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上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语文版九上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上册 语文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部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合句意的一项是(  )A、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不屈不挠的,不断奋斗的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古今封建统治者的欺骗宣传,尤指国民党的御用反动文人)所诓骗。C、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指土地下面)。D、一到求神拜佛,就玄虚(无法捉摸
试题预览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一部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合句意的一项是(  )
A、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不屈不挠的,不断奋斗的中国人)。
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古今封建统治者的欺骗宣传,尤指国民党的御用反动文人)所诓骗。
C、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指土地下面)。
D、一到求神拜佛,就玄虚(无法捉摸,飘忽不定)之至了。
2、请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重音。
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⑵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⑶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⑷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
3、试说说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们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筋骨和脊梁:
状元宰相:
⑵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
4、文中的许多语句,表现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请举一例加以分析。


5、文中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请结合你的理解,从历史上选取其中一类人的事例作为文章的论据。

6、能力综合:
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在一片反对旅游景区门票涨价声中,门票率先涨价的景区遭遇了人们预想中的尴尬:游客“用脚投票”“到此不游”,结果是门票涨价,收益减少。
相反,贵州等明确表示不“跟风”涨价的省区,游客大增。据贵州省统计,“五一黄金周”期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近40%。仅前四天,贵阳火车站每天就至少迎来80个旅游团,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形成了贵州旅游的“井喷”现象。
用简明的话概括第2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读选文,回答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7、第1、2两段,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和论据?


8.第1、2两段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9.阅读文章3~5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的“突破口”?


10.阅读文章6~8段,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11.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第二部分:
不应该压制大胆的设想
①不知您是否读过丹•丰尼的著作《众神之车》?在这本书中,丹•丰尼以大量来自实际的第一手材料,结合各种古籍、宗教经典,推出了一个大胆的结论:早在远古时代,外星宇航员就曾涉足地球,而至今人们还在虔诚地信奉的上帝,就是当时的宇航员。他们的到来,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并且在地球上的许多地方留下了他的痕迹:埃及神秘莫测的金字塔,秘鲁山谷中令人费解的图形,使人瞠目结舌的壁画,古籍中描述的金光四射的精金、喷云喷雾的烈火战车,等等。
②丹•丰尼的著作材料丰富,推想大胆,但他的观点招来了各方面的种种非议,遭到许多权威人士的反对,认为这缺乏根据,视之为异端邪说,因而大加贬斥。可惜的是,这些反对者们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③我在这里并不是讨论丹•丰尼的论点是否正确,我只想提出一个问题,即当一个新的观点出现时,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态度。是不顾事实地闭目塞听,还是科学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吸收?事实上,既然你本身也无法用令人信服的答案解释这些现象,那么你又为什么要压制他人的大胆设想呢?
④“这不够权威”
⑤难道只有权威的东西才是正确的吗?当布鲁诺、哥白尼、孟德尔、爱因斯坦首次提出他们的理论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接受了呢?这其中又有多少“权威”的因素呢?然而今天,他们的理论已深入人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思想。可见,对权威的盲目迷信,是一种文化趋于停滞的表现。
⑥“这简直是幻想!”
⑦幻想往往是现实的先导,没有幻想就没有发展,没有进步。昨天的幻想常是今天的现实,今天的幻想又是人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伟大的科幻之父儒勒•凡尔纳作品中幻想的电视、电脑、潜水艇,不是都在今天成为现实了吗?
⑧科学的发展需要努力奋斗,也需要宽广的胸怀。对于新的想法和观点,应该勇于吸收其合理的成分,而不要对违反自己意志的东西横加干涉、滥加批驳。否则,就得使出具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来证明你的正确。
12.本文议论的中心话题是 。
13.作者在驳斥了错误言论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一观点是什么?


14.作者在驳斥“这不够权威”和“这简直是幻想”的错误言论时,主要运用的反驳方法是 。
15.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驳斥了对方观点,那么对方观点是什么?这种观点可靠吗?为什么?(用文的话来回答)


16.作者在文中呼吁“不应该压制大胆的设想”在你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请举例说明。


第三部分:
1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  ①  ,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  ②  !
A.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B.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C.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D.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18、语言运用:
读下列材料,仿照理发师傅随机应变并善于抓住客人心理的语言,在划线处填入恰当的句子,使之和善、得体、幽默。
有个理发师傅带了个徒弟,徒弟给第一位顾客理完发,客人照照镜子说:“头发理得太短。”师傅笑着解释:“头发短使您显得精神、朴实、厚道,让人感到亲切。”客人高兴而去。
徒弟给第二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长。”师傅笑着解释:“ 。”客人欣喜而去。



(参考答案:1、C 2、⑴自信力⑵自欺力⑶总在⑷公开 3、⑴指上文中作者歌颂的四种人。这里代指达官贵人和御用文人。⑵指所有的中国人 4、示例: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用排比的手法列出并未失去自信力的中国人,表现了对他们的赞颂之情。 5、⑴如大禹、毕升等为了某一有利一于国家人民的事业,不畏艰难,奋斗不息;⑵如陈胜、李自成等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敢于反抗,勇于献身的人;⑶如墨子、杜甫等为民疾苦而呼吁;⑷如谭嗣同、秋瑾等为了追求正义,不惜牺牲生命。 6、“门票不涨价,游客大增”或“不涨价的景点,收益增长” 7、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论证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8.有着前后照应的关系。 9.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上看似乎也正确,要驳倒对方,自然需要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10.正确观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11.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 12.当一个新的观点出现时,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态度?13.对于新的想法和观点,应该勇于吸收其合理的成分,而不要对违反自己意志的东西横加干涉,滥加批驳。 14.事实反驳法 15.对方观点:这不够权威,这简直是幻想!不可靠,因为对权威的盲目迷信,是一种文化趋于停滞的表现,而且这些人无法拿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来。16.言之成理就行 17、A 18、示例:头发长使您显得含蓄,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 (116.208.215.185)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语文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语文版九上8、清兵卫与葫芦』  下一个『语文版九上10、吴汉何尝杀妻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