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同步学习及素质训练之二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八上同步学习及素质训练之二(八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八上同步学习及素质训练之二教案一、 课文追踪《短文两篇》(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面的字注音。陋()铭()馨()牍()鸿()儒()淤()涟()蔓()苔()蜀()逸()噫()2.下列句中加点的单音节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词,并填入括号内。(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惟吾德馨() (4)苔痕上
试题预览
八上同步学习及素质训练之二    教案
一、 课文追踪
《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 给下面的字注音。
陋()   铭()     馨()  牍()     鸿()
儒()   淤(  )     涟() 蔓()   苔()
蜀()  逸(  )     噫(  )
2.下列句中加点的单音节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词,并填入括号内。
(1)有仙则名()         (2)有龙则灵(   )
(3)惟吾德馨(  )    (4)苔痕上阶绿(   )
(5)可以调素琴(   )    (6)出淤泥而不染(   )
(7)香远益清(   )    (8)宜乎众矣(   )
3.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1)无案牍之劳形       ()
A.无/案牍之劳形           B.无案牍/之劳形
C.无案牍之/劳形           D.无案牍/之/劳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义项。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
A.应当       B.适宜          C.当然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
A.新鲜 B.少  C.鲜艳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
A.否则 B.却 C.那么,就
(4)无丝竹之乱耳(     )
A.助词、的
B.代词,它
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可以调素琴(     )
A.能够,用现代汉语“可以”     
B.可以用来
C.能凭借
(6)濯清涟而不妖( )
A.美丽而不庄重 B.妖气 C.装束奇异
(7)同予者何人(   )
A.赞成 B.同意 C.和……一样
(8)亭亭净植(  )
A.植物 B.栽种 C.树立
5.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无丝竹之乱耳          
(4)无案牍之劳形        
(5)不蔓不枝               
(6)香远益清   
6.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1)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今义:        
(2)惟吾德馨     古义:          今义:        
(3)谈笑有鸿儒   古义:          今义:         
(4)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          今义:          
(5)宜乎众矣     古义:          今义:        
7.将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云:何陋之有?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填空。
(1)    本来是指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的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我们学过唐代     (人名)的《    》(书名),这篇文章押韵的韵脚有    、      、       、        、      、        、       、       。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       ,也可以                ,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其作者是        (时代)的         (人名),选自《          》。
(3)《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爱莲说》用“莲”自况,婉曲批判了当时的世风。
9.把握两篇短文的文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下列各题。
(1)《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文大意? 
(2)《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3)《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什么寓意?
(4)《爱莲说》以菊、牡丹来衬托莲,用意是什么?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0.在选文中用“‖”将以上文段划分为三个层次。
11.解释下列词语
(1)斯:   (2)馨:  (3)案牍:           (4)劳形: 
12.下面所列各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3.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是:        。
14.指出龙、仙比喻什么? 
15.上面这段文字出自《     》,作者       。他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             的节操和的情趣。
(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6.给下列字注音:
蕃(  )  濯(   )  亵(   )  鲜(  )
17.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晋陶渊明独爱菊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8.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句式是()
A.省略句    B.判断句      C.被动句   
19.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可爱者甚蕃(多)
②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③亭亭净植(种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⑤陶后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20.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21.《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牡丹”比喻   
“莲花”比喻 
看法:
 2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                  。
23.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    ,咏莲的有        ,咏牡丹的有     。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4.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花,并用一句话概括喜爱的原因:(略)
最喜爱的花:                                        
喜爱的原因:                                        。
二、综合性学习   
25.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路边开满了带刺的蔷薇花,三个步行者打这里路过。
    第一个脚步匆匆。他什么也没看见。
    第二个感慨万千,叹了口气说:“天。花中有刺!”
    第三个却眼睛一亮,说:“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个人挺麻木,他看不到风景;第二个人挺悲观。风景时于他没有意义;至于第三个人嘛,他是个乐观主义者。
    朋友,你是哪一个呢?
