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福州市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试卷(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福州市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试卷一、古代诗歌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青,取之于蓝,。(《荀子•劝学》)(2),池鱼思故渊。(陶潜《归园田居》)(3)别有幽愁暗恨生,。(白居易《琵琶行》)(4),不尽长江滚滚来。(
试题预览
福州市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质量检查
语文试卷
一、古代诗歌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青,取之于蓝,              。(《荀子•劝学》)
(2)              ,池鱼思故渊。(陶潜《归园田居》)
(3)别有幽愁暗恨生,              。(白居易《琵琶行》)
(4)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臣生当陨首,              。(李密《陈情表》)
(6)              ,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参考答案】(1)而青于蓝   (2)羁鸟恋旧林 (3)此时无声胜有声  
(4)无边落木萧萧下 (5)死当结草 (6)舞幽壑之潜蛟 
(每处1分,凡错、漏、添字,该处不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①。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②,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③,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晏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④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晞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 
    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⑤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监筠州盐酒税——市场管理的小官。②蔑——无,没有。这里指淹没。③漘(chún唇):水边。④劫——佛教名词。梵文kalpa的音译“劫波”的略写。古印度传说世界经过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开始。这一周期,叫做一“劫”。遭“劫”时,有水、火、风三灾出现,世界归于毁灭。后人引为“天灾人祸”。 ⑤环堵:四面为墙,内室皆空者为环堵,泛指简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败刺史府门 败:坏,冲坏 
B、假部使者府以居 假:借 
C、而不害于学 害:害怕
D、治先人之敝庐 敝:破旧
【参考答案】选C。(害:妨碍,伤害) (3分)
3、下列不是写苏辙坐市忙碌公务的一项是(3分)
A、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
B、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
C、旦则复出营职
D、治先人之敝庐
【参考答案】选D。(写苏辙想归去后管理先辈留下的旧房舍产业) (3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记叙开辟“东轩”,坐市区,公务繁忙的全天生活,简明地交代了作者去筠州的原因和“哑然自笑”的无奈心情。
B、第二段,从东轩的简陋日子联想到颜回苦学生活;表达作者对颜回“箪食瓢饮”之乐的不理解,抒发其政治失意后而又急于排遣的旷达心情。
C、第三段,由颜回的安贫乐道,联想到将来“归休田里”,抒发了他“追求颜氏之乐”的超然情怀。
D、全文通过一天坐市忙碌生活的描叙,借题发挥,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地位虽卑下而心境尚崇高的贬官形象。
【参考答案】选B。(“表达作者对颜回“箪食瓢饮”之乐的不理解”错, 作者是借颜回“箪食瓢饮”之乐,追求一种“安贫乐道”精神)) (3分)
5、断句及翻译(6分)
(1)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2分)
每 旦 莫 出 入 其 旁 顾 之 未 尝 不 哑 然 自 笑 也。
【参考答案】(1)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2分)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4分) 
【参考答案1】这样以后,我才懂得颜回为什么甘心贫贱,不肯做一名追求斗米薪俸而糊口的人,确实是因为他害怕对治学有所妨碍啊!     
 (“然”“禄”“于”各1分,句式1分)
