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自主练习四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综合训练
试题
名称
高一语文自主练习四(高一必修三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一语文自主练习四(教师版)一、语言知识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DA.跻身侪辈剂量济济一堂光风霁月B.呵护任何荆轲沉疴百舸争流C.禅让阐释忌惮箪食壶浆殚精竭虑D.悲怆寒伧创伤沧海桑田踉踉跄跄答案:D(A项中“剂”和“霁”均读jì;B项中“轲”和“疴”均读kē;C项
试题预览
高一语文自主练习四(教师版) 
一、语言知识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D
A.跻身   侪辈   剂量   济济一堂   光风霁月 
B.呵护   任何   荆轲   沉疴       百舸争流 
C.禅让   阐释   忌惮   箪食壶浆   殚精竭虑 
D.悲怆   寒伧   创伤   沧海桑田   踉踉跄跄 
答案:D(A项中“剂”和“霁”均读jì;B项中“轲”和“疴”均读kē;C项中“箪”和“殚”均读dān)
A、跻(jī)身 侪辈(chái) 剂量(jì) 
济  发音【jì】同舟共~  ~世  救~赈~  周~  接~  无~于事  
发音【jǐ】人才济济  济济一堂  济济彬彬  
光风霁月(jì)
B、呵(hē)护   任何(hé)   荆轲(kē)   沉疴(kē)  百舸(ɡě)争流   苛(kē)求 坎坷(kě)     交柯(kē)错叶
C、禅 发音【chán】禅室  禅机  禅林  禅堂  禅宗  
发音【shàn】 ~位  ~让  受~
阐chǎn~明  ~发  ~述  ~释  
惮dàn忌~  ~服  肆无忌~  过则不~改
箪dān  箪食壶浆   箪食瓢饮  箪瓢屡空
殚dān  殚精竭虑  殚精竭力  殚思极虑  殚思竭虑
D、怆chuàng  怆然  怆天呼地   怆痛
伧   发音【cāng】~俗  ~荒  ~夫
发音【chen】“寒伧”即“寒碜”
创   发音【chuàng】创造  创制  首创  开创  创立  创演  创议
发音【chuāng】创伤  创口  创巨痛深
沧cāng   跄qià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B
A.凌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响起穿云裂石般的爆炸声,随着浓烟滚滚,火光映天。
B.他的作文想象丰富,表达流畅,老师很赞赏,称他的文章如天马行空,很有特点。
C.经过她耐心的解释,我心头的疑虑就成了过眼云烟。
D.在某些传染病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到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答案:B。(天马行空:天神之马来往疾行于空中。比喻思想行为无拘无束。亦形容文笔超逸流畅。A项“穿云裂石”指的是声音高亢嘹亮。C项“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D项“左右为难”左也难,右也难,两边为难。形容处于某种困境中,不易做出决定。)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C )(3分)
A.“家电下乡”的热潮,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电器大世界的百台电视刚运到桃花乡,就被老乡们抢购一空。
B.宣传、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循序渐进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C.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这份情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强盛所依。
D.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答案:C(A项“热潮”与“受到欢迎”不搭配;B项语序不当,应为“学习、宣传”;D项“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暗换主语造成搭配不当,原来的主语是“甲型流感病毒”可在后一分句“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的关联词“如果”前加“我们”。)

4、读下面的文字,概括出杂草的几个特点。要求:①分点列出且要点清晰;②20字以内。(6分) 
一棵画眉草,一次能结一万五千粒种子;一棵狐尾草,一次结的种子达八万多粒。| 很多杂草的种子很小、很轻,风一吹就会像尘土似的飞扬到空中,传播到很远的地方。|杂草不像栽培作物那样“娇贵”,能耐干旱,耐低温,也不怕土壤贫瘠,在什么地方都能繁殖生长。

答案:①种子多;②传播广;③适应性强。

二、名著阅读(9分)
《三国演义》“挥泪斩马谡”这一情节中诸葛亮“挥泪”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一后悔自己没听从刘备的话,刘备以前和他说过马谡这人言过其实,只知道纸上谈兵,不能委以重任,诸葛亮没有听从刘备的话,让他守街亭,结果街亭失守。
二痛惜街亭的失守使他的北伐计划失败。
三惋惜马谡是个人才,他和马谡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三、文言文阅读(27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①虽董之以严刑(督责)        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舒缓) 
B.①舍相如广成传舍(住宿)      ②承天景命(大)
C.①大王必欲急臣(着急)        ②亏无为之大道(毁坏,减损)
D.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扩张)②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追究)

