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安溪梧桐中学高中毕业班语文质量检测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11届安溪梧桐中学高中毕业班语文质量检测(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1届安溪梧桐中学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命题人:梁晓艺时间:2011.6.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芳与泽其杂糅兮,。(屈原《离骚》)(2)与君离别意,。(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3),多于
试题预览
2011届安溪梧桐中学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命题人:梁晓艺   时间:2011.6.1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芳与泽其杂糅兮,                    。         (屈原《离骚》)
(2)与君离别意,                        。         (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3)                    ,多于市人之言语。         (杜牡《阿房宫赋》)
(4)可以调素琴,                        。         (刘禹锡《陋室铭》)
(5)母、孙二人,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李密《陈情表》)
(6)大弦嘈嘈如急雨,                    。         (白居易《琵琶行》)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江天一传               (清)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①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汝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
注:①敝盖:破伞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具有至性    至性:纯厚的本性    B.徽为形胜之地。  形胜:地势优越
C.间出逆战   逆:迎              D.公幸勿为我母虑也。  幸:侥幸
3.下列句子中,表现江天一“深沉多智”的一组是(3分) (    )
①躬畚土筑垣以居          ②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             ③率壮士驰数十里
④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  ⑤多用兵据之,公与他县相掎角   ⑥我不死,祸且族矣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江天一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他侍奉母亲和抚养弟弟,他说读书人应有好品德,才有好文章,可见他本性善良,品德高尚。
B.县令傅岩认为天一才学奇异,每次县童生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尽管他穷,家人又埋怨叹息,他还是如往常一样读书。
C.张献忠攻破武昌后,烧杀抢掠。佥事金声计议派兵去抵抗,把这事委托给天一,天一率领部下与张献忠作战,很受金声赏识。
D.江天一被抓后辞别金声说:“哪里有和人一起共事而在危难时刻逃避的呢?”在刑场,高呼“高皇帝”,可见其重情好义忠心不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3分)
(2)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⑴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3分) 
⑵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宝玉淋着雨匆匆回到怡红院,因叫门不开,而自己站在外面被雨淋得个透湿,心里火苗腾腾的,也不看开门的是谁,抬腿就是一脚,正好踢在了鸳鸯的肋骨上。。 (《红楼梦》)
B.“这些话一字一字地送进了觉慧的耳里,非常清晰。它们像鞭子一样地打着他的头。他的脸突然发起热来。他感到羞愧。”
    这些话是指觉慧的妹妹淑华责骂鸣凤拖拉的话。它让觉慧感到羞愧,因为是他叫鸣凤留下想跟鸣凤多呆一会儿。(《家》)
C.不!我还是要干下去的!中国民族工业就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项了!
    朱吟秋在收购八个小厂筹资遇到困难而商品又滞销时,说了上面这番话。(《子夜》)
D.啊!都是我爱过的人呀!
    伽西莫多望着吊在绞刑架上的埃及姑娘,又看看摔得不像人样的副主教,他从心底里发出了上面这样的呜咽。(《巴黎圣母院》)
E.“幸福只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的。”
    这是朗台太太想到洁白的羔羊一样的女儿,将孤零零留在自私自利的世界上任人宰割,临终时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葛朗台太太是位虔诚的基督徒。一生逆来顺受,她相信能在天国享福。(《欧也妮• 葛朗台》)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刘备感叹自己“髀肉复生”的事情经过。(《三国演义》)
(2)“这是我在巴诺伏找到的,一张很旧的照片,说不定您会喜欢的。拿去吧!”(《复活》)
玛丝洛娃从监狱里调到医院担任助理护士后,聂赫留朵夫去探望她,并且给她一张老照片。请简述看到这张老照片后,玛丝洛娃的情感变化。
答第(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有关《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①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②。” 
-----(《论语》)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③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也,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
【注】①齐:约束。②格:纠正。③仁声:行仁而获得的声望。
(1)用原文词语填空。(2分)
孔孟思想一脉相承,上述语段中,孔子所言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孟子所说的“        ”和“         ”
(2)“善政”为什么不如“善教”?请结合上述两个选段简要分析。(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茶   道   邸永君
饮茶、嗜茶,是中华儿女发自内心的喜好,是炎黄子孙绵延千载的雅趣。古语云:“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道与六艺相通,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茶还被人们视为生活之享受,治病之良药,提神之佳品,友谊之纽带,文明之象征。饮茶有益,更应有礼、有道。基于此念,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我们的祖先赋予了饮茶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已不局限于日常物质生活需求的层次,日益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所谓茶道,是以通过饮茶而修道、悟道并力求最终证道的一种生活艺术,是饮茶健体与修身证道的统一。无茶,道则无从谈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也;而无道,用茶则不啻蛙吞牛饮,了无情趣。因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茶道之大要有四:曰茶艺、茶礼、茶境、修道。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整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而所谓修道,就是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以求最终达到精神升华的至美意境。