【参考答案2】这样以后才知道颜渊心甘情愿于贫穷卑贱的原因了,原来是他不肯为了求得一点点俸禄而供给自己过活,实在是因为那样对学习有妨碍的原故。
(采分点:“然后”1分,“所以”1分,“以”1分,“害于学”1分。)
【参考译文】
我因乌台诗案牵连罪被贬任筠州监盐酒税职。还未到达住所,天就下起大雨。筠河泛滥,毁坏了州的南城,河水爬上了北岸,刺史府门也被冲坏。盐酒税机关房舍正好俯临锦江之滨,洪水灾害更为严重。我一到达住所,只见房舍破旧不堪,无法安身。为此,我向州府呈上报告,想借部使者府宅居住。郡守同情我无家可归,答应借给我住。当年十二月,就撑起倾斜的墙体,把塌了的地方补好,还将听事堂东面的一线长廊辟成房舍,种上两株杉树和上百棵竹子,用作闲休的地方。可是,监盐酒税的工作过去有三名小吏一起做事,我到达筠州后,其中两人正好都被免职离开了,所有事务全托付给我一人了。白天,我就在市场上处理买卖盐酒猪肉征收税务一类的事务,同市人一道评论细小事物,为他人出点力;晚上归来,我已精疲力竭,常常昏昏沉沉地入睡,不知不觉黎明已经到来。到了白天,再去市场履行本职工作,一天到晚不能在所谓“东轩”里面安闲度过时光。每天早出晚归在东轩旁边穿来穿去,回首望它,我未尝不发出“哑然”的笑声。 
    我年少读书时,曾暗暗奇怪:颜回箪食瓢饮,住在陋巷,连旁人都忍受不了那样一种愁苦,而颜回始终不改变他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当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至少可以自给自养生活,也不致于对治学有所妨碍,何必弄到这样贫穷、这样自苦的地步呢。等到我来了筠州,在管理盐米事务之间勤来苦去,没有一天的休息。虽然想抛弃世俗,解脱束缚,自由放任于道佛修炼的地方,但是,办一件事,每每遭受阻碍而滞留任上。这样以后,我才懂得颜回为什么甘心贫贱,不肯做一名追求斗米薪俸而糊口的人,确实是因为他害怕对治学有所妨碍啊!可叹啊!有些士大夫,当他们还不懂得高深的道理时,只会沉醉于酒肉,拜倒于财富、权势之下,以财富、子女为重,自以为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快乐。等他遵循规律以求人生之路,才明白花落之后才能收获果实的道理,从从容容地自我享受,全然不管宇宙有多大,以及人生有多大变化,更何况比起那些居于底层的平民百姓呢!所以他们的这种快乐,足以不在乎贫穷饥饿而没有怨恨,即使是王侯公卿的快乐也不能超过它,所以没有德行的人是不能享受的。我正想尽力清除身上的污垢,努力向圣贤学习,自觉有所不足,而想有与颜回差不多的福气,似乎是不可能得到的啊!孔子周游列国,位高时当了鲁司寇,位低时则做乘田、委吏,只要他接触的官职,没有不可以当的。他所做的都是“达者”的事情,不是一般的学者所能企望的。
我既然因罪被贬来到筠州,虽然懂得人身不自由之痛苦,但是监筠州盐酒税之职辞不掉。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世人或许同情我,可怜我,让我回归乡间,去管理先辈的旧房舍产业,即使家徒四壁,我也安心居住下去。有了这样的经历后,再来追寻颜回箪食瓢饮之乐,怀念东轩的生活,优哉游哉地度日,从而忘掉了人生衰老,然而这不是我现在所能奢望的。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人苏辙作记。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①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①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
【补充注释】①红颜:指年青的时候。②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③卧松云:隐居。④中圣:曹魏时徐邈嗜好饮酒,他将清酒称为圣人,浊酒称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的意思。⑤清芬:意为高风亮节。
(1)从整首诗的构思角度入手,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感情的?(3分)
【参考答案】(1)(首联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之情;(1分)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酒月中,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揭示出“可爱”之处;(1分)尾联归结到对孟浩然的“敬爱”,把他的高雅比为巍峨峻拔的山峰,令人仰止。(1分)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言之有理亦可)
(2)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主要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一种做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2)对比、用典。(或指出一种即可)(1分)如“对比”中的“红颜”对“白首”,概括了孟浩然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孟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1分)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1分)  
