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石家庄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9年石家庄高三语文一模试卷(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夹生挟持皂荚汗流浃背B.绯闻菲薄扉页烟雨霏微C.讴歌妆奁怄气呕心之作  D.孢子刨冰藏胞如法炮制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近日,有美国媒体批评前总统布什,说布什因为没读《孙子兵法》,战略战术不对头,所以被伊
试题预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夹生    挟持    皂荚    汗流浃背    B.绯闻    菲薄    扉页    烟雨霏微
    C.讴歌    妆奁    怄气    呕心之作  D.孢子    刨冰    藏胞    如法炮制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近日,有美国媒体批评前总统布什,说布什因为没读《孙子兵法》,战略战术不对头,所以被伊拉克战争弄得灰头土脸,导致美国民众对他的信任度下降。
    B.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倒计时的独特设计、击缶而歌的巨大声势、焰火脚印把北京中轴线与鸟巢结合一体的宏大创意,至今仍让人过目不忘。 
    C.一个人读书的姿态固然可以不优雅,读书的环境固然可以不宁静,读书的时间固然可以不充裕,但读书的心境永远可以超然物外,不为形役。
    D.我何要想做成事业,要有开放的视野和进取的心态、严谨的作风和灵活的方法,要善于总结经验,切不可不撞南墙不回头,更不能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当我们把“文学”纳入“媒体文化”的范畴进行考察时,文学作品就不只是像艺术品那样的作品,而是一种可以用金钱标价的商品。
    B.国人日常饮食,用油过量,用盐也过量,资料显示,其人均日摄入量两倍于世界卫生疆组织的推荐量,大大增加了慢性病的发病率。 
    C.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国内市场形势严峻,为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市几家乡镇企业决定携起手来联袂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新品牌。 
    D.在秦皇岛机场、石家庄国际机场和邯郸机场陆续投入使用之后,我省又决定建设张家口民用机场,使之成为辐射“三北”的交通枢纽。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不等于悲观,                             。
    ①他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体现了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②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
    ③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④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
    ⑤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⑥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A.④⑤⑥②③①      B.④⑥②⑤③①    C.⑤④③①⑥②      D.⑤⑥②③①④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国是小米和大米的起源地。小米是指粟、黍,主要在黄河流域起源和发展,后来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北方现在主要的谷物是小麦,而小麦又是从西亚那边传过来的,不是我国原生的。长江流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所以我国是两种农业的起源地——北方是以小米为主的农业起源地,南方长江流域是以大米为主的农业起源地。
过去,研究农业起源,农学家主要是根据栽培种与野生祖本的关系,也就是根据植物的基因库,认为基因种类多样化的地方,就应该是农业起源的中心。所以一般都认为印度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日本学者也提出过山地起源说,认为东南亚北部的山地,包括中国的云南,泰国、缅甸、越南北部,还有印度的东北部,这个区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
事实上,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时候,我国南北两个农业体系就已经形成了。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有一个漫长的冬季,冬季的食物资源比较缺乏,先人就得想办法来增加食物的资源,这就是农业产生的一个社会动力。而这两个地方又恰恰有可以栽培的野生祖本植物。粟的野生祖本,就是狗尾草,这里到处都是;黍的野生祖本在华北地区也能找到,有野生黍。所以人们可以栽养它。在长江流域,有野生稻,现在江西、湖南都还有,这些地方是野生稻分布的北部边缘。为什么许多农学家考虑野生稻从印度起源、从山地起源,还有一些农学家考虑从华南和东南亚起源?因为这些地方野生稻非常多,而长江流域野生稻很少,是野生稻生长的边缘地带。然而,他们就没有想到一个问题,那些野生稻多的地方,其它的食物也多,人们就用不着种稻了。
稻谷作为食物的优势在哪里?它的优势是易于贮藏,填补冬季食物的匮乏。而且稻谷又是一种一年生的植物,种了以后等不了几个月就可以收获,到第二年开春又可以下种。要是别的植物,比如说水果或者是干果,像栗子、橡子,你把这些种子保存后播种,多少年以后才能结果,周期太长。谷类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优点。所以在这样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背景下,黄河流域跟长江流域,就成了两种农业起源的温床。
这两个农业体系的形成对我国来讲极为重要。北方旱地农业歉收了,南方的水地农业可以做补充;南方水地农业歉收了,北方旱地农业可以做补充。中国文化的特色,就以广大的农业为基础,而且是两个农业体系,就像双子星座似的,拧在一起。
         (选自2009年1月8日《光明日报》《农业起源与人类古代文明》,有删改)
5.下列对我国成为两种农业起源地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江流域,是野生稻分布的北部边缘,这些地方长有少量的野生稻。
    B.黄河流域有野生黍和大量的狗尾草,都是可以栽培的野生祖本植物。
    C.两流域都有漫长的冬季,冬季里食物资源比较缺乏,人们有生活压力。
D.水果或者是干果,像栗子、橡子之类的植物,从播种到结果周期太长。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南方种植大米,北方种植小米、小麦的农业体系,是在六七千年前形成的。
    B.日本学者提出稻作农业山地起源说,是因为那里野生稻多,基因类型多样化。
    C.水稻、谷子等谷类作物,共同的优点就是易于贮藏,能够填补冬季食物的匮乏。
D.有南北两个农业体系,对我国极为重要,一方遇到自然灾害,另一方可以做补充。
7.下列根据文中的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南北两个农业体系几千年前就已形成,经历了自然与历史的检验,这种农业种植传统将不会改变。
    B.农业起源的条件是多方面的,除了自然、地理、气候的背景之外,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人类的聪明与智慧。
    C.水稻之所以没有起源于印度或我国的华南一带,主要是因为那里气候温暖,自然资源丰富,食物充足。
    D.水稻和谷子的成功培育证明了越是自然条件差的高寒地区,越能培育出生长期短、易于贮藏的粮食作物。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患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春鬼秋猕,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敝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敝靡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详察之,少加意而熟虑焉。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    诛:惩罚。    B.夫务战胜穷武事者      穷:用尽。
    C.兵革不备哉              备:准备。  D.事苦则虑易            易:改变。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作为主父偃不主张攻打匈奴的依据的一组是(    )
    ①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②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
    ③轻兵深入,粮食必绝     ④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
    ⑤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    ⑥兴师十万,日费千金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关明主的治国之道,是主父偃在进谏中反复强调的问题,他企图以此说服皇上,         
并希望皇上能因此免除他的死罪。
    B.主父偃深谙进谏之道,首先以传统的君臣职责作为自己冒死进谏的理由,接着表明自己的忠心,为进谏打好了基础。
    C.主父偃在进谏中引经据典,以秦始皇不听李斯劝告而攻打匈奴最后导致天下叛秦为例,劝谏皇上听从自己的意见。
    D.虞夏殷周等历朝各代,都未能降服过匈奴,也不看重匈奴,主父偃认为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慎重对待攻打匈奴之事。
四、(23分)
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

