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中学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如东中学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题(高一必修三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1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全部正确的一组是(2分)()A.沼泽(zhǎo)脸颊(jiá)稽首(qǐ)缱绻(qiǎn)B.铿锵(kēng)踮脚(diàn)旋涡(xuàn)愧怍(zuò)C.媲美(pì)骸骨(hái)干瘪(iē)绯红(fěi)D.褶皱(zhé)孱头(càn
试题预览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  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    )
A.沼泽(zhǎo)    脸颊(jiá)     稽首(qǐ)    缱绻(qiǎn)
B.铿锵(kēng)    踮脚(diàn)    旋涡(xuàn)  愧怍(zuò)
C.媲美(pì)      骸骨(hái)     干瘪(biē)   绯红(fěi)
D.褶皱(zhé)     孱头(càn)     慰藉(jiè)   贫瘠(jǐ)
【答案:A】B项,踮脚(diǎn),旋窝(xuán);C项,干瘪(biě),绯红(fēi);D项,褶皱(zhě),贫瘠(jí)。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2分) (    )
A.及至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昨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
B.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挥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C.不同的文化,经过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整合,会成为传统中的一个新成分;这时,反观其原型,虽然未必体无完肤,却让人觉得很陌生。
D.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
【答案D】D项正确。曾几何时——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A项错。没有“昨日黄花”这一成语。应为“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B项错。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此处应为“一蹴而就”。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C项错。体无完肤:全身的皮肤没有一块好的。形容遍体都是伤。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驳倒,或被批评、责骂得很厉害。此处应为“面目全非”。面目全非:样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    )
A.肖邦是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员,他的作品不仅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而且为欧洲的音乐增加了光辉。
B.麦当劳地方化的过程,何尝不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体现。
C.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的某些成分会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整合、筛选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
D.凡是存在过的,或多或少都有其影响。因此,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
【答案B】A项递进关系不成立,应该换过来。C项语序不当,应为“筛选、整合”。D项成分残缺。在“批判”后加“的任务”。
4. 仿照划线句子,以人文景观为内容,另写四个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5分)
例:我爱我的祖国!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莽苍苍的黃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
                                    ▲                                         
【参考答案】我们有曲径通幽(亭台轩榭)的苏州园林,有绵延万里(气势磅礴)的明长城,有纵贯南北的京杭运河,有金碧辉煌(气势恢弘)的紫禁城。(写对一个给1分,四个全对给5分。)
二、文言文阅读(21分)
5. 下列括号中对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授官)      ②按诛五人(追究、查办)
③虽董之以严刑(督责)            ④微风鼓浪,水石相搏(振动)
B.①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数落)        ②然五人之当刑也(面对)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平均)  ④批大郤,导大窾(顺着)
C.①穷饿无聊,追购又急(重金收买)  ②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罚)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安顿)    ④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让)
D.①进退不由,殆例送死(接近于)    ②恐年岁之不吾与(给)
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延请)        ④籍吏民,封府库(登记)
【答案:A】B项①数,列举罪状;③均,衡量;C项③置,弃置;④令,假使;D项②与,等待;③引,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3分)(    )
A.①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②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B.①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②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C.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②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D.①于是相如前进缻             ②传上言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
【答案:C】此处的“以为”不是古今异义词。其余加点词语均为古今异义词。
7.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①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②不阙秦,将焉取之
C.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答案:D】都是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①凭借②因为;B项①兼词,于之②代词,哪里;C项①凭借②通过,经由。
二  卷
8.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3分)
(1)译文: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于是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2)译文:越过晋国把边远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晋国的土地呢?
