卢梭这样美妙的林阴路吗?”你认为,导致城市林荫路缺失的原因有哪些?(6分)
①城市建设过分追求物质层面的繁华,②热门缺少对大自然的关注和关爱,③人们缺少对生命本质意义(或生命精神、文化意义、或天人合一境界)的理解和追求。(每点2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敬畏经典
仲呈祥
敬畏经典、珍视经典,是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题中之义。唯有文化上真正自觉,才能做到充分自信;而唯有自觉自信,才能走向文化自强。那种随意解构、颠覆的做法,只会营造出一种有悖于“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不良的精神“民生”氛围。
譬如,戏曲《赵氏孤儿》是中外闻名的经典。西方人之所以早就关注它,乃是看重它承载着中华文明历来倡导的、以剧中人物程婴和公孙杵臼为代表的“大忠”战胜以屠岸贾为代表的“大奸”的道德观。此乃这部经典作品之魂。但现在据此改编的同名话剧和电影却偏偏横移搬用西方时髦的“人性深度”理论,说按照“现代人性观念”,原作讴歌的“大忠”是“小市民的愚忠”,于是以“创新”为招牌横加“解构”乃至“颠覆”。再如,“吴越之争”的经典传说早已深入民心,勾践卧薪尝胆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艺术典型,西施作为献身报国的伟大女性的艺术典型,范蠡作为反抗以强凌弱的知识分子的智慧典型,从精神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但有一部描写“西施归越”的戏曲作品,改编者按“人性复杂”索骥,以一连串动作把活在人民心中的美的艺术典型勾践、范蠡和西施“颠覆”成了坏男人和坏女人。
此种经典改编殃及精神“民生”,令人忧虑。敬畏经典,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自觉、充分自信的文明标志。经典作品中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诸如“天人合一”、“兼容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为邦本”、“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等等理念、主张,不仅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强大的精神资源,也堪为21世纪面临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人类开出救治的文化良方。西方哲学家罗素就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当然,经典作品也不拒绝真正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改编经典,应视作传承和传播经典的一种有效途径。任何改编,总要注入改编者对经典的解读阐释,融入他们所吸收的所处时代的新鲜思维成果。这里的关键,在于循着经受了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作品所昭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顺势深化、丰富、发展,而要防止和反对逆势解构、拆卸、颠覆。逆势解构、拆卸、颠覆,往往是为了制造受众视听感官的刺激感和迎合所谓时尚趣味。殊不知,当一个民族视听感官的刺激感过度强化之时,便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美感与反思能力弱化之时,这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悲哀而非幸事。我们决不能乐此不疲、麻木盲目。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大厦,是靠历代经典作家、艺术家及其经典作品为根根栋梁支柱搭建起来的,倘容忍将这些栋梁支柱一根一根被囫囵吞枣地用西方观念加以解构、拆卸、颠覆,那么,这巍巍大厦将坍塌下来,中华民族就将失去自立于世界民族的文化艺术之根!我们切切不要一边天天呼唤经典,一边又不珍视经典,更不要把伪经典捧上天!
15.随意“解构”乃至“颠覆”经典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营造不良的精神“民生”氛围(或“殃及精神‘民生’”);弱化民族的精神美感与反思能力;坍塌(倾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大厦。(评分建议:共6分。每层2分。第三层答“中华民族就将失去……文化艺术之根”一类意思给1分。)
16.从文中看,经典作品有着怎样的价值?(6分)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伦理、理念、主张;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资源;为人类开出救治各种危机的文化良方。(评分建议:共6分。每层2分。第三层答“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一类意思给1分。)
17.作者正确对待经典持怎样的态度?请分别加以概括。(6分)
敬畏、珍视经典;正确解读阐释经典,并融入所处时代的新鲜思维成果;深化、丰富、发展经典作品所昭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评分建议:共6分。每层2分。第一层只答“敬畏经典”或“珍视经典”给1分,第二层只答“正确解读阐释经典”或“融入新鲜思维成果”给1分。答“忠实原作传承的优秀精神传统”一类意思给1分,答“传承和传播经典”一类意思给1分。一字未改,完全摘抄的答案不给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底线”一词在媒体上频频露面,如道德底线、伦理底线、人格底线、学术底线、官德底线、教育底线,等等。何为“底线”?底线是最低的限度,不可再逾越一步的界限,简言之就是“最低界限”。它是做人的基石,处世最起码的准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它时时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关于“底线”,你也许不无见闻和体验、感受和思考。
请以“坚守底线”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⑴立意自定;⑵文体自选;⑶字数不少于800字。

作文评卷请参照2011年江苏高考评分细则执行。
【附】江苏2011年高考作文评分表解
分类 赋分 切题 立意 选材 结构 语言
一 70~63 切题 独到深刻 新颖,论据富有个性、典型性 精巧严谨 精彩、生动
二 62~56 准确 较好,论据有代表性,有一定说服力 完整,有特点 准确恰当
三 55~49 基本切题 正确 一般,论据基本为众所周知,但能证明观点 基本完整 通顺、平实
四 48~42 基本正确 基本通顺
五 41~28 不切题 牵强有误 低幼,论据与事理有出入、论据基本不能证明观点 逻辑层次不清 不通顺,有明显语病
六 27~0 不正确 很差,编造论据、与观点毫无相干 无章无法
【注意】错别字有一个扣一分,扣满5分止 (114.232.36.22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日常综合训练


上一个『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新高二暑期检测卷』  下一个『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