(2)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1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上太行①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 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2) 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               ,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            。(陆游《书愤》)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 (秦观《鹊桥仙》)
(2)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勿以善小而不为。    (陈寿《三国志》)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17题。
鞋  说
我曾把鞋子说成是“臭脚的容器”,这看来是不对的。应该说,它是“人生的容器”。要知道除开睡眠时间,人剩下的时间大多是在鞋上度过的。随着昼夜交替,人交替着把自己搁在床上,装进鞋里。
鞋子因脚与土地的长期较量而出现,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鞋”这个汉字造得有点意思,右边两个“土”相叠,鞋底是“土”,鞋面也是“土”,它真正是一路风尘。帽子虽高高地戴在头上,但它的重要性远不及鞋子。人可以不要帽子,却不可不穿鞋子。漫漫人生路上,会踏上多少刺脚的荆棘、硌脚的石块、烂脚的秽物?没有鞋子,人就是有一双铁打的脚板,也受不了刺、硌、蚀的摧残。鞋以自我牺牲为代价,帮助易伤的脚征服了路的漫长和崎岖。
鞋子因实用而存在,但它的存在已不仅仅具有形而下的意义。
对一个生命的祝福,往往少不了鞋子。乡村至今还有这样的风俗:凡小孩做满月、做周岁、做十岁,或是成人做寿等,送礼的至少要备一双鞋,那意思是祝福人家顺利、健康地走上新的人生路途。十岁那年的生日,我收到很多的礼物,但最中意的还是二娘送的一双黑帆布胶鞋。它是那么合脚、那么软和,穿着它走路,欢喜得让人连蹦带跳的。这让我今天想起来,还感到有一股生命祝福的深意在涌动。
过去的女性精于女红,但只有与你最亲密的女性才会为你做鞋,她大多是母亲、妻子或情人。常忆起儿时的冬夜,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她用顶针使劲地将针顶过厚鞋底,再用钳子夹 
住那露出的针尖将它拔出来,随后用手拉着针眼后的白线不停地抽,抽一截刺啦一声响。我在这断断续续的响声中渐渐睡去。次日一早,枕畔或许就卧着一双新鞋,鞋里装满了母爱的温暖。
“文革”时期,在村前那条碎石铺成的公路上,经常有所谓的黑帮分子被游斗。造反派不让他们穿鞋,让他们把两只鞋用绳子系了,挂在脖子上。扎脚的石粒刺得他们直蹦高,路上留下一串鲜红的血迹。那些造反派还一个劲地在他们身后推搡。那是一种怎样的折磨!德国曾经有一个展览,里面有幅黑人抱着流血的赤脚痛苦万状的照片。一个叫弗里茨的人当众流下了眼泪,他办起修鞋店,建了捐鞋台——带动德国人每年向非洲捐鞋。从对裸足受难人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检测出人的善恶。要知道,鞋的有无关乎幸福与痛苦,鞋的予夺见出大爱与大恶 
鞋与脚还有一个合与不合的问题。鞋子最重要的品质不在美观,不在耐穿,而在合脚。鞋子合脚,人才能在人生路上迈开大步。鞋松不得,松了会不跟脚;也紧不得,紧了会不养脚。跟脚,养脚,才算得合脚。脚与鞋要经过一个磨合过程,才能达到“合”的极致。乡下人常言,三天穿不上是一双好鞋,三天穿得上是一双草鞋。鞋子开始是要紧一些的,需用鞋拔子帮忙,才能勉强把人的脚装进鞋子里去,三天不舒服过后,就很跟脚、养脚了。现在不少城里女性只讲时髦、漂亮,不讲跟脚、养脚,彻底违背了人类穿鞋子的初衷,结果往往自虐如受刑,这真令人叹息。
鞋子是否合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人穿有形的鞋,也穿无形的鞋,人与鞋的关系可以上升到哲学层次。
当第一双鞋子穿在远古初民的脚上,人类就再也离不开鞋子了。从襁褓中那种底部塞满棉花的软鞋到能让人穿着行走的草鞋、布鞋、胶鞋、塑料鞋、皮鞋等样式的鞋,早已形成一个完整系列。鞋陪伴人的一生,陪伴每个人走过或平坦或泥泞的征程,走过希望的田野,也走过失败的麦城。各式各样的鞋负载着我们的生命,如同接力一般,把我们送抵一个个的人生驿站。“人生能著几两屐”是谢灵运说的话,意在劝导人们寄情山水。我们何尝不能把这句话视为对人生的警戒?流光不驻,生年有限,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疼爱我们生命的鞋。
(2008年10月19日《中国教育报》第4版)
14.作者在文中阐述了鞋除实用以外的哪些意义?(4分)
15.分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1)作者为什么把鞋说成是“人生的容器”?


