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11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1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考生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题要求,请见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
试题预览
2011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要求,请见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屈原《离骚》)
(2)臣生当陨首,                 。(李密《陈情表》)
(3)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4)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6)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陆文学①自传
陆羽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凡与人燕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性多瞋。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
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②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
始三岁,惸露③,育于竟陵大师积公之禅院。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子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授孔圣之文,可乎?”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公因矫怜无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他日,问字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公知之,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又束于寺中,令芟剪榛莽,以门人之伯主焉。或时心记文字,懵焉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主者以为慵惰,鞭之。因叹云:“岁月往矣,恐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主者以为蓄怒,又鞭其背,折其楚④乃释。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⑤,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
天宝中,郢人酺于沧浪,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出守,见异,捉手拊背,亲授诗集。后负书于火门山邹夫子墅。属礼部郎中崔公国辅出守竟陵,因与之游处,凡三年。
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少好属文,多所讽谕。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
(节选自《全唐文》)
注:①文学:官职名,唐代宗曾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②夷犹:亦作“夷由”,迟疑不进。③惸(qióng)露:孤单、羸弱。④楚:荆条,古时用作刑杖。⑤伶党:戏班,唱戏的同伙。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或疑之,谓性多瞋                   瞋:发怒
B.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          愆:延误
C.羽将授孔圣之文                       授:教授
D.呜咽不自胜                           胜:禁得住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陆羽“多自用意”(处事多自己做主)的一组是(    )(3分)
①凡与人燕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
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
③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④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
⑤卷衣诣伶党……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
⑥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
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羽自幼失去双亲,又无兄弟亲人,所以说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无法确定。这样写,貌似幽默,实为辛酸。
B.陆羽隐居苕溪,扁舟往来山寺,独行山中,表现了他洒脱不羁的狂人性格;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号泣而归,体现了他独来独往的隐士风范。
C.少年陆羽寄身寺庙,潜心学习儒家经典,十分专注痴迷,即使恩人积公极力阻挠,即使遭到学长的管束和鞭打,他也从不倦怠。
D.陆羽为人多才善辩,常与名僧高士谈天饮酒。太守李齐物、礼部郎中崔国辅对他十分赏识,皎然和尚也与他结为忘年之交。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3分)
译:                                                                                
(2)见人为善,若已有之;见人不善,若已羞之。(3分)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宴  散
白居易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
(1)全诗紧扣标题中的“散”字展开,请说说颔联是如何表现“散”的。(2分)
答:                                                                                
(2)这是诗人晚年的一首闲适诗,请结合颈联的意象分析诗中的闲适之情。(4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曹丕威逼曹植以“煮豆”为题作诗,曹植只走了七步就作了下面这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演义》)
B.梅去世后,觉慧在向她的灵柩告别时,悲哀地说:“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家》)
C.“双桥王国”的幻想破灭后,吴荪甫看到了孙吉人写的一份“草案”,产生了如下憧憬:“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子夜》)
