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高中2010~2011学年度三年级第三次大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信阳高中2010~2011学年度三年级第三次大考(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信阳高中2010~2011学年度三年级第三次大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说“韵”金开诚①“韵”最初的含义大约是指声调的和谐。蔡邕《琴赋》中的“繁弦既抑,
试题预览
信阳高中2010~2011学年度三年级第三次大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韵”
                                      金开诚
    ①“韵”最初的含义大约是指声调的和谐。蔡邕《琴赋》中的“繁弦既抑,雅韵乃扬”,陆机《演连珠》中的“赴曲之音.洪细入韵”,用的便是这个意思。    
    ②声调的和谐经过人的“通感”首先向两个方面蔓延生发。一个方面是指人的神情、气派、风度上的和谐得体,这一般被称为神韵、风韵。但神情、气派、风度这几个词,一般说来是中性的,无褒贬之意。而神韵、风韵一般指神情、气派、风度中已经含有了某种和谐之美。另一个方面是在文学艺术中蔓延,这一般被称为气韵。如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将“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    
  ③不过,以上所谓的形容人的和谐用神韵、风韵,形容文学艺术的和谐用“气韵”,只是就一般而言,实际上两者混用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④“韵”的含义既已蔓延到形容人与艺术,就势必还要扩散到各种事情上去。“风流韵事”即其显例,而其事则必须和谐才能称为“韵”。如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就是风流韵事,有“墨皇”《兰亭集序》为证。倘若这帮人喝醉了酒争吵起来,乃至大打出手,那就既不“风流”也非“韵事”了。唐代元稹写传奇小说《会真记》。写的不算“风流韵事”,因为“始乱终弃”这件事并不和谐;等到《会真记》演变成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时,作品所写的就是风流韵事了。因为那事情虽有波折,终趋和谐。和谐之美是“韵”的核心含义,这是不能有太大变化的。
⑤“韵”虽以和谐为核心,但这和谐却还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⑥第一个特征从谢赫所强调的“气韵生动”就可以看出,和谐还须是动态的,具有外在的或内在的生动性。比如说时装店里使用的木制模型,套上时装不能说它不和谐,但却没有气韵;而活的时装模特儿的表演却变静态为动态,具有外在的生动性,那就或多或少有些气韵了。犹如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之类,那是不穿时装也有气韵的,因为它具有内在的生动性。“韵”所指的和谐要结合生动这个特征是势所必然的,因为它首先出于声调,而声调则是流动变化的;蔓延到人,则人的神情、气派、风度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表现得充分;又蔓延到文学艺术,自然更要求生动传神。静态的书法、绘画尚且要求只有形象生动,才谈得上气韵,更何况动态的电影与电视剧等。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倘若毫无气韵,那便是劣作。
⑦第二个特征是“韵”的和谐还要使人玩味不尽,所以又生发了“韵味”这个词。在京剧行家看来,唱得有没有韵味,乃是最为重要的评价标准。照理说,一个演员唱戏,只要音色不怪异,又不荒腔走板,自然已达到和谐有“韵”的标准;但,事实上“韵”之外还要再加上“味”,就是说这种和谐还必须能引发审美中的联想与想象,这样才会有使人玩味不尽的魅力。只有有了“味”,才能使“韵”这个审美标准更加富有中国特色。因为“韵”所指的和谐已经是传统的中庸思想的一种表现了;如果再加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味”,那就又涉及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阴阳统一了。
⑧总之,对“韵”的追求,不但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而且也为传统文化宝库带来了相当客观的创造性成果。有关“韵”的创作经验和思想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它能使中国人的生活与创作多一点风姿韵致,少一点不文明。
  (选自《艺术欣赏之旅》,有删改)
1.下列关于“韵”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韵”原本指声调的和谐,后来通过人的各种感觉行为和艺术活动迸一步蔓延到各种事情,这些符合“韵”的标准的事情都含有和谐之美。
  B.和谐之美虽然是“韵”的核心,但在此之外还要“气韵生动”和有“韵味”,这样才能使“韵”这个审美标准更符合中国特色。
C.“韵”在人的神情、气派上体现为神韵、风韵,一般无褒贬之分;它在文学艺术中表现为气韵。而实际上却常常存在混用的现象。
  D.作者列举《兰亭集序》和《会真记》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韵”一要和谐,二要有能流传后世的作品作为证明。
2.下列关于“气韵生动”和“韵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韵生动”是从外在或内在的生动性上提出的要求,无论在动态还是静态上都要求生动形象,才谈得上“气韵”。
  B.“韵味”指文艺作品要在生动性之外还能使人产生玩味不尽的感觉,是比生动性更高层次的要求。
  C:静态的书法和绘画也可以“气韵生动”,而动态的电影和电视剧若毫无气韵,便是劣作。这说明衡量艺术作品是否有气韵的关键不是表面的动与静,而是生动形象。
  D.有“韵味”能引发审美对象的联想和想象,“韵味”是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的结合。
3.下列分析与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是其他民族文化所不具备的。
  B.“韵”的创作经验和思想经验的借鉴既涉及个人的生活品味,更关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C.“韵”是“有”“实”,不具备中国特色;“味”是“无”“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标准。
