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顺德伦教中学高三第2次月考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广东省顺德伦教中学高三第2次月考试卷(高三总复习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广东省顺德伦教中学高三第2次月考试卷陈晓龙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突兀(wù)异爨(cuàn)不霁(jì)何虹妃嫔媵(yìng)嫱B.长号(háo)逦迤(lǐyǐ)尘泥渗漉(shèn)尽态极妍(yán)C.阿(ē)房宫 媵嫱(yìng)剽(piāo)掠其人金块珠砾(lì)D
试题预览
广东省顺德伦教中学高三第2次月考试卷
陈晓龙
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突 兀(wù )   异爨(cuàn)    不霁(jì)何虹     妃嫔媵(yìng)嫱    B.长号(háo)      逦迤(lǐ yǐ)  尘泥渗漉(shèn)     尽态极妍(yán)
C.阿(ē)房宫   媵嫱(yìng)  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水涡(wō)     冥然(míng)     旧时栏楯(shǔn)   鼎铛(dāng)玉石
2.下面句子中加黑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活动部等机构的支持下,世界最重要的西方艺术收藏机构之一乌菲齐博物馆的82件珍品昨起陆续运抵上海布展,但它们只是这个被称为“文艺复兴艺术宝库”的世界著名博物馆内10万件藏品中的沧海一粟,而乌菲齐博物馆便是梅迪奇家族的遗产。
B. 我微笑着迎接你,兄弟,我佩服你和美航的售票员的争吵,你是成功的回到了我们的家。在书房我们正襟危坐,说了许多的话。
C. 上里古镇,古时为南方丝绸之路,亦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当年,马帮的铃铛和背夫的号子在这个山谷中回响,千百年来不绝如缕的茶马古道催生了一个个遥远的场镇。
D.竞争激烈的娱乐圈,难免会发生一些勾心斗角的事件,有的是直接撕破脸皮,而有的则是面和心不合。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气象部门表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夏季高温日数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今年7—9月全省平均高温天数为20—27天左右,较历年平均天数(11.1天)偏多一半,高温热害将重于常年。
B.从天堂到地狱,从漠然到激情,到底哪一边是真实?被德国人0比4耻辱般横扫,阿根廷人的世界杯之路戛然而止,让全世界无数阿迷刹那心碎,留下的却是一个又一个拉不直的问号。
C.今年广东虽然试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只在本科录取层次试行,提前批次和专科层次不推行平行志愿。
D.马来西亚马六甲州首席部长拿督斯里阿里鲁士淡在记者见面会上表示,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马六甲感受娘惹文化的魅力,更希望世博游客来到马来西亚馆参观马六甲的娘惹文化展示。
4.下面句子组成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秦始皇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极度奢华的阿房宫。
②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听说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移恨于物,竟一把火烧掉阿房宫。
③如同美女般风华绝代的阿房宫就这样结束了它来去匆匆而又凝聚着无数血泪和情愁的生命。
④传说中秦王赢政爱上过一个美丽的民间女子,芳名阿房,但这段美丽的爱情终究没有换来美丽的结局。
⑤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
A.④①②⑤③  B.①②④③⑤  C.①②④⑤③  D.④①②③⑤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吴山图》记
 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
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选自《古文观止》)
5.对下列句中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七十二峰沉浸其间    沉浸:浸入水中      B.百姓扳留之    扳留:挽留
C.令诚贤也 诚:的确,实在              D.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     异时:他时,以后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吴之故宫在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若虎丘、剑池    若入前为寿
