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三单元阅读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必修一第三单元阅读
(高一必修一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必修一第三单元命题人:刘洋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每题5分,共20分)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
试题预览
必修一第三单元
命题人:刘洋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每题5分,共20分)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这看似无情的语句,有何深刻的意义?
答:
2、作者把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比做煤的形成,是想要说明什么?
答:
3、“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它是否表示刘和珍等人的牺牲是无谓的牺牲?请作简要分析。
答:
4、文中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温和”,对其表达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表现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杀人者的凶残。
B、说明刘和珍等绝非“暴徒”,驳斥段政府的诬蔑。
C、说明刘和珍天真幼稚,对反动派抱有幻想。
D、表现刘和珍的乐观与坚毅,突出其崇高精神。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11题(5~8题每题4分,9题6分,10题3分,11题6分,12题9分,共40分)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是一种摔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摔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堵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5、作者“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是因为( )
A、送走包弟后,生活清静了好多。
B、包弟送走后,“我”不怕别人来我家抄“四旧”。
C、不必担心目睹别人把包弟杀死,更不必担心狗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来。
D、不养小狗,“我”便成了光荣的无产阶级战士了。
6、“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是因为( )
A、“我”担心小狗包弟会连累在医院工作的大妹妹。
B、“我”担心小狗包弟的命运,为保护不了它而愧疚。我的心灵备受折磨。
C、“我”为丢失爱犬而难过,怕再也找不到那样可爱的宠物了。
D、包弟如此有灵性,“我”担心它会记恨我。
7、对文中两个加点的“解剖”理解正确的是( )
A、两个“解剖”意思相同,都是医学术语。
B、两个“解剖”意思相同,都指对思想灵魂的深入分析检讨。
C、两个“解剖”意思不相同,前者是医学术语,后者指对思想灵魂的深入分析检讨。
D、两个“解剖”意思不相同,前者是医学术语,后者既指对肉体的宰割,也含有对思想灵魂的深入分析、检讨的意味。
8、对“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那个苦难的日子里,自己也成了任人宰割的一只狗,没了自由,没了尊严。只是没有被折磨死,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B、“我”在那个苦难的日子里,自己也成了任人宰割的一只狗,没了自由,没了尊严。但“我”乖巧顺从,没有被折磨死,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C、“我”惭愧,“我”天天在内心深处检讨自己,但“我”没有自杀。
D、他们把“我”当成了狗,只是没有像解剖狗那样将“我”剖腹杀害,真是万幸。
9、依据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是因为
(2)“我”之所以逆来顺受地屈辱地活着,是因为
10、节选部分第1段文字是以 描写为主要表达手段。
11、节选部分第2段主要借助什么回忆往事?说说其所用艺术手法及好处。
答:
12、有人说,巴金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复旦大学教授、巴金研究专家陈思和几年前曾说:“这个社会正在逐渐走向开放,人人都有权利追求事业成功、财富增长、名利双收……但唯独巴金,还在一字一句地写出他的忏悔录。他沉浸在噩梦般的恐惧中,把自己作为箭剁,一鞭一条血痕地解剖自己、指责自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几十年前的民族劫难。”结合课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要以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每题5分,共20分)
回忆老舍
梁实秋
最近我到美国去,无意中看到我的女儿文蔷收藏的一个小册,其中有一页是老舍的题字。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老舍和我都住在四川北碚。老舍先是住在林语堂先生所有的一栋小洋房的楼上靠近楼梯的一小间房屋,房间很小,一床一桌,才可容身。他独自一人,以写作自遣。有一次我问他写小说进度如何,他说每天写上七百字,不多写。他身体不大好,患胃下垂,走路微微有些佝偻着腰,脸上显着苍老。他写作的态度十分谨严,一天七百字不是随便写出来的。他后来自己说:“什么字都要想好久。”他的楼下住着老向一家,但是他们彼此往来并不太繁。老舍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是内心却很孤独。
老舍之死,好久是一个谜。现在不是谜了。他死得惨。他的父亲也死得惨。胡青说: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的时候,他父亲死在南长街的一家粮店里。是舅舅家的二哥回来报的信,这个二哥也是旗兵……他败下阵来,路过那家粮店,进去找点水喝,正巧遇见了老舍的父亲。攻打正阳门的八国联军的烧夷弹把父亲身上的火药打燃,全身被烧肿,他自己爬到这个粮店等死。二哥看见他的时候,他已不能说话,遍身焦黑,只把一双因脚肿而脱下的布袜子交给了二哥。后来父亲的小小衣冠冢中埋葬的就是这双袜子。这时老舍不足两岁。
这段悲惨的家史是天然的小说题材,在老舍的一生中,不管走到哪里,它都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他的记忆里,勾起他的无限辛酸和义愤。