D.与“韵”有关的神韵、风韵以及气韵等表述往往并不固定,“韵”的含义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已被广泛接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维岳传
戴名世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①,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
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
                                                                (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注:①主:死者的牌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维岳故贳之             贳:赦免          B.累昼夜不能寝食        累:连续 
 C.北兵渡江,京师溃         溃:被攻陷      D.慎毋以示世也          慎:小心
5.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   )(3分)
①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②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③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             ④避将何之?吾死耳    
⑤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               ⑥闻者莫不为之流涕
A.①⑤⑥        B.①③⑤        C. ②③④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画像经常祭拜;在史可法死后,杨维岳又设牌位写文章哭祭他。
  C.清兵南下后,下令士民剃发。杨维岳既不剃发,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绝食多日而亡。
  D.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3分)
译文:                                                                           
(2)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4分)
译文:                                                                           
(3)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3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8.请赏析颔联所用的手法和表达的寓意。(5分)
  答:                                                                       
                                                                             
    9.颈联的两个动词“拂”和“侵”用得十分生动传神,请简要赏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             。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2)青青子衿,                     。但为君故,               。(曹操《短歌行》)
(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非 鱼
      岛,的确是荒岛。
     偶尔的闯入者看见过碗口粗的蛇吊在树上吐着长长的芯子,还有猛兽。
     民厌恶那个城市的遮遮掩掩和诡谲莫测,心怀鬼胎的人们时刻算计着别人和被算计,他怀着去死的决心登上了荒岛。让蛇吞了,让兽食了,总比让人折磨得不死不活要好。
     民来到岛上,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浅的小溪,歌唱的小鸟,奔跑的野兽,让他欣喜若狂。
三个月过后,民觉得有点儿寂寞了。他和鸟兽尽管相处和谐,可彼此语言不通,他太需要把内心的感受告诉一个能听明白的人。于是,他下岛,说通了一个女人跟他来到荒岛,两个人的日子有了诉说和倾听。
     没持续多久,诉说和倾听变得重复、无聊,而且,两个人过日子怎么可以没有孩子呢?于是,他们生了一个孩子,健壮得像一头小豹子一样的儿子。
     儿子一天天长大,在森林里跑来跑去,赤身裸体,奔跑的速度像风,爬树的敏捷像猴子。民的妻很担心,孩子要变成野人了,可怎么是好?他必须得到教化。
     负责教化孩子的老师被请到岛上,他耐心地教给民的儿子礼仪、知识。民的儿子渐渐失去了奔跑的能力,变得温文尔雅。到了十八岁,民的儿子提出他该结婚了,他要享受爱情。
     第五个出现在岛上的,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她和民的儿子结了婚。她带来了她的父母和弟弟,民和他的妻与两位亲家一起吃饭、聊天儿,谈论他们的儿子和女儿。
     矛盾是偶尔产生的,来自那位教师。他因为那位弟弟骂了他,便恶毒地制造了一起谎言。民和亲家大吵一架,谁也不理会谁,除了那位教师。又没有第二个中立的人来劝诫,他们整日不说话,彼此像仇人。
     民觉得必须树立自己在岛上的威信。岛上的第九个公民来了,是一位公正的律师,他帮助民调解了和亲家的矛盾,并为民制定了岛上的公约。民作为岛主,拥有岛上的最高权力。监督公约执行的两名检察官来了,保证公约执行的三名士兵来了,这都是缺一不可的。
     随着公约的执行,其中的漏洞越来越多,完善漏洞的同时,新的职业诞生了。民的儿子成了从城市向荒岛选拔、输送人员的最佳人选,他的妻则做了他的秘书,帮助登记每天都有哪些新的职业诞生,需要多少人员来补充。
     厨师、保姆、巫师、侦探、心理医生、经纪人、司机、工人、制造商、乞丐、银行家……几乎每隔两小时,就有一个新的职业诞生。民看着他手下的子民越来越多,大家天天早上向他朝拜,温顺地听他训导,实在太高兴、太满足了。
     民的儿子垄断了整个岛域经济,成了岛上的经济巨头,他的钱多得无法计算,不知道怎么去花,只知道如何去挣到更多的钱。他的父亲是岛主,那么他理所当然要拥有岛上的全部资产,他不能容忍还有那么多人从他的手里领工资,他开设了妓院、赌场、美容院、服装店,他必须让那些人把领的钱再乖乖地送回来。
     民每天站在岛的最高处——官邸的楼顶,看着岛上的变化,得意扬扬。这都是他的功劳啊,他是这座小岛的开拓者,是至高无上的王。
