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0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


璺�闁插秶顥婇幒銊ㄥ礃閿涙艾顦幋锟�2021閿涘矂鐝懓鍐х鏉烆喖顦叉稊鐘侯嚔閺傚洩鐦0妯哄瀻缁绗呮潪锟�      璺�2021妤傛ǹ鈧啩绔存潪顔碱槻娑旂姴鎮曠敮鍫n唹鎼囱冨帳鐠愮鐦崥顒婄礉缂冩垹缍忛幍鈧張澶愬櫢闂呭墽鍋�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0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成都石室中学高2010级高考模拟考试试题语文审核:李晓平注意:1.试题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2.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第Ⅱ卷答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交机读卡、答题卷和作文纸,试题卷自己留存。3.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第Ⅰ卷(共42分)一、(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毎对读音完全�
试题预览
成都石室中学高2010级高考模拟考试试题
语     文
审核:李晓平
注意:
1.试题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2.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第Ⅱ卷答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交机读卡、答题卷和作文纸,试题卷自己留存。
3.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42分)
一、(24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毎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校场/校对订正     嚼舌/咬文嚼字     横肉/横冲直撞     薄暮/厚此薄彼 
B.累赘/成年累月     结实/结草衔环     起哄/哄堂大笑     荷花/荷枪实弹
C.解差/浑身解数     行伍/行云流水     慰藉/杯盘狼藉     纰缪/未雨绸缪
D.要职/要言不烦     看管/行情看涨     量具/量体裁衣     强迫/强颜欢笑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勖勉(xù)      殒身不恤(xù)      发难(nàn)     排忧解难(nán)
B.果脯(fǔ)      衡阳之浦(pǔ)      鲜见(xiǎn)    屡见不鲜(xiān)
C.囹圄(líng)    聆听教诲(lín)      囚笼(lóng)    烟笼雾锁(lǒng)
D.信笺(jiān)    践诺履约(jiàn)      模样(mú)     装模作样(mó)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眩晕/ 光彩炫目        叠印/ 高潮迭起        心酸/ 人间辛酸
B.心率/ 心律不齐        掠夺/ 攻城掠地        陈规/ 墨守成规
C.轻闲/ 清闲自在        再世/ 再所不辞        清秀/ 山清水秀
D.法治/ 法制社会        绿阴/ 绿草如茵        直言/ 仗义执言
4.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笼络       邻界点      立案侦察      无所不用其及   
B.乖戾       谐奏曲      一滩稀泥      坐收渔人之利
C.船仓       绵里针      疾言利色      识时务者为俊杰  
D.拂逆       演双璜      终生难忘      踏破铁鞋无觅处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课堂教学对话是平等的对话,是打破了时空        的对话,是心灵的交流与撞击。
  (2)去年,我市41家大型企业派人专程到翻译学院表达了对210名在校大三学生的招聘         。
  (3)        职业教育能将科学技术与现实生产力相结合,使科技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         备受重视。  
  A.界限 意向 由于/因而         B.界限 意见    因为/从而
  C.界线 意见    由于/因而         D.界线     意向    因为/从而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座破旧的庙宇如今装修一新,看起来古朴庄严,气宇轩昂。
B.搞有奖销售活动时,主办单位都宣称自己拥有最终解释权。天花乱坠的促销手段,往往在最终解释权的包装下大行其道。
C.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井喷期”,政府面临极大的挑战,调和各方正当利益,平息纠纷,兑现多方利益已属箭在弦上。 
D.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7.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振兴中华,赶超世界潮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民的夙愿。为此,中华儿女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奋斗。
B.不知何时,“拥趸”一词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活跃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和各种媒体中,成为备受人们青睐的流行词语。
C.当台湾遇见罕见的水患时,大陆同胞竭力相助,火速救援,两岸人民携手唱响了情同手足、风雨同舟的动人篇章。
D.今日教育部向社会公示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对44个汉字字形进行的微调,这一改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8.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调查组在抽查其他执法活动案卷时发现了“上海闵行区钓鱼执法事件”中的“乘客”陈雄杰的作证笔录,从而认定他向调查组作的陈述存在虚假的情况。
B.历史证明,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必然是国民意识的复苏过程,更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空前增强的时代。
C.东莞市市委书记日前透露,东莞已经健全、建立了全市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从业信息数据库,并正在就数据库的管理、完善等研究更为细化的措施。