D(A项中“纾”解释为解除;B项中“舍”解释为安置;C项中“急”解释为逼迫。)

2、下列句子不全是通假字的一句是(   D   )(3分)
A.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B.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 (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C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D.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永保无疆之休(同“修”,美好)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语气词,了)

D(“休”本身有“美好,吉庆”的意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3分)
例: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A(例句与A均为名词活用做状语;B为意动;C为名词做动词;D为使动)

4、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C、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C邂逅古义今义均指没有事先约好,偶然相遇;A私人古义为党羽,今义为与公家相对的个人;B非常古义为非同寻常,今义为程度副词,十分,极;D行李:外交使节)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3分)
例:予羁縻不得还
A、斯固百世之遇也       B、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C、夫晋,何厌之有?     D、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B(例句与B 句均为被动句;A为判断句;C为宾语前置;D为介宾短语后置)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3分)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B、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不如因而厚遇之
C、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D、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A(A以均为因为;B前一个因为因为,后一个因为趁机C前一个为为替,后一个为表被动;D前一个之为代词,代我,后一个之为结构助词,的)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文:                                                        。
⑵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译文:                                                       。
⑶、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
参考译文:
(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他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他们,人们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却不会感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
(2)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让)他回赵国去了。
(3)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面而把私仇放在后面啊!

四、默写(8分)
1、                ,池鱼思故渊。
2、                ,依依墟里烟。
3、                ,复得返自然。
4、念高危,                     ;惧满溢,                  。
5、虑壅蔽,                     ;想谗邪,                  。
6、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
7、有善始者实繁,                      。
8、       ,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                    。

五、诗词鉴赏(8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3分)

⑴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析: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4分)

⑵清冷、幽静 ,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析: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此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语,把环境渲染得如此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1分)
“为拂绿琴埃” 

(析: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琴上为何积满尘埃?长期没弹。为何长期没弹?像伯牙一样没有知音欣赏。作者希望风拂去琴上尘埃就是希望朋友到来自己重新弹琴。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来,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赏  析
李益和苗发、司空曙,都列名“大历十才子”,彼此是诗友。诗题曰《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苏武书》),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比兴。本诗亦然。这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此诗成功地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渴望.
    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象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而已。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前面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时滴”二句是流水对,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浪漫主义的遐想。绿琴上积满尘埃,是由于寂寞无心绪之故,期望风来,拂去尘埃,重理丝弦,以寄思友之意。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疑似恍惚;一主一辅,交织写来,绘声传神,引人入胜。而于风著力写其“微”,于己极显其“惊”、“疑”,于故人则深寄之“悠思”。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全诗构思巧妙,比喻维肖,描写细致。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而在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赏叹。

