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九上1、骆驼赋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鄂教版九上1、骆驼赋(九年级上册 鄂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1、骆驼赋【学习目标】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2.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并能针对课文的主旨进行争论与探究。3.揣摩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任务、表现主题的作用。4.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词语释义】浩瀚:广阔的样子。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
试题预览
1、骆驼赋
【学习目标】
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
2.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并能针对课文的主旨进行争论与探究。
3.揣摩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任务、表现主题的作用。
4.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词语释义】
浩瀚:广阔的样子。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侵凌。
维系:维持和联系。
震撼:指心理受到强烈冲击。
袒露:毫无掩饰地表露;也指暴露,无遮盖;露在外面,没有东西遮盖。
耸立:高高地直立。
【主题分析】
这是一篇撼动人心的具有深刻意义的好作品。作者借物喻人,通过对顽强坚韧的骆驼和英勇献身的驼工的刻画,热情歌颂了珍爱生命、为抢救国家的公共财产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以及“为勘探和开发油沙山而献身”的烈士们,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生命物质的热爱之情和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
【布局谋篇】
全文27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了故事的来源——“31年前,我由北京去青海柴达木当一名工人时,便听说了这个故事”。
第二部分(2-23),主要叙述驼工抢救骆驼、寻找骆驼的感人事件。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17),主要写驼工对骆驼的一往情深,从中折射出驼工对自然界中生命物质的关爱之情。
第二层(18-23),主要写驼工为寻找骆驼而英勇献身。
第三部分(24-27),揭示并升华了全文的主题。
【写作特色】
1、借物喻人,情感真挚
本文的题目是“骆驼赋”,主人公却是驼工范介民,这个18岁的年轻人,充满了对自然界中生命物质的热爱,为了抢救国家的公共财产,他义无反顾、英勇献身。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反复描绘了骆驼的倒下、站起来、再倒下的情景,极力描写骆驼的坚韧与顽强,其实是为后文抒发对驼工范介民及全体石油工人的赞颂之情作铺垫。作者借赞美骆驼的坚韧顽强,歌颂了驼工范介民以及和范介民一样勤奋工作、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我国第一代石油工人。
2、细节描写,形象感人
本文作者没有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外貌和语言,而是通过感人的细节展示人物的美好心灵。当骆驼“顽强地支撑起前蹄,毅然站立起来,迈着沉重的驼步,蹒跚地追赶着队伍……”时,他“跪倒在地”、“紧紧地抱着队长的双腿”“失声大哭”,从这些写实的细节中,我们充分感受到驼工那金子般的善良的心,为他对骆驼的强烈爱心而感动。最令人震撼的是第20段写驼工牺牲时的一个细节:在他的上衣兜里,“只有五元人民币,这钱是他第一个月留下的工资,准备寄给河北老家双目失明的老母亲”。通过作者的叙述,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他是河北人氏,不是知道他是一个极其孝顺的人,更不是知道了他家还有一个双目失明的老母亲,而是我们知道了,做出如此撼动人心之事的主人公,原来是一个家境贫寒、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普通而又平凡的“小人物”!
3、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本文的环境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紧扣主题,烘托了人物的心灵。“1954年,当第一支石油勘探队踏入这浩瀚的‘生命禁区’时,运载物资、陪伴他们前行的只有‘沙漠之舟’——骆驼”,这句话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也暗示了故事的结局。“远处绵延起伏的阿尔金山”,“那被风沙撕裂的道道褶皱”,“茫茫戈壁,戈壁茫茫,只有沙砾,只有沙砾……”等自然环境的描写,不仅烘托了石油勘探队所面临的困境,为队长下令舍弃骆驼的决定和范介民冒死寻找骆驼的举动作了铺垫,促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表现了主人公义无反顾、英勇献身的精神。
【难点突破】
1、作者标题为“骆驼赋”,“赋”的意思是歌颂、赞美,作者想歌颂赞美什么?你能从文章中找到依据吗?
①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歌颂赞美骆驼对生命的渴望与执著的追求。如:文章第11、12、17段。
②借物喻人,歌颂赞美了像范介民一样如骆驼般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也赞美了人珍视生命的美好情感。如:文章中的第20、21段对范介民的描写,第25段对油田描写的作用。)
2、范介民为了一峰骆驼而牺牲生命,你认为他的牺牲有价值吗?对队长他们,你又是如何评价的呢?可以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
明确:虽然他们的出发点不同,但他们的行为也都是珍视生命的表现。对范介民评价时,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去思考人物。
3、作者通过对顽强坚韧的骆驼和英勇献身的驼工的刻画,热情歌颂了珍爱生命、为抢救国家公共财产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以及“为勘探和开发油沙山而献身的”烈士们,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生命物质的热爱之情和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
(点拨:评价人物的价值应该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考虑,如果用我们现在所谓的当代意识去评价人物,容易片面化。同时,大家应该认识到,生命是宝贵的,是值得珍惜和尊重的,但是相对于责任、道德、道义,它并不是最重要的。)
【相关背景】
作者:肖复华,北京人。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作家班,1990年又毕业于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班。1969年参加工作,历任冷湖油矿修井工,青海石油局总调度室调度员,青海石油报社总编室副主任,青海石油文联秘书长。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中国石油文联组联部副部长。已结集出版的报告文学集《世界屋脊神曲》《啊!老三届》(与肖复兴合著),散文集《风会告诉你》。曾获庄重文文学奖。报告文学《当金山的母亲》获青海省首届文学创作奖,《风的呼唤》获《中国作家》二等奖,《大山驮起的丰碑》获全国石油文化大赛金奖。
【诗词品读】
渡汉江(唐•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赏析:相对长安、洛阳和广大中原地区来说,唐代的岭南还是蛮荒之地。诗人远离家乡,来此南荒,过着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生活。眼看冬去春来,连家书都不见一封,怎不令他忧思万端?因此,当他好不容易踏上归途,渡过汉江,接近故乡时,长期的盼望、思念、担忧之情,一下子被莫名的惶恐和不安所代替,即使途遇乡人,急欲打听家中消息的他,也不敢开口相问了。
此诗或以为是宋之问南贬逃归时作,处在他那样的境况中,有此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就更加真实可信了。
该诗中尤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句更为传神,短短十字,却真实地刻画出了近乡而情怯,急切与惶恐的复杂心理,该诗不愧为唐诗中的佳作。
【巩固训练】
第一部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浩瀚(  )  水渍(  )  róulìn(  )  zhězhòu(  )
2、揣摩加点的词语,说说它们在句中的内涵有什么不同。
⑴那峰骆驼竟顽强地支撑起前蹄,毅然站立起来,迈着沉重的驼步,蹒跚地追赶着队伍……

