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鄂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七年级上册 鄂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鄂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类型:初一试题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七年级语文一(20)二(50)三(50)总分(一)(二)(三)一、积累运用(20分)1.这个学期,你的字练得怎么样了?请抄写下面这句话,展示你书写的魅力。(4分)青春只有奋斗的义务而没有蹉跎的权利。2.阅读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黑的字注
试题预览
鄂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类型:初一试题
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七 年 级 语 文
一(20) 二(50) 三(50) 总分
(一) (二) (三)
一、 积累运用 (20分)
1.这个学期,你的字练得怎么样了?请抄写下面这句话,展示你书写的魅力。(4分)
青春只有奋斗的义务而没有蹉跎的权利。
2.阅读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黑的字注音。(4分)
他正向古代典jí( )钻探,有如向地壳( )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qiè( )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jiǒngjiǒng( )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3.顺着意思,仿写句子,组成排比句。(3分)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一位环保人士无奈地抗议道:
请勇敢地呼吸,让我们用肺去净化这污染的空气;
请尽情地哭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丽同学按老师的要求做了一次“ 春节,你是怎么过的”的调查活动(调查了20人),
调查结果如下:
过法 拜年、访友 打麻将 旅游 看电视 运动、健身
人数 18 7 2 6 3
请你帮小丽同学对调查的结果作个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词默写(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2)、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4)、_____________________,飞入寻常百姓家。
(5)、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辛弃疾的《清平乐》中写小儿顽皮淘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渡者之言》一文,完成 6-10题。(16分)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6.解释下列句中加框的词。(4分)
A、穷暮而无所归宿者( )
B、予愠为戏( )
C、趋行( )
D、理书就束( )
7.选择加框词意思相同的项( )(3分)
A、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B、天下之以躁急自败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徐行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D、言终而死 而前门已牡下矣
8.翻译句子(3分)
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渡者听到询问,先“熟视小奚”,然后回答。根据上下文,你觉得他观察到了什么才这样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结尾处为什么将“其犹是也夫”说两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汉语如魔方》一文,完成 11—15题。(17分)
汉语如魔方
①汉语如魔方,单是词序的变化,便有无穷奥妙。什么“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啊,什么“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啊,一个个掌故可让人听得津津有味。如今,这种手法也在现代宣传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
②一进某校教学大楼,便可看到三条标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六个字循环往复,让人感到了学校对学生的一片爱心。第一句话提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不是某些方面为学生,而是一切了为学生;第二句话强调( );第三句话表明( )。面对学校这样的承诺,作为学生,作为家长,能不感动吗?
③词语的词序变化,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关键是要自然、贴切,不留不斧凿之痕。某些刊物的广告,在这方面作了成功的尝试。比如湖北的《今古传奇》:“今古传奇,奇传古今。”前一句是刊名,后一句是物色,一正一反,天衣无缝。又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不久前亮相的《理财》 周刊,其广告词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同样是佳句天成,妙手偶得。本是寻常口语,一经倒置以后,顿时魅力四射——五分说理,七分幽默,十分自信。读到这样的广告词,编者和读者的心是会贴近的。
④有些词序变化,不但变得恰到好处,而且变得恰逢其时,让你不得不惊叹作者的智慧。前年在长沙参观全国书市,只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挂出了一副醒目的对联:“读东财大书,圆大才东梦。”“东财大”对“大财东”,一个简称,一个俗称,妙不可言。而这样一幅对联,又折射出了时代的变化、观念的变化,耐人寻味。不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能挂出这样的对联吗?还有一次,正要休息,听见中央电视台某农村栏目播出了一句广告语:“听您想说的,说您想听的。”一个“听”字,一个“说”字,忽前忽后,前一句表明了倾听意见的虚心,后一句则表明了办好节目的决心。就因为这句广告语,竟激发了我接下去观看这档栏目的兴趣。这样一句广告语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中新闻媒体精神面貌的折射。
11.下面的句子是从文中第②段括大吃一惊 中抽出的,它在文中的顺序依次应是___、___(2分)
A、 服务的彻底性,对学生的一切负责,不作任何推诿
B、 自己的服务对象,不是少数学生,而是全体学生,一个也不能少
12.如果要快速把握本文的主要信息,你会抓住文中的哪一句话?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依作者看来,现在成功的语言广告中,突出的特色有哪两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链结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清朝的曾国藩曾多次率领湘军同太平军打仗,可总是打一仗败一仗,特别是在鄱阳湖口一役中,连自己的老命也险些送掉。他不得不上疏皇上表示自责之意。在上疏书里,其中有一句是“臣屡战屡败,请求处罚。”有个幕僚建议他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这一改,果然成效显著,皇上不仅没有责备他屡打败仗,反而还表扬了他。
问:皇上为什么“不仅没有责备他屡打败仗,反而还表扬了他”?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汉语如魔方”的特点,请你从生活中(如综合性学习)举出一个例子,并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认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一文,完成 16—20题。(17分)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我混在人群只能感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啊。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就算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种各样实用的物件。长的好好的树,花纹美丽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绝。在这一点上,树是不如人的。美女可以人造,树却是不可以人造的。
树比人活的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树并不以此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他人的后代。
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即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树比人坚忍。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树回帮助人的,在饥谨的时候,人可以扒树的皮来充饥。
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名列前茅了。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把那些词句当作叶子一般披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
树的寿命是如此长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着。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漂浮了。
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在这样一棵神圣的树底下,一定该俯首称臣必恭必敬了吧?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这棵不知名的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树很可能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而成的大军。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探望小草。
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旁边为邻,你岂不要羞愧死了?
