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分别填涂在答题卡及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百舸(gě)戕害(qiāng)按
试题预览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分别填涂在答题卡及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百舸(gě) 戕害(qiāng) 按捺不住(nài) 亘古不变(gèn)
B.愧怍(zhà) 商榷(qùe) 皓首穷经(hào) 飞流急湍(tuān)
C.桑梓(zǐ) 摭拾(zhé) 长歌当哭(dàng) 熠熠生辉(yì)
D.殷红(yān) 孝悌(tì) 悄无声息(qiǎo) 铩羽而归(shā)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蛰居 涮羊肉 克尽职守 原形毕露
B.发轫 林荫道 一如继往 草菅人命
C.胡诌 挖墙脚 浑浑噩噩 怨天尤人
D.磕拌 亲和力 一筹莫展 真知灼见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获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逐步熟习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B.我们也曾拜倒过英国国王的宝座下,恳求他出面干预,制裁国会和内阁中的残暴者
C.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D.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相互辉映,气象万千,充满活力,其奇异悠久的香料贸易历史与这个国家的文化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荔枝是亚热带果树宋徽宗时,从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
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B.想到今天是你十八岁生日,我有一份“孩子长大”了的欣慰;也有一份似水流年的迷惘
C.他们要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D.曾有人问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我的回答是:尊重他人,亲疏随缘,这个回答基本上概括了我对待友谊的态度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肖邦故园不仅成了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都把造访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
B.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由于产品质量问题,遭到来自消费者、媒体及业界的猛烈抨击,这家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因此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C.在建设“和谐社区”活动中,小区居民们围绕以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中心,注重规划立意的整体性,尤其注重突出视觉艺术效果
D.通过阅读经典,能使生命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使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自我与世界,从而提升生命质量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
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
对“中庸”的误解,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孔子看来,要想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要破除种种思维?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上一个『
江苏省大丰市第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测试
』  下一个『
福建省泉州市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有答案)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