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一中2010年上期高二期末考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永州市一中2010年上期高二期末考试(高二选择性必修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永州市一中2010年上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炽热chì 撒播sǎ 乳臭未干xiù 满目疮痍cānɡɡB.阙疑quē 奇崛jué 本末倒置dǎo 光阴荏苒rěnC.赝品yàn 服膺yōnɡɡ 相机观变
试题预览
永州市一中2010年上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      文
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炽热chì 撒播sǎ 乳臭未干xiù 满目疮痍cānɡɡ
B.阙疑quē 奇崛jué 本末倒置dǎo 光阴荏苒rěn
C.赝品yàn 服膺yōnɡɡ 相机观变xiàngɡ 咄咄怪事duō
D.僭越jiàn 强制qiánɡɡ 云谲波诡jué 兔起鹘落hú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当今的中学生弘扬传统文化责无旁贷,他们只有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才有可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B.细雨纷纷,飘洒在林阴道的葱翠树冠上,只有少许水滴,溅到布满青苔的沙砾小道上,卡夫卡偌大的墓地,冷清而静谧。
C.深秋,柿叶落尽,删烦就简,柿子像灯笼,挂在村庄的上空,它的红,不浮躁,不虚华,是即将进入冬天的村庄的诗眼。 
D.皑皑白雪,凛冽朔风,寒光铁衣,惨烈厮杀,这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3.能从下面材料提炼出来的最佳观点是
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逊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当时有人驾着一辆马车和它赛跑,新生的火车丑陋笨重,走得很慢,漂亮的马车骄傲地跑在前面。而且火车由于没有装弹簧,把路基都震坏了。但是斯蒂芬逊并没有因比赛失败而灰心,坚信机车具有马车无法媲美的优越性,他不断实验不断改进,近200年过去了,马车仍按原来的速度转动着轮子,而火车却在飞速发展,高速火车的时速却已超过了300千米,试验性火车速度更加惊人。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技术进步有一个过程
C.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D.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4.下列句子中措辞得体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举国震惊。 
 B.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 
C.你既然身体欠佳,那你给老师打个电话,请半天假。 
D.我做毕作业,马上和小张到图书馆去看书。 
5.填入上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中外艺术家联袂登台,奉献了一台丰富多彩的大型文艺晚会。《相约上海》用欢快的歌舞、款款的深情,             ;《江河情缘》通过多瑙河与长江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朝气蓬勃的活力;《世界共襄》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传递出世界各地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诚祝愿。
A.描写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真实故事  
 B.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浓厚氛围
C.吹响了“潮平浪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时代号角
D.勾勒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美妙景象
二、文言文阅读(18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谏论下  苏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耎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
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之论备矣          备:完备
B.谁欲以言博死者      博:换取
C.要在以势驱之耳      要:关键
D.不亦鲜矣            鲜:新鲜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
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
遂与之俱出
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
宜乎臣之噤口卷舌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A.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B.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C.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D.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9.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分别从臣子和君主的角度立论,论述了臣子怎样才能使君主顺利纳谏和君主怎样才能使臣子踊跃进谏的问题。
B.君主应多任用心性忠诚正直的人,并顺应趋利避害的人之常情,通过建立赏赐和刑罚的手段鼓励或强制臣子们进谏。
C.本文第三段用一个生动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封建专制下臣子进谏的危险和促使人进谏时刑罚赏赐所起的积极作用。
D.作者以刑赏健全,言路大开,天下兴盛和刑赏失误,言路闭塞,国家乱亡作对照,启发人们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4分)
译文:                                                                 
(2)悦赏者,勇怯半者也(2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7分)
11.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题目。(7分)