(3)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3分)
(3)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向上竖起,像要把帽子顶起来。
(4)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3分)
(4)译文:俗语有这样的说法,“懂得了很多道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三、古诗鉴赏(8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晓行南谷①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②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②杪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 
 (1)此诗写景,处处紧扣“秋”字。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的?(4分)
【参考答案】(1)霜露浓重,黄叶满地,寒花疏落,幽泉断续,无不体现了深秋景物的特点。(4分,每点1分)(2)①落寞(1分)、孤愤(或“故作旷达”“无奈”等,1分)  ②前六句借景抒情(1分);后两句直抒胸臆,化用典故(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2)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离骚》)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书》)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答案】 (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2)皇览揆余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3)有善始者实繁(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5)逸豫可以亡身(6)长太息以掩涕兮
五、名著阅读(10分)
1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赵云本是袁绍辖下之人,因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弃而投公孙瓒麾下。他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回合,不分胜负。后与刘关张相见,甚得刘备赏爱。
B.曹操行刺董卓不成,矫诏召集义兵,各镇诸侯起兵响应,歃血为盟,推曹操为盟主,后袁术不发粮,孙坚背约,各怀私心,纷纷散去。
C.关羽的一生和曹操关联甚大,比如温酒斩华雄,约法三章降曹,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以及败走麦城,为曹操所杀。
D.孔明一生料事如神,临终料得魏延必反,授予杨仪一锦囊,嘱咐他待魏延反时打开,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最后是马岱斩了魏延。
E.由于徐庶的推荐,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感动,最终答应出山共图大业。
【答案:B、C】B项盟主是袁绍。C项关羽最终是被孙权所杀。
12. 简要概述《三国演义》中“斩马谡”的故事情节。(5分)
答:街亭失守(1分),马谡自知罪责难免,自缚谢罪(1分)。诸葛亮虽与马谡义同兄弟,为明正军律,不徇私情(1分),喝令将马谡斩首(1分)。左右献上马谡首级,孔明大哭不已,自责用人有失,上表自贬(1分)。
六、现代文阅读(32分)
阅读《长江三峡》片断,回答13-16题。
    ①在信中,我这样叙说:“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我在海洋上远航过,我在天空上飞行过,但在我们的母亲河流长江上,第一次,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威力所吸摄了。”
②朦胧中听见广播说到了奉节。停泊时天已微明。起来看了一下,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江津号”启碇续行,我走到休息室里,只见前边两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船已进入瞿塘峡了。江随壁转,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其余天空各处还是云海茫茫。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杜甫《夔州歌》云:“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古时歌谣说:“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回;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这滟滪堆指的是一堆黑色巨礁。它对准峡口。万水奔腾着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以想像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会撞得个粉碎。现在,巨礁虽已炸掉,但瞿塘峡中仍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旋涡,船从旋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
    ③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八点二十分,我们抬头望处,已是巫山。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刚从远处看到的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俊秀婀娜,人们告诉我,这就是巫山十二峰的第一峰,它仿佛在招呼上游来的客人说:“你看,这就是巫山巫峡了。”“江津号”紧贴山脚,进入峡口。红彤彤的阳光恰在此时射进玻璃厅中,照在我的脸上。峡中,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一处,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真是神妙莫测。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篷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山峡却越来越狭,前面两山对峙,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而门外,完全是白雾。 
    ④八点五十分,满船人都在仰头观望。我也跑到甲板上来,看到万仞高峰之巅,有一细石耸立,如一人对江而望,那就是充满神奇传说的神女峰了。据说一个渔人在江中打鱼,突遇狂风暴雨,船覆灭顶。他的妻子抱了小孩从峰顶眺望,盼他回来,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他终未回来,而她却依然不顾晨昏,不顾风雨,站在那儿等候着他——至今还在那儿等着……
