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语文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1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语文
(高三总复习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201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语文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选择题1—8题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对应位置;其余答案请书写在答卷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答案无效。2.第四大题为选考题。答题前,请先在答卷对应位置填涂所选题组信息点;未按要求作答,答案无效。3.
试题预览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1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选择题1—8题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对应位置;其余答案请书写在答卷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答案无效。
2.第四大题为选考题。答题前,请先在答卷对应位置填涂所选题组信息点;未按要求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答卷、答题卡和作文卷分开收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癸丑(guí) 侮辱(wǔ) 晦朔(suò) 箪食壶浆(shí)
B. 团箕(jī) 咒语(zòu) 梼杌(dǎo) 难辞其咎(jiù)
C. 媛女(yuàn) 蕈菌(jùn) 伶俜(pīng) 管窥蠡测(lí)
D. 瞥见(piē) 乍看(zhà) 斑驳(bō) 涸辙之鲋(fǔ)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010年9月25日,地铁二号线分拆为新的二、八号线,这个振聋发聩的喜讯,解决了周边不少居民出行难的燃眉之急;更让人惊心动魄的是,新列车设有残疾人坐椅专用停放位,还可用普通话、粤语、英语等自动报站,这些无所不用其极的设计,大大方便了市民。
A.振聋发聩 B.燃眉之急 C.惊心动魄 D.无所不用其极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使书目具有高度的科学水平和使用价值,能够全面系统地揭示与报导图书文献,必须将书目编制方面一系列共同性的问题,集中进行研究。
B.当涉案的前中国足协主席谢亚龙、“金哨”陆俊等人被公安机关足球打假反赌专案组依法逮捕之后,中国足球能否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球迷们都把目光都集中到了新上任的足协主席韦迪身上。
C.《莎士比亚全集》通过故事的形式,给诸多不大习惯阅读戏剧作品的读者,特别是年青读者一个轻松地阅读莎翁作品的机会,从而走进莎翁的世界。我们坚信,读这本书的读者,即是愿意开启另一扇窗户。
D.嫦娥二号测控系统由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负责总体设计,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和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等单位承担实施任务,并与欧空局积极开展国际测控联网合作。
4.语意连贯且最能说明世博会中国馆特点的一项是
① 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
② 两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③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
④ 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⑤ 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构成,它的造型亮点是充满中国元素并满足功能需求。
A.③①②④⑤ B.⑤③①④② C.③①⑤②④ D.⑤②④③①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初,南阳樊英,少有学行,名著海内,隐于壶山之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赐策书征之,不赴。是岁,帝复以策书、玄纁,备礼征英,英固辞疾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疾不肯起;强舆入殿,犹不能屈。帝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其后帝乃为英设坛,令公车令导,尚书奉引,赐几、杖,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令在所送谷,以岁时致牛酒。英辞位不受,有诏譬旨,勿听。
英初被诏命,众皆以为必不降志。南郡王逸素与英善,因与其书,多引古譬谕,劝使就聘。英顺逸议而至。及后应对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河南张楷与英俱征,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民也。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臣光曰:古之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隐非君子之所欲也。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故深藏以避之。王者举逸民,扬仄陋,固为其有益于国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是故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被褐怀玉,深藏不市,则王者当尽礼以致之,屈体以下之,虚心以访之,克己以从之,然后能利泽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
荀子曰:“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木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木,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或者人主耻不能致乃至诱之以高位胁之以严刑使彼诚君子邪则位非所贪刑非所畏终不可得而致也可致者皆贪位畏刑之人也乌足贵哉!