C.君之为县有惠爱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则海内之奇观矣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官民关系融洽的一组是(   )(3分)
①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    ②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③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④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
⑤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篇应邀题画的文章,但作者撇开画的内容技巧不谈,而是以赠图——受图——藏图为线索,写官员与民众的相处之道。
B.首段概述吴县名山胜迹,洋溢着自豪之情,也在概述中交待《吴山图》所绘内容,为后文集中笔墨叙事发议作了准备。
C.第二段先交待自己与《吴山图》主人的同年关系,再引出《吴山图》的故事,顺理成章地将一地的山川形胜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贤能之士联系起来,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坚实的铺垫。
D.作者以苏轼与魏君为例形成类比,赞美魏君是“贤者”。全文结构巧妙,层次井然,抒情含蓄。
9.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加黑的文段断句。(4分)
君 今 去 县 已 三 年 矣 一 日 与 余 同 在 内 庭 出 示 此 图 展 玩 太 息 因 命 余 记 之 噫 君 之 于 吾 吴 有 情 如 此 如 之 何 而 使 吾 民 能 忘之 也?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填空:这首“梅花词”通篇看不到一个“__________”字,但通篇透露着________________的讯息,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2分)
(2)“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长桥卧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2)其声呜呜然,_______,如泣如诉;余音袅袅,_______。(苏轼《赤壁赋》)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文贵通达
李文海
眼下,杜撰几个含糊不清的概念,拼凑一些半古半洋的语句,堆砌成一篇诘屈聱牙、不知所云的文章,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一种时尚。这可以说是当前文风不正的一个突出表现。这种坏风气也蔓延到研究生教育中。有人说:有的博士论文常常连博士生导师都看不懂。这可不只是一句玩笑话,而是现实生活的某种真实反映。
其实,朴实无华,明白晓畅,乃是一篇好文章的头一个,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关于这一点,老一辈的文学大家们曾经反复强调过。
梁启超要算是文章高手了。梁启超创造了一种“新文体”。这种“新文体”不拘一格,俚语、韵语乃至外国语法均可入文,但前提是必须“平易畅达”、“条理明晰”。他说:“为什么要作文章?为的是作给人看。尤其是历史的文章,为的是作给人看。”文章写得让人看不懂,读来犹如雾里看花,这不但表明作者心目中没有读者,而且也失去了作文章的本意。
梁启超强调好文章首先要做到“词达”。他说:“若为文章之美,不要多说,只要能把意思表明就得。做过一篇文章之后,要看可删的有多少,该删的便删去。我不主张文章作得古奥,总要词达,所谓‘词达而已矣’,达之外不再加多,不再求深。我生平说话不行而文章技术比说话强得多。我所要求的,是章无剩句,句无剩字。这件事很重要。至于如何才能做到,只有常作。”这一段话,把“简、浅、显”三个字都包括进去了。“章无剩句,句无剩字”,就是“简”;“不再求深”,就是“浅”;“词达”,就是“显”。
“五四”时期倡导“文学革命”的胡适,也称赞梁启超的文章“有很大魔力”,并且对产生这种魔力的原因作了很有意思的分析。他说:“这种魔力的原因约有几种:(1)文体的解放,打破一切‘义法’‘家法’,打破一切‘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界限;(2)条理的分明,梁启超的长篇文章都长于条理,最容易看下去;(3)辞句的浅显,既容易懂得,又容易模仿;(4)富于刺激性,‘笔锋常带情感’。”
胡适对梁启超文章的推崇,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他自己对文章好坏的判断标准。他在评价黄遵宪的诗时,跳出所论的具体范围,谈了自己对于“做诗”与“做文”的一般性看法。他指出:“这种诗的长处在于条理清楚,叙述分明。做诗与做文都应该从这一点下手:先做到一个‘通’字,然后可希望做到一个‘好’字。古来的大家,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古来绝没有一首不通的好诗,也没有一首看不懂的好诗。金和与黄遵宪的诗的好处就在他们都是先求‘通’,先求达意,先求懂得。”连“通”都做不到,既不能“达意”,又不能让人“懂得”,哪里谈得上是好文章?