或:对比、用典。(或指出一种即可)(1分)如诗中的“高山”一句用了《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让人产生联想,(1分)突出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孟浩然的高大形象。(1分)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言之有理亦可)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葛朗台患了疯瘫症,便坐在转椅里亲自指挥女儿把一袋袋的钱秘密堆好,当女儿将储金室的房门钥匙交还他时,他把它藏在背心口袋里,不时用手抚摸着,他瘫在转椅上,就叫女儿整天推着他在密室与卧房之间转来转去,生怕有人来偷。(《欧也妮•葛朗台》)
B、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提出要与玛丝洛娃一起流放来赎罪,受到她的怒斥和谴责后,他展开了“沉重而痛苦”的内心斗争,这是他思想转变的关键。从此,他才真正地开始反省,进而否定了自己十年的堕落生活,认识到了自己的罪恶,走上了精神复活的道路。(《复活》)
C、青年诗人甘果瓦不经意闯入乞丐王国,按照“奇迹法庭”规定,除非乞丐王国中有人认他为丈夫,否则将被处死。。正当甘果瓦即将被乞丐们处以绞刑的时候,爱斯梅拉达为了解救他,答应与他结为夫妻,并歃血为盟,婚期四年。(《巴黎圣母院》)
D、黛玉听说了宝玉和宝钗已成婚的消息后,急为攻心,吐出血来。她还把以前的诗稿和题诗的旧帕全烧了,万念俱灰,只求速死。(《红楼梦》)
E、马谡立下了军令状,自告奋勇率两万五千精兵前去镇守街亭。到街亭后,他违背诸葛亮叮嘱,拒绝副将王平劝阻,生搬兵法,屯兵山上。司马懿到后命令大军围山,断绝汲道,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自乱,于是街亭失守。(《三国演义》)
【参考答案】选A E。(B. “一起流放”错,聂赫留多夫是提出要和玛丝洛娃结婚的建议C.非“歃血为盟”而是“摔罐为证” D. “听说了宝玉和宝钗已成婚的消息后”有误,是“听说他们即将成婚”)
( 答对1项给3分,答对2项给5分)
8、填空题(5分)
(1)在《子夜》中,冯云卿为了挽回败局而施用“美人计”,把唯一的女儿冯眉卿送给了          (人名),只为了打探消息。但他的女儿早把此事抛于脑后,为了应付她父亲的追问,信口胡诌,最后冯云卿落得个人财两空。(《子夜》)
(2)          (地名)之战时,曹操对前来奔自己的许攸          (动作举止),这一细节充分表现了曹操的爱才之心,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国演义》)
(3)觉新是高老太爷的(辈分及排行),其特殊的地位和软弱的性格决定了他虽然是明知封建礼教的严重危害,但事事不敢自作主张,反而有意无意中作了维护封建礼教的一些蠢事。觉新为了不失家的“体面”,心有不满也无力反抗,常常违心应允难忍之事,被觉民痛斥为“         主义”。(《家》)
【参考答案】(1)赵伯韬  (2)官渡   赤脚相见(此处意思对即可) 
(3)长房长孙 /长孙  作揖/无(不)抵抗        (每处1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佛(Bì)肸(xī)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佛肸:音bìxī 人名。春秋末年晋大夫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为中牟(móu)的县宰。●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 
【补充注释】●“由”,子路字,即子路自称。●“诸”,之于。“之”指孔子下面说的话。●“不入”,不进入,不加入。●“畔”,通“叛”。 ●“磷”,音lín,薄;损伤。●“涅”,音niè,矿物名,古人用来作为黑色染料。●“淄”,音zī,通“缁”,黑色。●“匏瓜”,葫芦的变种,俗称“瓢葫芦”。古时有甜、苦两种,苦的不能吃,但晾干后,可以用作浮水工具,或剖开制成瓢。“匏”,音páo。●“焉”,哪,怎么。●“系”,挂,结,扣,拴缚。(本节见《论语•阳货》17•7)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路阻止孔子前往,是因为他鄙视佛肸的为人。
B、孔子是把自己放在和子路平等的位置上来共同探讨讨问题的。
C、孔子认为佛肸“坚而白”,值得信任。
D、孔子认为自己不应该像“匏瓜”,中看不中用。
【参考答案】(1)C(3分)
(2)孟子曾说过:“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结合上述《论语》选段,谈谈孔孟思想的共同点。(3分)
【参考答案】积极参加社会变革,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1分)强烈的自信心,(1分)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气概。(1分)
