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中学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盐城中学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选择性必修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江苏省盐城中学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命题人:成维顾向阳审题人:刘百生王思亮试卷说明:本场考试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复辟/鞭辟入里 裨益/裨将千员 扛活/力能扛鼎 B.靡靡/左右皆靡 角色/群雄角逐剥削/兵
试题预览
江苏省盐城中学09-10学年高二 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命题人:成  维  顾向阳          审题人:刘百生  王思亮
试卷说明:
本场考试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复辟/鞭辟入里 裨益/裨将千员 扛活/力能扛鼎
B.靡靡/左右皆靡 角色/群雄角逐  剥削/兵挫地削
C.逐渐/东渐于海  量刑/量体裁衣  宿舍/太子丹受而舍之
D.连累/危若累卵  血泊/水泊梁山  遗物/欲厚遗之
2.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3分)
A.道路已目 灿然一笑 豪杰蜂起 中西合壁
B.形容枯槁 攻城略地 天降祉福 沃野旷畴
C.忠而被滂 肉袒付荆 各行其事 虚与委蛇
D.破釜陈舟 唇枪舌箭 博闻强识 纲绝维驰
3.下面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  )(3分)
A.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述史方法。这种方法是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桩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写在数篇里,参差互见,相互补充。
B.代表危地马拉国家队出战100场的拉米雷斯虽然一度在前腰位置上显示出不俗的盘带和传球功底,但很快便出现体能问题,下半场只能作壁上观。
C.大家难免发出这样的疑问:明知做不到,官员们为何还如此大胆放言?要知道,作为政府官员,应是一言九鼎,言必信,行必果的。
D.科举取士一途,是维系王朝统治命脉的千秋大业,倘若这一条取士之途也被堵塞,真知灼见的被拒,沐猴而冠的得逞,最终,动摇的仍是封建王朝的根本利益。
4.下面没有语病的一项(  ▲   )(3分)
A.《刺客列传》写荆轲遭鲁勾践怒叱而不计较,这和《史记》中叙述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样,意在表现他们的励志精神是其目的。
B.《夏本纪》肯定了大禹建立夏王朝使中国从此形成九州为中心、天子为天下共主的大一统格局的历史功勋。
C.《史记》的阅读有助于我们领悟人生,认识社会,了解国史,《史记》的阅读也需要能动地思索研讨。
D.通过阅读《史记》,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博大心灵跳动的节律,瞻仰到一位中国古代良史的楷模。
5. 下面这副湖南长沙屈贾祠对联的下联结构已被打乱,请调整划线处四处短语的顺序,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3分)
上联:千古名胜又重新,是谁润色江山?应追思屈子文章,贾生才调; 
下联:安排樽酒都扫尽,到此洞庭秋月,好携来四面烽烟,衡岳春云。
          A                  B                C         D
调整后的顺序应该是:  ▲  、  ▲  、  ▲  、  ▲  (只填字母)
6.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答题。(5分) 
有一天,朋友在我办公室看报纸,忽然发出一声大喝:“哪个盐城王八干的?”我凑上前一看,原来当日《XX晚报》上有这样一篇文章:《淮安鳖占领盐城》。他是淮安人,难怪如此光火。其实,这篇文章写的是淮安产的甲鱼畅销盐城的事,只是拟了这样一个标题,没法叫人不骂!
(1)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淮安鳖占领盐城”这一标题为什么会让人光火。不超过50个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觉得这个标题应该如何修改?拟一个不超过10个字的标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知识及阅读(37分)
7.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②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B.①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②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
C.①南面倍依以朝诸侯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
D.①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②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8.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3分)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C.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D.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9. 下列选项中,两组句子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沛公安在?
B.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C.①甚矣吾不知人也            ②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D.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②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9分)
韩信,淮阴人也。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令傍可置万家者。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亭长妻苦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自绝去。至城下钓,有一漂母哀之,饭信,意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少年又侮信曰:“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众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跨下。”于是信孰视,俯出跨下。一市皆笑信,以为怯。
汉王以为治粟都尉,上未奇之也。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非敢亡,追亡者耳。”上曰:“所追者谁也?”曰:“韩信。”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嫚无礼,今拜大将如召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汉书•列传第四•韩信列传》)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推择:推举选用
B.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亭长妻苦之     苦:意动用法,以…为苦
C.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           道:取道
D.何曰:“王素嫚无礼                  素:平素,素来
1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虽为将,信不留                 ②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
B.①一市皆笑信,以为怯             ②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
C.①至拜,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②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
D.①此乃信所以去也                 ②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
12.下列翻译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
译文:虽然你岁数长大了,喜欢带着刀剑,可实际上胆怯的很。
B.能死,刺我;不能,出跨下。
译文:你要是不怕死,就用剑刺我;你要是怕死的话,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C.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译文: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责骂萧何说:“如果逃亡,为什么又回来?”