D.这份公告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曝光问题,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审计工作的透明度,监督和保证各项资金有效发挥作用。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两广人称为功夫,民国初期简称为国术,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故又称国粹。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分布关系,衍生出不同门派。中国武术主要内容包括搏击技巧、格斗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术,练习套路时显示出身体动作的优美姿态。中国武术以自立自强、健体养生为目标,往往带有思想冶炼的文化特征及人文哲学的意义,对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而商代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商周时期,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故认为武术可以以舞蹈形式演练。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御、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很重视格斗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秦汉时期,盛行角力、击剑,有宴乐兴舞的习俗,其形式更接近于今天武术的套路,鸿门宴中即有项庄舞剑。汉代,枪的应用达到巅峰,各种枪法开始出现。据传华佗首创“五禽戏”,是中国武术套路的滥觞。人们都认为武术起源于战斗的需要,但是大部分还是来自民间的私斗。军事用途的武术和民间武术的要求不同。南北朝时期,佛教禅宗始祖达摩有可能把印度的武学带入中土河南嵩山少林寺里。唐朝李世民时有少林寺僧兵及武僧纪录。唐朝武则天于公元702年订出武举制度,选举军将人才,并用考试的办法授予一定的称号,这大大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宋、明、清亦从之,至清末废除,历代皆有兵员军将之世袭制度,此时武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并产生流派承传,进而影响到东南亚各国。
中国武术的修炼,各门各派都不相同。大体上都包括了基本功、套路、内功和外功。尤其是内功和外功都被各派视为最重要的内容,素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说法,不肯轻易示人。就内功而言,主要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络学说。中医认为,“经络为脏腑之表,脏腑为经络之里”,修炼经络,会对脏腑产生调理、巩固、增强的作用。中国武术的内功主要练的是内气,而经络是内气运行的通道,内气在经络中按一定方式运行,会对经络本身、相应的脏器以及身体的整体产生调理、巩固、增强的作用。就外功而言,很多外功的修炼要借助药物作为辅助。辅助的作用主要分为辅助练习、疗伤、调理及增强身体相应部位和器官等几方面。
中国武术门派之多,在世界武术中也是非常少见的。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历史清楚,脉络有序,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约300多个。门派众多是由于南北地理、气候、人的不同而造成的。北方人身材高大,北方气候严寒,造成北派拳术气势雄劲,大开大合。南方多水,南方人身材矮小,拳术也比较细腻。谚语也有“南拳北腿”之说。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例如起源自北方的八卦掌就很少用腿攻击,而南方的咏春拳却有不少腿击技巧。
9.关于中国武术的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代以前,武术是学校学习和士兵训练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B.中国武术据传起源于华佗首创的“五禽戏”。
C.南北朝时期,中国和印度武学有了首次交流。
D.“武举制度”自唐首创以来,成了封建社会选拔武术人才的重要制度。
10.关于中国武术,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武术由于历史发展、地域分布、地理气候、人体身材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门派。
B.中国武术不仅仅是用来健体养生,更具有陶冶思想的作用,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
C.中国武术发展历史悠久,历代政府都大力支持民间武术发展,使武术流传至今不衰。
D.中国武术各门派都尤其重视内功和外功的修炼,而内功修炼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中医经络学说。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各门派对内功和外功的修炼不肯轻易示人,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不同门派间的交流。
B.修炼内功,使经络脏腑得到调理,能对外功修炼起到辅助作用。
C.虽然武术流派形成有其地域性,但形成之后有的门派向外流传,甚至传到国外。
D.传统武术中,北方人身材高大,所以多用拳、掌;南方人身材矮小,所以多用双腿。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
浣花溪记
[明] 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 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 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①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②,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注】①东屯:杜甫离开成都在夔州的暂居地。   ②暇整:悠闲从容。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流汇而桥者                   B.一亭树道左
C.出城欲雨,顷之霁             D.严公不死,浣溪可老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①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     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B.则:①过此则武侯祠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乃:①乃睹“浣花溪”题榜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D.焉:①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4.选出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作者行踪是从万里桥过青羊宫和武侯祠,然后到浣花溪、百花潭水及梵安寺,最后抵达杜工部祠。
B.从成都南门到浣花溪,一路上溪流曲折,时远时近,景色优美,引人入胜。
C.当地官员安排朝廷使臣到杜甫草堂游玩宴饮,作者批评了他们腐化堕落不顾百姓死活的扰民行为。
D.作者写浣花溪的风景,在文章末尾以“钟子曰”引出感慨,透露了对杜甫的景仰与赞许之情。



