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与《送东阳马生序》复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马说》与《送东阳马生序》复习(八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三、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表转折,但是)伯乐不常有。故虽(即使)有名马,祇(只是)辱(受屈辱)于(在)奴隶人之(结构助词,的)手,骈(两马并驾)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因为)千里称(著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粟一石。食(通“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来)食(通“饲”,喂)也。是(这)马也,
试题预览
三、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表转折,但是)伯乐不常有。故虽(即使)有名马,祇(只是)辱(受屈辱)于(在)奴隶人之(结构助词,的)手,骈(两马并驾)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因为)千里称(著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粟一石。食(通“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来)食(通“饲”,喂)也。是(这)马也,虽(虽然)有千里之能(能力),食(吃)不饱,力不足,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不外见(通“现”,表现),且(尚且)欲与常马等(同样)不可得,安(怎么)求其能(能够)千里也?
    策(用鞭子打)之(代词,它,指千里马)不以(按照)其(代词,它的)道(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之不能尽(竭尽)其材(通“才”,才能),鸣之(无意义)而不能通(通晓)其意,执(拿)策(马鞭)而(表顺接)临(面对)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难道)真无马邪(通“耶”,相当于“吗”)?其(恐怕)真不知马也。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句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8.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三、理解
1、用课文原句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观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2、简要说说本文中“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象征意义)。
千里马:寓人才;食马者:寓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4、请从语言、内容方面分析第三段第一句话的表达效果。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食马者“不知马”的种种表现,表现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浅薄昏庸、愚妄无知的批判、讥讽与强烈的愤慨之情。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6、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看出韩愈怎样的人才发展观?放到当今社会来看,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如果统治者不能发现并任用人才,人才就会被埋没。(第二问略)
四、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就)嗜学。家贫,无从致(得到)书以(来)观,每假(借)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不)之(指代抄书)怠(懈怠)。录毕(完毕),走(跑)送之,不敢稍(稍微)逾(超过)约。以(因为)是(这)人多以(把)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成年),益(更加)慕(仰慕)圣贤之道(学说)。又患(担心)无硕(大)师名人与游(请教学问),尝(曾经)趋(跑向)百里外,从(随)乡之先达执经叩(请教)问。先达德隆(高)望尊,门人弟子填(挤满)其室,未尝稍降辞(言辞)色(脸色)。余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疑难)质(询问)理(道理),俯身倾耳以请;或(有时)遇其叱咄(训斥,呵责),色愈(更加)恭,礼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顶撞);俟(等待)其欣悦,则又请焉(向他)。故(所以)余虽愚,卒(终于)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背着)箧(书箱)曳(拖着)屣(鞋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隆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而不知。至舍(学舍),四支(通“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热水)沃灌(浇洗),以(用)衾(被子)拥覆,久而乃(才)和。寓(住)逆旅(旅店),主人日(每天)再(两次)食(通“饲”,给饭吃),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通“披”,穿)绮绣,戴朱缨(帽带)宝饰之帽,腰(挂在腰间)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香气),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若神人;余则緼(旧絮)袍敝(破)衣处其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意,以(因为)中(内心)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比)人也。盖(大概)余之勤且艰若(像)此。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
2.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3.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
4.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8.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
9.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10.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1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1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13.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14.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
15.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1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17.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18.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19.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三、理解
1、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又是怎样克服的?找出原文。
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求师叩问,跋涉艰难,衣食粗劣,生活简朴等方面。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趋百里外,求师叩问; (4)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5)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
⑴家贫无书,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
⑵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
⑶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
3、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1) 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马生充满殷切期望。
(2) 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4、本文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对比,突出了作者求学生活的艰苦和勤奋学习的精神。
5、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二)《送东阳马生序》
1.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嗜(shì) 砚(yàn) 怠(dài) 逾(yú) 叱(chì)咄(duō)俟(sì) 卒(zú) 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至舍(shè)媵(yìng) 衾(qīn) 被(pī)容臭(xiù),烨(yè) 缊(yùn)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余幼时即嗜喜欢学。家贫,无从致取得书以观,每假借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抄写,计计算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懈怠。录毕,走跑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因此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更加慕圣贤之道学问,又患忧虑无硕师、名人与游,尝曾经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言语色脸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有时遇其叱咄训斥,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等到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却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热水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才和。寓居住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同“披”,穿戴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腰中挂着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若神人;余则缊袍敝破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因为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翻译下列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3.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4.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到了成年,更加羡慕圣贤的学问。
5.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
6.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表明自己求学的艰难?得书、从师、求学
2.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占战胜困难。
3.谈谈宋濂的故事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3分)可以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尊敬老师等方面回答,注意要结合实际,言之成理。(不结合原文和自己实际谈,酌情扣分)
4.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学习刻苦,求学诚心;尊敬老师,守信用
5.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分)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
6.从本文第一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各1分)
7.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只需填序号)(2分)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8.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2分)
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
9.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用文章中的话作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答成“以中有足乐者”亦可。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以下要点:   ①坚守学习信念  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10.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3分)
答: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意对即可。)
11.选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记叙、议论本文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写得生动、感人,这样写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勤且艰”的读书生活和苦学态度,也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劝勉晚生刻苦学习的目的。
12.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13.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4.108.216.85)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二)』  下一个『黔东南州2011年中考模拟语文卷及答案1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