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宁夏固原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选择性必修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宁夏固原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命题人:王连仓2010-10-6第Ⅰ卷阅读(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
试题预览
宁夏固原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王连仓
2010-10-6
第Ⅰ卷 阅读(7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三足鼎立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
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
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的一些
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
上世纪1995年10月2l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该“世纪宝鼎”是具有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采用整体铸造,一次浇注成功。鼎身高2.1米,象征2l世纪。姿呈三足鼎立,双耳高耸,满身纹饰。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底座高0.5米,2米见方,上铸56条夔龙纹饰,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的整个造型,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美观庄重。
2006年1月1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在我国已征收了2600年的农业税。同年9月29日,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问世了。这是一位普通农民用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铭记这一千古盛事。
1.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后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B.鼎最早是用粘土烧制,叫陶鼎,大约在4000多年前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C.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
D.鼎作为传国重器,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2.下列各项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种重要礼器”的一项是( )
A.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B.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C.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50华诞。
D.河北省灵寿县农民王三妮铸“告别田赋鼎”,铭记我国免征农业税这一盛事。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B.“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表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造。
C.李泽厚认为,鼎以其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成为我国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工艺品。
D.“世纪宝鼎”是体现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其夔龙纹饰、三足鼎立造型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4—7每小题3分 8题10分)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建安)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 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①,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奸臣)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建安十三年)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
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②。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三国志•吴主传》)
注:①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周公制定的礼法制度,他的儿子、受封于鲁国的伯禽却没有遵守。按照古人的解释,伯禽在服丧期间,徐戎(周代居住在今徐州一代的少数民族)作乱,伯禽就停止服丧而率兵讨伐,平定了徐戎。 ②濡须坞:修建在濡须口的堡坞,夹濡须水而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权哭未及息 息:停止
B.领会稽太守 领:兼任
C.公烧其余船引退 引:拉
D.此宁哭时邪 宁:难道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 而曹公已临其境
B.以为阳羡长 因传权旨,为陈成败
C.待张昭以师傅之礼 表子琮举众以降
D.使丞之郡行文书事 惟瑜、肃执拒之议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孙权励精图治的一组是 ( )
①策薨,以事授权 ②招延俊秀,聘求名士 ③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
④公烧其余船引退 ⑤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 ⑥权与相拒月余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权继位之后,任用贤才,优礼士人,用对待师傅之礼事奉张昭、周瑜、鲁肃、诸葛瑾等人,一时间,孙权手下人才济济。
B.荆州牧刘表死后,其子刘琮投降曹操。此时的东吴内部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联合刘备与曹操决战,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C.孙权到秣陵(建业)后,曹操来犯,孙权与曹操大战于濡须坞,双方均不能获胜。看到孙权阵容齐整,曹操只好撤兵。
D.孙权作为一代英主,面对曹操的入侵,敢于抗击;经过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后又在濡须之战中取得胜利。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2分)
②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4分)
③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4分)
(二)古诗阅读(8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9—10题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注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萧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2分)
10、这首诗写出了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分,每空1分)
11.(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登飞来峰》)
(2)、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阿房宫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2—15题。
山乡的五月
金 光
天刚蒙蒙亮,根西就听见父亲窸窸窣窣地起了床,他翻了一个身又睡着了。这一觉他睡得好香,醒来已经是上午10点了,他洗了把脸,就坐在屋檐下看书。妈从灶房出来时说:“根西,去窑场地叫你大(爸)回来吃饭。”根西放下手中的书,朝窑场地走去。
五月的山乡,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颜色,田里熟透了的小麦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根西走在田埂上,看到了他童年的影子。18岁那年,在父亲的奔忙中,他从这里走出去,上了市技校,毕业后就到市一家化工厂当了一名化验员。根西走着走着,禁不住随手掐了一颗麦穗在手中揉搓起来,然后展开手掌用嘴一吹,留下一把嫩嫩的青麦,嘴一张嚼将起来。
父亲正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的身后,已倒下去大片的麦子,裸露的地面上摆着整齐的麦铺。父亲手上的镰刀飞舞着,弄得周围一片呼呼啦啦的声响。
“大,回家吃饭。”根西喊了一声。
父亲根本没有听见,仍然在飞舞着镰刀割麦子,白色的汗衫已变得昏黄且湿漉漉地贴在了他的脊背上。
“大,回去吃饭哩。”根西又叫了一声,嗓门比刚才高了些。
“啊,喔,饭熟了?”父亲终于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毛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根西上前接下镰刀,父亲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说:“我来拿吧。”
父亲说:“还是让我扛,小心弄脏了衣服。”说完扛起麦捆就走。根西用手拈掉沾在衣服上的一根麦芒,拿着镰刀跟在父亲的后面。
饭桌上,根西对父亲说:“大,我看不如把咱那几亩地让给别人种去。”
“为啥?”父亲有点吃惊。
根西木木地说:“不为啥,种田不划算,一年忙到头,一亩地就说打700斤麦子,6毛钱一斤才420块,抵不上在外干一个月的收入。”
父亲没有说话。
根西又说:“你把地包出去,我到我们厂里给你找个临时活,一月能开500多块,行不?”