小寒食①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②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一个“愁”字贯穿全诗,请结合诗句说说诗歌表现了哪些方面的“愁”。(7分)
答:                                                                   
                                                                            
12.古诗文默写。(10分,每空1分)
(1) _________________,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2)            ,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其二)》)
(3)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          。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
(4)            ;          。            ,为欢几何?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一15题。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不仅有关联,是一桩事情的两种看法。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即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夜则以为无聊。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煞风景。纪回答得很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工。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确立还遥遥无期。
    现在有一种情形,这十年以来,说得远一点,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在各级学校任教的,人人皆知,人人皱眉头痛,认为是不大好办的事情。这严重的光景,不仅象征着读书阶级的崩溃,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
    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文字原不过白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在这形迹上。我们常夸说神州立国几千年,华夏提封数万里,这种时空的超卓并不必由于天赋,实半出于人为,皆先民积久辛勤努力所致,我们应如何欢喜惭愧,却不可有恃无恐。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从时间说,我们读古书如《论语》,觉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远,而杜工部苏东坡的诗文呢,他们两位活像我们的老前辈,这是方块文字不易变动之力。假如当初完全用音标文字,那不必提周秦两汉,就是唐宋,也就很遥远而隔膜,我们通解先民的情思比较困难,而华夏国本亦因而动摇不安。再从空间说,北自满洲,南迄岭海,虽分南北中三部,细分还有更多的区域,然而中国始终只是一个,譬如说广东话与北京话完全两样,而纸上文字完全一致。我国屡经外夷侵略,或暂被征服,而于风雨飘摇中始终屹立不失者,上面已表过是先民血汗的成绩,而在民族的团结上,文字确也帮忙不少。历史事实俱在,不容易否认的。
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自非好作危言耸人听闻,废书不读可谓今日之流行病。用功的人难道没有?即有少数的人好学潜修也不足挽回这颓风。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我不敢轻量天下之士,武断地说或者不多罢。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已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了。
(选自《俞平伯文集》)
13.下列对本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4分)
A.本文多处引用古人名言,如作者一开始就引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古人总结出的求学的宝贵经验,从反面切入话题,增加了文章的针对性。
B.本文将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比,从读书想到国计民生和国家民族的前途,不但视野辽阔,而且 思想深刻。
C.作者特别赞赏中国方块文字的重要意义,非常深刻地批评了少数人用音标文字代替方块字,以避免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的建议。
D.本文通篇娓娓而谈,说理透彻,语言平实通透,充满感情,读来饶有兴味,启人深思。
14.下列不属于作者对“读书的意义”的论述的一项是(4分)
A.读书如卧游,不出门就可以对山川了如指掌,古今历史如在对面,这样就可以代替行万里路的辛苦游历。
B.读书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
C.读书可超越时空,与孔孟、杜工部、苏轼等先贤对话,通解古人的情思。
D.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15.本文标题为“读书的意义”,但第六、七两段却花费大量笔墨谈到文字和文字教育,作者为何要这样写?(6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清      明
姚化勤
还是唐人的清明雨,纷纷斜斜,销人魂魄;还是宋代的杨柳风,微微徐徐,迎面不寒。“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子孙上坟来。”一个古老的节日,仿佛仍在家乡——古老的豫东平原上氤氲着,一如遍野的麦苗,苍苍郁郁。 
然而,这已经不是家乡传统意义上的清明了。相似的惟有迷蒙的雨,缠绵的风,以及相沿成俗的祭祖形式,它的灵魂伴着父亲一代人的谢世,恐怕早就丧失殆尽了。 
此刻,我站在葬着爷奶的祖坟前,不禁想起儿时跟随父亲前来扫墓的情景,想起当时的清明节。 
那是怎样的一个节日啊!绝非仅仅添坟烧纸、摆设供品的祭祖形式,也绝非单单“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耕耘劳作,它更多地凝聚着先人遗传的美德,该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诗句,是幼苗对阳光,子女对父母、对祖辈的深深的感恩。 
进入农历二月中下旬 ,清明节莅临了。乡亲们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就像自然地向着阳光生长的禾苗,也泛青拔节、萌发葳蕤起来。到了清明节的当天,子孙们则早早地赶到祖茔。当虔诚地祈祷已故的亲人们“尚飨”的时候,便油然地想起了他们的恩德,想起了自己的责任,甚至会反躬自问:我们的行为有无玷污祖先的地方?不能建功立业,起码可以做一个真正的人,让列祖列宗们放心地享用自己的祭品吧?
