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如东县高二统测卷详解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学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10年如东县高二统测卷详解(八年级选择性必修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检测高二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圈地/圈养纤绳/纤尘不染里弄/播弄发难/排难解纷B.招募/蓦然缄默/隽语箴言编纂/篡改坍圮/圯上老人C.雇佣/佣金款识/博闻强识趔趄/趑趄颉颃/仓颉造字D.泥淖/踔厉瑕疵/睚眦必报卷帙/秩序
试题预览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检测
高  二  语 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
A.圈地/圈养   纤绳/纤尘不染   里弄/播弄    发难/排难解纷
B.招募/蓦然   缄默/隽语箴言   编纂/篡改    坍圮/圯上老人
C.雇佣/佣金   款识/博闻强识   趔趄/趑趄    颉颃/仓颉造字
D.泥淖/踔厉   瑕疵/睚眦必报   卷帙/秩序    纡徐/长吁短叹

答:B(2分)(A. 发难/排难解纷C. 款识/博闻强识D. 卷帙/秩序:以上三组加点字读音同)
颉颃,读鞋杭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
A.阴历五月初十日正是家乡所谓的“火梅”天气,太阳和霪雨交替迫人,那苦况非感同身受的人不能想像。
B.2010年3月,电影《月满轩尼诗》在内地公映,这标志着曾因《色•戒》而被相关部门投闲置散的内地女演员汤唯又重返大银幕。
C.文章的好坏与写作的快慢无关。文不加点的人,也许是早有腹稿。我们为文还是应该刻意求工,虽不必“掷地作金石声”,总要尽力洗除一切浮泛猥杂的毛病。
D.在欧洲,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沸沸扬扬地闹腾了一阵子,固执地要把蒙娜丽莎那恬然自信的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

答:.C(2分)(A. 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历,但感受如同亲历的一样。此处应用“亲历”或“身受”之类的词语。B. 投、置:安放;闲、散:没有事干。投闲置散:指安排在不重要的职位或没有安排工作。此处应用“封杀”或“雪藏”之类的词语。D. 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此处用错“对象”或曰“语境”,应改用形容闹得很凶的“翻天覆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 ▲ )
A.回望千年前的中国与世界,让我们觉得,中华民族能否恢复昔日的力量和荣耀,重绘“清明上河图”,将取决于我们开辟出全新的“丝绸之路”。
B.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与市场经济有相冲突的地方,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提升、重建人文精神,在它们之间确立一种同步前进、互相协调的关系。
C.新鲜出炉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整合并均衡教育资源,真正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接受平等、优质的教育。
D.在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中,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不可能是恒久不变的,它的命运,既取决于其内部土壤的分化与瓦解,更取决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渗透。

答:B(2分)(A. 照应不周。“开辟”前残缺了与前文“能否”相照应的“能否”二字。C.成分残缺或赘余。“教育”后应补上“的权利”,或去掉“享有”二字。 D. “语序不当”或“不合逻辑”。“既”“更”之后的内容对调,才合乎逻辑。)

4.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一位历史人物作点评。(句式基本一致即可)(5分)
屈原:哀民生之多艰,虽九死犹未悔。挫折在他的人生征程上左右相伴,但他在挫折中实现了生命的涅槃。
                                      ▲                                            

答:苏轼:樽酒酹江月,雕弓射天狼。苦难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如影随形,但他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超越。
(每句2分,符合人物特点1分。计5分。)

5.根据“人才派遣”示意图的提示,填写下面一段话中空缺的内容。(4分)






人才派遣亦称人才租赁,它是由         ▲          ,           ▲         ,从而使被派遣单位与派遣员工之间建立起使用关系的一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型用人形式。

答: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单位签订(派遣合作)协议、形成劳务关系(2分) 派遣单位与派遣员工签订合同、建立劳动关系。(2分)

二、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题。
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
     子厚讳宗元。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①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②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狄夷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少愧矣。                (节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七)
【注】①用事者:指王叔文。唐顺宗时任户部侍郎,深得信任,力行改革。宪宗即位后,被贬黜赐死。柳子厚、刘梦得等八人被视为王叔文同党而被贬出京城。②播州:今贵州遵义一带。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古今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
A. 少精敏,无不通达            B. 议论证据今古    
C.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        D. 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

答:B (2分) (证据:引据……为证。古今不同。
A.通达:洞明事理。古今同。C.刻苦:肯下苦工夫。古今同。D.以为:认为。古今同。)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  
A.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     
予犹记蓼洲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B.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请于朝,将拜疏 
C.其俗以男女质钱               
则使归其质
D.虽重得罪,死不恨             
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

