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你认为这段文字的议论中心是( ) A. 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 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 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提倡粗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 D. 逆境才能成才。
3.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性格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译文:所以不积累半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远的地方。 C.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步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D. (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螃蟹)没有蛇和鳝鱼的洞就不能寄居托身,这是它用心浮躁的原因啊。
4.下面是对该文段的分析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个文段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②从这个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③从这个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并不是决定的因素,关键在于后天的努力。 ④这个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A ① B ②③④ C ①④ D全对
(四)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节选自《过秦论》) 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至始皇,奋(发展 )六世之余烈 B.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言语) C. 信臣精卒陈利兵(武器)而谁何 D. 却(击退)匈奴七百余里
2.从句式的角度判断,不同的一项是( ) A.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B. 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C.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3.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外连衡而斗诸侯 B. 以弱天下之民 C.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D. 以愚黔首
4.“因”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A.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B. 因遗策 C.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5.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取了一系列“守策”, 对应找出这些表现的句子。 愚民: 弱民: 防民:
6.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自开国以来至于始皇而有六代。 B. 随着秦始皇的统一,标志着秦由攻势转为守势。因此,这段主要是说秦的守策。 C. 秦初对外依然表现为进攻的态势,南服百越,北却匈奴。 D. 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5. 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 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 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六国未能战胜秦国,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的原因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