对那些文理不通、逻辑混乱、晦涩难懂的文章,最深恶痛绝的大概要算是毛泽东同志了。1958年9月2日,毛泽东同志在一封信里严肃批评有些干部不大懂辩证逻辑,也不大懂形式逻辑,不大懂文法学,也不大懂修辞学,所以写的文章和文件只是将一些观点凑合起来,聚沙成堆,缺乏逻辑,准确性、鲜明性都有不足,文字又不通顺,更无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之态。他呼吁全党要认真提高写作水平,改进文风。时间虽然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论述仍然有着重大的警示意义。
(选自2007年11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
12.根据文意,对梁启超的观点理解准确的两项是(    )(5分)
A.应该创造出一种不拘一格的新文体,在这种新文体中,俚语、韵语乃至外国语法均可入文。
B.写文章的本意就是要“平易畅达”、“条理明晰”,否则,只能表明作者心目中并没有读者。
C.“词达”,是好文章的首要条件;如果文章写得古奥难懂,让人如雾里看花,则失却作文本意。
D.写文章是给人阅读的,因此必须做到:无多余的语句,表意要鲜明准确,文字要浅显易懂。
E.些诗做文,既要“通”,又要“好”,因为自古以来绝无不通的好诗,也绝无看不懂的好诗。
13.对文中“通达”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朴实无华,明白晓畅     B.不拘一格,用语自由     C.条理清楚,叙述分明     D.文通理顺,词达意明
14.本文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文贵通达”?(4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运用了梁启超、胡适和毛泽东三个材料作论据,试分析这三个论据作用的异同(4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份。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梁启超的秘密
姜钦峰
  “五四运动”之后,梁启超不再过问政事,在家潜心钻研学术,著书立说。他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通宵达旦地写作,生活没有规律,再加上烟酒过度,身体健康渐渐恶化,最后发展到小便带血。他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只要小便时闭着眼睛不看,便什么事都没有了,我觉得殊无理会之必要。”梁启超当时并不知道,小便带血,其实就是尿毒症的症状!
  一九二六年初,随著病情日益加重,梁启超不得不入院治疗。在此之前,有人劝他服用中药,也有人建议他出国治疗,但他坚持选择了北京协和医院,这是当时国内最好的西医医院。梁启超做此选择,还有另一层深意,他毕生笃信西方科学,并极力向国人推广西医,此时正好身体力行,给国人做榜样,当然首选西医。
  梁启超对协和医院充满信心,住院时依然乐观豁达,他给家人写信说:“我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的样子,昨晚医生检查身体说,五十岁以上的人体质如此结实,在中国是几乎看不见第二位的。”医生诊断,他的右肾病变,需做切除手术。手术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出院之后,梁启超依然尿血,病情丝毫未见好转,反而有加重的趋势。
  回院复查,结果把所有人都惊呆了,手术竟然出现重大失误,医生错把他健康的肾切除了,只留下了一个病变的肾!这是一起重大医疗事故,对于病人而言,后果可想而知,可是事已至此,神仙也无力挽回。
  命运往往就是如此诡异,梁启超恐怕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毕生推崇的西医,最终却害了他,悲愤之情不难想象。对于医生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梁启超的家人无比愤怒,准备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消息传出,当时的各大报刊纷纷撰文谴责协和医院,梁启超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导师,他的不幸遭遇,牵动著许多中国人的心,尤其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人本来就对西医心存疑忌。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就在国人对协和医院口诛笔伐之时,作为受害者的梁启超,竟反过来为医院说话。梁启超发现事态正在扩大,赶紧在某报副刊发表文章《我的病与协和医院》,文中详细讲述了手术经过,并极力为协和医院辩解:“出院之后,直到今日,我还是继续吃协和的药,病虽然没有清楚,但是比未受手术之前,的确好了许多……”用意很明显,劝大家不要再追究此事。
  大师的宽容,令人动容。既然当事人都站出来表示既往不咎,别人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在梁启超的努力下,事态渐渐平息。但仍有人感到不解,梁启超遭此变故,自己不追究也就算了,为何还要劝别人不要议论,难道他与医院达成了什么秘密协议?没有人知道真相,此事在当时成了一个谜。