D.诗人甘果瓦为爱斯梅拉达美丽的舞姿所倾倒,专门为她创作了一首诗,诗中写道:“美就是完整,美就是全能,美是惟一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巴黎圣母院》)
E.欧也妮看完查理的来信后深受打击,以下这句话就是形容她当时的心情:“晴天霹雳般的劫难:船沉了,希望的大海上没有留下一根绳索,一块木板。”(《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这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中的一段描写。请简述接下去发生的故事。
答:                                                                                
(2)“姑姑们本来在等候涅赫柳多夫,要求他顺路来一趟,可是他打来一个电报,说他不能来,因为他得按照限期赶到彼得堡。卡秋莎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就决定亲自到火车站去跟他见面。”(《复活》)请简述接下去发生的故事。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①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②,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慊:快,痛快。②正:止。
(1)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答:                                                                                
(2)以下两句话都是孟子说的,它们能否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请作简要分析。(3分)
①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雅”“俗”标准如何辨析
究竟什么是“庸俗、低俗、媚俗”?社会各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雅”本来是“夏”,指的是周王朝统治的核心地区,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文化中心地区”。而“俗”指的是其他地区。我们不能说非文化中心地区的文化,就比中心地区“低下”,正像今天不能说一个四川人、广东人、东北人,就不如北京人有文化。根据著名美学家、《民国通俗小说论稿》的作者张赣生的研究,中国人产生“俗”这个概念,大约是在西周时代。从传世古籍来看,《易》、《诗》、《书》、《左传》和《论语》等重要典籍中均未见“俗”字,这不会是偶然现象,它似乎证明“俗”的观念在春秋时代尚未得到普遍确认。
进入战国时代以后,“俗”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如《孟子》云“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庄子》云“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周礼》云“以俗教安,则民不愉”,《礼记》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如此等等指的都是风俗或民俗,即某一民族或地区由习惯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风俗之“俗”本无所谓褒贬意,故《荀子》云:“无国而不有美俗,无国而不有恶俗。”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它不是个人有意或无意的创作,而是社会的、集体的现象,体现在一般人的生活中,又引申出“俗”的另一层含义——“世俗”,在“俗”字前加上“世”字,是指一般情况,虽然含有“平凡”的意思,但并不一定就是“俗不可耐”。
可见,“俗”是一个双重语义的概念。当它作名词时,是习俗、风气,多数人普遍实行的习惯生活方式;当它作形容词,表示性质、特征时,则是凡庸。这两重语义经常是同时呈现、含混表达的,笔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通俗文化”。正如老舍先生指出的“俗而有力”,就是伟大。荷马史诗、诗经楚辞、格萨尔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五四”白话文和诸多“红色经典”,都是“通俗”的。
“通俗”有两种意思,“与世俗沟通”和“浅显易懂”。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理解,才能把握通俗文化的本质。“与世俗沟通”强调的是创作精神,“浅显易懂”强调的是审美品位。两方面既相区别又相依存,“沟通”才能“易懂”,“易懂”才能“沟通”。人们的理解多偏重于某一面,才产生了许多误解。所以,“俗”不等于庸俗、低俗、媚俗。大俗就是大雅,例如白居易、曹雪芹、赵树理、老舍、巴尔扎克等。而故作高雅,反而恰恰是一种“恶俗”。“媚雅”与“媚俗”,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通俗”类别的文化产品中可以有“大雅”出现,就像《诗经》中包含着“风雅颂”一样。而所谓“阳春白雪”的类别中,也产生着大量的垃圾。例如我们不能说每一首交响乐都是“高雅”的,千千万万的交响乐、朦胧诗、文言文里,包含着大量的仿制品、劣质品和心理不健康的作品。而相声、快板书、评弹、摇滚乐、乡村音乐这些“通俗”的类别中,却可以产生流芳百世的经典。
(摘自《人民论坛》,有改动)
10.下列有关“俗”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俗”指的是非文化中心地区,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俗”文化就比“雅”文化低下。
B.张赣生认为,“俗”的概念虽然产生于西周,但“俗”的观念在春秋尚未得到普遍认可。
C.战国以后,“俗”广泛出现在经典著作中,其含义由风俗、民俗又引申出世俗之意。
D.风俗之“俗”指习惯的生活方式,无所谓褒贬意;世俗之“俗”则有平凡、凡庸的意思。
1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每一个民族或地区都有其特定的生活方式,所谓“入国问俗”是说了解一个民族,应该先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
B.文学作品中,白居易的《琵琶行》、曹雪芹的《红楼梦》、老舍的《骆驼祥子》,既是大俗,也是大雅。
C.“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是“雅”和“俗”的代名词,被誉为“阳春白雪”的文艺作品一定是高雅文学。
D.相声、快板书、评弹、摇滚乐、乡村音乐这些“通俗”的艺术中,也可以产生流芳百世的经典。
12.结合文本,说说作者对“通俗文化”的理解。(3分)
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5分)
你的微笑
张承志
正是我青春二十几岁,正是打底子、夯基础的季节。我一头撞上的,感谢主,就是他,那城市标志般的、见了他就懂了这座城市的老人。
他是一个街头乞丐。
他坐在喀什大十字路口的一个把角,在车水马龙之间摊开双手,静静地数着自己的手指头,一共数了九十九遍。日暮时分的微风,拂动着他美丽的白髯,那形象给人的感受,无法形容。
我在第一刻就被他迷住。我以为他是一位难得一遇的神仙,深信自己目击了文明深奥和人物丰满的场面。
他如一个慈祥的老爷爷,优雅和蔼,微笑着打量着表情激动的我。
秋季的南疆,清风扫尽了酷暑。
那不是行乞,那是屈尊的交流。
我幸亏有一个疏勒舅舅。他的微笑扫来,舅舅忙停下。我猜舅舅一定比我更感到了他的存在,舅舅只是伸臂过去,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我好像经过了介绍,那以后,就成了他的熟人。啊,美好的1980年!美好的我的“研究生实习”的日子哟!