D.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译文:汉王说:“我认为你是可以担任大将的。”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19分)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②小子何敢让焉
B.①左右欲兵之                  ②沛公引兵西
C.①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②公子竟留赵
D.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②乃与平原君计
1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              ②陈豨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②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
C.①亦各从其志也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
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8分)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忆昔
【唐】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②无忌:
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③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
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默写(8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桃李不言,          ▲          。
(2)大风起兮云飞扬,        ▲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        ▲        ,衣食足而知荣辱。
(4)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        ,        ▲        。
(5)        ▲        ,虞兮虞兮奈若何!
(6) 子曰:岁寒,        ▲        。
(7) 新沐者必弹冠,        ▲      。

五、现代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 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有删改)
19.文章开头,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重点突出哪两个方面?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4分)
答:提升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根骨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结合上文,举例谈谈你对“中国脊梁”的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23. 以“看似寻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 2 3 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B C D C C D C C B A B C
1.答案:A
解析:A.bi4/pi4、bi4/pi2、kang2/gang1,每组皆不同;B.mi3、jue2、xue1,三组皆同;C.jian4/jian1、liang4、she4,后两组同;D.lei3、po1、yi2/wei4,前两组同。
2.答案:B
解析:A.道路以目、粲然一笑、中西合璧  C.忠而被谤、肉袒负荆、各行其是D.破釜沉舟、唇枪舌剑、纲绝维弛
3.答案:C
解析:“一言九鼎”侧重说话有分量,“一诺千金”侧重说话讲信用。
4.答案:D
解析:A.句式杂糅;B.成分残缺,少介词“以”;C.语序不当。
5.答案:C、A、B、D。错一处则不得分。
解析:
上联:千古名胜又重新,是谁润色江山?应追思屈子文章,贾生才调; 
下联:四面烽烟都扫尽,到此安排樽酒,好携来洞庭秋月,衡岳春云。
另,屈子文章与贾生才调,洞庭秋月与衡岳春云皆是句内自对。四个空格全对得3分;其它答案不得分。
6.参考答案:
(1)这样的标题很不得体。(1分)因为“淮安鳖”本意上虽是讲淮安产的鳖,却会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这是暗指淮安人,或说在骂淮安人是鳖。(2分)(从歧义角度进行点评亦可,但是如认为标题好不能给分)
(2)淮安甲鱼畅销盐城(2分)
7.C
A.①无,没有(《鲁周公世家》)②罔罗,网罗(《太史公自序》)
B.①若,如果(《高祖本纪》)②标准,准则(《夏本纪》)
C.①使…朝拜(《鲁周公世家》)②使…朝拜(《过秦论》)
D.①交付,委托(《高祖本纪》)②跟随(《项羽本纪》)
8.C 为使动(课本42页有注释,58页有练习),其余皆为意动。
9.D 
A中皆为宾语前置,B中皆为定语后置,C中皆为主谓倒装,句一见《刺客列传》,句二见《河渠书》,D被动状语后置
10.C 道:名作状。
11.C 。A皆为“即使”义,句二见99页《刺客列传》;B皆为“认为”义,句二见47页《高祖本纪》;D皆表原因,句二见128页《魏公子列传》。
12.B 详见译文。
13.A(辞让。B.用兵器杀;士兵,军队。C.竟然;最终,终于。D.动词,结交,向着;介词,和)
14.B(两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A.“于”,介词,在;介词,向。 C.“其”,人称代词,自己的;副词,大概,表揣测语气。D.“以”,连词,因为;介词,用)
15.C (“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16.
①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得分点:宗,耻,义)
②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裕,几代也不断绝。(得分点:若至,不轨,累世)
③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露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得分点:举,见,重)
17.分析:
  (1)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答案示例一: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靡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2分);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2分)。
  答案示例二: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夕阳沉落、流水消逝之景(2分),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免,行将覆灭的悲伤(2分)。从作者个人角度回答,抒发了身世沧桑之痛,亦可。
18.(1)下自成蹊
(2)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3)仓廪实而知礼节
(4)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5)骓不逝兮可奈何
(6)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新浴者必振衣。
19. 答题要点: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2分)这样描写意在表现了司马迁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生动而传神。(1分)并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悲剧命运及不屈精神作铺垫。(1分)
20. 答题要点:
提升精神:司马迁由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2分)
一根骨头:在对理想与事业的执着追求中挺立起来的独立人格。(2分)
21. 答题要点:因为作者认为一个专制强权的社会是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的,而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有社会良心的人,他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因此遭遇灾祸就是必然的。(4分)
22.答题要点:①应写出“中国的脊梁”的意思。“脊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人,在国家民族处于危急时刻挺身而起的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气节、操守、人格和品质。(3分)②应举出恰当的例子。(2分)
23.作文(60分,参照近几年高考评分标准,45分切入) (221.178.218.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 期末试卷


上一个『湖北省八校200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  下一个『《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2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