(选自《资治通鉴•卷五十一》,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英固辞疾笃 固:坚决
B.强舆入殿,犹不能屈 舆:本义为“车”,这里指用轿子抬
C.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 处:处理
D.务其实不务其名也 务:追求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②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
B.①怒万乘之主 ②若蝉之归明火也
C.①英顺逸议而至 ②而子始以不訾之身
D.①以岁时致牛酒 ②故深藏以避之
7.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皇帝诚心征召樊英的一组是 (3分)
①乃为英设坛 ②多引古譬谕,劝使就聘
③赐告归,令在所送谷,以岁时致牛酒 ④复以策书、玄纁,备礼征英
⑤举贤良、方正、有道 ⑥赐几、杖,待以师傅之礼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皇帝一再征召樊英,任命他在朝廷担任官职,但樊英多次以重病为由推辞。
B.素与樊英要好的王逸写信劝他应征,还引用了很多古人的事例开导他,樊英听从了王逸建议赴京应召。
C.樊英在应对皇上提问时,没有什么不同凡响的谋略。与他同时被征召的张楷毫不留情地指责他进退失据。
D.司马光指责樊英名不副实,认为张楷道德不足以尊主,智能不足以庇民,并且脾气特别大。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或者人主耻不能致乃至诱之以高位胁之以严刑使彼诚君子邪则位非所贪刑非所畏终不可得而致也可致者皆贪位畏刑之人也乌足贵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 少有学行,名著海内,隐于壶山之阳。
② 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自 励(其二)①
梁启超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②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注】①本诗作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光绪27年(1901年),时梁启超已亡命他国三载,方自印度入澳洲返回日本。②牖(yǒu):通“诱”,引导。
(1)这首诗从哪些方面体现梁启超的“狂者”精神?(4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其抒情方式与前三联有何不同?(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潜《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反智主义主宰社会固然不好,但一个没有反智主义的社会,也同样成问题。有人说中国历代的专制皇权,实际上非常“主智”,并不“反智”。查诸历史,中国的一个个王朝,都是靠读书人来支持。这种权力和知识的伙伴关系,通过科举给制度化了。被统治者则缺乏基本的文化资源。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反智主义”变成一个中性词,并强调其正面意义的原因。因为被士大夫主宰了至少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太强调读书人的权力,一般老百姓没有表述自己的利益和意见的渠道。到了近代也是如此。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一个例子。鲁迅对中国农民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他年纪轻轻就进了洋学堂读书,甲午战争后不久留日,正好赶上战后日本狂热的战争宣传的余波。甲午一战,突然使日本人觉得经过了西化的日本比作为亚洲传统文化中心的中国要优越。于是媒体上把中国人描述成麻木、愚昧的群体。比如当时表现甲午战争的木版画,不久前在麻省理工学院网站上作为研究素材在有批判性说明的条件下展示出来,该校的中国学生还抗议。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正是读《阿Q正传》长大的一代。阿Q的形象,和这些版画中一些中国人的形象并无太大区别。这种对农民的蔑视,被完全没有做农民的经验的知识分子如此强烈地表达出来,成为现代中国意识的一部分。农民的“精神麻木”和“愚昧无知”,也成了中国种种问题的根源。我们长期以来对农民的歧视,与这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意识当然也有深刻的联系。
阿Q这种由知识分子创造的小民百姓的形象之所以不受挑战地主宰了中国人的现代意识这么久,一大原因就是老百姓没有任何文化资源和权力对之反击。而一个有反智主义传统的社会就完全不同了。美国便是一例。美国的建国之父,多是社会精英。但是他们继承的传统,则源于古典的希腊罗马,反智的成分很强。比如,雅典人对知识分子就强烈地不信任,认为老百姓集体的智慧高于精英的个人智慧。美国建国时代的自耕农,也可以被像鲁迅那样的人描述为不开化的蠢货。但正是杰佛逊这种古典修养最好的人,出来强调自耕农的道德优越,反对工商精英的操纵。同时,当时的宗教传统,也给小民百姓的文化自立提供了条件。大家会去教堂寻求灵魂拯救,并不要听你知识分子唠叨。每个灵魂在上帝面前平等。这样的信条强化了小民小百姓的尊严。
这些传统,我们是没有的。老百姓只能指望知识分子为他们说话;知识分子也乘机把自己打扮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知、圣人。其实,世上并无超级人类,大家是同样的俗人。很多知识分子声称为老百姓讲话,多少是为自己捞政治资本,夹带了不少私货也未可知。互联网的出现,则开始打破这样的格局。老百姓终于可以直接为自身的利益说话了。比如主流经济学家,过去一直还觉得自己代表着全民的利益。现在老百姓则出来说:你们不过是出卖了我们,替利益集团说话而已!知识分子表达自己的理念而不受下层社会挑战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选自薛涌《网络文化将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动力》)
12—13题为选择题,请将答案写在答卷对应的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答案无效。(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中国专制皇权是主智的,科举制度使读书人获得了政治权力。
B.封建专制时代是主智时代,互联网时代是反智时代。
C.文中提及的木版画、《阿Q正传》在表现当时中国农民形象时,其作者都浸染了盲目的优越意识。
D.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学生抗议该院网站上展示表现甲午战争的木版画,表明这些学生是反智的。