【参考译文】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宜居,重在环境保护,它虽然也是环境美学肯定的,却又是环境保护学、环境生态学所共同的,并不是环境美学的特殊性所在。利居,重在环境开发,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明显地在利用环境,而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人与环境命运相共,真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情感性,宜居,重在生态,利居,重在功利,只有乐居,才重在情感,而众所周知,情感是人之为人的最为深刻的心理因素,是人之为人之根本。文化性,说明乐居是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的,它建立在人类创造的全部文明的基础上,而且它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在某种意义上,乐居这一概念是与幸福概念相通的,而且它就是幸福的代名词。环境美学将乐居作为环境美的最高功能,实际上它成为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
人性化,或者说以人为本,在环境建设上如何落实?笔者认为,就要落实在乐居这一层面上。宜居、利居,均也是以人为本的,但不是最高层面,因为在宜居和利居的层面上,人性没有充分地肯定,只有到达乐居层面,人性才获得充分地肯定。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才得以满足。
从以人为本的维度来看环境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最能满足人性的,而且也是最能令人乐居的。
山水园林城市,首先是是自然较一般城市多,它有山,有水,能充分满足人对自然的需要,人本来自自然,然当人们为了功利的需要,涌进城市以后,这城市为了满足人对功利的贪欲,不得不削山填水,城市是原有的青山没有了,碧水没有了,有的只是成片的钢筋水泥森林。生活这样的森林里,人的内心是极度恐慌的。山水园林城市,将已经被人们赶出的自然请了回来,这就满足了人的亲和自然的本性。山水园林城市虽然自然山水多,但是它并不缺少现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山水园林城市中的山水不是原生态的山水,而是按照艺术原则,加工过建设过的山水。由于山水园林城市全面满足人对自然、对文明的需求,因此,它是人类最为理想的生活场所,是乐居的首选之地。(选自《学术月刊》2010年第7期,删减)
10、下面有关“宜居、利居、乐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宜居重在环境保护,利居重在环境开发,乐居强调人与环境是和谐的。
B、宜居、利居、乐居都是以人为本的,三者同处在一个平面上。
C、宜居关乎人的生存,利居关乎人的发展,乐居关乎人的生活质量。
D、宜居重在生态,利居重在功利,乐居重在情感。
【参考答案】选B。(宜居、利居不是最高层面,因为人性没有被充分肯定,只有到了乐居层面,人性才获得充分肯定。)(3分)
1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把环境作为资源来看,就会去利用环境,于是造成环境与人的关系不和谐。
B、人与环境的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其中情感性是第一位的。
C、令人乐居的环境是山水园林城市,因为它满足了人亲和自然的本性。
D、山水园林城市中的山水是按照艺术原则加工过、建设过的山水,是乐居的首选之地。
【参考答案】选B。(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三者是并列的。)(3分)
12、请结合文本,简述乐居是人类对环境的最高要求。(3分)
【参考答案】示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是和谐的,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 只有到了乐居层面,人性才获得充分肯定,环境美学将乐居作为环境美的最高功能。(2分)所以乐居是人类对环境的最高追求。(1分)

 (二)文学类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人面鸟
高军
怎么就越来越多呢?他常衔一柄竹杆的黄铜烟袋锅,在夕阳滑下山去的意境里,吧哒几口,嘟囔几句。烟末燃尽,在鞋底下使劲地磕几下,复装上旱烟末,又点上。在脸前的悠悠青烟里,向山下猛盯。
    山下,干农活的人正陆续收工回家,悠悠的。
    偶尔有羊群过去,牧羊人来到他身边,见他迷迷怔怔的,站定,问,张老三,什么越来越多?
    过半天,见他似未听见,拔腿走去,也自语道,这人看山看傻了。
    从年轻时就过上了看山的日子,不知不觉中,40多年过去了,竟因此也未找上个女人过生活。以前,山林茂密,野兽出没,飞鸟不时地掠过蓝蓝的天空。眼下,除了山下的人多了以外,树、兽、鸟越来越少了,稀了。
    在山下,一遇见人,他就问,人怎么就越来越多了呢?
    看好你的山就行啦,别瞎操心了。人多了好啊,人眼旺盛啊。人说。
    好……好?他睁着大眼,直直的,愣愣的,癔症着。
    不好你别做人啊,不就少一个啦。人话里的刺亮起来,利起来。
    他问,不做人做什么?
    做狗做猪,做牛做马。人用手向周围一划拉。爱鸟做啥就做啥呗。
    他瑟缩着躲向一边。不,不好。
    人皆轰堂大笑起来。
    是的,人是太多了,是不能再做人了。他紧紧地皱着眉头,心里认可。好似根本未看见人的反应。
    头一点一点,上半身向前一倾一倾,腚撅得老长,上山去了。
    沉默了几天,抽出了一大堆烟灰后,他觉得还是做一只鸟好。
