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柘荣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高一必修一 语文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柘荣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14分)魏其侯窦婴①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喜宾客。孝文②时,婴为吴相,病免。孝景初即位,为詹事③。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宴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
试题预览
柘荣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14分)
魏其侯窦婴①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喜宾客。孝文②时,婴为吴相,病免。孝景初即位,为詹事③。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宴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欢。窦婴引卮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太后由此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太后亦惭。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④取为用,金无入家者。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兵已尽破,封婴为魏其侯。诸游士宾客争归魏其侯。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⑤、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注]①魏其(jī)侯窦婴(?~前131):观津(今河北境内)人,字王孙(文中“王孙宁可以让邪”中的“王孙”即指窦婴,而不是一般意义的贵族子孙),历仕汉文、景、武三朝。②孝文:即汉文帝。加一“孝”字,是西汉谥法的规定。如刘彻,谥孝武皇帝,简称为汉武帝。下文的“孝景”亦如此。③詹事:掌管皇后、太子宫中事物的官。④财:通“裁”,酌量,裁度。⑤条侯:即周亚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婴引卮酒进上           引:举起。
B、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     约:法定的约束,制度。
C、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   辞:辞别。
D、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亢:通“抗”,对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梁孝王朝,因昆弟宴饮//不如因而厚遇之
B、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乃拜婴为大将军
C、王孙宁可以让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3、以下句子能够表现窦婴贤良正直廉洁的品格的一组是(    )
①(窦婴)曰:“……上何以得擅传梁王!”   
②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
③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      
④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
⑤所赐金,陈之廊庑下,……金无入家者        
A、②④⑤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婴是孝文后的堂侄,因为平定七国之乱有功,被封为魏其侯。孝文后即汉景帝和梁孝王母亲窦太后。
B、在这篇节选的文字中,有两位对立面的人物:窦婴和窦太后。两人格格不入,其原因是文中提到的是否立梁孝王为帝的问题。窦婴坚决不同意,因此遭窦太后的冷遇。
C、窦婴因为贤良正直,所以“诸游士宾客”才争相归附到他的门下。以至最终平定七国之乱,封为魏其侯。
D、汉景帝时,窦婴的声誉很高,每当朝廷商议大事,别的大臣都不敢和他与条侯周亚夫平起平坐。
5、请把加横线的三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何以得擅传梁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横 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6、本首诗中有一意象在古诗里泛指水边送别,这一意象是           ,其中“石桥朱塔两依然”中“依然”的意思是                    。
    7、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细雨垂杨系画船”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                                                                   
                                                                   。
三、文学名著阅读《三国演义》。(7分)
8、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战役是            。
9、“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                  。
10、下列各项中,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马中赤兔,人中吕布”赤兔日行千里,飞走如风;吕布英勇无敌,刘,关,张三英曾合战吕布。后来赤兔马被盗献于曹操,曹操又将它赠给关羽,关于就是骑着这匹战马斩吕布于白门楼的。
B、何进无识,驱鼠召狼,董卓进京,横行宫阙,参保生灵。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借貂蝉离间董卓、吕布,董卓被除,余党求赦不能,进犯长安,王允跳楼死节。