茶道中所修何道?到底是儒家之道,道家、道教之道,还是禅宗及佛教之道,会因饮者旨趣不同而各有偏重。一般而言,应为各家之道的综合融会,概括起来有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四大层次。而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目标,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既可诠释为儒家之“尽精微而致广大”,又可体味出道家之“无为而无不为”,还可领悟到佛家之“一尘不染万虑不生”。
回顾国人饮茶历史,饮茶之法有一个演变过程。最初多用煮茶之法,后来逐渐摸索出煎、点、泡等3种方法。而茶艺便是依煎、点、泡三法而成,中国茶道也就先后出现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等3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而茶道之形成必然要以饮茶的普及为前提。唐代以前虽已有饮茶习俗,但普及程度尚低。东晋时,士大夫之间饮茶之风渐盛,已有茶艺的雏形,然而远未完善。由晋至唐,属于中国茶道的萌芽时期。
中唐以后,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国中人士多“比屋之饮”,且迅速向周边地区扩散,甚至已流于塞外。至肃宗、代宗两朝,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推动、增润和完善,形成“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形成“点茶道”;明朝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又形成“泡茶道”。所以可以说,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而盛于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中国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但由于近代世事无凭,人心浮动,泥沙俱下,玉石皆焚,无数优良的传统、风俗、技艺、习惯被遗弃殆尽,不禁令人扼腕叹息。煎茶道、点茶道在中国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有一线生机。
10.下面关于“茶道”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茶道是借助茶事活动怡情修性,悟道体道,并力求证道的一门艺术。
B.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个方面,缺一都不可称为茶道。
C.茶道讲究饮茶与修身证道的统一,饮茶是方式和手段,修道、悟道、证道是目的。
D.茶道所修之道是综合融合儒家、道教、禅宗、佛教的道义形成的。
11.下列不属于茶道形成的条件的一项是(   )
A.茶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B.一整套饮茶技艺的形成。
C.人们饮茶习惯的普及。                  D.《茶经》等理论著作的出现。
1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被人们视为生活享受,治病良药,提神佳品,友谊纽带,文明象征,因而人们给饮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B.在古代,饮茶的方法被称为茶艺,它是茶道的基础,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等几个环节。
C.茶道萌芽于东晋时期,到唐代通过陆羽、经皎然等人的发展和推动逐渐形成,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到明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D.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在中国只有泡茶道留传下来,而技艺更为优良的煎茶道和点茶道反而被人们遗弃殆尽。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千叶瓶    刘心武
    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花瓶陪伴他度过整个青壮年时期。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的招呼。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簿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驱使。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却愣在那里,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好不容易写出了几行,却实在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笔尖就在瓶体上画出了一个弯线。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冲,那道绿痕似乎更加分明。
    ④传来了妻子的声音:“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又传来正好回娘家的闺女的声音:“爸,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急?还是写您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他望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⑤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涂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去,顺眼点。但瓶体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勾勒第一个叶片时,他当然是一种后悔的心情,责备自己把素白的瓶体,不小心给玷污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心理态势的惯性作用吧,勾勒别的叶片时,接二连三,全是后悔的思绪。后悔小时候,不该为了贪摘树上的果子,急躁地把整个枝丫扯断。又后悔上小学时,同桌向自己借圆珠笔用,死活就不借给人家。再后悔上山下乡的时候.队里培养自己当“赤脚医生”,却没有能把常见的草药形态认全。回城进工厂,先开大货车,后开小面包,再当上司机班长,更调进科室,好赖算是个干部了,就不免神气活现起来,给一起进厂的“插友”取不雅的外号大呼小叫,后来人家下了岗,找到自己借钱,虽说也拿了一千给人家,却又跟人家说了一大车便宜话,仿佛人家困难全是不争气造成的……
    ⑥闺女又回门,小声在问妻子:“爸的回忆录写出多少了?怎么抱着个花瓶在鼓捣?”妻子小声回答:“着了魔似的,每天总得花两三个钟头在瓶子上画树叶……不过他脾气倒好多了,下楼一块遛弯儿,还总跟我回忆以往的事儿,动不动还说,哪件事上对不起我,哪回的吵架请我原谅……咳,其实我早忘啦!不过听他那么说,心里倒是挺舒服的……”
    ⑦渐渐的,他那只花瓶,半壁外表都画满了绿叶,那些单线勾勒的叶片,大大小小,连续不断,看上去,仿佛当初入窑出窑时,就已经有了,而且,是工艺师事先就构思好,精描出来的,显得非常自然,也非常和谐,堪称雅致秀美。
    ⑧他继续在花瓶另一面上勾勒绿叶。妻子说:“难道你非得把叶子画满吗?铺满怕得上千片叶子,你累不累啊?”他边慢慢画,边沉吟地说:“我还真怕那画满的一天到来呢!”
