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竞赛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竞赛试卷
试题
名称
八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竞赛(八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八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竞赛一、基础知识(39分)1、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且订正。(4分)苛捐杂税千锤百炼无言以对情不自惊莫名奇妙无精打采风靡一时自知之明心驰神往鳞次节比因地制宜自出心裁肆无忌惮毛骨悚然如火如茶谈笑风生2、下面语段中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在原文中画上横线,标上序号,并加以修改。(6分
试题预览
八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竞赛
一、基础知识(39分)

1、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且订正。(4分)

苛捐杂税     千锤百炼     无言以对     情不自惊 
莫名奇妙     无精打采     风靡一时     自知之明   
心驰神往     鳞次节比     因地制宜     自出心裁  
肆无忌惮     毛骨悚然     如火如茶     谈笑风生

2、下面语段中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在原文中画上横线,标上序号,并加以修改。(6分)

    随着我国与其他各国的频繁交往,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
来越大。我们的学校要争取各种机会培养在职人员,尤其是中青年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这是教育局发言人就人才问题发表的电视讲话的部分内容。这番讲话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些想大展身手的人听了之后产生了既自信又激动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要求写出诗句:(10)

(1)诗人白居易站在长江堤岸,远眺蔚蓝的江水在日出时显得更加的壮丽,此时的诗人奏出了千古绝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亚子曾经称赞毛泽东同志词风“虽苏辛不能抗也”,这说明毛泽东同志的词风豪放,敢于运用夸张手法,请你试从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中举一例说明。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过零丁洋》中把国家命运与自身实际巧妙联系一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龚自珍对理想和信念执著追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作者面对离别乐观的情感,而在送别诗中还有很多是借景抒情,表达友人之间的情感,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下文仿写句子。(4分)

风从水上走过,留下粼粼波纹;骆驼人沙漠上走过,留下深深的脚印;哨鸽从天空飞过,留下串串欢韵;岁月从树林穿过,留下圈圈年轮。啊,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将给社会留下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列名著的选段,回答问题。
(1)动作: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那大虫望XX势猛一扑。那XX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那大虫不曾再掀再剪: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那大虫退不彀五七,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下。
心头火起便不抖,赤黄须早竖起来,将手中朴刀挺起,来搠那两个小虎。这小大虫被搠得慌,也张牙舞爪,钻向前来;被XX手起,先搠死了一个,那一个望洞里便钻了入去。XX赶到洞里,也搠死了。
语言:你那皇帝,正不知我这里众好汉,来招安老爷们,倒要做大!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

从三处选文对人物的刻画,请你说出这个人物是___________,你喜欢不喜欢,请说明理由:(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人物性格特点鲜明,在另一名著中也有一个有着异曲同工的人物,他是_______,请说出有关这个人物的一个故事: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某班举行以“初中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的利与弊”为话题的辩论活动,下面是甲方同学的一段辩词。(3分)

初中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有弊无利。一方面,初中生能参与的社区公益活动,无非是扫扫地,擦擦窗。做这样的小事,对初中生的成长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学好文化知识是初中生的主要任务,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
如果你是乙方主辩,你将怎样针对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进行反驳,表达你方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先摆出你方观点,再进行反驳。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3分)

(1)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文化部日前要求各地文化部门查处《臭作》等四款存在非法内容的电脑游戏。
    记者了解到,文化部门在市场上发现的这几款违法游戏产品,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内容,违反了我国的法律规定,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文化部办公厅日前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文化部门立即会同公安、工商、电信等部门,组织执法人员对传播这些违法游戏的网站、场所进行检查。一经发现上述电脑游戏,立即查禁、收缴,并根据线索,追根溯源,严查彻究,依法予以处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4分)

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不必说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热闹,就单单围墙就有很多的话题:原来我们看到的有许多是高大的围墙,细心的你会发现围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形式各异,优美大方的铁栅栏,从铁栅栏中,可以欣赏到里面芳草萋萋,林木阴翳,与外部的绿化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