C、孙坚死后,孙权寄居袁术篱下,在朱治等人的建议下,向袁术借兵去夺江东。在进兵江东的过程中,孙权酣斗太史慈,大战严白虎,冲锋陷阵,勇夺三军,获得了“小霸王”的美誉。同时,他得到了周瑜等名将和张昭等重要谋士。从此,孙氏家族雄踞江东。(《三国演义》)
D、刘琮献了荆州后不久被曹操所杀。刘备不忍舍弃百姓独行,因此行动缓慢,很快被曹操的铁骑追上。在混战中,糜夫人身负重伤,为救阿斗,她投井而死。赵云怀抱阿斗,左右冲杀,连斩曹操五十多员大将,把阿斗安全地送到刘备手中,威震长坂坡。(《三国演义》)
E、曹操依蔡瑁建议训练水军后,周瑜暗窥曹军水寨,大惊“此深得水军之妙也!”欲除蔡瑁、张允。此时恰逢蒋干为了邀功,主动往江东说降。周瑜将计就计,在群英会上故意做出狂态,假装醉酒泄露机密,诱使蒋干偷了假书信,除掉了蔡瑁、张允两位水军都督。(《三国演义》)
四、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完成11~13题。(6分)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1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1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9题。(19分)
拜谒高原
①我对西藏不陌生,尽管从未踏足那片高原,却在不少电视片中领略过它迷人的雪域风光。
②雪山、朝圣者、无边无际的藏北高原、滚滚的牦牛群、酥油茶和糌粑……西藏在我心中永远站立在亘古的静止中,离现代社会那样遥远。
③我执拗地认为高原在等待我,终于,一个好时节,我向着高原行去。只是我不是一个孤独的不知路在何方的旅人,我们有一支队伍,有一台大客车、充足的氧气瓶,有医生和数位经验丰富的“老西藏”,东道主为我们这行人选择了一个绝佳的旅行路线:由格尔木踏上千里青藏线。
④高原就这样迎面扑来了。
⑤此时,我就在这片高原上。
⑥当客车在兵站短暂地小憩时,我终于将双足立于高原之上,高原却在刹那间击溃了我,我成了这一行“高原反应”最严重者之一。心跳过速,头痛欲裂,呼吸艰难,简直到了需人搀扶才能站稳的地步。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在这无限广袤之中,你逃不掉,跳不开。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渺小。我展目凝视着,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确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美丽,再配上纯净的湖蓝色的天穹和低低悬浮的白绵羊似的云彩,那份诗意的画面无与伦比。这里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可可西里草原,缓缓的是楚玛尔河。我记得我就这么站立了很久,阳光跳跃着强烈的色泽,刚硬湛蓝的高原之风吹来掠去。除了风的声音,一切是那样宁静,但是,不!你的目光四处触摸着,心中会突然撞进一个感觉:高原其实不静,它在腾动,它是活生生的。看了那连绵起伏的山脉,你会感到那巨大的生命的表情,山群裸着自己粗砺的骨骼,并且都是一副俯冲升腾的雄姿,一块块山岩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些著名的山脉:喜马拉雅、昆仑、唐古拉、冈底斯仍在生长着。然而,天空却不容许它们再向上冲了,你还能感到那美丽的蓝湖一样的天穹气压极低,这可恨的低气压造成了我剧烈的头痛,让我的身子摇摇晃晃的总想仆倒。但我知道天空实际上压制的是高原。在地球的这一隅,蓝天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一步步拱出天。
⑦当你在内地生活久了,目睹一条条清澈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一片片森林被砍伐殆尽,人类入侵所有海洋使得鲸鱼们涌到海滩自杀……当你听到耕地以惊人的速度沙漠化,许多物种永远消失,你绝望透顶,你觉得自然是如此脆弱,人类世界这样轻易地就摧毁它占有它,地球毫无希望了。这时,你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那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隆升着,它博大、莽苍、遒劲,什么也奈何不了,人类的侵占意识开拓意识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我知道高原上有许多城市,但更多的是地貌原始的广阔土地和一座座人类难以逾越的雪山。
⑧高原之上,人的形体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是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
14.(1)在第⑥段中,作者写道“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为什么说“这种痛苦无法躲藏”?(2分)
答:                                                        。
(2)在第⑦段中,作者写道:“这时,你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这份“崭新的感觉”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2分)
答:                                                        。
15.作者在第⑥段中写道:“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那么,高原贯穿身心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分三点概括。(6分)
答:(1)                                                     。
(2)                                                     。
(3)                                                     。
16.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文章第⑧段中“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
1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以“拜谒高原”为题,意在表明对雪域高原的向往和仰慕之情。