那时我惯于跑到寺门上,有事没事挨着他坐一会儿。我记不清他叫什么名字了,感谢上苍,那时我虽然很浑,但鬼使神差我喜欢他——既然喜欢与乞丐为伍,你说,日后写起文章,我这么个家伙怎能不“美化穷人”呢?
我美滋滋坐在他的身边。我欣赏着他,暗地里试图模仿他的举手投足。甚至我也感到了一些哲理,觉得不是褴褛乞丐而是有钱的路人才凄凄失助,需要特加怜悯和施舍。
我有时看见老人带着伤痛。或是脚上血流淋漓的擦伤,或是掩饰忍耐的病痛。当我的注视与他的目光相碰时,他都递给我一个意味深长的眼色:不要声张。你懂得必须不动声色。不能把一丝一毫的疼痛,让这个小姑娘察觉。他微微地一笑。那无敌的一笑!
于是我闭上了嘴,僵硬般一声不吭。我注视着他的血,在袷袢的掩护下淌进沙地。他微笑,轻轻地抚弄着一个小女孩的头。孩子舒服地挤在他的怀里,玩着一个小东西。
在南疆的那段时间,我忘乎所以,终日放浪。如今已经记不清,那次究竟“实习”了一点没有。除了疏勒舅舅之外,我结识的唯一朋友就是他。相处久了,不觉间我在点滴地改变,偶尔新伤或是旧创,不意心头掠过疼痛,我心里便浮出一个虬髯老者,独自与我,相视而笑。
后来,就如歌里唱的,朋友的眼泪往下淌,塔里木我离开了那地方。而且谁能料到那以后,关山难越,音讯两断,再也难能重逢。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见过了数不清多少的……乞丐,或哲人。我对乞丐的理解,与其说偏爱,不若说有些走火入魔。不需说如那老人一样的穷人,确实太少。我们常常见的,多是恨不成钢的软铁,缺乏天生的高贵。穷困的酸液腐蚀着,使他们锈掉了脊骨。
但我仍觉远远未能尽兴。我常去地铁口碰运气,或者在周五的清真寺门口,徜徉打量,心怀忐忑,如研究生去拜见导师,像马驹子去寻找伯乐。
在我心里,一个暗示已然扎根。在人有所不知之际,它秘密潜流,如坎儿井流在地下,滋灌着我的生命。
随着时间消逝,我愈来愈懂了,有时,人会需要,去趋避一种乞丐的处境。那时要紧的记号,是微笑。是的,宽宏大量地看待命运、看待自己、看待魔鬼和坏蛋吧!学习至仁者的胸怀,哪怕只摹仿皮毛。
但倒霉的是,我一学微笑,朋友们就问:咦,你傻笑什么?为什么得意?安什么坏心眼啦?唉!