E. 反智主义可以强化平民百姓的尊严,使之摆脱被操纵的命运。
13.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反智主义”的一项是 (3分)
A.强调“反智主义”的正面意义。
B.鲁迅创作《阿Q正传》。
C.杰佛逊强调自耕农的道德优越。
D.老百姓指斥某些经济学家替利益集团说话。
14.把“反智主义”作为贬义词或是作为中性词使用,在本质上如何区分?(4分)
15.互联网将使平民百姓与知识精英的关系发生怎样的改变?(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15分,共15分。
考生任选一组试题作答;答题前请务必在答卷对应位置填涂所选题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秋
丰子恺
我的年岁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两年了。不解达观的我,从这两个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与影响。虽然明明觉得自己的体格与精力比二十九岁时全然没有什么差异,但“三十”这一个观念笼在头上,犹之张了一顶阳伞,使我的全身蒙了一个暗淡色的阴影,又仿佛在日历上撕过了立秋的一页以后,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减却,寒暑表上的热度依然没有降低,然而只当得余威与残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驱,大地的节候已从今移交于秋了。
实际,我两年来的心情与秋最容易调和而融合。这情形与从前不同。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欢喜杨柳与燕子。尤其欢喜初染鹅黄的嫩柳。我曾经名自己的寓居为“小杨柳屋”,曾经画了许多杨柳燕子的画,又曾经摘取秀长的柳叶,在厚纸上裱成各种风调的眉,想象这等眉的所有者的颜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与口。那时候我每逢早春时节,正月二月之交,看见杨柳枝的线条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这狂喜又立刻变成焦虑,似常常在说:“春来了!不要放过!赶快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我读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经真心地感动。以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虚度。前车可鉴!到我手里决不放它空过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那一天我总想有一种足以充分酬偿这佳节的举行。我准拟作诗,作画,或痛饮,漫游。虽然大多不被实行;或实行而全无效果,反而中了酒,闹了事,换得了不快的回忆;但我总不灰心,总觉得春的可恋。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别的三季在我都当作春的预备,或待春的休息时间,全然不曾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与意义。而对于秋,尤无感觉:因为夏连续在春的后面,在我可当作春的过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当作春的准备;独有与春全无关联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没有它的位置。
自从我的年龄告了立秋以后,两年来的心境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然而情形与前不同:并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与焦灼。我只觉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调和。非但没有那种狂喜与焦灼,直常常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而对于春,又并非像昔日对于秋的无感觉。我现在对于春非常厌恶,每当万象回春的时候,看到群花的斗艳,蜂蝶的扰攘,以及草木昆虫等到处争先恐后地滋生繁殖的状态。
实际,迎送了三十几次的春来春去的人,对于花事早已看得厌倦,感觉已经麻木,热情已经冷却,决不会再像初见世面的青年少女般为花的幻姿所诱惑而赞之,叹之,怜之,惜之了。况且天地万物,没有一件逃得出荣枯,盛衰,生灭,有无之理。过去的历史昭然地证明着这一点,无须我们再说。古来无数的诗人千遍一律地为伤春惜花费词,这种效颦也觉得可厌。假如要我对于世间的生荣死灭费一点词,我觉得生荣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灭。对于死者的贪婪,愚昧,与怯弱,后者的态度何等谦逊,悟达,而伟大!我对于春与秋的舍取,也是为了这一点。
我们阅历了三十几度寒暑的人,在前几天的炎阳之下也无论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围炉,拥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种空虚的知识,不过晓得将来须有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体感它们的滋味。须得入了秋天,炎阳逞尽了威势而渐渐退却,汗水浸胖了的肌肤渐渐收缩,身穿单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触法郎绒觉得快适的时候,于是围炉、拥衾,浴日等知识方能渐渐融入体验界中而化为体感。我的年龄告了立秋以后,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状态便是这对于“死”的体感。以前我的思虑真疏浅!以为春可以常在人间,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没有想到死。又以为人生的意义只在于生,我的一生最有意义,似乎我是不会死的。直到现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鉴照,死的灵气钟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欢,是天地间反覆过亿万次的老调,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与脱出而已。
我正要搁笔,忽然西窗外黑云弥漫,天际闪出一道电光,发出隐隐的雷声,骤然洒下一阵夹着冰雹的秋雨。啊!原来立秋过得不多天,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练,不免还有这种不调和的现象,可怕哉!