六、现代文阅读(23分)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节选
陈炎
①如果认为文化是一种资源,那么就有其潜在的“矿藏”。在比较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西方文化在感性与理性的两极最为发达:在感性一极,表现为体育活动;在理性一极,表现为科学活动。与之相反,中国文化在感性和理性的两极都不发达,而发达的是感性和理性之间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艺术和工艺。
  ②作为感性生命的极度表现,西方人的体育事业是对人类感性生命力的探究,是一种肉体的沉醉。因此,凡是能够考验人类感性生命极限的地方,西方人都会设立比赛项目。他们不仅可以攀登绝壁、潜入海底、悬崖跳水、危险异常的汽车大赛,而且可以进行并不美妙的“健美比赛”和有害无益的“赛吃运动”。作为理性生命的极度表现,西方人的科学事业是对人类理性生命力的探究,是一种精神的沉醉。因此,凡是能够考验人类理性生命极限的地方,西方人都可以进行科学实践。他们不仅可以陷入玄思,进行体系的构建,探讨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和肉体接触不到的外层空间,而且可以在“波”与“粒”之间发现某种超乎经验的现象、在“时”与“空”之间构造一些有悖于常理的学说。
  ③如果说西方文化的“富矿”存在于感性与理性两极,因而体育与科学特别发达,那么其弱点恰恰在感性与理性的中间地带,因而艺术与工艺不够发达。西方人也有琳琅满目的艺术精品,但在很大程度上,西方式的艺术常常被科学化或体育化了。以“模仿说”为理论根据,古代的西方人常常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认识作为艺术活动的终极目的,将艺术作为理性行为的载体,因而,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研究雕塑,从透视学的角度来研究绘画,从几何学的角度来研究园林,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小说,结果是研究来研究去,唯独忘却了艺术本身的审美目的。以“宣泄说”为理论根据,现代的西方人又往往借助艺术行为来发泄被压抑的情感和潜意识,将艺术作为感性情欲的躯壳,因而创造了歇斯底里的霹雳舞、声嘶力竭的摇滚乐,还有那些以情爱、警匪为内容,以追车、枪战为模式,不惜调动高科技手段,并通过大量的惊险动作和破坏性镜头来刺激人们的感官、满足人们的欲望的好莱坞大片。这些作品虽然能够像体育运动一样,起到刺激人们的生理感官、满足人们的肉体欲望的目的,但多少失去了审美情感的独特魅力。
  ④与西方文化的“矿脉”分布刚好相反,中国文化中的感性与理性两极均不发达,因而传统的体育与科学发育不良。在感性生命方面,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不为人先、不耻人后的观念。这种蔑视竞争意识、压抑冒险热情的思想,不仅不利于竞技性体育事业的开展,而且,使我们缺乏西方民族那种能动地变革现实生活的感性冲动,缺乏那种将自我放在自然的对立面上、以人的血肉之躯与之抗衡的勇气,缺乏求新的渴望与冒险的热情,时时陶醉在所谓“宁静以致远”、“以不变应万变”的格言之中。这种文化资源不可能酿造出奥林匹克式的体育传统,而只能派生出延年益寿的气功与吐纳导引的太极。在理性生命方面,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精神。这种只注重实践而忽视思辨的传统,虽然有助于防止我们的民族陷入宗教神秘主义的精神误区,但却同时限制了我们知识构造的自由空间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中国人可以通过反复测算而为圆周率的π值找到一个相当准确的数据。但却不可能建立一种欧几里德式的几何学体系;中国人可以通过反复实践而建造起天坛祈年殿式的精美建筑,但却不可能能建立一种牛顿式的力学体系。中国人丝毫也不比他人愚钝,然而理性的翅膀一旦绑上实用的铅砣,就难以高飞远举了。
  ⑤那么中国文化的“富矿”恰恰处在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交融地带,因而艺术与工艺特别发达。说中国是一个艺术和工艺的国度,不仅是由于我们的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纯艺术的上乘佳作,也不仅是由于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仰韶的彩陶、良渚的玉器、殷商的青铜、汉代的石像、唐代的三彩、宋代的泥塑、元代的青花、明代的园林、清代的宫殿这些泛艺术的工艺精品,而且是由于我们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身就浸泡在艺术之中。就在西方的经院哲学家们通过逻辑或数学的手段来揭示宇宙乃至上帝的奥秘时,自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却要将写诗和作文看成是每一个国家官吏所应具备的必要的素养。因此,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不必躲在幽暗阴森的教堂里去研究天文历算,但却必须以琴、棋、书、画来修养身心。儒家以忠孝安邦、以礼乐治国的传统,自然会把文章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道家“乘物以游心”的处世哲学更容易让人们以艺术的态度来对待全部生活。
⑥因此,正像西方的艺术与工艺会受到体育与科学的影响一样,中国的体育与科学反而会受到艺术与工艺的制约。在感性方面,中国人的体育活动是感性中有理性,肉体中有精神。这一切,都使得中国的体育活动在很天程度上被艺术化了。例如,西方式的拳击是一种感性能力的直接较量,而中国式的武术则不仅要打得准、打得狠,而且要打得漂亮,即要在花拳绣腿之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时至今日,中国体育强项也大都具有艺术的成分,像体操、跳水、花样滑冰之类,而在像足球那样强调肉体对抗性质的体育比赛中,却常常表现出文化上的缺陷。在理性方面,中国人的科学活动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经验与思辨的结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被工艺化了。仔细分析,中国人的“四大发明”也无一不具有工艺的成分,而非纯粹的理论科学。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与西方文化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长处。
⑦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在文化问题上常常处于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不少人认为,船坚炮利的西方科学比我们先进,因而在其他方面也一定比我们发达。因此,我们不仅在科学上要向西方学习,在艺术上也要向西方靠拢。结果就像邯郸学步一样,别人的东西没有学好,自己的传统反而被遗忘了。而上述的文化勘察则使我们认识到,任何一种民族的文化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内在的诸元素之间有着一种自组织、自协调的关系,并通过这种组织和协调来满足其基本需求。因此,我们不应以偏概全地将某种文化中的单一元素视为衡量文化的唯一尺度,更不能不加分析地用一种文化来统摄和取代另一种文化。也许有人会说,历史证明,唯有科学才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要素,而工艺和艺术则属于有之不多、无之不少的雕虫小技。如果我们的前人不是将自己的心智集中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研习上,而将主要精力运用于数理化的探讨之中,也不至于在“鸦片战争”中败在船坚炮利的西方人手里。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如果我们不把主要精力用于开发具有实际用途的科学知识,而仍然沉溺于审美文化的民族传统,其结果是有害无益的。其实,稍加分析便可以看出,上述貌似正确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我们当然承认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也毫不否认向西方文化学习的必要性。但是,从原则上讲,西方文化固然有其强项,亦有其弱项;中国文化固然有其短处,亦有其长处。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应该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之更加丰富、更加健全。这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的历史背景下,尤为重要。

