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下10、那树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人教九下10、那树
(九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10、那树【作家作品】王鼎钧,当代著名散文大师,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人,1949年去台湾,1978年后移居美国纽约。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小说《单身汉的体温》、《透视》等。【相关
试题预览
10、那树
【作家作品】
王鼎钧,当代著名散文大师,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人,1949年去台湾,1978年后移居美国纽约。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小说《单身汉的体温》、《透视》等。
【相关常识】
王鼎钧与余光中
余王二氏,艺术风格和心理气质上存在差异,余为雄健豪放,王则沉郁顿挫;余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在情感内涵及表达方式上,王则更为关注民族审美心理、文体体式多变异,及散文容易空间的拓展上。但他们两人可谓珠联璧合,共同完成对现代散文传统的革新,奠定了坚实稳固的基石。
【相关背景】
六十年代,台湾社会进一步工商化,经济飞速发展,西方文艺思潮蜂拥而至,散文界受现代主义的影响加深,出现了不少新鲜作品。《那树》运用小说的笔法,写一棵茂盛的老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的困苦挣扎,最后仍不免被砍伐命运的故事。老树坚韧倔强的形象和最终逃不脱悲剧的命运给人留下深刻的反思,它形象地表现了台湾工商社会在畸形发展中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即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遭受到冲击和毁灭性破坏。
【重点字词】
倒坍:倒塌。
引颈受戮(lù):意指遭到杀戮,这里指被砍伐。
屹立(yì):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世袭:这里指世代相传。
旭辉:早上的阳光。
【主旨探究】
这篇散文通过对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的深重感悟。
【写作技巧】
⑴以大树的生命经历为线索,以描写和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
⑵语言生动、老练、简洁;
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课文相关】
写树的名句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
涌金门外柳垂金,三日不来成绿荫。(贡性之)
系春情外柳丝长,隔花人远天涯近。(吴承恩)
城中柳李须臾尽,争似垂扬地限时。(刘禹锡)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
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倪瓒)
第一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佝偻(gōu) 倒坍(dān) 鸟巢(cháo)
B.哮喘(chuǎn) 虬须(qiú) 刽子手(kuì)
C.举镐(gǎo) 豁然(huò) 杀戮(chuō)
D.斗笠(dǒu) 头颅(1ú) 幼稚(zhì)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袭 栖息 产除 引颈受戮
B.踝骨 奔腾 葬礼 周道如底
C.泥泞 繁密 泄漏 屹立不动
D.掩覆 嚼碎 默气 星临万户
3、文章第一部分,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了早期的“那树”,下面不属于此内容的是( )
A.奇特的容貌。 B.特殊的生长环境。
C.对人类大有功德。 D.大树的生存受到的威胁。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解分裂作了铺垫,从而引发人们进行深入思考。
B.第几自然段“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啐,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大树惨遭砍伐时的情景,表现了人的愚昧和冷酷。
C.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本文语言准确精当,而且充满感情,如“雨后滴翠”“冒死掩覆”“屹立不动”等都生动地描述了那树的形象,感人至深。
能力拓展:
5、仿句。
“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那树》中作者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那树的古老,请你也写一个排比句,要求体现“母爱”这一主题,并且符合以下句式:
当 时,她 ;
当 时,她 ;
当 时,她 。
6、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
(2)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
(3)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
(4)住在树十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 )
知识创新:
7、某地拟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一棵千年古柏正好处在高速公路必经之地,须加以砍伐。各界人士闻讯后纷纷上书有关部门,要求修改设计方案。请根据下列人物身份,各拟一句话,说明他们反对砍伐的理由。
①植物学家说:
②历史学家说:
③美学家说:
综合学习:
8、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l%,远远超过陆地面积、科学家研究认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至今海洋中的生物物种仍远远多于陆地上的生物物种。 ,因此,必须从“为了地球上的生命”的高度来拯救我们的海洋。
(1)将下面的内容填入画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但近年来海洋正在成为一个藏污纳垢的巨大“垃圾场”,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物种类急剧减少。
②海洋里丰富的食物资源,千万年来滋养着人类。
③长期的过度捕捞使全世界的产鱼区繁殖量不足,捕鱼区域只能向深海推进,这更加剧了海洋资源的枯竭。
④海洋里又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动力资源等,它对人类的贡献是全方位的。
A.④①②③ B.②④③① C.①③②④ D.②④①③
(2)面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海洋资源的枯竭,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将你的话写在下面。
我想倾诉:
(3)下图是中国环境保护徽,请用简明的语言概述其画面的创意。
我的概述:
第二部分:
(一)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时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啐,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息,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哮喘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9、选文共写了两件事,试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这两件事。
一是 ,二是 。
10、“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句中的“咬”“骨粉”和“呻吟”这几个词语有怎样的深意?
11.“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这句体现了作者语言的什么特点?
12、对于为什么要锯掉大树。选文中交代了喝醉了酒的驾驶者撞死在树上,因此要大树偿命的理由。你如何看待这个理由?这样写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态度?
13、假如你就是这棵大树,当电锯对着你的“踝骨”咬下去时,你会想些什么?试写出来。
14、作者借写大树的命运,想要表达的主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树的命运引发,作者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B.本文在于揭示动、植物世界的友爱,而人类无情。
C.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已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再发生。
D.动、植物有预知能力,比人类更有灵感。
(二)
向一棵树鞠躬
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竞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5.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16.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②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17.文章写榆树,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去写“老人”?请简要分析。
18.第四段中说:“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
第三部分:
19、班级开展“共建绿色家园”的专题活动,请你参与。
【绿色倡议】
⑴下面是班级倡议书的部分内容,请你找出画线部分有语病的一处( )
(A)共建绿色家园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们深刻认识到,(B)环境治理一定要避免不能陷入污染一治理一再污染的恶性循环。这就需要从源头治理南京的山水。为了保护南京的“绿肺”,(C)中山陵园管理局已于去年底提交了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方案。作为中学生,(D)我们也要积极行动起来,为建设绿色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绿色行动】
⑵下面是赵建同学有感于这次活动写的一篇随笔,请你根据语境为文中空缺处填写恰当的词。
在共建绿色家园的历程中,我们有大多的感动。
责任,感动着我们。改善城市形象,让环境更美好,让生活更舒心,这份责任激励大家迎难而上,负重拼搏。
① 。感动着我们。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干部到普通市民,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共同诠释“绿色南京”的内涵。
② ,感动着我们。树上的小鸟多了,水里的游鱼多了;大街小巷整洁多了,邻里相处和睦多了。如果留心,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
【绿色展望】
⑶李响同学搜集到下面一组图,请你解说。
①根据组图,简要说明国民日常使用交通工具的变化。
②1979年一2009年的变化体现了 ,对2019年的预测表明 。
20、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假若我们都能对那些给我们提供方便的人说声“谢谢”,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尽到自己的力量,我们这个社会还会不和谐吗?还会不温暖吗?
B.“作为文明的传播者,我们的传媒界,不能只考虑经济利益,”他顿了顿,接着说:“更应该清楚自身的社会责任,坚决抵制低俗之风,弘扬时代精神的主旋律。”
C.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日本的东京、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中国的北京、上海,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特大城市,都有申办大型国际会议的实力。
D.不少人失去了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一味去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手机、服装……等来显示自己生活品质高人一等,这也正是现今名牌泛滥的主要原因。 (116.208.221.9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
人教九下9、谈生命
』  下一个『
人教九下11、地下森林断想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