1929年
(选自《丰子恺散文》,有删节)
16.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来写“我”青年时期对“春”的爱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7.“自从我的年龄告了立秋以后,两年来的心境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5分)
18.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6分)
(二)实用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黄梅戏的代表人物——严凤英
严凤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1930年4月13日生于安庆,卒于1968年,祖籍安徽桐城罗家岭。她原名鸿元,又名黛峰。她12岁拜严云高学唱黄梅戏,取艺名为凤英。1960年,严凤英加入中国共产党。文革中,倍受“四人帮”迫害,屡遭批斗。1968年4月8日夜自杀身亡。1978年5月23日,安徽省委为严凤英平反昭雪,8月21日省文化局举行了严凤英骨灰安放仪式。
在她的艺术实践中,严凤英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创造,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她嗓音清脆甜美,唱腔朴实圆润,演唱明快真挚,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并注重从人物感情出发,力求达到声情并茂,使自己的演唱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严凤英在她的表演生涯中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打猪草》中的陶金花、《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女驸马》中的冯素贞、《牛郎织女》中的织女。她的唱腔圆润明快,表演质朴细腻,取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世称严派。
严凤英的艺术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5年以前是第一个阶段。她从小酷爱唱歌,唱戏。由于父亲严司明和母亲离异,她在四五岁时,就回到祖父母居住的罗家岭。田园风光陶冶着她幼小的心灵,与姑、姐们挖野菜放牛的同时,她学唱了流传于当地的不少民歌,艺术的种子在心灵中悄然播下。不久,因为抗战爆发,她的父亲严司明也回到家乡,闲居无聊时,教她唱京剧,这使她与戏剧艺术有了接触。在她十来岁时,同族中曾参加戏班的严云高将黄梅戏带回了罗家岭,他一面开铺谋生,一面收徒授艺,严凤英由此与黄梅戏结下缘分。
1945年至1951年初是第二个阶段。随着舞台实践的不断丰富,严凤英的表演艺术水平迅速提高。她本来就有较好的演唱天赋,又虚心向前辈艺术家学习,因而在表演艺术上崭露头角。据老艺人回忆,《二龙山》一剧的主角是女寨主佘素贞,严凤英扮丫环表演竟使剧名更换为《丫环挂帅》。然而,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黑暗社会,艺术上崭露头角的严凤英非但没有得到扶助,反而遭到摧残,她被迫一次次地离开她钟爱的舞台,其间,她又学唱过京剧。她流落各地,无家可归,直到新中国成立。1951年初,她终于重返黄梅戏舞台,这一时期,是她生活上备受磨难、艺术上得以丰富提高的重要时期,也为她后来艺术创造的辉煌作了铺垫。
从1951年初开始,严凤英进入了艺术道路的第三个阶段。回到安庆后,她在“群乐”剧场演出,这时,党派干部和新文艺工作者帮助改戏改人改制,使她“接触新文艺思想”。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还配合土改、反霸、抗美援朝、宣传婚姻法等,演出过《江汉渔歌》、《两朵大红花》、《木兰从军》、《柳金妹翻身》等。从1953年到1965年,她先后主演了《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闹花灯》、《牛郎织女》、《红色宣传员》、《江姐》等近50个大小剧目,她的表演艺术水平也不断腾跃,既形成了独自的风格特色,又代表着当时黄梅戏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并对剧种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严凤英的唱腔,极富艺术魅力,令每个听众都过耳难忘。严凤英先天嗓音好,沙甜的音色尤其适合演唱黄梅戏。但是,她的唱腔之所以能够倾倒听众,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她善于创新。
严凤英的唱腔,首先贯穿着一个“情”字,在深入把握人物性格与测度具体戏剧情境后,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即所谓“洞达事物之情状”,“发古人之喜怒哀乐,忧悲愉快”,也是李渔所指出的“唱曲宜有曲情”,有了“情”才能“变死音为活曲,化歌者为文人”。《天仙配》是她演唱十分成功的一部作品,她曾谈过自己的演唱体会,充分表明了她对七仙女在特定情境中情感的把握,并介绍了自己在演唱中的处理方法。