 (2)“无形的鞋”指的是什么?应当怎样处理与“无形的鞋”的关系?


16.文章第五段写到了母亲在灯下纳鞋底的情景,请具体分析这一段描写的表达特色。(6分)  



17.作者在文末引谢灵运的话并抒发了一番感慨,对此应如何理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六、(15分)
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4分)
    我常想,人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肯定有其合理性,  ①  正如《五人墓碑记》中提到的许多读书人,在阉党高压下不照样易志变节?而五人  ②  “素不闻诗书之训”,不照样激昂大义,蹈死不顾?我认为我们青年人  ③  要学会学习,学会探究,但更要学会做人。 ④  ,我写下了不足为外人道的《自诫书》:正直善良,温和谦逊,以为立身之本;自强不息,即使是最飘渺的梦想,也绝不放弃……
①         ②          ③         ④         
19.阅读下面网页上的一则新闻,写一组对偶句加以评论。要求观点鲜明,用语文明规范,每句9—15字。(6分)
















20.仿照划线句子,将下面两组语句补充完整,使内容和谐统一,构成排比句。(结构不必完全相同)(5分)
有人说:“读书有时,亦须有地;读书有境,亦须有情。”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1)           ,           ,           ,           ,宜读陶渊明诗;(2)             ,            ,             ,           ,宜读           。
七、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文章。(60分)
多变的图案
叠翠的波浪冲上沙滩
岸边留下条条迷人的曲线
  每次潮水总要变换美丽的图案
  涨潮退潮永不会有相同的瞬间
请你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1.182.86.2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下一个『东海县房山中学高一语文期末复习小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