   第Ⅱ卷(共108分)
注意:
答第Ⅱ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用钢笔写在答题卷密封线外相应的位置。答案写在答题卷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四、(24分)
15.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简要分析。(4分)


17.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注意:两题全做!) (8分)
(1)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苏轼的《赤壁赋》中,面对自然生机,感叹人生短暂的句子是:《归去来兮辞》中的“         ,        。”《赤壁赋》中的“         ,          。”    
(2)水在文人骚客的笔下具有了多种形态、多重性格。既有像杜甫笔下洞庭湖水“               ,               ”的浩瀚;也有像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                 ”的柔美;也有像王勃笔下“                    ”的苍茫。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之间
迟子建
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加它身上几声骂。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在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地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到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所以冬日赏月,要立在窗前。看着月光停泊在雪地上焕发出的奇异光芒,你会想,原来雪和月光是这世上最好的神仙眷侣啊。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冬春之交的一天,是满月的日子,又是周末,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做了几道风味独特的菜,大家快活地喝酒聊天。晚饭后,我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赏月,我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做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我接着睡了,可是往往眯上二三十分钟的样子,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胜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而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18.作者分别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月光的什么特点?(4分)
春天:          (不超过2字)         夏天:             (不超过4字)
秋天:                (不超过4字)   冬天:             (不超过4字)
19.文中画线句“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的含意是什么?(6分)



20.“月亮”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说明。(6分)
 



21.这篇文章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写了“月亮”,但两者在内容和主题上有明显不同,请概括回答。(6分)




六、(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前有一个人,每天挑着水桶到几里外的井里打水。他用的两只水桶,一只完好无损,另一只却有一条小裂缝,每次即使把桶盛满,回到家里也只有半桶水了。
这只有缺陷的水桶为此常常闷闷不乐。有一天,它终于对主人说:“我感到非常过意不去,每天你打的水都要从我这儿漏掉一半,害得你要多走几趟。你不如换一只新桶,把我扔掉吧。”
主人没说什么,只是在下次打水时让那只水桶留意他走过的小路:只见沿路开满了美丽的鲜花!
“可是作为一只桶,我的价值又何在呢?”这只桶仍然怀疑着……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成都石室中学高2010级高考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答题卷
四、(26分)
15.(10分)
   (1) 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 (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8分)
(1)(4分)
                                                                             
                                                                           
                                                                            
(2)(4分)
                                                                             
                                                                           
                                                                            
                                                                              
17.(8分)(注意:两题全做!)
(1)                           ,                           。
                           ,                           。    
(2)                           ,                           ;
                                 ;                           。
五、(22分)
18.(4分) 
春天:            (不超过2字)   夏天:                   (不超过4字)
秋天:               (不超过4字)  冬天:                   (不超过4字)
19.(6分)                                                                            
                                                                                