听母亲讲, 父亲青年时,正赶上家乡闹黄水,爷奶讨饭死在外地,曾经念过几年“子曰”“诗云”的父亲,几次放过被人聘为教师的机会,推车贩盐,扛活打工,拼命地多挣钱以养家糊口。累死累活十多年,终于实现了爷奶的遗嘱——拉扯着三位年幼的叔叔成家立业。等黄水过后,又起回爷奶的遗骨,安葬在自己归来开垦的田地上。为此,他做出了多大的牺牲!以至肚里的墨水全变成了汗珠,滋润出一个大写的长子长兄的形象。 
一种古老的文化,仿佛润物无声的雨,悄悄地潜入禾苗的根部,将后辈们滋养成一茬茬泥土般忠厚的庄稼人。父亲时代,村里的民风淳厚,温馨和谐,也可以用两句唐诗来形容: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老人们的生活闲适而安逸,虽然不够富裕,但一户户篱笆小院里父慈子孝,爷孙相乐,并不乏浸濡着古典意味的殷殷亲情。休说作奸犯科或伤风败俗了,即使轻浮放浪都是一种过错,至于不赡养父母的不肖子孙,更会遭人唾弃。 
可如今,尽管风雨依旧,时令依旧,而实质上,昔日的清明节已经徒具其表了,犹如失去灵魂的人,仅剩下了一具行尸走肉。依旧的风里,你再难寻见“杖藜扶我过桥东”的悠然老人,他们被子孙当作包袱抛在了外边。爹住瓦房儿住楼,爷爷奶奶住村头——住进村头的小屋里,打发着凄凉的暮年。依旧的雨中,你也再难觅到“遥指杏花村”的牧童了,他们也逐渐进化为城里的孩子,变成金丝笼里的鸟,囚起野性,囚起天真,囚出对“龙”“凤”的期望,又小皇帝般地颐指气使,因为他们的父母大多做了亦城亦乡的打工族,他们丢掉了泥土的本色,不伦不类地嫁接起城里人的新潮和作派,于是,偏僻的乡村里也出现了烫发描眉的女孩,出现了未婚先孕的村姑,更出现了宝贵儿女、奴仆老人的现象。试想,谁会舍得自己的小宝宝去做什么牧童呢? 
直到15年前,沿海的村庄恐怕全现代化了,这儿仍在使用大概还是秦汉时发明的三吊弯铁犁,继续演绎着文人们称作“田园牧歌”的恬淡和清贫。没想到,自从第一对打工的青年搬回村里第一台电视机,人们思想大变,一心挣钱,日渐富裕,日渐时髦起来。“牛背横笛信口吹”的牧童,包括辘辘摇月亮的风景,尤其四世同堂的家庭全走到了尽头。从这大野的深处,我分明感觉出了古老乡村断裂的欢乐和痛苦,莫非任何变革都必须付出代价?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也要一步步地淡出生活?记得父亲病故时,举村皆哀,家家来人奉礼致祭。可几年后,待到四叔逝世,抬棺的青年们,竟然提出了要收“抬棺钱”!铜臭熏心,以至于此。应该说从那时起,我的纯朴的村庄也死了——死在一个灵魂泯灭、金钱至上的小楼换茅屋的时代里。 
雨越发地密了,迷蒙一片;风越发地紧了,咝咝作响。想起父亲,想起四叔,蓦地也想起一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仪。可我的逐步富起来的乡村呢?礼仪哪去了?难道它只是一种上坟的形式?想着,想着,我忘了坟前的潮湿,不禁双膝下跪,心中默默地呼唤着:爷爷、父亲,我的传统的清明节啊,魂兮归来!
——(选自《散文选刊》 2010年第2期)
16.作者认为,清明应该是个具有着哪些蕴涵的节日?(6分)
17.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 肚里的墨水全变成了汗珠,滋润出一个大写的长子长兄的形象。(2分) 
(2)昔日的清明节已经徒具其表了,犹如失去灵魂的人,仅剩下了一具行尸走肉。(2分)
18.这篇文章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是如何进行对比的?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19.面对传统文化的逐渐淡化,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六、(新高考为选做题,有两个。本卷只出一个,以减轻题量)(6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给食
  日本的小学里中午供应午餐,叫“给食”。 
  从一年级开始,给食就全由孩子们自己轮流负责搬运、摆放。你花费多少时间,打翻多少瓶牛奶,都没有关系,反正最后能让大家吃上饭就行。 
  这种给食不是免费的,但和免费也差不多——一个月3500日元,随便上哪儿打半天工的收入都绝对不止这个数。 
  为什么要给食?日本的妈妈们不工作的很多,小学生从家走到学校一般不超过10分钟,完全可以回家吃饭,也可以带便当。似乎找不到给食的理由。 
  要说给食的理由,恐怕得追溯到明治时代了。那时候日本人还很穷,一般人家是吃不饱的。小孩是很重要的劳动力,穷人不愿把孩子送去读书。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给食的办法来吸引学生——有饭吃你来不来? 