老舍父子都是惨死,一死于八国联军,一死于四人帮的爪牙。前者以旗兵身份战死于敌军炮火之下,犹可说也;老舍一介文人,竟也死于邪恶的“文艺黑线专政”论的毒箭之下,真是惨事。我们的了解是,他不是溺死在一个小湖的水里,他是陈尸在一个小湖的岸边。他的尸首很快地火化了,但是他的骨灰盒里没有骨灰!像老舍这样的一个人,一向是平正通达、与世无争,他的思想倾向一向是个人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他的写作一向是属于写实主义,而且是深表同情于贫苦的大众。何况他也因拘于形势而写出不少的歌功颂德的文章,从任何方面讲,他也不应该有他那样的结局。然而,不应该发生的事居然发生了。
老舍最后一部小说是《正红旗下》。一九八○年六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四二页,九万七千字。这部小说作于一九六一年底和一九六二年。据胡青的代序说,这部小说的遭遇很惨,经过也很曲折。小说以写满人为主,而且是清朝末年的满人,并且是以义和团那个时代的骚动为背景。所以在体裁上当然与所谓“现代体裁”不同。老舍所以敢动笔写这一部早就想写的小说,是因为他以为他已获得允许可以“在一定的大前提之下自由选择体裁”,但是他想错了。一九六二年下半年,起了一阵“现代文字狱妖风”,株连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谁愿意莫名其妙地因写小说而被戴上‘反党’的大帽子呢?”“这些文艺政策上的不正常现象就构成了‘正红旗下’既没写完,又没发表的原因。”……
(节选自《槐园梦忆》)
13、请简要概括第1段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答: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
15、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画波浪线部分提到的“任何方面”具体涉及到哪几个方面?(4分)
答:
16、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内容层次。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每题5分,共20分)
鲁迅在北京的文化身份
姜异新
①1912年春天,32岁的鲁迅与这个蹒跚走进现代的城市相遇了北京接纳鲁迅,首先就是一种文化重建的需要。 当时的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在总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大力提倡美育。这给从日本归国后不久正在寻找出路的鲁迅,无疑是提供了看似绝妙的发展环境。
②鲁迅被任命为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主管博物馆、图书馆等事务。实际上,鲁迅所领导的部门,就是当时文化艺术方面的最高管理机构。他积极投入到各项文化建设事业当中去,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比如,考察天坛、先农坛,将其开辟为公园;参与历史博物馆、京师图书馆和通俗图书馆的筹建;为北大设计校徽等等。1926年南下前,鲁迅在北京的主要身份一直是北洋政府教育部的官员,并且是非常敬业的官员。然而,这占去鲁迅大部分精力的文化重建工作,最终却因上司昏庸,不得已而废弃终止了。如果没有女师大风潮乃至“三?一八”惨案的发生,鲁迅在北京的仕途之路也许仍会继续下去吧,民国的文化重建工作也会因为有这样一位严谨的工作者而得以保留更多有价值的东西。然而,政府无能,促使政治矛盾激化,当然也就使鲁迅的离京成为一种必然。
③鲁迅一生中最黄金的年龄段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如果只是在昏庸的政府中做无名的科员,何时才能实现他最初认定的目标呢?正值壮年,充沛的精力、横溢的才华,以及对青年人的热情,促使他自然而然地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院校留下了授课和演讲的匆匆身影。为纪念北大成立27周年,鲁迅曾写下《我观北大》一文,热情赞扬道: “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除了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更与鲁迅同呼吸、共患难。当压迫学生的杨荫榆担任校长致使学校爆发学潮后,鲁迅毅然支持学生们的正义斗争,亲自拟稿,公开发布《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的宣言》,揭露其封建家长式的统治。为此他被非法免去佥事职务,不断遭受通缉,不得不四处避难,乃至最后离开了北京。南下后的鲁迅曾经两次回京探亲,流传下著名的“北平五讲”。这些演讲充满着战斗精神,以“尖锐的词锋,似质朴而具有潜在的煽动力的感人的言说”在各个大学引起强烈的反响。
④既然重建新文化秩序的热望在一个四分五裂的政权中无法得到支持,去学校兼课所传授的新思维方式又囿于象牙塔而传播有限,那么积极利用现代的印刷文化,去开拓广阔的批判空间,以发出新的不同于政府的“公共”声音,就显得势在必行。
⑤从这一点来看,钱玄同的“希望”劝说恰逢其时,点燃了鲁迅似乎早已冰冷了的抱负之心。正是《新青年》杂志使他从生命的“蛰伏期”活跃起来,投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革命洪流之中,成长为旗手和主将的。中国新文学也终于有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自此,鲁迅开始了频繁的文学活动,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作品54篇,思想骨骼日益形成,逐渐聚拢和引领了众多青年作家,从事一种“遵命文学”——“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愿意遵奉的命令,决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这样,无声的民国北京蓦然勃兴起一个新文坛。这个新文坛围绕鲁迅参与编辑的期刊,形成了共同的文学理想,那就是真诚地面对自我的灵魂,大胆抨击传统和时弊,不遗余力地解构和修正现存文化秩序。
⑥经过以上事实的罗列,我们发现,鲁迅在教育部的主管 业务是保存祖国文化遗产,发展社会教育事业,因而能够以极大的热情和现代意识投入到整理传统文化的工作中去。作为文学活动家的他还积极参与文学社团建设,扶植年轻人。而作为创作地的北京,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滋养了鲁迅,成就了他创作生涯的辉煌期。 (选自《鲁迅在北京的多个身份》,有删改)
17、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
18、联系全文,请简单概括鲁迅与“北京文化”之间的关系。
答:
19、文章的题目是“鲁迅在北京的文化身份”,通读全文后简要概括鲁迅在北京的“文化”身份有哪几种。
答:
20、从鲁迅该阶段的经历中,你读出了鲁迅身上的哪些品格?