小草昂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尽,它就像弹簧般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还是在弯曲之后怡然挺立。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
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在庄严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16.与人相比,树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加以概括,分条陈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简要阐释“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从“仰望”大树到“蹲下来看”小草,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轨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小草不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主旨的?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探究与感悟: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体会。35字左右。(3分)
材料一:心理学认为,自卑这一种人格元素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格中。
材料二:自卑的最大敌人就是勇于面对自卑的人。
材料三: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和张越年少时也曾自卑,现今都有豁达自信的主持风格。
35
三.写作展示(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母亲的一声呼唤,荡漾着爱的涟漪;朋友的一声呼唤,打开了紧闭的心扉。地球呼唤我们警醒,时代呼唤我们前行。呼唤是提醒,是关注,是引领。呼唤来自思考,呼唤源于真情。呼唤责任,呼唤坚强,呼唤燕子归来,呼唤童心不泯……生活中,多少美好的感情凝聚成一声呼唤,又有多少遗憾期待着一声呼唤。我们经常感受到对方的呼唤,也曾由衷地发出过呼唤。
请以“呼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
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070417
1.美观4工整3清洁2无误1
2 .qiao 锲 炯炯
3.略
4.能根据调查的结果作分析即可。
5.(1)天街小雨润如酥(2)惊起一滩鸥鹭(3)折戟沉沙铁未销(4)旧时王谢堂前燕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6)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6.穷尽、生气、疾走、完成
7.B
8.看看离城还有两里路,便向船夫问道:“还能赶得上南门开吗?”
9.观察到他们旅途疲惫、行装散乱、心情焦急。
10.文中连说两遍“其犹是也夫”,是为了强调“躁急自败”的道理,表达了作者极其懊悔、惭愧,感悟至深的心情。
11. B、A
12.会抓住“汉语如魔方,单是词序的变化,便有无穷奥妙”这句话。(1分)因为它是全文的中心句。(1分)它既指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即“汉语如魔方”;又点明了阐述事物特征的角度,即“词序的变化”。 (1分)
13.一是自然贴切,不留下斧凿之痕;二是恰逢其时(或折射时代变化、观念变化)。
14.“屡战屡败”强调每次战斗都失败,成了常败将军;“屡败屡战”却强调自己对皇上的忠心和作战的勇气,虽败犹荣。
15.
16.○1树比人活的长久,但并不以词傲人;○2树绝对不伤人;○3树比人坚忍;○4树会帮助人。(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17.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比喻)的手法,表面上说的是树,实际上说的是人(1分)。人容易战胜各种不幸和灾难,但常常会被名利压垮(2分)(意思正确即可)
18.虔诚、尊敬——嫉妒——自卑、伤感——自信、自强(每点1分)
19.文章主旨是不管身处何种环境、地位如何卑微,都没有理由也不应该自惭形秽,而应像小草那样坦然、快乐地生活(2分)。文中对小草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极为细致,手法多样,形神兼备,特点鲜明。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小草虽纤细、柔弱、不受重视,却依然能昂然立着、怡然挺立、安然生活的特点,揭示了文章的主旨(2分)。(意思正确即可)
20.自卑人人都有,但要勇于面对;人们虽然会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但不能自惭形秽,要豁达自信,坦然快乐地生活,你就能走出自卑的泥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就。(字数不够扣1分。言之有理即可) (121.41.239.1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鄂教版
七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期中模拟试卷
』  下一个『
高三文言文实词专练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