答:D(2分)(遗憾,后悔。A. 逮:至,在,介词。/ 逮捕、捉拿,动词。B. 拜:授予官职。/ 呈上。C. 质:抵押。/人质。)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因其土俗,为设教禁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B.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
C.士穷乃见节义        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 
D. 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答:C(2分)(乃:复词,才。A.为:wèi,介词,替,给;wéi,语助词,表疑问、反诘。B.且:连词,况且;连词,尚且。D.以:目的连词,来;连词,表结果,因而。) 

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柳子厚“节义”的一组是(2分)        ( ▲ )
①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      ②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③吾不忍梦得之穷    ④将拜疏,愿以柳易播   
⑤虽重得罪,死不恨             ⑥誓生死不相背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答:D(2分)(①侧面表现柳子厚的文学造诣的影响力;②侧重表现柳子厚的政治才能;⑥表现的是势利小人顺境中的丑恶嘴脸。)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柳子厚能成为一代文宗,固然与他天资聪颖有关,但与他在困顿中不懈怠,不沉沦,刻苦自励,博闻强识也大有关系。
B.柳子厚为政关心民生疾苦,在被贬柳州期间,因地制宜,推行教化、政令,以移风易俗,从而使得不少人免除了沦为奴婢的苦难。
C.柳子厚为人重情仗义,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能为他人作想,曾冒死上疏朝廷主动请求拿自己将要赴任的柳州与刘梦得将要赴任的播州调换就是明证。
D.韩愈在以当时势利小人落井下石的卑劣行径反衬柳子厚急人之困的高风亮节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蔑视。

答:C (3分)(“曾冒死上疏朝廷”一说与事实不符。柳子厚只是准备上疏而实际并未上疏。)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3分)
                                    ▲                                                 
答:众多公卿显要,争先恐后地想让柳子厚出自自己的门下(或:争着要把他收为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地赞誉举荐他。(每句1分,计3分。译文语句不通顺,扣1分。)

⑵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3分)
                                    ▲                                                 
答:观察使把柳子厚施行的办法推广到其他的州(或:观察使向其他的州推广了柳子厚施行的办法),刚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份而回到自己家的近千人。(每句1分,计3分。译文语句不通顺,扣1分。注意译文句末加感叹号。)

⑶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4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答:我由(或:对于,面对)那座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感叹那些古代文献未能存留,后世(或:后代的人)讹传(或:弄错了那些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其真相的事,(又)哪能说得完呢!(每句1分,计4分。译文语句不通顺,扣1分。)
三、古诗鉴赏(10分)
12.阅读下面两首诗词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②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在目睹了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的种种恶行后,苏轼激愤难平,写词发泄,结果激怒新党,被捕至京,系狱数月,后经多方营救才幸免一死,这便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的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暂居定慧院。②时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分别为柳宗元当年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政治改革活动失败后被贬的友人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
⑴词的上片开头两句创设了一个怎样的环境氛围?这样写有哪些作用?(3分)
                                      ▲                                               

答:上阕开头两句通过“缺月”“疏桐”“漏断”等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创设出一个幽独孤凄的环境氛围。(1分)
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侧面暗示抒情主人公的处境、心情,并奠定全词清冷孤寂的情感基调。
(2分。答出其中任两点即可。)

 ⑵这首词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试结合词作内容加以具体说明。(4分)
                                      ▲                                          

答:托物寓怀(或:借物喻人;或:象征手法)。孤鸿的处境、活动正是词人处境、心境等的真实写照。(或:明写孤鸿,暗喻自己,鸿人合一。)(2分)
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分别象征了(或:喻指)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虽劫后余生却惊惧犹存的惶恐心态,不为人理解、不得朝廷重用等的忧愤心情,以及孤傲不羁、高洁自许的峻洁人格。(2分。计4点。答出其中两点,得1分;3点,得2分)

⑶虽同为贬谪之作,但柳诗抒发的思想感情与苏词有所不同。请说说柳诗侧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                                          
答:谴责打击、迫害自己及友人的邪恶势力,委婉表达自己由此而生的深切怀念友人却望而不见、音问不通的惆怅、落寞之感和悲愤不平之情。
(3分。“谴责”“惆怅、落寞”这两点不可少。)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若夫乘天地之正,      ▲     ,以游无穷者,      ▲      !(《庄子•逍遥游》)
⑵      ▲      ,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
⑶飞湍瀑流争喧豗,       ▲      。(李白《蜀道难》)
⑷      ▲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⑸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       。(苏轼《赤壁赋》)
⑹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       。(韩愈《原毁》)
⑺      ▲      ,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写怀》)

