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九年级总复习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共33分)1.根据拼音将句子规范、工整地写在方框内。(每字一格)(3分)Yīyánjìchū,sìmǎnánzhuī。 , 。2.下列词语的音、形、义全对的一组是()(3分)A.省悟(xǐng)怒不可遏不足为据(足够)B.拮据(jū)惊心动魄格物
试题预览
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33分)
1.根据拼音将句子规范、工整地写在方框内。(每字一格)(3 分)
Yī  yán  jì chū  , sì  mǎ  nán zhuī。
, 。
2.下列词语的音、形、义全对的一组是(        )      (3分)
A.省悟(xǐng)       怒不可遏        不足为据(足够)
B.拮据(jū)         惊心动魄        格物致知(获得)
C.萧索(xiāo)       脑羞成怒        前仆后继(向前跌倒)
   D.伫立(chù)        刻骨铭心        莫名其妙(说出)
3.古诗文默写。(7分)
(1)妇姑荷箪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观刈麦》)
(2)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浣溪沙》)
(4)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出师表》中作者诸葛亮自述身世,暗含“卑鄙”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
B.《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他和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C.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选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朝花夕拾》。
D.《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全文语句自然流畅,善用排比,富有气势。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2分)
    A.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           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
B.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遂用猖獗(失败)
    C.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引喻失义(正义)
    D.以免冠徒跣(光着)                 长跪而谢之(道歉)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下面的漫画,说说这幅漫画的讽刺含义。(3分)
 
8.短文修改(4分)
你留意过大雪过后的雪松吗?它的树枝因积雪而压弯了腰,低垂下来。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曾这样想,不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吗?雪压青松也弯腰,岂不愧对先人的赞誉?思绪一闪而过,眼球早被另一雪景吸收。人行道上的梧桐,虽然它们也高低错落,交叉穿梭,但却有很多枝条因不能弯腰而被雪压断了。原来雪松之所以在大雪的重压之下弯下腰来,为的是往后的日子继续挺拔向上,为的是不让自己折断。原来,弯腰并非就是软弱,而是一份弹性,一种韧性,是生命的一种更深刻的睿智!
⑴文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1分)
⑵文中有一个词语运用不当,应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1分)
⑶画线句在语法逻辑上有存在问题,请在横线上提出修改意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综合性学习。(7分)
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在城市的花园里、在农舍的庭院中、在学校的读书亭边,常可见竹影摇曳。为了感悟竹文化的魅力,假设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竹韵》小报……
(1)《竹韵》小报的“修竹资料”栏目里,编录了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几则相关资料。请你联系这些资料,帮忙把“编者按”拟写完整。(2分)
【资料一】竹,常绿多年生植物。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
【资料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此名言流传甚广。
【资料三】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例如右图),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例如“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资料四】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住处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资料五】中国人视竹为吉祥之物。竹与兰、梅、菊被誉为“四君子”。竹与梅、松被誉为“岁寒三友”。常见吉利画有《岁寒三友》、《竹梅双喜》等。
编者按: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                  ;人们爱竹,爱它那                    。
(2)《竹韵》小报的“咏竹诗联”栏目里,有一副对联的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请你运用对偶知识判断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这副对联的下联?(只需填序号)(2分)
对联:凌云劲竹真君子,               。
A.野泉声入砚池中          B.清香移在菊花枝
C.梅梢月斜人影孤          D.空谷幽兰绝美人
(3)《竹韵》小报需要一幅插图,陈谨同学建议以吴均《山中杂诗》中的“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为题画一幅画。请你展开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将这幅画描绘出来。(3分)
[附注: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烟,此指云雾。窥,从缝隙中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探究(共37分)
(一)古诗词赏析(4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0.填空  词的上片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浓重哀愁。(2分)