     森林已经砍伐得差不多了,要造纸,要造各种各样的房子,到处需要木头,森林没了,民就命令大家种草。驱逐和猎杀,让鸟兽变得非常稀罕,民命令大家紧急建造动物园,把剩余的动物保护起来。
     政变似乎在一夜之间突起,有人说民老了,要他让位,说他的儿子骄奢淫逸,横行霸道,让岛上的经济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
     尽管政变被镇压下去了,可民变得焦虑不安,他不知道那些觊觎他的权力和他儿子金钱的人藏在哪里,他们什么时候会突然再次发起政变,甚至突然枪杀他们,或者绑架他的孙子。
     民的焦虑越来越重,整日忧心忡忡,疑神疑鬼。岛上最权威的医生说,民患了抑郁症,他必须到一个清静的地方休养三个月,否则,他不会活过一年。
     民听取了医生的劝告,他给儿子留了一封全权委托书,要他处理岛上的一切事务。
     民乘坐一叶小舟,在一个清晨离开了岛,他的手下已经为他寻找到了另一座荒岛,他将一个人在那里静静地调养。
     小舟渐行渐远的时候,民回头看了看曾经的荒岛,现在,那是一座多么美丽的现代化城市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这篇小说具有很强的隐喻意味,发人深思。荒岛,既是小说故事的大背景,也暗指人类生活的地球;民既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暗暗指向人类。
  B.民为了使荒岛成为由一个人递增到有无数人的大都市,便下岛说通了一个女人跟他来到荒岛来结婚、生子,于是就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C.小说通过教育需要教师、产生了矛盾需要律师调解,说明厨师、保姆、巫师、侦探等等这些职业的增多,是人类从荒芜走向高度文明的必然。
  D.小说用一幅简化的图景把人类发展的过程——即人类从荒芜走向高度发达的发展    史——展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漫长的时间而简化了广阔的空间。
  E.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把政治、社会、人生、环境等重要元素糅合在一起,表现了一个振聋发聩的古老命题——人类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2).小说第4段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民看着他手下的子民越来越多之后,岛上产生了哪些矛盾?请概括说明。(6分)
  答:                                                                       
                                                                             
                                                                             
 (4)小说以“荒”为题,是从主题思想、构思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考虑的。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
                                     林天宏
    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如果将韬略比做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几只枪几把刀,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内皆武器,来者小心!’胡适的做法,是库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而生畏,不上前。可刘半农没有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头愣脑。所以,陈胡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
的确,读时人回忆刘半农的各类文章,其性格之诙谐幽默、不拘小节跃然纸上。
    刘半农在巴黎留学时,正值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留学生的日子难熬,刘半农便将书房命名为“化子窝”。好友赵元任夫妇曾前往看望,临别时拍全家福留念,刘半农竟指挥众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来做乞讨状。  
    归国后,刘半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他在报上刊出启事,广泛征求方言中各种骂人的话,赵元任和钱玄同见报后联袂登门拜访他,分别操中国各地方言,把刘大骂一顿。骂过后,彼此抚掌大笑。  
    刘半农爱好音乐,他曾与赵元任合作,由刘做词,赵谱曲,创作出上世纪30年代最为流行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日,刘半农前往赵元任家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小聚。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就是刘半农,遂有失态之举。刘半农便当场作了首打油诗,自我解嘲道:“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原来这样一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  
    于是,时人评品这个“矮个子,方头颅,生气勃勃”的江苏人,送其一字“浅”。  
    “浅”有二意,一为“胸无城府,浅如清溪”。出国留学前,昔日上海滩文友在酒家宴送,席间对诗,满是卿卿我我的词藻。他无法忍受,讽刺道“真是一群鸳鸯蝴蝶”。酒宴遂不欢而散。  
    还有一次,时任《世界日报》总编辑的成舍我向刘半农约稿。刘半农问,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成舍我回道,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刘半农便写了一篇《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直斥考试院院长只念佛不做事。戴传贤看到后大为光火,又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将《世界日报》停刊3天。  