(1)请在原文的横线处填写一句适当的话。(10个字以内,注意上下文连贯)
(2)三个人对花的态度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生观。请写一段议论性文字,针对以上一种或多种人生观加以点评。(100字左右)
26.青海玉树地震的救人英雄黄福荣舍身成仁,香港政府已向授勋委员会推荐,追封他金英雄勋章。请你参考下列相关链接,为黄福荣写一则赞美词。
 相关链接: 4月14日玉树地震中,本已及时逃离的孤儿院义工“阿福”冒险折返废墟,英勇地救出了三名孤儿和一名教师,却在6.3级的余震中被残余的楼房压倒而遇难。 阿福是香港一名货车司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每天需打胰岛素,却还省吃俭用把钱攒起来从事公益事业。每年三个月假期,他全部用来在各地从事公益活动。2008年汶川地震后,阿福在灾区做了3个月的灾区重建志愿者。
三、阅读知识         
 散文
1.特点:形散神不散是散文最主要的特色。 
“形散”是指散文选材广泛,结构灵活,内容丰富。“神不散”是指散文自始自终紧扣一个中心,有鲜明的主题,材料组织井然有序。 
    2.散文分类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散文。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狭义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例如朱德同志的《母亲的回忆》、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即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借景抒情的目的。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3.散文阅读一般方法: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4)品味散文的语言。 
四、中考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7-31题。
淡  竹
苏沧桑
  ①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②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极像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有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被践踏的草,总是第一时间奋力挺直腰杆,挂着最底层最灿烂的笑;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入世让它们踌躇满志,灿烂而虚无的诱惑令它们不惜一切、倾其所能。甚至动物。几只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妈妈的乳头。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③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一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抓住土壤,变成屈曲盘桓的藤萝,向百鸟献媚,与昆虫讲和,向风霜妥协,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生立命,才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④可是,他的骨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因为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⑤真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本性上的宽容与谦逊,也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睿智。他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好友促膝长谈、开怀畅饮,在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和清风明月的和唱中,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那一节节空缺里,是永远的满盈。
    ⑥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的颜色——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⑦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萌,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蓝。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颀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⑧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⑨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 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⑩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27.第②段突出了所写事物怎样的共同特点?描写这些事物有什么作用?
28.文中竹“直”“空”“淡”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9.第⑧段写了李白等诗人及其诗句,能否把这段内容删掉?为什么?
30.本文写“竹”,为什么用“他”来称代?
31.本文语言形象优美、含蓄隽永,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
五、写作训练
2010年厦门中考作文《打开一扇窗》
命题解析:《打开一扇窗》是命题作文,本文题的关键词是“打开”与“窗”。“一扇”意在提醒我们注意寻找写作的具体切入点,写作过程中注意保持笔力的集中以及叙议焦点的一致,以免出现“失焦”现象——比如,同时叙述或议论好几件事,造成因叙议内容不清晰、不集中而出现的“思维杂糅”的现象。在“打开”与“窗”这两个关键词中,考生对“窗”的象征义、隐喻义的理解与把握是关键,是解题的圆心。“打开”一词则随着“窗”的圆心的理解而呈现出不同的语境义。
   “打开”这个词强化了“窗”的特征。“打开”本身即包含着一个过程,一种变化。大致可说,由内而外的“打开”侧重于表示一种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小我走向大众、由袖手走向参与的理性、积极的心理历程;而由外而内的“打开”则侧重于表示一种探寻与发现、追求与展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且,“打开”一词还包含着写作主体的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人生观。
《打开一扇窗》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实写则为学生打开真实的窗,所见所闻所感,虚写则层面更多,有心灵的、文化的、理解的、宽容的、友谊的、道德的、情感的……等等层面。不论选择哪个角度,哪种文体,最关键的是明确你所书写的“窗”的内涵,关注到“打开”和“一扇”在文中如何体现,避免一口气开几扇窗,缺乏“我”的介入。
范文  打开一扇窗
  有一句十分著名的话是这么说的,上帝在关上一扇门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可现实并不总是这么简单和容易,处于逆境之中无门可走的人们,往往需要用自己的力量去走出困境迎接希望。因此我认为,打开一扇窗,战胜挫折迎接希望需要自我的不断努力。
  打开一扇窗,需要毅力。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曾有过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父亲想要他成为一名律师,对于儿子的写作梦想不予支持,甚至断了对儿子的经济供给。巴尔扎克无门可走,他只得依靠自己去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他开始向报社投稿,却一次又一次地被退回。他没有放弃,而是凭着顽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继续创作,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巨匠,名垂青史。巴尔扎克的那一篇篇退稿见证着他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毅力,铺成台阶让他最终打开了一扇窗,成就了艰辛而又辉煌的人生,由此可见,打开一扇窗需要毅力。
  打开一扇窗,需要智慧。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是华裔科学家高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大胆提出了以光作为传送信息的媒介的设想,却遭到了学界的一致否定和打压。在众人的议论、不解与讥笑声中,高锟带领着他的团队开始了艰苦的研究。他在自己的真觉和丰富知识的指引下,寻找一种没有杂质的玻璃来作为介质。事实证明,他成功了。高锟没有遵循常规思维,而是运用智慧大胆设想,另辟蹊径,克服困难蔑视嘲笑,打开了一扇窗,为人类信息技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假如高锟没有运用自己的智慧,他就不会打开这一扇窗,成为“光纤之父”。
  其实还有许多伟人和他们一样通过自身努力打开了一扇窗,像文学家司马迁,残疾人士的楷模海伦•凯勒……我们青少年虽然年纪尚轻,但也应该学习伟人们战胜挫折过程中的毅力、智慧、勇气、乐观,在生活中学会去为自己打开一扇窗,从而实现理想,成就自己别样的人生!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较为难得的成功的考场议论文。构思简单却扎实蕴含议论文写作的要点是此文成功的关键!小作者开篇点出“战胜挫折迎接希望需要自我的不断努力”这一论点;其后,作者在主体部分分段对论点做了进一步论述,论证过程条理清晰,尤其文末“我们青少年……”又从积极乐观的立意上为本文的构思锦上添花,无愧为一篇考场佳作!
