⑵葛队长仰天长叹一声,甩下一串热泪,从一个保卫人员肩上取下一支枪,同样迈着沉重的步子向骆驼走去。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望着远处绵延起伏的阿尔金山,那被风沙撕裂的道道褶皱仿佛也在哀求:给它点水吧,它还能活……可茫茫戈壁,戈壁茫茫,只有沙砾,只有沙砾……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A、仰天长啸  B、仰天长叹  C、仰天长卧
⑴他们走了六天,一峰饥渴难忍的骆驼猝然倒地,它张着大嘴, ……
⑵在盐碱滩上,他 ,已成为不朽的人。
⑶葛队长 一声,甩下一串热泪。
5、(2006年荆门试题)选出下列句子中无语病的一项(  )
A、科学发展到今天,谁还会否认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呢?
B、在中学生作文中,感到无话可说,怕写作文,是很普遍的。
C、天渐渐转暗,墨似的乌云和倾盆大雨顿时从空中倾斜下来。
D、一个人学习能否进步,与这个人善于钻研有重要关系。
第二部分:
(一)
①一次,一个勘探小分队在大风中迷了路,他们走了六天,一峰饥渴难忍的骆驼猝然倒地。它张着大嘴,仰天长啸……
②驼工向队长苦苦哀求:“给它点水吧,救救它吧。”
③八个人的小分队只剩下两桶水了。眼下,队伍又去向不明,这两桶水维系着全队人的生命啊!
④望着眼前这片被风沙疯狂蹂躏的戈壁,小分队的人们仿佛也在睁着枯涩的眼睛哀求:给它点水吧,它还能活……
⑤望着远处绵延起伏的阿尔金山,那被风沙撕裂的道道褶皱仿佛也在哀求:给它点水吧,它还能活……可茫茫戈壁,戈壁茫茫,只有沙砾,只有沙砾……
⑥队长姓葛,他望望乌孜别克族向导阿吉老人。老人望望仅剩下的两桶水,坚定地摇摇头。全队人都明白了,面向骆驼脱帽肃立。
⑦葛队长挥挥手,示意走吧。可大家的腿像灌了铅,一步三回头……
⑧队伍行进不足十米远时,那峰骆驼竟顽强地支撑起前蹄,毅然站立起来,迈着沉重的驼步,蹒跚地追赶着队伍……
⑨这个勘探队最忠实的伙伴,迈着沉重但充满无限希望的驼步,一步,一步,向勘探队走来……
⑩驼工再次跪倒在地,失声大哭:“救救它吧……”
⑾全队的人都被那驼步声和这嘶喊声,震撼得落下热泪,谁也不肯再向前走一步了。
……
⑿大家一下清醒了,是的,我们必须战胜死亡,走向希望。队伍出发了,谁也不敢回头再看一眼那峰骆驼。
⒀那峰不屈的骆驼站起来又倒下,倒下又站起来……
6.第④、⑤段中加点的词“蹂躏”、“撕裂”应如何理解?联系语境,加以分析。


7.第⑧段、第⒀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骆驼的一种什么精神?