    谁知这么一想,他真的化作了一只鸟,飞上了天空。他很奇怪,怎么说飞就飞起来了。扭头一看,两个胳膊变成了两只翅膀,上面长出了长长的羽毛;两条腿也变成了鸟腿,细多了;且长出了尾羽。
    他一边飞翔,一边想,这样也太好了,太好了,地上这么多人,如果人像我一样化作鸟,人不就少了。这样,鸟不就多了。
    他感到年轻了许多,心里又朦朦胧胧的有了想找老伴的欲念。发现鸟类,他就飞去合群。但他一降临,鸟们就呼的一声,飞走了。他的高兴化作了苦恼。
    这日,微风和煦,艳阳高照,他正在树林上空飞翔,猛听嘭的一声枪响,一缕青烟在不远处升起,“呱──”一声凄利重重的摔在地上,美丽的鸟儿在地上抽搐,血正往地上渗,一片殷红。
    他快速地向下飞去,想赶快帮帮这只受伤的鸟儿。
    你、你……受伤的鸟惊恐地张大眼睛,里面满是恐惧。
    别怕,我们是同类,我只想救你。他说。我是来救你的啊。
    你怎么长了一张人脸?你是人装的。求求你快走开,别再伤害我啦。我不指望你救我。正是你们人类刚刚用枪打伤了我。
    他脑子里一片空白,我怎么还是人啊,我不能要这张脸了。
    你快走啊。受伤的鸟儿浑身哆嗦着,歇斯底里地吼了一声。
    他只好飞了起来。
    他发现,下面几个扛猎枪的人正在快速地向四处搜寻。一个人突然发现了他,你们快看,天上飞的是什么?一齐抬头,啊,鸟,稀奇,人面的,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玩意儿。
    几管猎枪同时举了起来。
    他看到,几只黑洞洞的枪口跟着他慢慢移动……
(2009年第3期《山东文学》)
13、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张老三看山看了四十多年,他喜爱茂密的山林和山上的鸟兽,面对人越来越多了的现实,他感到困惑不解。
B、本文用了对比的写法,张老三对人越来越多的操心体现了他与其他村民的不同,他思想觉悟高,其他村民却麻木迟钝。
C、张老三变成了鸟,却不能被鸟所接纳,是因为他长了一张人脸,鸟儿害怕再一次受到人类的伤害。
D、文章结尾意味深长,“黑洞洞的枪口”象征着人类还在通过不断地残杀异类而获得自己的生存,使自我不断膨胀。
E、这篇小说亦真亦幻,虚实结合,表现了对社会人满为患、生态失衡的忧虑。
【参考答案】选BD。(B项:“他思想觉悟高”有误,张老三对人越来越多的焦虑是出自一种本能的、淳朴的意识。//D项:“象征”的说法不当,只是一种暗喻。)
( 答对1项给3分,答对2项给5分)
14、“人怎么就越来越多了呢”?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从结构上看,这句话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它具有推动情节发展,引发下文的作用。(2分)从内容上看,它点明和强化了文章的中心,引发人们对人越来越多问题的思考。(2分)
15、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我怎么还是人啊,我不能要这张脸了”这句话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我”因为自己是人却对受伤的鸟拒绝救助而发出的感慨。(2分)从鸟类对人类的敌视中,“我”反思人类的所作所为,为人类破坏环境、残杀异类而感到羞愧,甚至厌恶自己是“人”。(3分)因此“我”不愿也不能再做人了。(1分) (意思对即可)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非常张五常
李功耀
张五常经历独特,机遇奇佳,屡逢名师,曾师从阿尔奇安、赫希莱,并与科斯、弗里德曼、阿诺德、哈伯格等经济学巨匠亦师亦友。1966年,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张五常,博士论文刚完成一半,就获得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的通知,学校给了他一个博士后奖金。1967年秋天,张五常到芝加哥大学任职,并在开学后几天就到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拜访了经济学家科斯。过去张五常与科斯素未谋面。
  他一到科斯的办公室就战战兢兢地自我介绍说:“我是史蒂芬•阿尔钦的学生,曾经花过三年的时间读你的《社会成本问题》。”张五常才打量科斯,只见科斯头发斑白,戴着眼睛,正在桌子前阅读。科斯听了张五常那样说,好奇地抬起头来,问:“我那篇文章是说什么呀?”张五常一时无言以对,不知从何说起,过了一阵子,勉强地答了一句:“你那篇文章是说合约的局限条件。”科斯立即站起来,高兴地说:“终于有人明白我了!”
  从此,张五常和科斯成了好朋友。正如张五常所说的,尽管他与科斯没有师生之名,但倒有师生之实。1969年张五常到华盛顿大学任职时,经常会接到一些不相熟的经济学者的长途电话和来信,说科斯要他们来问张五常,关于科斯的某篇文章是怎么解释的。20世纪80年代张五常到了香港,一位教授路过香港,告诉张五常一个故事。科斯到他们大学演讲,听众济济一堂。在演讲中,科斯直截了当地说,引用他的思想的人都引用得不对。到了个人提问时,一位听众问道:“当今之世,有没有一个引用你的思想的人是引用对了的?”科斯回答说:“只有张五常。”
被美国经济学大师如此看重的张五常在香港受挫,被评为“最差的教授”,对这个结果,他倒不以为意。每次上课,只要铃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上一个『人教版中考第一轮复习——分册单元复习』  下一个『中考语文文言文汇编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