(摘自《青年文学》上半月版,有改动)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写的是,研究生实习期间,“我”在南疆结识了一位行乞的“虬髯老者”,并从他身上感悟到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
B.作者描写这位街头乞丐,突出他的白髯和微笑,形神兼备;还写了他掩饰疼痛不让小姑娘察觉的细节,表现他的坚强。
C.文章多次写到“虬髯老者”的微笑,这微笑中既有乞者的尊严和慈爱,更有仁者的达观与宽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D.这位行乞的“虬髯老者”像一位“导师”,给了“我”人生的启迪;又如“伯乐”那样从“我”身上发现了人性的优点。
E.文末写到“我”学“虬髯老者”微笑,朋友们不以为然。他们嘲笑“我”学“虬髯老者”,仅“摹仿皮毛”却自鸣得意。
14.文中说:“在我心里,一个暗示已然扎根。”这“暗示”指什么?请简要陈述。(4分)
答:                                                                                
15.文中写到“我”觉得“有钱的路人才凄凄失助”,“如那老人一样的穷人,确实太少”。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5分)
李叔同的出家之路
刘仰东
李叔同本是富家子弟,生于天津,长在上海,曾就读上海南洋公学,后到日本求学。他年轻时被称为“翩翩浊世佳公子”,结交娼优,风流倜傥;出家前涉猎极广——绘画、音乐、戏剧、诗文、书法、金石等无所不通。正是由于出家前后生活境况的巨大反差,他被视为尽享荣华之后从朱门入空门的典型一例。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李叔同的骨子里,本来就有许多不入流俗的东西,倘若换个角度看,他的出家,与其说看破红尘,不如说是一种势所必然的归宿。
李叔同一向漠视世俗观念,在出家前就屡有表现。留学日本时,有一次他约欧阳予倩早8点到他家。欧阳予倩因电车耽搁迟到了几分钟。名片递进去后,李叔同却从二楼打开窗户,对欧阳予倩说:“我和你约的是8点钟,可是你已经过了五分钟,我现在没有工夫了,我们改天再约吧。”说罢便关窗而去。
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当教师时,早起晚睡有一定时间,很少改变。一天晚上,他已经睡了,忽然学校收发员来叩房门,说有电报,他在里面回说:“把它搁在信插里。”到下一天早上才开房门取看电报。有人问他:“打电报来总有紧急事情,为什么不当晚就拆看呢?”他说:“已经睡了,无论怎么紧急的事情,总归要明天才能办了,何必急呢!”
世俗认可的思维和行为,在李叔同身上往往是不灵的,这就为他日后脱离尘世多少埋下了一些伏笔。说他“漠视”,是因为他并非不明白这些道理。出家前两三年,李叔同去日本洗温泉,行前还写信告诫一个学生,处世要圆通,否则不能与世相水乳。
李叔同的友人韩亮侯曾忆及两人相识的经过。韩亮侯当时在东京留学,一日,去听西洋音乐会,身边坐着个衣衫褴褛的观众,与满堂附庸风雅的阔人们形成鲜明对照,韩一时不免诧异。散场时,彼此打了个招呼,这人便是李叔同。李邀请韩到家里坐坐,一进门,韩便吃了一惊:满壁皆书,书架上摆着许多富有艺术品位的玩意儿,屋角上还有一架钢琴。韩亮侯越看越糊涂。此时,李叔同退去破衣烂衫,换上一身笔挺的西装,邀韩外出就餐。
李叔同的一个学生回忆说:“在学校里很少见他的面,就是同事房间好像也不很走动的,教员休息室也不常去……冬天衣服穿得很少,床上被子也很薄,严冬并不生火。”他此时的生活状况,与“苦行僧”已经相去不远了。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民国时期的一些所谓高僧,如不少名刹的住持,往往视佛门典律于不顾,结交权贵,锦衣玉食,乃至男盗女娼,无所不为。弘一法师则自出家时起,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苦行僧。1936年春,弘一法师到青岛讲律。市长沈鸿烈和名士朱子桥将军慕名请他吃饭,事先曾约定好。未料弘一法师当天爽约,托人带来一张纸条,上写打油诗一首:
昨日曾将今日期,短榻危坐静维思。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
沈鸿烈读罢,表情颇有些难堪;朱子桥将军看了纸条,则欣喜若狂,说:“今天得到一张极珍贵的墨宝,收获可不小啊!”