父亲这才说:“娃,大是庄稼汉,一辈子跟土坷垃打交道,习惯了,没觉着受罪,我跟你妈在一起挺好,想家了你就回来看看我们。”
根西在家停了一周,父亲不让他沾庄稼的边儿,他是眼看着父亲割了麦再脱粒,然后扬麦、晒场,一点点将麦子弄回家里的。临走时,他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世上的事就这么不如意,两年后,根西所在的那家化工厂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境:化工原料价格猛增,化工产品却销不出去,全厂1000多名职工几个月发不下工资。厂里实在抵挡不住了,便痛下了改革的决心,决定减员增效,第一批减员百分之二十,根西首当其冲。
下岗了,根西好几天不吃不喝躺在床上,他毕竟已跳出农门了哇,现在怎么办?想来想去想不出个好法子来,根西只好爬起来狠狠地抽烟,但烟抽了一支又一支,还是没有好法子,根西就回到了家。父子俩静静地对坐着,良久,父亲终于开口了:“娃,土地是人的根啊,不行咱回来,只要有地就饿不死!”
根西掐灭了手中的烟,无奈地点了点头。
根西上地了,起初,那双稚嫩的手打出了许多血泡,他咬牙挺了过来。一年时间,他重新跟着父亲学会了种麦子,种玉米,种大豆,种各种蔬菜,根西成了种庄稼的好把式。
第二年,根西和父亲商量,说要种地就要种出名堂来,小打小闹不行。父亲赞许地点了点头。根西就承包了村里的60亩红土坡地,他雇了两个帮手在上面栽上烟苗,一天到晚忙碌起来。秋后,除了交清承包费、付清雇工的工资外,净挣两万元。根西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田大户,当上了县里的劳动模范。
又是五月,山乡的小麦一片金黄,根西家的窑场地里,一条大汉正挥舞着镰刀在割麦,身后的空地上,码放着一排排整齐的麦铺。上午10点多,根西父亲来到地头,喊:“娃,回去吃饭。”
根西仍然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根本没听见父亲在叫他。父亲提高嗓门又喊了一声。
“啊,喔,饭熟了?”根西这才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手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父亲上前接下镰刀,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抢过说:“我来拿。”然后手一提将麦捆放在了肩膀上。
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
12.小说前后两次设置了割麦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5分)
13.概括小说中根西父子这两个人物形象。(6分)
14.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1)文章第二段划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概述。(3分)
(2)文章写根西“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又“无奈地点了点头”, “摇头”和“点头”的含义是否相同?请简析。(3分)
15.小说结尾写道:“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这一剪影式的描写给人无尽的想象,其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全文加以探究。(8分)
第Ⅱ卷 表达(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据俄新社报道,塔吉克斯坦3月10日推出了一个措施:所有中小学师生今后在学校禁用手机,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材料二:一位中学教师在他的博客中写道:我在上课时总是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不接电话也不打电话,没课时还真离不开手机;家长为学生配手机,是为了方便联系。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答:
(2)你对上述材料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4分)
答:
17.请你为下面这篇小散文写几句评点的话。(可从内容、情感、语言入手评点,80 字左右)(6分)
山里的母亲
母亲这辈子只识得三个字,那就是她的名字。母亲这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劳动。母亲这辈子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让三个孩子走出这山。母亲这辈子唯一的欣慰,那就是她的孩子秉承了她的执著和坚韧。
18.阅读下面的漫画,仿照例句,展开联想,写出反映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与鱼的悲剧类似的两个例子。要求三个句子组成排比句,句子之间结构相似,字数大体相等。(4分)
例句:鱼儿本来自由,只因未挡住一粒香饵的诱惑,成了盘中的美味;
19、将下面画横线的句子用排比兼问句的形式加以表达(要求不改变原句的内容)。(4分)
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师长、国家和大众的恩惠。父母、师长、国家、大众的养育、教诲、爱护和助益,使我们存于天地之间,使我们能生活得幸福快乐。
答:
五、作文(60分)
20. 30年前,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开始创造自己的前途。他动身的第一站,就是去拜访本族的族长,请求指点。老族长正在练字,他听说本族有位后辈即将踏上人生的路途,就写了3个字:不要怕。然后抬起头,望着年轻人说:“孩子,人生的秘诀只有6个字,今天先告诉你3个,供你前半生享用。”
30年后,这个从前的年轻人已经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伤心事。归程漫漫,回到家乡,他又去拜访那位族长。他到了族长的家里,才知道老人家几年前已经去世,家人取出一个密封的信封对他说:“这是族长生前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一定会再回来。”还乡的游子这才想起来,30年前他在这里只听到人生的一半秘诀,拆开信封,里面赫然又是3个字:不要悔。
要求: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宁夏固原一中200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答案
第Ⅰ卷 阅读(7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应是鼎作为礼器的一面。)
2.A(此项内容只表明鼎是—种传国重器,而非礼器。)
3.B(A“大篆铭文”只是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文字。c据原文,李泽厚认为“我国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工艺品”应是三足鼎。D“世纪宝鼎”的“三足鼎立造型”并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4、(3分)引:率领