                                                                               
                                                                                 
20.(6分)                                                                             
                                                                               
                                                                                 
                                                                                  
                                                                                
21.(6分)                                                                            
                                                                                   
                                                                               
                                                                              
                                                                              
六、22.(60分)(写在背面作文纸上)
 
成都石室中学高2010级高考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答案
一、
1.A。 【A.jiào/jiào,jiáo/jiáo,héng/héng,bó/bó;  B.léi/lěi,jiē/jié,hòng /hōng,hé/hè;C.jiè/xiè,háng/xíng,jiè/jí,miù/móu;D. yào/yào,kān/kàn,liáng/liàng,qiǎng/qiǎng】
2. B。 【A.排忧解难(nàn);C.聆听教诲(líng);D.装模作样(mú)】
3.A。 【 B.攻城略地, C.在所不辞, D.法治社会】
4.D。演双簧【A.临界点  立案侦查  无所不用其极 ,B.协奏曲 一摊稀泥,C.船舱  
疾言厉色】
5.A。 【(1)界限:指不同事物的分界,多用于抽象事物;界线:指两个地区分界的线,多用于具体事物。(2)意向:意图,打算;意见:对事情的一定的看法或想法。(3)“因为”与“从而”不搭配。】
6.C。 【C.箭在弦上:比喻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或话已经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A.气宇轩昂:形容人气度不凡。B.天花乱坠: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的或不切实际的)。注意范围。 D.如履薄冰:形容做事极为小心谨慎。】
7.D。 【A.语义重复。“夙愿”就是“一向怀着的愿望”,可删除“长期以来”;B.并列不当。“报刊、电视、广播、网络”从属于“各种媒体”,可将“和”改为“等”;C.搭配不当。“唱响”无法搭配“篇章”,可改为“谱写篇章”。】
8.A。 【B.搭配不当。“大国崛起的过程”与“时代”不能搭配;C.语序不当。“健全”“建立”位置互换;D.句式杂糅。“根本目的是”和“是为了”保留一个。】
二、
9.D。 【A无中生有,原文中无“必不可少”的信息;B原文是“据传华佗首创‘五禽戏’,是中国武术套路的滥觞。”C原文是“佛教禅宗始祖达摩有可能把印度的武学带入中土河南嵩山少林寺里”,不是肯定发生的事。】
10.C。【文中无“历代政府都大力支持民间武术的发展”的信息。】
11.D。【文中有“南拳北腿”。】
三、 
12.D。【D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其余三项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13.B。【B就是,表判断。A向,住,介词/用来,介词。C于是,副词/竟然,副词。D代词,那里/兼词,于之】
14.C。【他们的行为扰民,但作者未“批评他们腐化堕落不顾百姓死活”。】
四、
15. (1) (5分)一片小沙洲像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
(2)(5分)在艰难潦倒中奔波,却仍能选择美景之地(安身),胸襟安闲从容,可以应付世事。
【参考译文】 
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显得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 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里。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阴森森;溪的尽头,远远望去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澈,神清气爽。从青羊宫以西,有三处地方溪流汇合在一起,上面建有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许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吧。 
溪东面住有人家,这时溪身便被屋舍遮住,不能常常看见;稍有空缺,溪水又重新展现在眼前。像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溪岸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户和篱墙,很是齐整。桥的尽头,路旁边立着一座亭子,题写着“缘江路”几个字。过了这里就到了武侯祠。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身,桥上有临水的栏杆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过了桥,一片小沙洲像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从这座亭子折回原路,走过桥经过梵安寺,这才到了杜工部祠。杜甫的像画得十分清朗古朴, 不见得一定强求维妙维肖,但想来杜甫应当是这个模样。还有一块刻在碑石上的肖�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上一个『成都七中2009--2010学年下期高2011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缁狅紕鎮婇崨妤篞閿涳拷8487054 瀵邦喕淇婇敍锟�13958889955 閻絻鐦介敍锟�13958889955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