现在不用以“给饭吃”来吸引学生了,给食有了另外的意义。
现在日本的“给食”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哪些“另外的意义”?不超过50个字。(6分)
答:                                                                   
                                                                           
七、写作(60分)
21.孔子认为朋友有“损”“益”两种类型,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诚实),友多闻,益矣。友便辟(走邪门歪道),友善柔(谗媚奉迎),友便佞(花言巧语),损矣。”孔子是主张交益友的。,请以“我的交友之道”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60分)
2010年上期永州市一中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
一、1.D /  A cānɡ应为chuānɡ;  B dǎo应为dào;  C yōnɡ应为yīnɡ
2.C 烦―繁3.A。四项都正确,A项最能体现本质4.A(B项外交辞令一般不用口语。C项“身体欠佳”一般指自己。D项“做毕”文白夹杂。5.B
二、(18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6分)
6.D.鲜:少
7.D语气词,表感叹 /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A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均为介词,和;C均为指示代词,那) 
    8.B
    9.A  本文没有从臣子的角度论述臣子怎样才能使君主顺利纳谏。
10.(6分)
(1)追求奖赏的人,如同那个勇敢、怯懦各半的人。
(2)一会儿,回头看见猛虎突然向他逼近,那么,怯懦的人不等(别人)告诉,就跳过这条深谷去,好像(走过)平坦大道那样了。(5分)
三、(17分)
11.(7分)①首句“强饮”不仅写出自己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表现出诗人年老体衰、穷愁潦倒的愁苦。②借用“鹖冠”一典,点出作者身不在官,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情。③“老年花似雾中看”,既直接表明作者暗自伤老之情。④以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反衬诗人困居舟中的忧思。⑤“愁看直北是长安”表明诗人心系国运安危,担忧时局多难的情怀。⑥以“舟中作”为题,既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年漂泊困苦的处境,又从自身想到了国家的动荡不安。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5分,答对三点以上得满分。 
12.。(1)锦瑟无端五十弦   沧海月明珠有泪  只是当时已惘然(2)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3)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4)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
四、13.参考答案:C   C项“非常深刻地批评了少数人用音标文字代替方块文字,以避免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的建议”无中生有。
14.参考答案:A 。 A项“这样就可以代替行万里路的辛苦游历”说法无中生有。
15.本题考查对论述材料的安排的理解。参考答案:文字寄托着文化,从中我们可以通解先民的情思和智慧;文字在无形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团结统一;文字教育的成败关系着民族国家的前途。因此,论述了文字和文字教育的重要性,也就充分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意义。
五、16.①祭奠先人;②耕耘劳作的开始;③对父母、对祖辈的深深的感恩;④想起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行为反躬自问。⑤滋养淳朴民风,营建温馨和谐生活。(每点1分,答对4点即可得满分)
17.(1)父亲在爷奶去世后,牢记爷奶嘱托,舍弃了轻松的生活,用自己的辛苦劳作拉扯着三位年幼的叔叔成家立业,并重新安葬父母,他成为孝敬父母、爱护幼弟的典范。(2分。意思对即可)
(2)现在的清明节已经不具有原本的内涵,失去了实际意义,成为了一种上坟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清明节文化传统丧失的遗憾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18.①过去父慈子孝,爷孙相乐,同住一院,亲情浓浓;现在老人们独居陋室,暮年凄凉。②过去民风淳朴,人心单纯;现在却本色尽弃,人心不古。③过去孩子们田野放牛,自由快乐,天真野性;现在被圈养溺爱,颐指气使。④过去有着“田园牧歌”般的恬淡和清贫;现在铜臭熏心,灵魂泯灭、金钱至上。(2分)
通过上述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对现在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遗憾、惋惜。(2分)
19.(示例)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积淀,有着丰富的意蕴,深刻的内涵,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要去继承和发扬的。(2分) 像清明节这样的一些传统节日,它能使人们不忘先祖,感恩父母,反思自我,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3分)  然而,近年来这些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在渐渐退去往日的色彩,虽然现在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富足了,但很多人却丧失传统美德,长此以往,会造成我们整个民族精神的迷失。(3分)(如果从反面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六、(6分)
20.(6分)答案提示:①团队精神;②吃苦意识;③平等意识;④动手能力培养。(答对三点得满分,应有适当阐述)
七、(60分)
21.写作(60分) (110.52.179.16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 期末试卷


上一个『华附2010届高三综合测试二语文』  下一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