就以上话题,请你谈一谈,围墙变成栅栏,你有什么看法?如果是你是城市的一份子,将对规划部门有什么好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61分)

(一)诗歌赏析(6分)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7)请用词语概括王维笔下景色(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来谈一谈作者诗歌的特色。(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文阅读(16分)

东坡画扇 (宋)何薳

先生职临钱塘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 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状告。 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④某:我。 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 ⑧踰:走出。⑨逋(bū):拖欠。 

9.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6分)

     (1)某家以制扇为业   ____________ (2)适父死    ____________
      (3)至懊悔不胜而去    ____________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   B、非故负之也(故意)
 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   D、即以付之曰(把)

11.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17题(21分)

杜甫草堂记(金陶)

①走近你,应该说是我多年的愿望。因为你,飘落着千年的文墨之魂。可当我来到成都的西郊,真正走近你,我的脚步忽然变得沉重起来。这种沉重倒不是千年历史风云的聚合、弥散,而是一种我无法理喻的来自心里的茫然:这就是杜甫草堂?这就是一代诗圣客居过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满嘴流芳的一些诗句的源头?
②我行走在绿色的竹阴里,盛夏里也感受到那蜂拥而至的凉意。风吹竹响,那阵阵清音,就是当年滋养你澎湃诗意的天籁之响?我不敢想像当年贫困潦倒、寄人篱下的你,却能营造出偌大的竹林。也许这竹林只在你心中有过,在你的诗歌中有过。你那草屋,就该隐在丛林修篁深处,哦,对,还应该有一层漠漠的轻烟笼罩才是。
③我到了什么地方?柴门?我记起你笔下那属于你的柴门,那该是极为简单的茅草覆顶的,还略带一些歪斜的柴门呀,可我眼前分明是极堂而皇之端端正正的黑瓦釉木的建筑。这哪是什么“柴门”,分明是豪华的大宅门呀。穿过柴门,有碧水一泓,石桥一座;有榕树流绿,楠木吐秀。在那浓阴簇拥中,又是一座敞厅式的建筑赫然而立,这是大廨。
④大厅中央是你的一尊铜像,那铜像造型极为夸张,整个身躯弯得像残月。你低首捋须,深思苦吟,仿佛那些华章就这样一首一首地吟出,也就是你这一苦吟,吟出了半个盛唐。
⑤跨过一座小木桥,但见竹子一丛。摇曳的竹阴中,闪现出茅草的屋顶。这时我猛然意识到,我这才真正走近你。这是三间低矮的草屋,屋内幽暗,泥墙的缝隙透出了丝丝微光。中间为堂屋,左边是卧室,一张床榻,早已蒙上了厚厚的尘埃。堂屋中靠门之处,置放着一张简易的木桌,木桌说不清它的颜色,只是桌上端放着笔墨纸砚。
⑥这才是你的草堂。 
⑦我伫立在草屋前,这里竹篱围护,当年你就栖身于此,有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无奈,但也是在这里,你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超然高洁的心性,怎能不让后来者由衷地折服!
⑧依依惜别你的草屋,徜徉在你那无数次走过的花径上,这里早已没有了花香,更没有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情趣,而变成两堵极为气派的赭红色的墙夹起的小道。
⑨我突然明了,我先前所看到的一切,还有那富丽的工部祠,那恢弘的大雅堂,完完全全是后人的“杰作”,是后人对你生前种种际遇的一种心境的“补偿”。然而我又担心,也正是这些“杰作”,这些“补偿”,或多或少掩盖了事实的真相,也就或多或少丢失了它原先的魅力和震撼力。因为有的时候,我们的眼力很难透过历史的变易,还原生活的最初状态。
⑩杜甫先生,后生说错了吗?
( 选自《语文学习》2004年第4期,有删节)  
                       
13.走近杜甫草堂,是作者多年的愿望。而真正走近杜甫草堂时,他的脚步“忽然变得沉重起来”。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到脚步沉重。(4分)

                                                                                      
14.“因为有的时候,我们的眼力很难透过历史的变易,还原生活的最初状态。”文中 “生活的最初状态”指的是什么?(3分)