11.理解  词的下片作者用“闻说”“也拟”“只恐”几个词表现了她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7分)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①?”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②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婴对③,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④,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今四封⑤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⑥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原文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可得闻乎:可以说给我听听吗?②具:置办。③对:指如实回答。④导亲于父兄:劝导君王亲近自己父兄。⑤四封:四境。⑥维:通“惟”,只。
1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    所欲有甚于生者     B.据以其所有共我    维据尽力以爱君
C.何爱者之少邪        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   D.召晏子而告之   蹴尔而与之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符合晏子所说“忠”的标准的一组是(      )(2分)
  ①导亲于父兄    ②有礼于群臣          ③诚信于朋友
  ④臣无隐忠      ⑤以其私财忠于君      ⑥有惠于百姓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14.内容理解。(3分)
⑴本文主要讲述了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1分)
⑵晏子认为梁丘据对景公不是真正的忠和爱,而是“                 ”。景公最后对梁丘据的丧事采用的办法是“                  ”,可见景公是个开明的君主。(用原文作答,2分)
(三)议论文阅读。(10分)
简笔与繁笔
①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②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③以上是说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④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 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至借重“ 嗦”。《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小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 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⑤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述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⑥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炼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⑦感此,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也许并不算得多余。
15.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第③④段,具体说说作者是从哪两方面阐述“繁笔用得好”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在第⑤段中举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意在阐明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在第⑥段中阐述了“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的原因。请你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记叙文阅读(16分)
强求父母装空调     易云燕
⑴我一直想给父母家装台空调,父母总说乡下比城里凉快,他们早已习惯了。父亲拿来一本健康杂志,说出汗可以排毒,多出汗有益健康。我不再坚持,渐渐地忘了这件事。
⑵去年夏天,母亲因患高血压,特别怕热,我回家照顾母亲的两天里,每每见她大汗淋漓的样子,我又动了装空调节器的念头。
⑶父亲不再跟我照搬杂志上的介绍,说是家里的电线老化,不好装空调。
⑷直到今年5月,我参加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考试,等到忙完了,突然记起装空调的事,天气已是高温时节。
⑸那天,在自己家里,晚上酷热难当,儿子半夜醒来,嚷着要开空调。等到空调吹凉房间,小家伙才甜甜的睡着。我一下子担心起远在乡下的父母,他们会不会晚上也热得睡不着?母亲会不会因为难忍高温天气而血压升高呢?
⑹第二天清早,我直奔家电商场,买了一台空调。我把开好的发票送到我父亲手里,他十分惊诧。
⑺父亲一句话也没说,在家里转悠起来,思忖把空调装在哪个位置,他还忙着找电工,更换家里的电线。
⑻父亲一走,母亲小忙翼翼地问我:“现在是空调热销的旺季,空调的价格一定要贵很多吧?”
⑼我笑一笑,说:“再贵也值,只要你们用着舒坦就好。”
⑽母亲说开了:“我们就是怕你们花钱哟,你哥去年才买了房子,家里开销紧着呢,而你离婚,一个人带着孩子,也不容易啊……”
⑾在母亲细细碎碎的唠叨里,满是忧心。他们不原装空调的真正原因是,怕增加我们的负担。
⑿空调安装得很顺利。邻居都来贺喜。父母忙着招呼他们,见人就喜滋滋地说:“还是闺女孝顺,这不,我们都不晓得,空调就到了家,直是舒服啊……”
⒀我给客人倒水的时候,母亲拉着王婶的手,说:“等我百年了,她可以少哭一点……”
⒁这是家乡的说法,意思是生前对老人好就足够了,等老人不在世后,也不必太伤心。不善言辞的母亲,竟然毫不避讳,高兴之情溢于言表。我的心里不是滋味。母亲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儿女着想,我们也傻傻的,不愿“违背”他们的意愿,可是,他们的心里何尝不渴望儿女们“大胆”地表达爱和关心呢?
(摘自《特别关注》2009年第12期)
19.概括。试简要概括第⑹—⑿段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理解。对“我给父母家装空调”的想法,父亲的态度共有四次转变。文中通过对父亲的动作和语言来进行了揭示。请把这四处句子摘录在下面横线上,并用简洁的词语来揭示父亲四次不同的心理态度。(4分)
句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态度: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
21.体会。第⑽段中画线句子隐含着许多信息,透过这句话,你能看出“我”和“母亲”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揣摩。先把第⒁段画浪线句子改成陈述句,然后说说作者在这里使用反问句有何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探究。第⑹段作者的笔触跳跃性太大,买空调、运空调的过程和情景竟然一笔带过,有人说,这是本文明显的缺陷,应该具体、详细地补充完整,你认为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136.210.25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修远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考试』  下一个『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