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试题及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综合训练
试题
名称
岳阳楼记试题及答案(八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山岳潜形  则有去国怀乡 至若春和景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微斯人2.(1)至若春和景明(2)宠辱偕忘(3)把酒临风3.(1)薄暮冥冥(2)多会于此 (3)春和景明(4)不以物喜4.是进亦忧,退亦忧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连月不开  薄暮冥冥 至若春和景明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朝晖
试题预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山岳潜形  则有去国怀乡  至若春和景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微斯人
2.(1)至若春和景明 (2)宠辱偕忘(3)把酒临风   3.(1)薄暮冥冥    (2)多会于此 (3)春和景明    (4)不以物喜4.是进亦忧,退亦忧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连月不开  薄暮冥冥 至若春和景明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谪守巴陵郡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而或长烟一空。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是进亦忧,退亦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4.微斯人,吾谁与归?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6.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7.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8.(1)山岳潜形    (2)长烟一空    (3)静影沉璧   9.(1)前人之述备矣。    (2)野芳发而幽香。10.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1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12.商旅不行,樯倾楫摧。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三.简答题
1.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抱负?2.从文章中我们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③段中“感极而悲者”是指哪些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4.与范仲淹一样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历史人物很多。请你从下面提供的人物
中任选两位,并写出其与此相关的名句。 杜甫    顾炎武    周恩来
5.《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______;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_________。 
6.请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     下句: 
7.本文第⑤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 , “退”指的是 ;“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
8.“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
9.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2分)
10.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11.选文第二段结尾说“…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请你用自己的话并结合引用原文中的句子说一说,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2.赏析下面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13.登楼者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这样的情怀分别源自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或思考?(用原文回答)
“感极而悲”源自:___________________ “其喜洋洋”源自:___________________
1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你认为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15.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写“迁客骚人”在不同景观中不同心情的用意。
16.读了本文,你可能会联想到我国古代许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物,请举出一位,并写出他的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
17.本文中表现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和____;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
18.第③段描绘了__景色,表达了___心情。第④段描绘了___景色,表达了___心情。
19.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20.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
21.请在文章第三、四段中任选一段,就其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22.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24.“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⑴形体(形迹)⑵离开 ⑶日光(阳光) ⑷探求  无,没有2.⑴景色    ⑵一起    ⑶持、拿、执3.(1)迫近 (2)在,到 (3)日光 (4)因,因为4.进:在朝廷做官  退:隐居江胡 雄伟景象  放晴  迫近 “日光”或“阳光” 同“俱”,全,皆  日光  古代官员降职或远调(被贬)5.放晴;有时;曾经 ;处、处在 ;在朝廷上做官(居庙堂之高) ;归依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2.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3.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4.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5.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6.我看那(依我看来)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7.太阳和星星隐藏(去)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体)。8.(l)山岳隐没了形体。(2)大片烟雾完全消散。(3)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9.(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10.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南,抬眼望去,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非常悲伤。11.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12.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倾斜,船桨折断。13.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心理)。
三.简答题
1.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
2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回答或用自己的话回答。
3.迁客骚人(或: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因为他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触景生情。
4.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周恩来―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5.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6.示例:醉翁亭清幽秀美 桃花源恬静优美 小石潭凄清幽邃(抓住景物特点,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即可)
7.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8.“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季节是冬季。“水落石出”的意思是水落下去石头就出来了,比喻真相大白。9.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基本意思对即可。
10.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基本意思对即可。
11.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是看到天气好景物好以物喜,看到天气不好,景色悲凉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该句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极写洞庭湖浩大的气势。
13.“感极而悲”源自: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其喜洋洋”源自:宠辱偕忘
14.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我们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15.用来反衬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进而歌颂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高尚人格。
16.示例: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或“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8.阴天,悲伤;晴天,喜悦。
19.示例一: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示例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0.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或为写法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铺垫。
21.第三段内容提示:写迁客骚人在阴雨连绵之时登楼览物而产生的感伤之情。
第三段写法提示: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偶);与下段文字形成对比。(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第四段内容提示:写迁客骚人在春和景明之时登楼览物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第四段写法提示: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偶比喻、借代);与上段文字形成对比。(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22.《岳阳楼记》道出了许多任人志士的心声,即旷达的胸襟、远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答案体现胸怀、抱负、情怀其中一点即可)
2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迁客骚人
24.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1分)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1分)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1分)。 (59.53.52.15)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日常综合训练


上一个『初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个『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期中复习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