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C B A C B D C 10、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人生思想。 11、天下不太平,越要改革; 天下不太平,就无法改革。 12、(1)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 (2)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左开的落后民族了 13、因为管仲不逞匹夫之志,而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受惠于人民。 14、 过着归耕隐居的生活 自己抑郁不得志的失意之情 15、 对比:长沮桀溺自食其力,优游快乐,孔子栖栖惶惶,四处奔波。 自况:表面上写的是孔子,实际上是借孔子写诗人自己。 16、儒学“和为贵”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是形成我们一贯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的重要原因;也因此,中国人民在国际事务中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互相尊重。 17、 答:而我老师那道有数仞之高,看到墙内宗庙的宏伟和房屋的多姿多彩。 相关成语:万仞高墙 【参考翻译】 (一)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节,但管仲却没有自杀。”[子路又]说:“[这样,管仲]算是没有仁德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算他的仁德!这就算他的仁德!” (二)子贡问:“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自杀,却又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还受到他给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左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内容理解】 齐桓公和公子纠是异母兄弟,两人都是齐襄公的儿子.齐襄公无道,桓公由其师傅鲍叔牙陪同逃往母家莒国,公子纠由其师傅管仲,召忽陪同逃往母家鲁国.齐襄公死后,桓公抢先回到齐国,被立为国君.桓公为保住君位兴兵伐鲁,迫使鲁国杀死公子纠.召忽因此自杀为公子殉身.管仲没有为主子自杀,后来由鲍叔牙推荐,做了齐桓公的国相. 孔子提出事君以忠.公子纠被杀了,管仲不但没有为之殉身,还归服了其主的政敌,担任了宰相,这样的行为应当属于对其主的不忠.但孔子这里却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称赞.(这里的合指的是诸侯间的盟会.以是用的意思,不以兵车,即不用武力.如,王引之《经传释词》说:如犹乃也.\如\乃古音相近.)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孔子对管仲并不是全盘肯定的.他在别的章节中曾经说管仲不俭,不知礼,但管仲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人民长期受到他好处,(齐桓公在位43年,有一个长期的,较为安定的局面),在孔子看来这是大有益于大众的事情,就给予热情赞扬,并且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左开的落后民族了.(微:无,没有,一般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的假设句前面.被发左衽:当时边疆地区的夷狄少数民族的风俗.被,同披.衽,衣襟.)我们这个民族重视血统出身,崇尚文化的高贵精神.哥们儿义气不足为训,不能以私人恩怨代替国家民族的大义,君子应当以国家民族的大义为重,不逞匹夫的一时之志.在孔子看来,谁能够使天下安定,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就可以许他为仁.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自经:上吊自杀.经,通刭.渎:小沟渠.)这句话的意思是,难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灵活变通的,在这里侧重着眼于大是大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