参考答案
一、(一)1.lòu   mínɡ   xīn   dú  hónɡ    rú  yū   lián   màn  tái  shǔ   yì    yì
2.(1)出名  (2)灵异、灵性(3)德行(4)台阶(5)调弄(6)沾染(7)更加(8)应当
3.(1)A(2)D
4.(1)A(2)B(3)C(4)C(5)B(6)A(7)C(8)C
5.(1)   名词用作动词  出名(2)形容词用作动词  成为灵异的水(3)形容词用作动词  使……乱(4)    动词作使动用法  使……劳累(5)蔓、枝:名词用作动词  蔓枝缠绕(6)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播   清:形容词用作动词  显得清幽
6.(1)身    样子(2)美好   芳香(3)大、渊博   今常指鸿雁、书信(4)泛指管弦乐器  今指丝绸、竹子(5)当、当然     今为合适、应当
7.(1)水不在于深,有了蛟龙就灵异了。(2)这是简陋的屋子,好在主人我有美好的德行。(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5)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6)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7)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8)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1)铭刘禹锡陋室铭名、 灵、 馨  、 青 、  丁 、 经 、 形 、  亭 。(2)说明议论    用来抒发感情    宋朝   周敦颐    周元公集(3)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趋炎附势、追求富贵
9.(1)“惟吾德馨”提挈全文大意
(2)表达居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同时“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这段话将莲人格化,是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之君子”。在这里,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意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4)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用意在于表达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从中看出作者在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中,并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在污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0. ……‖苔痕……‖南阳……
11.(1)(这 2)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3)官府的公文(4)使身体劳累
12. A
13.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14. 龙、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15. 陋室铭刘禹锡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16. fán   zhuó   xiè    xiǎn
17.(1)   晋/陶渊明/独爱菊(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8. B       19. C
20.(1)花之君子者也。(2)出淤泥而不染。
21. 富贵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    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22. 爱慕富贵的人多,作者的知己少    讽刺了追逐名利的世态
23. BC    DE     A
二、25.(1)示例:① 应该说刺中有花。② 虽然有刺,但花很美。(意思对即可)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① 生活总会出一些难题,要人选择,要人解决。甘于平庸、陷于麻木的人,总是听任命运的摆布;悲观的人,总是患得患失,缺少斗争的勇气;只有乐观的人,能挑战不该害怕的,害怕应该害怕的,成为真正的勇者。② 悲观的人生态度是不健康的。悲观的人,看不到娇艳的花朵,只看到扎人的花刺;无视美丽,却放大了丑陋;不憧憬美好的未来,止步于眼前的挫折。悲观的人,只哀叹生命中的风霜雨雪,想不到拨开云雾,终见万丈阳光!
26.根据事迹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赞美,不得抄袭“相关链接”中的内容。示例:你是人类大爱的使者,你是无私奉献的化身,你是民族大义的精英!你心中装的是公益事业,你平生为的是民众福祉。你虽已舍身成仁,光辉形象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4分,根据事迹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赞美,内容充分2分,有一定的文采计2分,抄袭“相关链接”中的内容不计分)
四、27. 特点   有无穷的欲望,难以抵挡灿烂而虚无的诱惑。作用   为下文写竹作铺垫,反衬淡竹品质的高洁。意思对即可。
28. “空”是本质,“直”是表象,“淡”是升华;“空”“直”是基础前提,“淡”是发展提高。 意思对即可。
29. 不能。因为这一段由写竹到写人,拓宽了文章思路(或: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丰富了“竹”的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其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
30. 运用拟人化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淡竹品质的崇敬和赞美。   意思对即可。
31. 示例:“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百草园里的其它植物面对灿烂而虚无的诱惑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  只答出例句不得分。 (113.57.222.28)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八上同步学习及素质训练之一』  下一个『八上同步学习及素质训练之三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