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何必曰利》学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王何必曰利》学案(高二选择性必修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先秦诸子选读》编号06使用时间2011.06.班级姓名批改评价《王何必曰利》学案编制人:刘洪涛靳文婧审核人:宋明霞学习目标:1、探究孟子义利观,讨论对孟子仁义思想的现实意义。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等文言知识。第一课时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2、初步把握三章大意,
试题预览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先秦诸子选读》 编号06  使用时间 2011.06.
  班级                姓名             批改评价              
《王何必曰利》学案
编制人:刘洪涛 靳文婧        审核人: 宋明霞
学习目标:1、探究孟子义利观,讨论对孟子仁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等文言知识。
第 一 课 时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2、初步把握三章大意,了解选文体现的孟子的思想。
一、知识积累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宋牼将之楚(        )⑵、然而不王者(        )⑶、孳孳为善者(        )⑷、蹠之徒也(        )⑸、利与善之间也(        ) ⑹、叟(        ),不远千里而来    ⑺、说(        )之将如何 
⑻、不夺不餍(        )  ⑼、弑(        )其君者     ⑽、轲(        )也请勿问其详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⑴、上下交征利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⑵、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⑶、吾闻秦、楚构兵______________⑷、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_____________⑸、愿闻其指______________ ⑹、然而不亡者______________ ⑺、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__  ⑻、舜之徒也______________ ⑼、利与善之间也______________  ⑽、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______________ ⑾、叟,不远千里而来______________ ⑿、二王我将有所遇焉______________ ⒀、先生之号则不可______________ ⒁、欲知舜与蹠之分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⑴、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                 ⑵、未有义而后其君者______________
⑶、亦将有以利吾国乎______________                 ⑷、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_____________ 
⑸、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__                       ⑹、轲也请勿问其详______________ 
⑺、虽欲无王,不可得矣______________               ⑻、不远千里而来______________
⑼、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______________             ⑽、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⑴、先生将何之______________ ⑵、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 ⑶、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______________
⑷、何以利吾国______________ ⑸、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______________
二、结合注释,理解重要语句
1、原文: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原文: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3、原文: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4、原文: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第 二 课 时
学习重点:1、通过探究问题,理解选文体现的孟子的思想。2、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一、分析课文内容,简答下面问题:
1、结合第一则的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2、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3、孟子认为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4、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

5、作者在第三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

6、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二、同步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在语境中的用法。
之:⑴、万乘之国______________              ⑵、先生将何之______________
⑶、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______________    ⑷、亡之,命矣夫______________
遗: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______________    ⑵、路不拾遗,夜不闭户______________              
⑶、留待作遗施______________            ⑷、秦无亡矢遗镞之费______________                
而:⑴、不远千里而来______________          ⑵、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______________
⑶、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______________    ⑷、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______________
⑸、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            
以:⑴、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______________     ⑵、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______________    
⑶、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______________   ⑷、亦将有以利吾国乎______________                
⑸、何以利吾国______________                      
胜:⑴、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______________  ⑵、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______________
    ⑶、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________  ⑷、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何以利吾家(家庭)   B不夺不餍(满足)     C吾闻秦楚构兵(交战)    D怀利以相接(交往)
3、下列加点虚词意义与用法全都相同的的一项是(     )
A、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其孰能讥之乎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C、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   D、宋牼将之楚      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4.下列句中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A不远千里而来      B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谨庠序之教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②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③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6—8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亦有仁义而已矣             万乘之国                弑其君者
7.翻译下列句子。
①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②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8.如何看待孟子“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一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2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世臣之谓也(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   B.今日不知其亡也(逃跑)
C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舍弃)           D.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恶)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右皆曰可杀     B.国君进贤,如不得已       C.弃甲曳兵而走       D.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11.翻译下面句子。
①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②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12.如何看待孟子的用人观?  

《王何必曰利》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知识积累:
1、kēng、wàng、zī、zhí、jiàn、sǒu、shuì、yàn、shì、kē 
2、⑴相互⑵如果⑶交战⑷停止⑸意向⑹这样 而⑺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⑻类⑼距离、差别⑽抛开、背离⑾对老年男子的称呼⑿投合⒀所用的提法⒁区分、差别
3、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⑵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后(把国君摆在次要位置上)⑶名词用作动词,对……有利⑷使动用法,使……停止⑸形容词作名词,善事、善行⑹形容词作名词,详细内容、详情⑺名词作动词,成王业,做王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远⑼名词用作动词,侍奉⑽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4、⑴ 宾语前置 ⑵宾语前置 ⑶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⑷宾语前置⑸判断句,意念判断                 
二、结合注释,理解重要语句
1、翻译: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
2、翻译: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3、翻译:楚王不高兴听,我再去见秦王,劝说他停战。两位君王中,我总会遇到能说得通的吧。
4、翻译:做臣的心怀仁义侍奉国君,做儿子的心怀仁义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侍奉哥哥,这样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去掉求利的念头,而怀着仁义之心相互对待了。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还从来没有过。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
第二课时
一、课文内容分析。
1、a、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b、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矣   举例论证:不夺不魇 c、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d、再次强调论点,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与开头形成呼应,突出立场。
2、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
3、提示:从治国安身的角度来分析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弟等人的各种行为。
4、不够准确。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追求利,仁义应该放在私利之上,推选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5、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
6、文章的语言简洁而生动,孟子用鲜明的对比和照应,把自己想要表达的道理说得明快有力。
二、同步练习
1、之:⑴助词,的⑵去,往⑶代词,他⑷助词,无义  遗:⑴遗弃⑵丢失的东西⑶赠给⑷丢失 而:⑴连词,表修饰关系⑵连词,表假设关系⑶连词,表转折关系⑷连词,表承接关系⑸连词,表转折关系 以:⑴介词,用⑵连词,表因果关系⑶连词,表修饰关系介词,用来⑸介词,凭借 胜:⑴禁得住,忍得住⑵尽,表数量⑶优美的⑷胜过,超过
2、A 3、A 4、C 5、①我不想问得太详细,只想知道你的大意。 ②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这 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问,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③要想知道舜和蹠的区别,没有别的,只在行善和求利的不同罢了。6、利,对……有利   只是   的    杀掉
7、①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②这些大夫在万乘之国中就拥有一千辆兵车,在千乘之国中就拥有一百辆兵车,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8、孟子并非绝对不考虑利,而是把仁义放在私利的基础之上,推行仁义才是大利之所在,因为行仁义不仅可以“修身齐家”,而且还可以“治国平天下”。
9、D “凶”意为“年成不好”
10、B  A项“左右”古义为“左右的近臣”, C项“走”古义为“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D项“父母”古义为“父母官”
11①甚至会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谨慎吗?②我应该怎样去识别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
12.孟子认为国家选拔人才,国君要听听国人的意见,从理论层面来讲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减少了自己受到蒙蔽的几率;但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我们对孟子的论述不能作拘泥的理解。因为事实上,我们不大可能听到“国人皆曰”。这不太现实,也不太可能。但是孟子选拔人才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主张,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218.59.146.35)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2011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下一个『《岳阳楼记》习题综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