1、选文从不同领域论述了文明对话的意义,指出中国与西方文化各有特色,各有各的强项与弱项。中西文化各有什么强项? (4分)中国文化的弱项在什么地方? (3分)

中国文化中艺术与工艺特别发达,西方文化体育与科学特别发达。
中国文化的弱项存在于感性与理性的两极,体育与科学均不够发达,并受到艺术和工艺的制约。
    第1节、第4、6节

2、结合文段内容回答。
(1)文中加引号的“富矿”比喻什么? (2分)

文化资源最集中的地带。                                                                         

(2)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艺术和工艺的国度”?(不少于3点) (6分)

我们的古人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纯艺术的上乘佳作,也为我们留下了举不胜举的泛艺术的工艺精品,而且是由于我们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身就浸泡在艺术之中。(或:中国人往往以艺术的态度来对待全部生活。                                                                           
    第5节

(3)第④小节划线比喻句“理性的翅膀一旦绑上实用的铅砣,就难以高飞远举了。”有怎样的含义?(2分)

由于实用主义的影响,我们难以建立科学体系。
(或者:只重实践而忽视思辨的中国文化传统, 限制了知识构造的自由空间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

3、作者所批评的接受西方文化的种种似是而非的论调,有哪些?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态度?(6分)

其一,西方科学比我们先进,因而其他方面也一定比我们发达,因而不仅在科学上要向西方学习,在艺术上也要向西方靠拢。
7节
其二,认为科学才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要素,艺术和工艺是有之不多、无之不少的,应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把主要精力用于开发具有实际用途的科学知识。
7节
对待西方文化应有的态度:对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应该有全面的认识,形成健康的文化心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文化更加丰富,更加健全。而不是邯郸学步。
    7节末

现代文补充思考题:
1、中国文化的弱项具体表现有哪些? (4分)
表现在感性方面,中国人的体育活动感性中有理性,肉体中有精神,使得中国的体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被艺术化了,像体操、跳水、花样滑冰之类,而在像足球那种强调肉体对抗性质的体育比赛中,却常常表现出文化上的缺陷。
表现在理性方面,中国人的科学活动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经验与思辨的结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被工艺化了。例如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也无一不具有工艺的成分,而非纯粹的理论科学。

2、根据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差异特点,说明形成差异的原因,并分析其论证方法。(6分)

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其感性与理性具有差别。如果文化的感性和理性的两极发达,体育和科学就发达;如果感性和理性的中间发达,艺术与工艺就发达。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文化的“矿脉”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因此体育与科学都不发达,而处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彼此交融、相互渗透地带的艺术和工艺特別发达。
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中国与西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对比鲜明,很有说服力。

七、作文(70分)
父母养育了你,老师培育了你,朋友帮助了你……大自然给你启迪,社会给你经验;挫折使你成熟,成功让你奋起……对于这一切,你一定心怀感激。 
    请你以“感谢       ”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不少于800字。 (61.177.202.10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日常综合训练


上一个『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下一个『广东省湛江市普通高中2011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