⑨有一天,一位现在迷上古玩收藏的“发小”来看望他,忽然眼睛一亮,吼出一声:“老兄,你从哪儿收来这么个千叶瓶?”他不做声。那“发小”走近,小心捧起细看,哑然失笑:“原来根本不是古董,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是啊!”他让来客小心轻放,说:“对我而言,这是无价之宝!”他只简单解释了几分钟,来客便肃然起敬,并感叹:“如果那些对社会负有更大责任的人士,都能有你画千叶瓶的心思,该多好啊!” (选自《小说月报》)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主人公本想买黑色的签字笔写回忆录,却下意识地选择了绿色签字笔,这暗示着他内心深处一直在怀念逝去的青春岁月,为自己年轻时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已。
  B.小说第⑤段看似在写主人公对自己过去生活中种种失误的后悔,实际上是为了以小见大,表现了“文革”中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对时代的反思与总结。
  C.“发小”本以为千叶瓶是名贵的古董,细看之下才失望地发觉它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算。小说借这一人物对当今社会中一些只重物质而精神空虚的人进行了批判。
 D.主人公画绿叶的过程,就是反思自己一生的过程,更是检讨灵魂、滋养心灵的过程。心灵获得绿化、滋养,使人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他”的脾气变得平和了。
  E.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却引人深思。一个不经意的过失,经过主人公的努力,竟然成了工艺品,这启发我们即使人生出现失误,只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努力弥补,也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14.小说在第④段和第⑥段中两次写到妻子女儿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4分)
15.请从情节结构、艺术手法、思想主题这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对这篇小说进行赏析。(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15题
画有风骨人有风趣
——漫记“漫画大师”华君武         余玮
华君武,江苏无锡人,著名漫画家,有“漫画大师”与“漫画中的齐白石”之称。在当代中国漫画界,华君武是最具艺术魅力、吸引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漫画家。
华君武的漫画是含蓄隽永的,又是“火辣辣”的。“难得幽默”,这是华君武的一方图章。他善于在无情的嘲笑中揭露某些人和事之可鄙、可恶与可笑,又善于在善意的幽默中,在诙谐、戏谑、嘲讽、滑稽中展示深刻的思想,阐释人生的哲理,让人莞尔,令人展颐,留下无尽的回味。
幽默是一种美感,是机智、聪慧的化身。没有幽默,就没有漫画。只有熟悉生活,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分析,才能捕捉社会现实中的那些乖张可笑、荒诞不经和不合情理的现象。开会时,他揣摩与会者不同的神态;在火车上,他从旅客的服装谈吐中去猜度他的职业、性格;上医院,牙科医生脸上的口罩、耳鼻喉科医生头上的反光镜,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随身总带着一个记事本,不论走到哪里,想到什么,哪怕一句话,他马上抓住,把它记录下来。这个记事本,是他漫画素材的小仓库,一有空他就把它们细细揣摩,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有的仅两个字,有的只一句话,有的则是一段有趣的对话,还有一些未成型的草图。等到有朝一日用得着的时候,他就移花接木,把幽默和讽刺结合起来,画出一幅幅很有意思、令人回味的漫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华君武的创作开拓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他说:“我这个人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容易忘事,所以只能靠用小本本来记的‘笨方法’。”
人们对于华君武都有一种亲切感,感到他离我们很近,近到可以走进自己的心里。华君武的漫画真可谓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看他的漫画常常有一种自己的心思被他幽默地道破的欣喜感觉。有一次,他在上海开会,在旅馆里听到一个人在打长途电话,在电话里讲了一些具体的日常琐事,大多是无足轻重的话语,还讲了许多废话。华君武当即画了一幅《公费出钱的长途电话》:一个穿着背心、裤衩的人,一边悠然自得地在沙发上抠着脚丫子,一边打着长途电话,真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妙趣横生。华君武说:“这件事的本身就十分典型,因此,我只是稍微作了些艺术的夸张。”华君武不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创造丰富了幽默美学,发展了幽默文化,而且以幽默艺术家应有的历史使命感,赋予幽默艺术以社会人生的深度,提高了幽默艺术的品位。
讽刺与幽默是漫画的灵魂。为了寻找漫画的灵魂,华君武煞费苦心。为创作漫画《自动楼梯》,他曾几易其稿。起先,他画了一把扶梯,一个人正在拼命向上爬。可他对此不满意,觉得这样讽刺干部向上爬的现象,岂不只是个思想品德的问题吗?不行,得改。于是,他又画了一群人在争先恐后地抢攀一把梯子,这样的改动比原来有说服力,但又不符合他想讽刺的干部队伍中的主要精神状态。难啊!画不下去,他就只得搁下画笔。一次,他在北京车站看到了只能上不能下的自动电梯,心里豁然开了窍:“这样画,立意不就更含蓄、更深刻了吗?”于是,一幅深刻揭露干部安排中的只能上、不能下的现象的作品很快勾勒出来。终于找到了漫画的灵魂,他乐不可支。
其实,华君武在艺术上有着一种特有的幽默,在生活上他同样有一种天生的幽默感,那种幽默感弥漫在他生活的每个角落。到了耄耋之年,他仍不失风趣,不减对事物的敏锐感觉,甚至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也可由此得到缓和、化解,有时也给自己开几句玩笑。有一次,他在院中散步,不小心跌进没盖盖子的沙井,伤了腿。友人电话慰问时说:“听说你掉井里了?”华君武马上回了一句:“你不落井下石就好。”