5.(3分)A(而:但是;为:做,担任/介词,给;以:介词,用、凭借/连词,相当于“而”;之:到达/助词,的)
6.(3分)D(①是权力交接,③是张昭所为,④是说曹操)
7.(3分)A(文中只说对张昭以师傅之礼)
8.(1)(2分)郡里推荐他为孝廉,州里推举他为茂才(秀才)。 注:“察”“举”译对各得1分。
(2)(4分)(您)竟然还要哀伤兄长,顾全礼法制度,这好比是开门迎接强盗,不可以认为是仁义。 注:一句l分,四句共4分。每句中关键词“乃…‘顾”“犹”“以为”若译错,该句不得分。
(3)(4分)
附译文:
(二)古诗阅读(8分)
9、(2分)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淡远超逸的心境。(2分,意思相近即可)
10、(6分)(1)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1分);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2分);(2)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1分);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萧鸣,反衬出山的幽静(2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每空1分)
11.(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2.(5分)小说前后两次设置了割麦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答案 第一次写的是父亲割麦,儿子不屑;第二次写的是儿子主动割麦;前后对比中突出根西情感的变化,体现了两代农民对土地的不同(价值观)态度。
13.(6分)概括小说中根西父子这两个人物形象。
答案 根西父亲:老一代农民形象,他勤劳朴实,对土地有着深挚的感情。根西: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他有文化,有理想,对土地由漠视到热爱。
14.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1)(3分)文章第二段划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概述。
答案 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人物身份,为刻画人物形象作铺垫。
(2)(3分)文章写根西“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又“无奈地点了点头”, “摇头”和“点头”的含义是否相同?请简析。
答案 在文字上看似矛盾,其实都是表现他不热爱(不屑)种田的心理。
15.(8分)小说结尾写道:“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这一剪影式的描写给人无尽的想象,其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答案 欣赏、赞美、热爱。对这一老一小父子俩的欣赏,因为他们是最朴实的劳动者;用“庄稼汉”一词来形容根西,则是对他的赞美;这其中也包含着作者本人对农村、农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答案不限上面所列,言之有理、有据即可。)
第Ⅱ卷(表达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6.(1)(2分) 答案示例:对中小学校园里使用手机有不同看(做)法。
(2)(6分) 答案示例1:用行政手段禁止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决定太过僵化。有违资讯时代人们及时沟通、及时获取信息的需要,只要能够协调好学习工作与资讯沟通的关系,手机进校园也不是不可以的。 .
答案示例2:中小学校园内不应该使用手机。校园内师生因为工作学习的特性,对资讯获取的及时性要求并不太高。随身带着手机进入校园,会让师生在工作学习中分心,降低工作学习效率。(观点1分,分析4分)
17.(6分). 答案示例:对母亲的崇敬与爱戴源自内心,排比的修辞以及质朴真切的文字更增加了情感传递的力度。这一篇感人至深的短文再一次证明:最灿烂的人性之光往往来自贫穷的劳动者,来自泥土一样质朴和坚实的人民。(答案可从内容、情感、语言入手,须紧密结合材料。言之成理,评价深刻,语言生动可给满分。)
18.(4分)答案:鸟儿本来快乐,只因未挡住几粒黄米的诱惑,成了笼中的玩物;少年本来健壮,只因未挡住一包毒品的诱惑,成了羸弱的病夫。
19、(4分)答案示例:没有父母的养育,没有师长的教诲,没有国家的爱护,没有大众的助益,
难道我们能存于天地之间,生活得幸福快乐吗?
五、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30年前,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开始创造自己的前途。他动身的第一站,就是去拜访本族的族长,请求指点。老族长正在练字,他听说本族有位后辈即将踏上人生的路途,就写了3个字:不要怕。然后抬起头,望着年轻人说:“孩子,人生的秘诀只有6个字,今天先告诉你3个,供你前半生享用。”
30年后,这个从前的年轻人已经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伤心事。归程漫漫,回到家乡,他又去拜访那位族长。他到了族长的家里,才知道老人家几年前已经去世,家人取出一个密封的信封对他说:“这是族长生前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一定会再回来。”还乡的游子这才想起来,30年前他在这里只听到人生的一半秘诀,拆开信封,里面赫然又是3个字:不要悔。
要求: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附例文:
梨花满山
尚彦
①静是我的表姐,矮矮的个子,平凡的五官。从省林校毕业后,分配到林厂厂部工作,找了个本单位的男友,在单位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集资房,结了婚。谁都以为静的日子会安稳平静地过下去。三年前,单位改革,平凡的静做出了不平凡的选择:夫妻双双脱离原岗位,承包了单位的一片梨园。亲戚朋友阻拦,没用。因为静既是我的表姐,又是我的同学兼好友,母亲让我去试试。静说:“我们两口子都是学林业的,办公室里抄写填表的工作不适合我们,眼前这个既是自己热爱的事业、又是能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好机会,我们不能放弃。”我认为静的话很有道理,想好的劝说变成了祝福。
②后来,各自为生计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三
选择性必修
月考试卷
上一个『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1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
』  下一个『
高三总复习之压缩与扩展语段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