    刘半农之“浅”,还在于其所学颇杂。他曾自言:“学问既爱好,爱好既学问。”其专业是实验语音学,但也从事语法研究、汉字改革;作为诗人,他著有《瓦釜集》和《扬鞭集》;作为散文家,著有《半农杂文》;他还客串翻译,出版过《茶花女》、《国外民歌译》及《法国短篇小说集》;也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搜集民谣,编纂《中国俗曲总目稿》;他甚至还是摄影家,参加中国最早的摄影社团“光社”,并写有专著《半农谈影》,被誉为中国现代摄影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刘半农治学半生,最为“出格”的举动,便是采访名妓赛金花。其时,身为北大著名教授,前去采访一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被市井传得沸沸扬扬,但刘却处之泰然。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拂去了蒙在赛金花身上的历史迷雾。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有后人评论:“……五四那一辈,认真者往往认真过分,只认死理;潇洒者又往往难有所成。像刘半农这样的人物,实在教人无比怀念。”  
    1934年6月下旬,为了调查蒙古族牧区民俗,刘半农远赴塞外,夜宿百灵庙一间乡村草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备一行军床,于房中支架独卧,故作僵硬状,开玩笑说:“我这是停柩中堂!”听者大笑,却不料一语成谶。考察途中,刘半农被虱子叮咬,染上回归热,回京后耽误了治疗,于当年7月中旬离世。  
    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以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最为贴切。多年来,赵刘二人一个作词,一个谱曲,珠联璧合,而今,斯人已逝,赵元任伤感地写道:“十载唱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人,教我如何不想他。”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胡适与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对敌斗争中都比较讲究韬略,但两人所采用的韬略却各不相同。
B.刘半农诙谐幽默,不拘小节,因而写出了《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样风行一时的流行歌歌词。
C.文章标题中“教我如何不想他”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也表达了后人及友人对刘半农先生的怀念之情。
D.时人评论刘半农时,送其一“浅”字,一是因为他“胸无城府,浅如清溪”;二是因为他所学颇杂,对所学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
E.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刘半农生前挚友赵元任写得最为贴切,挽联的字里行间饱含了他对刘半农的深切怀念之情。
(2)文章第一段叙述了鲁迅先生对刘半农等人的看法,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6分)
  答:                                                                       
                                                                             
                                                                             
(3)结合文中的主要事例,归纳概括刘半农的形象特点。(6分)
  答:                                                                       
                                                                             
                                                                             
(4)时人认为刘半农为人、治学都“浅”,你同意不同意这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香港《文汇报》近日刊文引述北京专家观点表示,目前中国GDP应该已经超过日本,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今年中国的经济数据,日本只能叹为观止;而中国的质量竞争力则不及日本。
B.自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容颜衰老,“老大嫁作商人妇”,然而,“商人重利轻别离”,她只得待字闺中,坐在空空的画船里,“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于”。   
C.有这么一个地方,在疾风暴雨时给我们庇护,在孤单无助时给我们安慰,这就是家。南飞的燕子总会归巢,漂泊的游子总要叶落归根。“常回家看看”是给亲人最好的礼物。
 D.根据测试,某专业机构发现几乎所有的杀毒软件都具备完全检测已签名恶意软件的能力,毕竟,如果无法拦截恶意软件,再美观的杀毒软件也会不名一文。
1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3分)  
A.中国大地上的2010年8月l5日,是一个悲伤的日子,全国各地的五星红旗为缅怀生命而降,所有的娱乐活动为悼念逝者而停。
B.据介绍,为“小美人鱼”庆祝生日的传统在丹麦已经延续了近一百多年,此次生日庆典的全过程将通过设在馆内的视频装置传播到世界各地。 
C.宝成线石亭江大桥在暴雨引发的特大洪水中受到重创,致使西安开往昆明的Kl65次列车脱线,两节车厢落水,两个桥墩坍塌。 
D.中国人民的团结坚韧让世人惊叹,中华民族迸发出的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令世人瞩目。灾难撼不动人民的意志,摧不垮民族的脊梁。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竹筏掠过一列比城墙还光滑和高耸的峭壁,                        ,几乎把前来接受洗礼的远方游子,都变成了潇洒而又多情的诗人。
①也许是千军万马都无法将它们攻克。我真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新余一中2011届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下一个『高二第一学期小测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