                                                                               
15.阅读第⑤段中划线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认为此时才真正走近了杜甫?(4分)

                                                                               
16.第⑦段中,杜甫“超然高洁的心性”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4) 

                                                                              
17.联系本文内容,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谈谈你对保护文物古迹的看法,并简述理由。(6分)
链接材料:
(1)为开发旅游资源,有关部门准备为具有600年历史的南京明城墙安装电梯。
(2)被誉为“江浙第一寺”的泰州南山寺大雄宝殿,去年进行了翻修,据负责此项工程的同志介绍,此次翻修保持了大殿原有的结构和外观。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18题(18分)

说竹

    青山不可无绿水,古木不可无藤萝,野花不可无蜂蝶,江南不可无竹。
    若说梅令人洁,兰令人幽,菊令人淡,莲令人清;
    若说松令人傲,柳令人柔,枫令人豪爽,梧桐令人高远;
    那么,竹,便是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
    雪压冬云之际,竹挺拔如常,冻土之下,新笋已待破土而出,只说春花秋月是良辰美景,殊不知新笋玻新泥更可谓赏心悦目。
    一夜春雨,千竿新竹。桃红李白,柳影婆娑,怎抵得住十里竹林勃勃生机,一片青翠无限风光。
    逢夏,老竹新篁,绿阴可人,舒枝密叶,清风翠微;日光月影,浮动其间;可以立石旁,可以依水湄。
    待到秋至,群芳落尽,而竹青碧依然。摇风弄雨,铿然有声。论低矮数寸,高直数丈,或零落数枝,或赫然巨簇,皆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
    再淡雅的花,终究是花。便是有九分素洁,也还有一分的妖媚。
    再灵性的树,也还是树,不然,汉字的“朴”何以用“木”表意?
    并非贬低。草自有草的优势。只是品位再高的草,也无法走出草的局限。
    竹,非花非草非木,实在是造物主的一件绝活儿。可如天然去雕饰的素妆少女婀娜娉婷;可如浩浩然有英雄气的须眉男子枝横云梦,叶拍苍天。
月下听箫,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
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难怪高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同样也吟出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另一番向往。中国画中的写意墨竹,相传就是这位大学士大文豪首创。
    没有什么比写意墨竹更能体现竹的情韵了。在这里,竹已摈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惟留人间风骨。
    将墨竹画绝的“扬州八怪”郑板桥,干脆以竹为友:
    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窗纸,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僮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阴中,清光映于画上,绝可怜爱。
    话虽这么说,这位想为百姓做点好事的士大夫,并不想真隐逸山林。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
画根竹枝插过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这便可知郑板桥的墨竹,何以幅幅为精品,枝枝见精神。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尚的立身立世之道,岂非是受了竹的品性渲染?
    竹,确实和我们民族有着不解的因缘。
    竹简、毛笔,成就了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的功果。
    而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又何曾须臾离开过竹?
    竹箫、竹笛,是竹之灵性的吟唱。
    竹筏、竹帘、竹席、竹床、竹椅、竹筷、竹帚……有着质朴无华的贡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此乃竹。东方的竹。                            
 (选自《灵性散文》有删改)
18.作者认为“月下听萧,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请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回答:①竹达到了怎样的境界?②“听萧”“闻笛”与“竹的境界”有什么联系?(5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谈及郑板桥时说“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试根据上文内容,说说郑板桥的“抱负”是什么?(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说“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分三条列出竹渗透的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对这篇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既写出了竹的神“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又写出了竹的形“婀娜娉婷”,真可谓形神兼备。
B.本文写竹以时间为序,从冬到秋,依次写出竹在不同季节里的风姿与神韵,给人可亲可敬、身临目睹之感。
C.这篇散文以竹为线索,由竹写到画竹的人,写到竹画,最后又回到竹,显示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D.作者以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作陪衬,层层铺垫,写活了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的东方之竹。 (218.87.101.31)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竞赛试卷


上一个『彭州市七一竹瓦九年制学校语文试题』  下一个『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