B.文章以“我”对高原从仰慕对畏惧的情感变化为线索,逐层深入地揭示了高原给予人的种种启示。
C.文中描写了青藏高原的雄姿和美景,为下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作了铺垫。
D.文章第⑥段结尾句“在地球的这一隅,蓝天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一步步拱出天”,意在表现高原顽强向上、敢于斗争的精神。
E.作者多次采用拟人手法,不仅使高原形象更加鲜明,而且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五、语言文字运用(9分)
18、下面一段文字在在语言方面有一些错误,请找出两处语病并加以改正。(4分)
①北京市规模最大的污水净化再利用工程建成后,②可以每天向城区输送“净化水”30万吨水。③除向第一热电厂输水20万吨外,④还可用10万吨水来满足部分地区园林绿化,冲刷马路用水。⑤园林绿化和道路喷洒用水将不再使用自来水,⑥取而代之的是“经过污水处理的净化水”。
(1)将     句中              改为                         。
(2)将     句中              改为                         。
19、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结构已被打乱,请先调整其中一些短语内部的顺序,然后调整排列各分句,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3分)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树边红雨  小苑西回   一庭佳丽莺唤起   看绿树池边   此间有舜日尧天
答案:        ,          ,            ,         ,          。
20、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2分) 
材料一:某一小学课堂。老师提问:“雪融化了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春天。”老师摇头,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水”字,并要求同学记住这个标准答案。 
材料二:某一小学课堂。老师讲“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山茶花”,一学生举手发言,称鲜血不可能染红山茶花,并解释了花朵呈不同颜色的道理。但老师不认同。
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相同的问题?请用一句话概括。答:                                                       .。
六、写作。
    21、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40分)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记叙文体。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柘荣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答题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14分)
1、(    )2、(    )3、(    )4、(    )
5、(1)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6、                             
7、                                                         
                                                            。
三、文学名著阅读《三国演义》。(7分)
8、                  9、               
10、(     )(     )
四、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完成11~13题。(6分)  
11、(     ) 12、(     ) 13、(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14-19题。(19分)
14.(1)答:                                               
                                                           。
(2)答:                                                  
                                                           。
15.答:(1)                                               。
(2)                                                      。
考位号
(3)                                        。
16.答:                                                   
                                                           
                                                           。
17.(  )(  )(5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9分)
18、(1)将     句中                改为                    。
(2)将     句中                改为                    。
19、答案:              ,                  ,             ,
                   ,                    。
20、答:                                                  .。