8.联系全文来看,歌颂、赞美骆驼的用意何在?


(二)
(2006年烟台试题)
①在中国的大西北流传着一句话,叫做“胡杨3000年”:生而不死1000年,死而不倒l000年,倒而不朽1000年。
②在大西北那些环境最恶劣的地方,生长着虬曲苍劲的胡杨树。放眼望去,有的似骆驼负重;有的如龙蛇蜷地;有的似狮虎雄踞;有的如骏马嘶鸣。有的虽然肢断骨折,匍匐在地,却依然挣扎着,试图挺起不屈的脊梁。站在它的面前,你的心灵会接受庄严与神圣的锻打,你会忽然悟彻生命的壮丽与永恒其实是无声的——无声无息地成长,无声无息地壮大,无声无息地辉煌……
③任何生命要生存、要延续、要繁衍,都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和各种各样的威胁。惟独胡杨林遇到的威胁是最残酷无情的。干旱的荒漠,含盐量高达百分之十的盐碱地带,就是它生长的地方,就是它的“家”。它必须在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年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的恶劣环境下,一天天长大。荒原漫漫,朔风浩浩,戈壁瀚海满目萧瑟。一片一片饱经风霜、斜插横卧的胡杨林,凄凉中含有悲壮,孤寂中注满宏阔。
④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胡杨,它的树干是优良的建材;它的枝叶营养丰富,是牛羊的佳肴;甚至它的流出的“泪”,叫做“胡杨碱”的,也可以食用、洗衣、制肥皂;已濒临灭绝的野骆驼、黑鹳,世界上罕见的蜂鸟、珍稀名贵的新疆大头鱼全赖胡杨林的庇护而生存……千百年来,它置身荒野,迎战风沙,坚定地守护着脚下的土地,只知道默默奉献,从来没有索取。
⑤面对胡杨林,使人想起艰辛的玄奘、骁勇的霍去病、刚正的林则徐,也使人想起那些正在大西北同恶劣环境抗争的建设者……一股干云豪气洋溢胸腔:环境的恶劣不算什么,命定的一切也是可以抵抗的,凭着最强大的忍耐力、最顽强的生命力,就可以成就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伟业。
9.阅读选文②③④段,然后填空。
文段②描写胡杨树的外形,展现了 的特征;
文段③描写胡杨树的 ,点明了 的特点;
文段④描写胡杨树的 ,突出了默默奉献的精神。
10.观察附图,从文段②中找出最能体现图中胡杨树外形及精神的一句话,写在下面。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文段①中“倒而不朽l000年”: 。
文段⑤中“千年不朽的伟业”: 。
12.选文赞美了胡杨树,更赞美了具有胡杨树精神的人,这种写作手法叫作 。
13.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好的环境,也有人说逆境出人才。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三)
认真阅读下边四则与骆驼有关的材料,然后答题。
材料一:
骆驼(camel)脊椎动物,哺乳纲,偶蹄目,骆驼种。头较小,颈粗而长,弯曲如鹅颈。躯体高大,体毛褐色,背有1—2个较大驼峰。性情温顺,寿命约30年。骆驼颇能忍饥耐渴,每饮足一次水,可数日不喝水。骆驼除可被用作驮、骑之外,还可拉车,素有“沙漠之舟”的美称,是沙漠戈壁地区人民和地质勘探、考古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得力运输工具。
材料二:
骆驼颂
北方北方有骆驼,生息戈壁之沙漠。
温顺坚韧复善良,耐饥耐寒复耐渴。
驼峰贮脂作粮仓,兼作水囊抗炎阳。
万里之遥不辞远,高视阔步走蛮荒。
丝绸之路竞繁华,驼代舟车走天涯。
载负方明行古道,驼铃串串系千家。
劳瘁一生浑无怨,遗爱仍能作奉献。
织物公推架上珍,毛衫毛呢与毛毯。
驼峰驼掌宴嘉宾,奶酒还需银碗斟。
临行惭愧无所赠,驼骨雕成玉麒麟。
我作颂歌长太息,膜拜忍辱波罗蜜。
回看四十万峰驼,如是精神谁可比。
材料三:
骆驼之歌
回家的路虽然远遥,横渡沙漠,我们就要回家;
回家的路虽然阻挠•,横渡沙漠,我们就要回家。
伟大是什么?我们不知道,
我们不过是横渡沙漠,没有倒下来罢了;
辽阔是什么?我们不知道,
我们不过是横渡沙漠,从头走到底罢了;
永恒是什么?我们不知道,
我们不过是横渡沙漠,不曾停歇过罢了。
哦!横渡沙漠,我们就要回家,
横渡沙漠,我们就要回家。
材料四:
骆驼赞歌
序:我没有见过沙漠,也没有见过骆驼,但我知道,二者的完美结合是一曲悲壮的歌,响彻历史的长河。
冷血染残阳,
朔风吹暮寒,
踏入死亡之海,
就不奢望生还草原。
黄沙掩埋过岁月,
沉寂默送着流年。