这就是弘一法师。他的一个学生曾这样评价他:“他放弃了安适的生活,抛妻别子,穿破衲,咬菜根,吃苦行头陀的生活,完全是想用律宗的佛教信仰,去唤醒那沉沦于悲惨恶浊的醉梦中的人群——尽管这注定要失败,但我们不能离开时代的背景,离开先生的经历,苛求于他。”
(摘自《人民政协报》,有改动)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李叔同本是富家子弟,后来皈依了佛门,其根本原因在于生活境况的巨大变化和他的许多观念不入流俗。
B.文章列举李叔同的种种往事,意在说明他不把世俗准则放在心上,始终按照佛教的处世态度来立身行事。
C.出家前两三年,李叔同还告诫学生处世要圆通,否则不能与世相水乳,从中可看出他懂世俗而不用世俗。
D.李叔同穿着破衣烂衫去听西洋音乐会,反映出他摈弃物质享受又难舍艺术追求,内心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E.在文末,作者引用他人评价,肯定李叔同的出家动机,指出其局限,强调对其评价不能忽视时代和个人的因素。
14.“李叔同一向漠视世俗观念,在出家前就屡有表现。”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记叙了李叔同的这些表现?请简要概括。(4分)
答:                                                                                
15.李叔同出家后,市长和将军请他吃饭,李叔同为什么“爽约”?作者记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①中国历史上,常常有一种群起的现象。②比如汉末的曹操父子,魏晋的“竹林七贤”,北宋的“三苏”,清朝的“桐城派”……③这样的例子,可谓           。④他们或为亲人,或为好友,或为同乡,平时在一起切搓,一旦条件成熟,⑤便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方式在同一时期脱颖而出。
(1)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更正。(1分)
错别字         ,更正         
(2)请在横线上补出恰当的成语。(1分)
成语:                      
(3)文中第⑤处有语病,请改正。(1分)
改正:                                                             
1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0分)
3月15日“谣盐”消息在网络传播,迅速演化为全国范围内的抢盐风波。
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强调我国食用盐库存充裕。随后,国家卫生、物价、工商等部门及地方政府也快速反应进行辟谣。
新浪网为此成立“微博辟谣”小组,科普网站果壳网随即建立“谣言粉碎机”主题站,民间组织在平息此次谣言上功不可没。
(1)这场“谣盐”风波为什么能够迅速平息呢?请简要回答。(答案不超过18个字)。(3分)
答:                                                                                
(2)网络传言真假难辨,鱼龙混杂。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网络传言?请作简要阐述。(7分)
答:                                                                                

五、写作(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浏览期刊网,《最故事》《最小说》《最推理》《最文摘》等书刊悉数入目;徘徊书店内,“最具人气的、最受欢迎的、最值得珍藏的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之类丛书满架皆是。我们似乎遭遇了“最时代”。
有人认为,这是浮躁的衍生物;也有人觉得,这正是时尚的体现。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或体验?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2011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1)谣诼谓余以善淫      (2)死当结草           (3)以手抚膺坐长叹
(4)乱花渐欲迷人眼      (5)雕栏玉砌应犹在     (6)气吞万里如虎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2.C(授:接受。)
3.A(②是表现陆羽与人为信,③是说陆羽刻苦好学,⑥是说陆羽结交广泛。)
4.B(应该是: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号泣而归,表现了洒脱不羁的狂人性格;扁舟往来山寺,独行山中,体现了独来独往的隐士风范。)
5.(1)积公坚持让陆羽学佛教经典(的主意)不改变,陆羽坚持学儒家经典不动摇。
(2)(陆羽)见到别人做好事,就好像自己也做了这样的事;见到别人做不好的事,就像自己也做了不好的事情而感到羞愧。
参考译文:
陆先生名羽,字鸿渐,不知是哪里人。也有人说他字羽,名鸿渐,不知谁说的对。他有着三国时王粲、晋朝张载那样丑陋的相貌,有汉代司马相如、扬雄那样的口吃病,但为人多才善辩,气量小而性情急躁,(处事)多自己做主。凡是与别人闲处,心里想往别处去,(往往)不说一声就离开了。有人怀疑他,说他性情多怒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扬州市2011届高三最后一卷压轴试题』  下一个『三亚市丰和学校2011年5月份测试题七年级语文(下)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