  人们只猜中了一半,梁启超心里确实藏著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当时的旧中国民智未开,大多数普通百姓不懂科学为何物,仍然愚昧守旧,盲目排斥西医。梁启超身为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受到举国关注,此时他如果站出来揭露事故真相,维权当不是什么难事。可是如此一来,对于初入中国的西医,有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也将是民族的灾难。在大义面前,他毅然放弃了个人利益,用心良苦。
  一九二九年一月十九日,梁启超因病情恶化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的意愿,墓碑上没有留下关于他生平的任何文字。他像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为民族自强自立,不惜燃烧自己。薪尽火传,大师的高风亮节,永远光照后人。
(选自2010年第4期《跨世纪时文博览》)
16.梁启超得了尿毒症,为什么他“坚持选择了北京协和医院”为自己治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根据文意,标题“梁启超的秘密”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梁启超心里要“藏著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从文章中你能感受到梁启超是怎样的一个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岭南流放
林语堂
    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四月,章停为相,他首先向苏东坡开刀。苏东坡是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个人。他被罢黜,剥夺了官阶,调充英州太守。
    苏东坡现在要跋涉一千五百里,自中国的北部到中国的南部。他觉得他一生只是一站一站的往前走,而现在只是在他人生旅途中的另一步,这旅程是他呱呱落地时已由神灵决定,不过到现在他才充分明白罢了。在他五十七岁时,他已经饱历命运的荣枯盛衰,现在命运的转变,在他也不以为奇了。命中注定他最后要完全与政治断绝关系,要符合他的宿愿,使他去度求之已久的常人生活。他现在向前行进,无忧无惧,心中一片安温宁静。在过去的日子里,不管遇到何等问题,何等情形,他都以真诚勇敢之态度相向;他愿把一切付诸天命。
    苏东坡以第一个牺牲者的身份,横越中国南部巍峨雄伟的山脉,受难之中却有一分卓然不群的优越感,他与家人启程南下。他弟弟子由已在汝州上任,离国都很近,苏东坡先去看他,在金钱上弄得些接济。苏东坡前去时,子由只能给他七千缗,供他家人在宜兴安居之用。他从子由处回来,发现又官降一等,但到南雄的派令并未改变。
    他们到了南京对岸的仪真,已经是六月天气,迫害元佑儒臣的行动正在雷厉风行,名公巨卿之遭流放者,已有三十余人。苏东坡现在是第三次降官。他已经不够太守的资格,而是改派到广州渔东七十里的惠州充任建昌军司马。情况已完全不同,他决定让次子回宜兴农庄去,自己只携二十二岁的儿子苏过、朝云、另外两个老女仆前往。
    但是沿途穿过美丽的乡野,经过高山深谷,看动人心神的急流高山,苏东坡都充分观赏。他坐的是一只官船,在九江以南邵阳湖停泊时,出乎他意料,第四道命令又来到,又把他贬低官阶。
在九月,他跨越有名的大庾岭,大庾岭在中国古代为赴广州的旅客必经之地。这道关隘是一条遥远危险的旅途,通过之后,便到了另一个境界,多少旅客往往是有去无回的。一条铺石头的路,在关隘两侧各有三四百码长,道旁有浓荫茂密的树,为旅客遮蔽太阳,供旅客歇息。行人到此,不由怅然兴叹,多在岩石上题诗寄慨。立在此处山峰上,头上云天,不过飓尺,苏东坡觉得自己犹如梦游,不复知自己肉体之躯在何处所了。从那样高处,他能看到人的渺小,行为的卑鄙,山上的清风把他胸中的尘思俗念,一扫而空。
他站在惠州街上,看到使他十分痛心的事。看见农夫满车装着谷子去向当地政府缴纳捐税。因为丰收,谷价下跌,政府拒绝收取谷子。这正是苏东坡要管的事。他一探询,才知道政府要的是现款,因为谷价太低。农民必须在低价市场将谷子卖出,才能得到现款,可是农民须要缴纳的捐税现款却按粮价高时计算。结果,农民欠一个粮税,却得卖两斗谷子才够缴纳。苏东坡给程之才写了一封长信,内容雄辩滔滔,言词峻切,就仿佛以前上皇太后的表章一样,这样把此衙署积弊揭发无遗,指为向农民纯然勒索。他请程之才和当地的税吏和运输官举行一次会议,并建议当地政府当依谷物市价向农民征税。数月之后,他听说那三位官员已经决定向朝廷联合呈请,他十分高兴。
    他现在开始关心惠州城的诸种改善革新事宜。他还是一秉过去喜爱建设的天性,经过与程之才、几位太守与县令会商,建筑了两座桥,一个在河上,一个在惠州湖上。在忙于进行这项工程时,他又做了另外一件事,特别受地方居民的敬仰,就是把无主野坟的骸骨重建一大家埋葬之。重新安葬之后,他写了一篇祭文,安慰那些无名死者。
他常对做些小事感到兴趣。一件新奇的东西,在几年之前很使他着迷,那时他正贬滴在黄州,那件东西叫做“浮马”,是插秧用的。插秧是累得腰酸腿疼的事,农夫必须在水田中涉水而行,整天弯着腰肢劳做。浮马就像在水面飘浮的一只小船,农人可以坐在上面插秧,用腿当做桨移动,马头正好用来盛稻秧。这种东西既可使工作进行快速,又可以节省劳力。他想把这种东西向南方推广应用。他对此事非常热心,在给朋友的信里他多次提到。他给一位太守送行时,曾经告说他要推广浮马的应用,并且说,为太守成功之道,在于“使民不畏吏”。
(选自《苏东坡传》第二十五章,选文有删节。)