严凤英的唱腔不仅“动听”,而且“好听”,这是她恰当地运用嗓音对黄梅戏声腔进行处理的结果,使演唱“清和圆转,累累然如贯珠”,“关键词藻时出新奇,使人不能测度,为之限量”。对于这一方面的成就,申非伊的《严凤英唱腔初探》作了细致的分析。她既遵从传统戏曲演唱“字正腔圆”的标准,更追求“啭”、“润”的效果。此外,她还经常运用颤音、擞音、顿音等方法,一方面服务于人物情感的表达,另外一方面又使唱腔更加婉转动听。
(摘自“黄梅飘香网”,有删改)
19.严凤英在艺术上能“自成一家”的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20.请结合文章,理解李渔的“唱曲宜有曲情”这句话的含义。(5分)
21.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文人的经历都是坎坷的:或被流放,或被罢官;或受排挤,或被诬陷……但他们却给后人留下了一篇篇不朽的名著,请联系文本,结合实例,谈一下你对“名人之不幸,艺术之大幸”的理解。(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杯具”,一般指生活中的盛水器具——杯子,但我们发现不仅如此:
(1)刚刚过完今年光棍节的李超心情还不错,他觉得自己十分有希望结束多年的“杯具”恋爱史,因为他发现,身边的“校园红娘”越来越多了!(《中国青年报》2009年11月13日)
(2)医学免疫博士却缺乏受挫免疫能力,敢跳楼却不敢面对现实,确实是杯具。(《南方都市报》2009年12月1日)
“杯具”是“悲剧”在电脑输入过程中的词语变异形式,本身属于别字,是对语言规范形式的偏离。但自2009年10月以来,“杯具”一词在网络、报刊等媒体上广泛流行。请你从积极的角度对“杯具”一词的使用进行评述。(6分)
23. 右图是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的会徽,请根据这幅徽标回答问题。 (6分)
(1)简要说明第16届亚运会会徽的构成要素。(3分)
(2)第16届亚运会会徽的设计向人们传递了怎样的信息? (3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苏轼有诗云:“淡妆浓抹总相宜。”
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和疏淡空灵的寥寥数笔,都可描绘美丽景象,都能显现艺术品质。
人生也是如此,可以“浓”得酣畅淋漓,也能“淡”得月明风轻。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针对以上文字内容,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闻,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真光中学 桂城中学 肇庆一中 珠海二中 阳春一中
201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答案】C.【解析】【A项,癸丑(guǐ) 晦朔(shuò) 箪食壶浆(sì);B项, 咒语(zhòu)梼杌(táo);D项,斑驳(bó)涸辙之鲋(fù)】
2.【答案】B.【解析】【A项,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不合此处语意。B项,燃眉之急,形容事情非常急迫。C项,惊心动魄,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此处无“惊骇紧张”的意思。D项,无所不用其极,多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误用贬义词。】
3.【答案】D.【解析】【A项,成分残缺,“揭示与报导”缺少对应的宾语,可在“文献”后面加上“的状况”。B项,语序不当,“前中国足协主席”应是“中国前足协主席”。 C项,搭配不当,“窗户”后加“的人”或“的读者”】
4.【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先注意语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本题很显然是说明中国馆的造型亮点,因此第一句是⑤,然后按照先国家馆后地区馆的顺序说明,后面应是③①,④是③①两句的总结,②是整个语段的总结。全段是按总——分——总的顺序编排的】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35分。
5.【答案】C【解析】【处:不出仕,隐居】
6.【答案】A【解析】【A.两处的“则”都表假设,那么,就。 B.①结构助词,的;②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①表顺承,不译;②表转折,然而。 D.①介词,按照;②连词,表目的,来,以便。】
7.【答案】B【解析】【②是王逸给樊英写信的内容 ⑤是“公卿”所为。】
8.【答案】D【解析】【司马光没有指责樊英,他也没有评价张楷。他在议论中就樊英一事提出君王用人要“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的观点。】
9.(1)断句(4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粤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
2010年度九年级上学期语文试卷
』  下一个『
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10—2011一1高二语文期末考试卷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