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资阳一中高二语文半期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四川资阳一中高二语文半期试题(高二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B.债券(quàn)丝绦(tāo)笑靥(yàn)自惭形秽(huì)C.抹(mā)布按捺(nà)央浼(měi)便(iàn)宜行事资阳一中高2012级第四期半期语文试题第Ⅰ卷(30分)一.(12分)B.债券(quàn)丝绦(tāo)笑靥(yàn)自惭形秽(huì)C.抹(mā)布按捺(nà)央浼(měi)便(iàn)宜行事D.反诘(jié)癖(pǐ)好
试题预览
B.债券(quàn)    丝绦(tāo)      笑靥(yàn)        自惭形秽(huì)
C.抹(mā)布      按捺(nà)       央浼(měi)        便(biàn)宜行事
资阳一中高2012级第四期半期语文试题
   
第Ⅰ卷(30分)
一.(12分)
B.债券(quàn)    丝绦(tāo)      笑靥(yàn)        自惭形秽(huì)
C.抹(mā)布      按捺(nà)       央浼(měi)        便(biàn)宜行事
D.反诘(jié)     癖(pǐ)好       刽(guì)子手      呱(guā)呱坠地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他并非不想说,实在是无话可说。别人能说东道西,扯三扯四,他非常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慰藉(jiè)     裨(pí)益       寒伧(chen)       惟妙惟肖(xiào)