19.从“沿途穿过美丽的乡野,经过高山深谷,看动人心神的急流高山,苏东坡都充分观赏”可以看出苏东坡什么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官阶一贬再贬的苏东坡来到惠州,他依然是“位卑未敢忘忧国”,请根据文意,概括其表现。(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通读全文,从苏东坡的人生际遇中,谈谈你受到什么启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仿照下面句子,另写两个句子。(6分)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2010年11月12日,亚运会将在广州举行,假如在倒计时100天时,广州市委宣传部举行一场“广州•亚运”的联欢晚会,假如你作为一名主持人,请写一份开场白,要求:扣紧主题,鲜明生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西方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位年轻人向年长的智者请教智慧的秘诀。
年轻人问:“智慧从哪里来?”智者说:“正确的选择。”年轻人又问:“正确的选择从哪里来?”智者说:“经验。”年轻人进一步追问:“经验从哪里来?”智者说:“错误的选择。”
你对这则寓言又有什么认识、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铛”读chēng。)
2.C(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3.B(A表述不清,删去“左右”;C关联词语位置错误,“虽然”放在“今年广东”前;D“更”表递进关系,应该是“希望世博游客来到马来西亚馆参观马六甲的娘惹文化展示,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马六甲感受娘惹文化的魅力”。)
4.A
5.C(诚,如果)
6.D(D项都助词,的;A代词/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B连词,至于/代词,你;C动词,治理/动词,做。)
7.C(①是设想议论;③句是说县令对百姓的重要性;⑤句是说魏用晦对吴地山川增加色彩。)
8.D(非“魏君”,应为“韩公”)
9.(1)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2)①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要眷恋这里的名山呢?②苏子瞻替黄州人把此诗刻在石碑上。
【文言文翻译】
吴县、长洲两县,都在苏州府衙管界,两县划界而治。苏州府西面的群山,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是:穹窿山、阳山、邓尉山、西脊山、铜井山;而灵岩山曾是春秋时吴国的故官所在地,现在那里还保存有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山、尚方山、支硎山,都是名胜地带。至于太湖汪洋一片面积多达三万六千顷,还有七十二峰沉浸其中,那更是天下的奇观了。
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曾任吴县县令,不到三年,因成绩优异被召入京中任给事中。他在任职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百姓想挽留他但未能如愿,同时他也不忍告别当地百姓,因此有位热心人画了一幅《吴山图》来赠送给他。县令对于百姓来说确实重要。如果县令确实是贤良的话,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蒙受他的恩惠而感受到光荣;如果县令确实是个不贤的人,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而引以为耻。魏君对于吴县的山川,可说是增添了荣耀了。今后当地的百姓将会在群山之中选择一处名胜宝地,在佛寺或道观里对他顶礼膜拜,为他祈福,这也是应该的了。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要眷恋这里的名山呢?
从前苏子瞻说韩琦离开黄州四十多年了,还念念不忘黄州这个地方,甚至还写下了黄州的诗篇,苏子瞻替黄州人把此诗刻在石碑上。由此人们才明白贤良人士每到一个地方,不仅使当地的人不忍心忘记他,而且自己也不能忘记当地的人。
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有一天他和我同在朝廷内,拿出这幅图让我看,一边欣赏,一边感叹,委托我记下这件事。唉!魏君对于我们吴县这么有感情,又怎能让我们吴县的百姓忘记他呢?
10.(1)梅;梅花报春(意思对即可)。
(2)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情景(言之有理即可)。“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寒雀争闹枝头,侧面表现梅花之盛。
11.(1)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2)如怨如慕  不绝如缕;(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羽化而登仙。
12.CD(A项中“应该创造出一种不拘一格的新文体”,文中没有这个意思;B项中“平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广东省顺德伦教中学高三第1次月考试卷』  下一个『孤独之旅•自学评估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