清脆驼铃声,
牵着生命的底线,
走过阴森的白骨,
坚定的脚步依然向前。
聪明教我忍耐,
清醒冷看变幺孑,
沉默不能长久,
跋涉才能永远。

你有神秘,神秘的无限,
我有执著,执著的信念。
不想屈服,
也不想征战,
我只想贴近你宽厚的胸脯,
用整个生命和你的心灵交换。
14.材料二中画线句子“如是精神谁可比”中“如是精神”是指一种什么精神?


15.对材料四中画线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的?


16、读了上述材料,认真思考,你对骆驼有了哪些认识和了解,有什么感受?请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


第三部分:
17、(2006年河源试题)读下面一则寓言,概括其寓意。
一个小男孩问上帝:“一万年对你来说有多长?”上帝回答:“像一分钟。”小男孩又问上帝:“一百万元对你来说有多少?”上帝回答说:“像一元。”小男孩再问上帝:“那你能给我一百万元吗?”上帝回答说:“当然可以,只要你给我一分钟。”
寓意:

18、一位姓张的领导干部去世了,他的生前好友泪如泉涌,声音颤抖地致悼词:“……老张啊老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我们将继承你的遗志,完成你的未竟之业……”这位好友泣不成声,可是会场里却有人对他怒目而视,甚至有人说他侮辱了死者。



(参考答案:1、hàn、zì、蹂躏、褶皱(点拨:注意“渍”的读音和“蹂躏”、“褶”这些繁难字的写法。) 2、⑴形象地描写出骆驼在奄奄一息时对生命的渴望。⑵形象地表现了队长被迫舍弃骆驼时的痛苦和无奈。(点拨:解释多义词,一定要注意特定的语言环境。) 3、运用了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不仅烘托了勘探队所面临的困境,为队长下令传诵骆驼的决定和范介民冒死寻找骆驼的举动作了铺垫,促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表现了主人公义无反顾、英勇献身的精神。(点拨:既要准确地理解修辞手法,又要深刻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4、⑴A⑵C⑶B(点拨:这题可用筛选法完成。第二个句子根据“不朽”这一语境,应选C,第一个句子主语为表示动物的“它”,应该选A。) 5、A 6.“蹂躏”意思是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撕裂”意思是扯开、剥开。这里用“蹂躏”、“撕裂”,用拟人化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沙漠地区风沙肆虐的恶劣气候条件,这样的条件给生命造成了极大威胁。 7.表现了骆驼坚韧不拔、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它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为驼队作出了巨大贡献。 8.从全文来看,本文的主人公.是驼工,作者借物喻人,通过骆驼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歌颂了驼工范介民以及无数像范介民一样对工作认真负责、忠于职守的石油勘探工人。点拨:本文对驼驼的描写,是为了通过骆驼来写具有骆驼精神的人。这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9.虬曲苍劲;生存环境;残酷无情;作用(或价值) 10.有的虽然肢断骨折,匍匐在地,却依然挣扎着,试图挺起不屈的脊梁。(意近即可) 11.不腐烂。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12.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 13.围绕其中一方面谈,言之有理即可;如能结合两方面辩证地谈更好。 14.指骆驼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点拨:“是”指代前面的内容,故应在上文中概括作答。 15.句中“我”指骆驼,“你”指沙漠,骆驼别无他求,只想执着地在沙漠中行走,全心全意地为人们作贡献。点拨:从“神秘的无限”和“执著的信念”可看出答案。 16.略。点拨:这是一道综合探究型题目。列举了与骆驼有关的四则材料,供大家阅读,相信你读后肯定对骆驼有了新的了解。回答应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简介骆驼的有关知识,比如耐饥渴、全身是宝等;二是从后三则材料中体会骆驼的伟大精神,写出你的感受。 17、凡事不会伸手而得,需要付出时间和代价。(或:时间是极其宝贵的,一寸光阴一寸金。) 18、他的用词用语不妥当,不得体。误解了刘禹锡的原意,无形中把亡友比成了“沉舟”、“病树”,难怪有人怒火中烧。) (116.208.221.9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鄂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鄂教版九上期末检测题』  下一个『苏教版九上2、林中小溪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