②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       着三个姊妹来了。
③在《水浒》中我们能充分      古代社会风情,而《三国演义》里则是扑面而来的战争历史风云。
A.仰慕     簇拥     领会                            B.羡慕      簇拥       领略  
C.仰慕     蜂拥     领略                            D.羡慕      蜂拥       领会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若罔闻了。
B.值十娘梳洗方毕,揭起舟旁短帘,自泼盂中残水,粉容微露,却被孙富窥见了,果是豆蔻年华,国色天香。
C.一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加速蔓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加深,以出口型、加工型为特征的浙江省经济首当其冲。
D.唐山人更喜欢这里的风光。阳春飞鸢,盛夏赏荷,晚秋听蝉,冬日踏雪,一度成为唐山特有的景致,每天来此游玩健身的人不绝如缕。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目前多所高水平大学自发联合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自主招生“联考”,在考试内容形式如何突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如何突出不同高校学科特色、建立多元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B.中国女性导演李少红和她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从拍摄到如今在各地方台播出,坊间各种质疑、批评乃至谩骂从未停止。
C.如何避免农民工不要“老无所依”,不要在城市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然后“悄然离去”,是所有有良知、对公平正义心怀向往的人无法漠视的问题。
D.梅西所在的阿根廷国家队虽然在南非世界杯比赛中铩羽而归,但金童在联赛中的表现却是毋庸置疑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明清小说与运河
研究明清小说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这一时期小说的繁荣、发展和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之间有着至为重要的关系。
运河沿岸城市和市镇中商业的繁荣与文人对这种生活的关注促成了明清小说题材的拓展。明清小说的全面繁荣,不仅表现在作品数量多和创作技巧成熟,更表现在作品创作题材的开拓。明清小说在继承宋元话本传统的基础上,拓展了商人题材。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交通繁荣带来沿途商业的繁荣,运河沿岸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商业城市,同时还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商业市镇。这些商业城市和市镇不仅聚集了以商人为主体的大批城市市民,也涌进了不少留恋繁华城市,习惯于出入市井的文人。他们开始关注商人们的经商活动与私生活,并逐渐改变了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清高态度。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人创作或改编的小说中,商人生活的题材出现了。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三言”与“二拍 ”,他们的编撰者冯梦龙与凌濛初都是长期生活在运河沿岸城市并熟悉商人生活的文人。
冯梦龙的籍贯在长洲,那是一个“舟楫益集”的工商业极为发达的地方。作为一个科场屡屡失利,长期生活在下层的文人,他充分接触并且熟悉当时的商人生活。因此“三言”120篇小说中,写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有50多篇。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中后期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及城市市民阶层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有些甚至具体写到一个商人的发家史和经营的全过程。凌濛初籍贯乌程,此地亦属于运河流域苏杭经济圈范围之内,他本人还有长期在苏州与南京的生活经历。更重要的是,凌濛初家是一个亦商亦宦的家庭。因此,商人题材在其作品“二拍”中占的比重超过了“三言”。
运河是一个南北交通大动脉,从北方南下或到苏浙,或转道福建、广东,或西去四川等地都需要借助这条黄金水道。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其故事的展开需要有一个广阔的背景,才能充分地展开情节,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运河沿岸是当时中国经济文化生活最丰富的地方,这给小说家叙写故事提供了极其广阔的人文背景。因此,许多明清小说,其故事发生与延展的地方也往往被放在了运河沿岸。如《梼杌闲评》是明末一部揭露宦官魏忠贤的小说,属于时事小说范畴。据历史记载,魏忠贤本是明代肃宁(在今河北省境内)人。但为了能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展开故事、刻画人物,这部小说却把魏忠贤的出生地放在了临清,他进北京做太监之前的活动也主要是在扬州、淮安、徐州、东平等运河沿岸城市。
运河沿岸城市印刷业的发达和民间书坊的遍布对明清小说的繁荣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量民间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通俗作品的刊版印行,有赖于民间书坊。明清两代,民间书坊主要集中在运河流域,运河的起点杭州与终点北京始终是民间书坊的集中地,沿岸的苏州、扬州以及离运河不远的南京也是民间书坊聚集的地方。明代嘉靖、万历两朝,南京成为彩色套印和大量刊行小说、戏曲的中心,一些著名的书坊都以刻印杂剧、传奇、小说相标榜。清代道光年间以后,北京著名的书坊也都刻印了大量精美的明清小说。清后期东昌府最大的书坊书业德,被称为“闲书”的小说类是其刻印图书的一大门类,它还专门设有“小说版库”。光是小说类书版就有200余种,占其所拥有书版的五分之一。一些著名明清小说的出版,也和书坊有着很深的渊源。从凌濛初为《拍案惊奇》所写的序中可以看出,“二拍”更是直接应书商的邀请而创作的。
(选自2009.03.31《光明日报》有删节)
5.从原文看,下列关于运河对明清小说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河交通的繁荣使运河沿岸成了中国经济文化最丰富的地方,明清小说的创作题材因此而扩到了商业活动。
B.运河交通带来了商业繁荣,大量文人涌入沿岸商业城镇,商人们的经营过程与个人生活,开阔了作家的视野。
C.运河交通的繁荣带来了经济繁荣,也聚集了以商人为主体的大批城市市民,读者的大量存在也促进了小说的创作。
D.运河是南北交通的黄金水道,它连通了苏浙、福建、广东、四川等地,使这些地区成为小说故事的广阔的人文背景。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三言”中写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小说有50多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及市民阶层的意识和价值取向。
B.时事小说《《梼杌闲评》把主人公魏忠贤的出生地由肃宁改在了临清,把他进京之前的活动也大都放在了运河沿岸城市,这是作者有意为之。
C.小说创造的繁荣,使得明清时代运河沿岸的一些城市成为书坊聚集地,南京、北京、杭州等地都成了小说刊行中心,并设有“小说版库”。
D.商人题材在“二拍”中占的比重超过了“三言”,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凌濛初出生在亦商亦宦的家庭,有着长期在苏州与南京生活的经历。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运河沿岸商业繁荣,有很多文人留恋城市繁荣,习惯出入市井,逐渐改变了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清高态度,说明在此之前整个社会是轻视商业的。
B.所有作家之所以把小说故事发生的地方和情节展开的背景选在运河沿岸,是因为这里经济文化生活极其丰富,能够提供大量意义重大的写作素材。
C.中国古代小说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并出现四大名著,有两大原因,一是京杭大运河沿岸商业经济的发展繁荣,二是如冯梦龙、曹雪芹等著名作家的出现。
D.凌濛初的“二拍”是直接应书商的邀请而创作的,一些著名书坊以刻印杂剧、传奇、小说相标榜,可见明清小说的创作与繁荣,和书坊也有着很深的渊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乞者赵生传
苏辙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莫:通“暮”,年末      B.僧逾分,吏暴物故耳     暴:糟蹋
C.自此知生非特挟术        特:特别                D.居兴国,畜骏骡         畜:蓄养
9.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
①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②吾意欲见君耳
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内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很守法,经常蓬头垢面,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B.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止息为官之心,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C.作者贬居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见,与之探讨夜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忿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第Ⅱ卷(120分)
四.古诗文阅读(24分)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3分)
译文:                                                                               
(2)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3分)
译文:                                                                               
(3)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4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城隅之上,苏轼知徐州时题名“快哉”。 ②黄华,菊花。
(1)“经雨清蝉得意鸣”一句中“得意”一词看似与整首诗的基调不吻合,实则藏有深意,请简要分析。(4分)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这首诗中景和情之间的关系。(4分)
                                                                                        