答:
参考答案:
1、 这是反语,揭露了国内的反动当局草菅人命,残酷杀戮进步人士和普通民众的卑劣行径,使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2、 人类历史每取得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在残酷的流血斗争中前进的。
3、 鲁迅先生只是告诉我们徒手请愿斗争这种方式不可取,不能对当局者直接造成打击,意义不大。但刘和珍等进步青年的牺牲,还是显示出中国女子的勇毅并没有消亡,还是会对国人尤其是他们的亲戚、师友、和爱人产生影响,使苟活着看到微茫的希望,使真正的猛士更加奋然前行。
4、 C(C项没有抓住实质,理解很肤浅。)
5、 C(此题考察队关键词语的把握。A项没有讲到内心深处,太表面化。B项只讲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其实作者不仅仅是怕别人抄家。D项忽略了一个问题:作者在文革中一直都是专政的对象)
6、 B(A项文中没有这个意思。C项理解太表层化D项文中没出现这个信息)
7、 D(此题考查对关键词的理解。作者在“文革”中即受到了肉体的摧残,也受到了灵魂上的折磨)
8、 (1)为保全自己而牺牲了小狗 (2)保全自己,保全家人。
9、 A(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变成了包弟”是比喻的说法。没折磨死是幸运,而不是“我的乖巧”
10、 心理
11、 主要借助对周围景物的描写回忆往事。这种描写在艺术上运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同时,以哀景抒哀情,更添一番悲凉。(从“衰草、无缝的砖墙”到后来景物的变化,再到亲人的离去,所有这些都给人带来了一份悲凉与失意。研读文句,可以发现文段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这种以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12、 略
《回忆老舍》答案:(金太阳导学案102页)
13、内容:回忆四十多年前老舍生活、写作的情景及其为人与性格。作用:为下文写老舍的不幸遭遇做铺垫。
14、将老舍父子两的死因作比照。叙议结合,表明父子命运悲惨,尤其痛斥“四人帮”之可恶。
15、为人处世、思想倾向、写作态度、思想感情、政治表现
16、先以一个递进复句写老舍的平正通达,突出他亲近大众的性格;再以“何况”作让步性表达,写老舍也歌功颂德,并非忤逆;再总述一下,无论如何不该置于死地;最后,转折一笔,笔力千钧,“居然”发生了,表达了强烈的斥责和深切的同情。
《鲁迅在北京的文化身份》答案:
17、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对于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的作用的解答要注意展开阐述,不要只停留在对其行文结构的作用的简单说明上。考生还需要对该段内容有恰到好处的把握。答案 在行文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对前两种身份进行了总结,又为下文对他的文学创作的描写起到了铺垫作用。
18.联系全文,请简单概括鲁迅与“北京文化”之间的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该题需要对整篇文章有一定把握。这里说两者的关系,其实是说两者互相的影响:鲁迅对北京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北京文化对鲁迅有何影响?注意文中第⑥段中的提示。答案 一方面作为鲁迅的创作地的北京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他,成就了他的创作;另一方面鲁迅不仅为北京保留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还不遗余力地解构和修正了北京当时已有的文化秩序。
19.文章的题目是“鲁迅在北京的文化身份”,通读全文后简要概括鲁迅在北京的“文化”身份有哪几种。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该题目首先要对全文结构有一定把握。文中写了鲁迅在北京三个方面的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①②③⑤四个自然段,考生可从中筛选出三种文化身份。概括时还要结合第④段与第⑥段中带有总结性质的文字。答案 ①新文化运动前后北京文化重建工作的重要干将。②推翻封建制度的倡导者与北京学子的启蒙者。③新文化运动激进刊物的创作者与文坛领袖。
20.从鲁迅该阶段的经历中,你读出了鲁迅身上的哪些品格?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具体地说是考查考生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解答探究类题目的时候,还是需要整体关注文本的。可以适当地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但是一定要符合作者的情感指向,符合文本透露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答案 ①从鲁迅先生“重建北京文化”的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积极认真、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 ②从他从事教育工作时对学生的鼓励支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畏强权、正道直行的品格。 (219.144.210.13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单元练习
上一个『
必修一第三单元基础题
』  下一个『
广安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