答:⑴而御六气之辩 / 彼且恶乎待哉
⑵汩余若将不及兮
⑶砯崖转石万壑雷
⑷银瓶乍破水浆迸
⑸歌窈窕之章 
⑹其待人也轻以约
⑺壮志饥餐胡虏肉 
(1句1分。有1个错漏等,该句不得分。请特别留心加点字的书写!)
五、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23分)
        阳关雪(有删改)
余秋雨
①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顶着漫天大雪,去寻阳关了。
②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不知不觉间,天竟晴了。沙漠中的雪化得很快,才片刻,地上已见斑斑沙底,满眼的凹凸竟全是远年的坟堆。这里是古战场。
  ③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前行。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这儿毕竟是历代王国的边远地带,长久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所以,这些沙堆还站立得较为自在,这些篇页也还能哗哗作响。中原内地就不同了,山重水复、花草掩映,岁月的迷宫会让最清醒的头脑胀得发昏,晨钟暮鼓的音响总是那样的诡秘和乖戾,一切都在重重美景中发闷,无数不知为何而死的怨魂,只能悲愤懊丧地深潜地底。不像这儿,袒露出一帙风干的青史,让我用20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摩。
③一路跋涉,来到刻有“阳关古址”四字的碑前。
  ④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它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⑤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⑥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只是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愈见凄迷。
  ⑦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讨论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⑧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
  ⑨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⑩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14.文章以写西北边陲为主体,为什么又要写“中原内地”呢?请简析作者的写作意图。(6分)
                                       ▲                                         

答:写“中原内地”是为了与西北边陲的环境、历史形成鲜明对比。(2分)以凸显出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使命的边陲将士生存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单调,突出他们戍边卫国、喋血沙场、埋骨异乡的民族精神,(2分)肯定他们死得坦荡而有意义、有价值——足以留名青史。(2分)

15.结合四、五两个自然段用自己的话回答:作者为什么说“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5分)
                                       ▲                                         

答:阳关荒凉偏僻,环境恶劣,(2分)而王维笔底却不露凌厉惊骇之色,只在诗中淡淡写道“无故人”,强调的是友情至上,因而说“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3分。照抄原文,不得分)

16.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你对第九自然段画线句中 “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的理解。(6分)
                                       ▲                                         

答:“人生的壮美”指的是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壮烈情怀,文人广阔积极的人生、艺术追求;(3分。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两点全答对,得3分。)
 “艺术情怀的弘广”指的是文人们在人生、艺术追求过程中通过文字、艺术显现出的自信、豪迈和放达。(3分)

17.请联系全文,探究本文抒写了作者怎样的人文情怀。(6分)
                                       ▲                                         

答:作者通过对自然、人文景观的寻访和描述,对历史、文化艺术的审视与思考,(1分)抒写了对为国戍边、客死他乡的将士们的缅怀之情、赞颂之意,(2分)对封建统治者为一己之私钳制、摧残中华文化的深切谴责和对民族精神中唐人气度消失的痛惜、忧患(2分)以及对自己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3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
吕叔湘
①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
②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③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在读文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到了读白话文课本,就“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
④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1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根深蒂固的传统看法影响着很多语文教师和学生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这是过去语文教学成绩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B.语文课上之所以会出现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现象,根本原因之一是教师对教育学的根本问题缺乏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满足于单纯传授知识。
C.文言教学,教师可以逐字逐句的进行讲解;但白话文教学则不能袭用这种教法,而要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主。
D.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掌握可以受用一辈子的学习方法。

答:C(3分)(“文言教学,教师可以逐字逐句的进行讲解”,错。)

19.叶圣陶先生认为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的,受这两种错误认识的影响,旧式语文教学分别存在三种弊病。请用自己的话将它们分条简要概括出来。(每条不超过8个字)(6分)
                                       ▲                                           
答:①死记(或:死记硬背)古书内容   
②生搬硬套(或:简单模仿)作文程式  
③追求功名利禄(或:应付考试)
(6分。答对一点得2分,意对即可。字数超出,该条不给分。)

20.请参照第三自然段开头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认识是什么。(答案不得超过40字,注意语句的连贯)(4分)
                                       ▲                                            
答:没有认清语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
(4分。 31字。“日用”1分,“不可缺少”1分,“工具”1分,“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1分。字数超出扣1分。表达通顺、意对即可。)
六、写作(70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2010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句话赢得全场代表、委员最热烈、最持久的掌声。“让人民活得有尊严”拨动了我们时代脉搏中最柔软、最庄重的那根弦。自此,“尊严”一词便成为各大媒体上最为闪耀的词汇。
请以“有尊严地活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180.121.135.5)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八年级 选择性必修 学考模拟卷


上一个『2010年八年级语文竞赛班试题』  下一个『黑龙江大庆市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