                                                                                      
13.默写。(6分)
①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2分)
②《赤壁赋》中苏轼借水与月论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他这样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   
                        ,                                ,而又何羡乎。(4分)
五.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17题。(22分)
好望角
    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
    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
    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
    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
    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成腥的海浪气息。
    “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么的,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老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回头一看,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得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14.文中画线语句表现了老船夫内心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5.小说中穿插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8分)
答:                                                                              
                                                                                      
                                                                                      
16.去看“好望角”,是老船夫一生的追求。请概括他人生各阶段有关这一追求的具体内容。(4分)
答:                                                                              
                                                                                       
                                                                                      
17.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可以有多种理解。说说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一种理解,并结合本文阐述理由。(6分)
答:                                                                                 
                                                                                      
                                                                                      
六.语言运用(14分)
18.请依次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入下列各句的番号,使之与上下文或前后连贯、或音节和谐。(4分)
①.唐诗以韵貹,故丰腴;宋诗以意貹,故瘦劲。譬诸花,则          。
A.唐诗如芍药海棠,秾花繁彩;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B.唐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宋诗如芍药海棠,秾花繁彩
②.苏州诸园,            :狮园清雅恬淡,神韵独超;留园秀色夺人,风姿自妙……
A.各具面目,各领风骚                  B.各领风骚,各具面目
19.太平洋保险公司打出了一条精彩的广告语:“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请你说说这句广告语好在何处。(6分)
                                                                                     
                                                                                     
20.阅读下面的示例,为提供的两组镜头分别设计画外音。要求主旨明确,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示例:[镜头]一个正在跑步的中学生,突然停下来,弯腰将同学扔在校园中的废弃物丢进了垃圾桶。
[画外音]拾起的是垃圾,收获的是成长,传播的是文明。
[镜头]一辆吉普车减慢速度,停在信号灯前,耐心等待闯了红灯的孩子们过去。这个时候,一名执勤交警对司机微笑,并且敬礼。
[画外音]                                                                      
[镜头]晚自习结束后,同学们陆续离开教室,最后,教室里空无一人,日光灯一直亮到天明。
[画外音]                                                                          
七.作文(60分)
22.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是啊,这痛是范仲淹以水沃面的艰辛,是文天祥不能驰骋疆场的遗憾,是司马迁不能像男人一样站立的痛苦,是李白四处漂泊的孤独,是你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种种磨砺……你能读懂泰戈尔的这句话所蕴含的人生况味吗?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也许你有过“痛”的亲身经历,那或许是一次误会,一次委屈,一次受伤,一次打击;也许你有过关于“痛”的深沉思考与独特感悟……
请以“生命中的痛与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