六、写作。21、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40分)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记叙文体。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1、C(辞:辞别)(2分)
2、A(因:介词,以//介词,趁(着)。B乃:均为副词,于是。C宁:均为副词,可释为“难道”。D所:助、,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2分)
3、B(①句表现窦婴正直、忠于王室;④句表现窦婴能举荐贤才;⑤句表现窦婴廉洁。)(2分)
4、C(应为:七国之乱平定后,窦婴被封为魏其侯,诸游士宾客争相归附到他的门下。)(2分)
5、(1)孝文帝时,窦婴是(担任)吴国国相,因病免职。(2分)
(2)皇上凭什么要擅自传给梁王!(2分)
(3)天下正有急难,你怎么可以推辞呢?(2分)
参考译文:
魏其侯窦婴,是汉文帝窦皇后堂兄的儿子。他的父辈以上世世代代是观津人。他喜欢宾客。汉文帝时,窦婴任吴国国相,困病免职。汉景帝刚刚即位时,他任詹事。
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弟弟,他的母亲窦太后很疼爱他。有一次梁孝王入朝,汉景帝以兄弟的身份与他一起宴饮,这时汉景帝还没有立太子。酒兴正浓时,汉景帝随便地说:“我死之后把帝位传给梁王。”窦太后听了非常高兴。这时窦婴端起一杯酒献给皇上,说道:“天下是高祖打下的天下,帝位应当父子相传,这是汉朝立下的制度规定,”窦太后因此憎恨窦婴。窦婴也嫌詹事的官职太小,就借口生病辞职。窦太后于是开除了窦婴进出宫门的名籍,每逢节日也不准许他进宫朝见。
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七国反叛,皇上考察到皇族成员和窦姓诸人没有谁像窦婴那样贤能的了,于是就召见窦婴。窦婴入宫拜见,坚决推辞,借口有病,不能胜任。窦太后至此也感到惭愧。于是皇上就说:“天下正有急难,你怎么可以推辞呢?”于是便任命窦婴为大将军,赏赐给他黄金千斤。
这时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都退职闲居在家,窦婴就向皇上推荐起用他们。皇上所赏赐给的黄金,都摆列在走廊穿堂里,属下的小军官经过时,就让他们酌量取用,皇帝赏赐的黄金一点儿也没有拿回家。
窦婴驻守荥阳时,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等到七国的叛乱全部被平定之后,皇上就赐封窦婴为魏其侯。这时那些游士宾客都争相归附魏其侯。汉景帝时每次朝廷讨论军政大事,所有列侯都不敢与条侯周亚夫、魏其侯窦婴平起平坐。
    6、南浦(1分)    依依难舍之意(1分) (如答“仍旧、如故”也可)      
7、诗句中诗人用细雨、垂柳、画船作结,与诗中前两句景物描写熔为一体(1分答拟人也可给分),抒发出诗人对友人的挽留和依恋之情,(2分)写得情意绵绵,颇具风神情韵之美。(意思对即可得分)(3分)
8、火烧博望坡(1分)
9、煮酒论英雄(1分)
10、(A)(C)(5分)( A项吕布并非丧于关羽之手,而是被擒后被曹操下令缢死于白门楼;C项孙权改孙策)
11、C(2分)
12、D(2分)
13、C(2分)
14、(1)因为人进入高原,常常产生高原反应;因为高原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渺小。(2分)
(2)概括为“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存在着”,“人类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 (2分)
15.(1)高原的无限广袤;(2分)
(2)高原的美丽宁静;(2分)
(3)高原的腾动、有生命力。(2分)
16.人应该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关怀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4分)
17.B、D(B项“从仰慕到畏惧”的判断有误;D项“表现高原顽强向上、敢于斗争的精神”表述不当。)(5分)
18、⑴将②句中的“30万吨水”改为“30万吨”;
⑵将④句中的“用水”改为“用水的需要”;
⑶将⑤句中的“道路喷洒用水”改为“道路喷洒”;⑷将⑥句中的“经过污水处理的净化水”改为“经过净化处理的污水”。 
任答以上两点均可(4分)
19、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3分)
20、小学课堂教学忽视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或者答小学课堂教学缺乏民主。小学课堂教学民主意识不够。)(2分)
21、作文。
面对这样的命题模式,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把握两大要素:一是主旨怎么确定,一是情意怎么表达。先看主旨。命题要求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立意,而歌词的主旨就是卒章显志的结尾句绿叶对根的情意。即使对这首流行歌曲的背景没有多少了解,也不难领悟歌词中的绿叶和根至少表现为两方面的情意,即显性的与隐性的。从歌词内容分析,绿叶对根的情意是显性的,而根对绿叶的情意则为隐性的。两种情意之间存在着哺育和回报、前提(原因)和生成(结果)等内质关系。或许这种内质关系不一定就是非常确定的整体和局部、源泉和涓流、本质和现象、施恩和报恩、施与和接受、上位和下位等,但也不是某些同位、并列或平行关系,更不是一般的相互交往关系。由此可知,尽管绿叶、根都属于比喻性和象征性意象,可以联想、拓展到不少相关事物,如祖国和人民、故乡与游子、文化与民族(群体、个体)、长辈(祖辈、父辈、师长等)与晚辈等之间的多种情意,然而并不是一切情意均可以纳入歌词主旨的范畴,如友情(谊)、爱情、交情等。就此而言,它与通常意义上的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审题)要求很不一样。
再说情意。主旨明确之后,中心就是情意。切合题意的情意有哪些呢?其实也简单,粗粗浏览命题材料(歌词),便能意识到诸如感恩、思念、依恋、珍惜、惦记、牵挂、回忆、祝福、希望、欣慰、感激、感受、理解、报答、向往,等等,都应该是符合命题要求的。这些情意体现了绿叶与根彼此交融互相通连的紧密关系。
当然,还得提醒一句,那些能够表现出绿叶和根双向关系的,才是最切合命题要求的。 (220.161.187.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语文版 高一 必修一 月考试卷


上一个『2010---2011学年上学期第五次学情调研』  下一个『大田五中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二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