⑤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岸山峰奇绝,连绵不断,巫山十二峰各有有各的姿态,人们给它们以很高的评价和美的命名,给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而诗意又是变化无穷的。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崖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的杜鹃。峡陡江急,江面布满大大小小旋涡,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但这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充裕的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的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苍鹰在高峡上盘旋,江涛追随着山峦激荡,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织成一片。
13.结合全文,理解“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话的含义。(4分)
13.①“雄伟而瑰丽”概括写出了长江三峡山陡流急的特征;(2分)②“飞翔”一词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在航行中的兴奋和激动。(2分)
14.文中引用杜甫的《夔州歌》和古时歌谣以及神女峰的传说有什么作用?(6分)
14.内容上:杜甫诗用百牢关衬托瞿塘峡的“险”(1分);古时歌谣用排比、比喻生动形象地状摹瞿塘峡的雄险(1分);神女峰的传说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并创造了神奇美妙的意境(2分)。效果上:增添了散文的文化底蕴,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2分)
15.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下面的两句话。(6分)
(1)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
15.(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1分),将石岩比作惊叹号(1分),形象地写出了巫山岩石的高大与陡峭(1分)。
(2)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2)通感手法(1分),将视觉和听觉沟通(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巫山草坂的幽绿(1分)。
16.“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中的“慢步”,有的认为应该写为“漫步”,你认为用哪一个词更好?说说你的理由?(4分)
16.两者任选一种,说清理由即可。“慢步”可以突出险要;“漫步”突出行进时旅游者的从容自如的心态。(表明态度1分;不结合课文只作空洞比较的,给1分。仅谈其中一个,而不与另一个作比较的讲对得3分,哪怕这样只有一句“……不能表达这层意思”即给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8题。(12分)
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却有强弱之别。所谓“强势文化”就是指能力较强、效率较高,从而包含文明价值较多的文化系统。相反,所谓“弱势文化”则是指能力较弱、效率较低,从而包含文明价值较少的文化系统。
    文化的差异原本产生于时代、地域和民族的不同,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交通的改善、信息的加强,不同民族、地域之间以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政治对话、军事征服等各种方式渐渐打破了固有的文化疆界。然而,在世界一体化(也就是时、空一体化)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彼此影响和相互渗透并不总是自愿的,更不是等值的。在这一过程中,“强势文化”常常居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这种影响和渗透自然有其好的一面,它使得居于劣势地位的“弱势文化”不得不改变其固有的状态,以提高其文明含量。因此可以说,这种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也正是人类文化不断提高其内在的文明总量的过程。但是,这种影响和渗透也有其坏的一面,它使得不同民族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别越来越小,文化面貌日渐趋同。因此可以说,这种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也正是人类文明不断减少其外在的文化差异的过程。
    好在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影响和渗透并不总是单向的。尽管文化有强弱之分,但不仅弱势文化要从强势文化那里学习很多东西,强势文化也要从弱势文化那里汲取必要的营养。美国学者罗伯特•路威曾随手抓了一张欧洲人的菜单进行研究,分析的结果使人大吃一惊,菜肴中的四分之三原料都是从外地引进的:在哥伦布出世以前,欧洲的厨师们根本就没有见过番茄、土豆、四季豆、玉米和菠萝蜜,这些都是从美洲新大陆引进的。如果没有对外的贸易或掠夺,没有文化的交流和渗透,欧洲人的餐桌上便只剩下三样东西:面包、白米布丁和牛奶。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餐桌,也比200年前丰富了许多,那上面不仅有烧饼、油条、老白干,也有面包、果酱、法国的香槟。毫无疑问,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交流无论对东方人还是对西方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它纵然不能增加已有文化圈之间的差异并突出其特色,但却使我们原有的文化形态更加丰富,从而享受的文明质量也随之提高。
    在这一方面,或许日本的经验值得注意。在当今世界上,似乎没有哪个东方国家比日本的西化程度更高了;然而与此同时,恐怕也没有哪个东方民族比日本更善于保存传统文化了。于是,在这个太平洋的岛国上,随处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奇妙的文化景观:西式的摩天大厦与和式的木制建筑同时并存;西服、革履与和服、木屐并行不悖;既可以发现握手的场面,也可以看到鞠躬的情景;不仅旅馆、饭店,就连厕所也能够分出“西式”与“和式”两种。真可谓是泾渭分明、并行不悖。说到底,文化只是文明的外在形式。因此,凡是具有文明价值的文化产品,无论东方西方,都可以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17.结合文本谈谈“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是如何影响和渗透的?有何利弊?(6分)
答:①“强势文化”居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的单向影响和渗透(1分)。利:它使得居于劣势地位的“弱势文化”不得不改变其固有的状态,以提高其文明含量。提高了人类文化内在的文明总量(1分)。弊:它使得不同民族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别越来越小,文化面貌日渐趋同(1分)。②双向影响和渗透(1分)。利:丰富了我们原有的文化形态,提高了文明的质量(1分)。弊:不能增加已有文化圈之间的差异并突出其特色(1分)。(如学生合起了表述,只要答全要点即给满分。)
18.根据选文,简要概括文化具有哪些特点。(6分)
答:①文化是有差异的;②文化是有强弱之别的;(一点1分,两点3分)③不同的文化之间是可以相互渗透和影响的;④不同的文化可以兼收并蓄,并行不悖。(一点1分,两点3分)
七、作文(70分)
19.请以《足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61.177.202.10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期中试卷


上一个『四川省乐山市2011届第三次调查研究考试』  下一个『金乡二中2010——2011年度第二学期月考高二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