  2010年6月13日上午9时,华君武在北京友谊医院病逝,享年95岁。华君武生前留有交代,丧事一切从简,不举行追悼会、告别式。
漫画大师走了,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纪念他呢?其实,华君武不只是个漫画家,透过他的作品,我们可看到他更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选自《文史春秋》,有删节)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华君武的漫画在诙谐、戏谑、嘲讽、滑稽中展示深刻的思想,阐释人生的哲理,让人们在笑中思索、回味。
B.第四段中说“人们对于华君武都有一种亲切感,感到他离我们很近,近到可以走进自己的心里”,这表现了他平易近人的品格以及对于民众的深深的爱。
C.华君武对于漫画的创作有非常严谨认真的态度,为了寻找漫画的灵魂,他费尽心思,甚至数易其稿。
D.华君武摔伤了腿,一个平时有过节的朋友打电话时,华君武说“你不要落井下石”,表现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E.华君武年龄大了,只好用记事本来记录生活中的感想,这也表明他的记性差了,很多事情都会忘记,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创作的灵感。
14.从文中看,华君武的幽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4分)
 15.文中说华君武在创作漫画《自动楼梯》时三易其稿,请比较这三幅漫画稿,谈谈对“漫画的灵魂”的理解。(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①陈光标自己是高调宣传给某基金会捐款多少,但从记者核实的情况来看,那样的“基金会”或部门根本就是“           ,”------这当然也只是记者的一家之言。②如今面对“少捐多报”置疑,陈光标如果不正面高调回应,用事实来说清楚,就不是陈光标的行事风格,更是一种严重的不负责了。③中国现在的确存在不少拥有巨额财富的人在如何用好财富这个大问题上严重不及格。④在这个背景下,陈光标的“暴力慈善”,甚至高调行善就显得格外的耀眼,甚至显得另类。
 (1)请在横线上补出一个恰当的成语。(1分)    成语: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更正。(1分)  错别字:          ,更正:           
 (3)文中第④处有语病,请改正。(1分)
   改正:                                                          。
17.阅读下面的漫画和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1)用简明的语言描述这幅漫画的主要内容。(3分)
(2)2011年是农历兔年,你“宏兔大展”了吗?“钱途无量”了吗?感觉到时光“咳不容缓”(止咳药广告词)了吗?日常生活享受“口蜜腹健”(营养液广告词)了吗?……户外广告以及某些媒体大肆使用这些似是而非的成语。某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一位语文老师。请你为这位语文老师拟写一段“答记者问”。(7分)
五、作文(70分)
18.(任选一题写作)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活着,最要紧的是寻觅到那片代表着生命绿色和人类希望的丛林,然后选一高高的枝头站在那里观览人生,消化痛苦,孕育歌声,愉悦世界…… 
这可真是一种心境爽朗的精神风貌,也是一种豁达潇洒的人生态度。 
请以“站在高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果戈里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期基请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茹科夫期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了。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里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读完上面这则材料,你有什么看法或者产生了什么联想?请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2011届安溪梧桐中学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答题卷
一、(27分)
(一)1.(6分)
(1 )                           (2)                          
(3 )                           (4)                        
(5 )                           (6)                          
(二)(9分)2、            3、            4、         
5. (3分)(1)                                                                               
(3分)(2)                                                                            
(三)6.(6分)(1)                                                             
                                                                     (3分)
 (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湖南省长郡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下一个『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A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