答案
1.C   2.B    3.C   4.A(B项搭配不当,“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可以说“从拍摄到如今在各地方台播出”,而“中国女性导演李少红”却不能“在各地方台播出”。C项否定失当,句中“避免”与“不要”连用,表意相反。)
5.D(范围扩大。原文说运河沿岸提供了广阔的人文背景,本项则扩大到了苏浙闽广川大片地区。)
6.C(信息表述错位。杭州、北京、苏州、扬州和南京是民间书坊聚集的地方,南京是小说刊行中心,东昌府的书坊书业德专门设有“小说版库”)
7.D(A“整个社会是轻视商业的”以偏概全;B移花接木C强加因果,“冯梦龙 、曹雪芹 等著名作家的出现”是表现)
8.C(3分。只是)
9.B(3分。③是赵生对养性的议论,④是赵生对“道”、“术”的理解,⑤是表现赵生的狂妄而非率性)
10.A(3分。因果关系不当)
11.(1)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的多年疾病和他平生善恶行迹。(3分。“虽”、“宿疾”、语句通顺各1分)    (2)不是这样,我能见到他们,他们却不能见到我。(3分。“然”、“不吾见”句式、语句通顺各1分)    (3)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良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4分。“恶”、“恶言秽行”、“自晦”、语句通顺各1分)
 [附]《乞者赵生传》译文:
高安乞丐赵生,衣服破旧,头发蓬乱,不曾沐浴清洗,喜好饮酒,喝醉酒就殴打责骂街市里的人。即使有好事的人时常召他谈话,赵生也谩骂人家,斥责他的过错和恶行。所以高安的人都称他是狂人,不敢亲近他。但是他与人交往,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的多年疾病和他平生善恶行迹。因为这个,有人说:“这不是有道之人吗?”
元丰三年,我被贬谪居住在高安,有时在路途上见到他,也害怕他的狂妄,不敢询问。这年年末,赵生前来拜见我。我问他说:“你不曾求过人,如今拜见我,为什么呢?”赵生说:“我心里想见你呀。”
赵生曾经告诉我说:“我将和你在这里夜宿。”我答应了他。不久却没有来,问他原因,赵生说:“我将和你到别的地方游玩,考虑你不可能不受惊吓,惊吓或许伤了心神,所以不敢喊你。”我回答说:“你到哪里游玩的?”赵生说:“我经常到泰山下,所见的情况与世上说的地狱相同,你如果见到这些,回来后应当不愿做官了。”我说:“什么缘故?”赵生说:“那里有很多僧人与官吏。僧人超出本分,官吏糟蹋财物的缘故(才到那儿)。”我说:“你能到他们那儿,他们也知道尊敬你吗?” 赵生说:“不是这样,我能见到他们,他们却不能见到我。” 赵生于是叹息说:“这也是歪门邪术,不是正道啊。你能够自我修养使精气与本性俱全,那么出入生死之间,将不用学就会,这样以后才算是正道。”我回答说:“养气请允许我听从你的说法去做,至于养性该怎么办呢?” 赵生没有回答。一天赵生笑着说:“你曾经问我如何养性,如果有梦、醒的差异,那么本性就不全了。”我非常吃惊,认为他的话与众不同。从此知道赵生不仅仅持有方术,也是知道道的人啊。
赵生两眼有白膜,看东西不清楚。但时常能脱开白膜看到瞳孔,是碧绿色的。他曾经自己说生于甲寅年,至今一百二十七年了。赵生家本来是代州的,名叫吉。侍奉五台山一个僧人,不能坚持到底,离开了他,游走四方。少年时期没有品行,所做大多是不合法的事,和扬州蒋君一同学习。蒋讨厌他,用药毒伤他的眼睛,于是就长了白膜。
赵生喜欢禽鸟和六畜,经常带着这其中的一样跟随自己,和它一起睡觉吃饭。居住在兴国时,他畜养了一头高大的骡子,被骡子踢伤而死。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良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所以德行和谨慎时常表现在外面。现在我看赵生,他的鄙俗、拙劣、忿恨、困窘,并非专门用来隐匿自我,但他的言语时常有合于道的。 
12. (1)(4分)“得意”一词写清蝉欢快鸣叫之状,是以乐景衬哀情,与整首诗的基调是吻合的,(2分)它反衬出诗人谪居的失意,隐含着诗人“人不如蝉”的感慨。(2分)
(2)(4分)这首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1分)诗的第一句以雨后清蝉的欢快鸣叫反衬诗人羁旅思归的落寞感伤,(1分)第五句用斜阳里乌鸦飞入古寺反衬自己归无居所的感怀,(1分)第六句用茫茫野草为城池染上荒凉的色彩烘托自己的失意之恨。(1分)
13.略
14. (1)人生彻悟的狂喜;(2)痛失亲人的悲伤;(3)历经磨难的感叹。(答对一点得1分,两点2分,三点4分)
15. (1)为人物提供了环境和背景。文中茂密的芦苇、飞翔的水鸟、清澈荡漾的河水、明净的天空、灿烂的夕阳为传奇老人提供了环境。(2)映衬出人物的心情。如“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静穆的景物渲染出老人内心的苍凉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2011.4』  下一个『鹤壁高中2011届高三语文压轴卷三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