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散文专项阅读理解训练题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八年级(下)散文专项阅读理解训练题
(八年级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锄柄上的眼睛①我家有把小锄头,原先是给菜地除草用的,我们兄弟相继长大后,小锄头派上别的用场。我所说的长大,其实只有七八岁的光景。土里扒食的父母不会让我们的力量闲置,一要下田,父母就让我们扛着锄,尾随他们下地去了。先是我的大哥、二哥,后来他们的身高超过了锄柄,这把小锄头自然就交到我的手上。生活在乡下的
试题预览
锄柄上的眼睛
①我家有把小锄头,原先是给菜地除草用的,我们兄弟相继长大后,小锄头派上别的用场。我所说的长大,其实只有七八岁的光景。土里扒食的父母不会让我们的力量闲置,一要下田,父母就让我们扛着锄,尾随他们下地去了。先是我的大哥、二哥,后来他们的身高超过了锄柄,这把小锄头自然就交到我的手上。生活在乡下的我,根本不用父母教育,也知道劳动是自己的本分,于是没有锄柄高的我就开始用它同坚硬的泥土抗争了。
②起初手心没有锄柄硬,手上起了很多泡,泡破了,流出的水由清到浊,后来夹杂着血丝,最后那些起泡的地方,皮全部蹭破了,只剩下一些微凹的小坑,血肉模糊。原先只是火辣辣的疼,到后来犹如针扎了一般,锥心的痛,但我不敢喊出声。父母也见惯不惊,看着我被血丝染红的双掌,说了声,这孩子还嫩了些。
③几天后,手上的伤口结痂了,从黑红到黝黑,那是炭和铁一般的颜色。后来长茧子的地方皮又蹭破了,再结痂,反复多次,那些茧子就比木头坚硬了,锄柄就很难伤害到它们了。我祖母曾经很形象地说,别看这是死木头,不喝你几滴血,你就别想拿起它。
④我很认真地看手上的锄柄。锄柄吃饱了汗水,颜色渐渐变黑,越来越像我们被太阳曝晒和臭汗浸泡的肤色。锄柄上的木纹跟手纹很相似,只是线条更粗犷些。我还发现这些木纹逶迤向同一个方向,那是接近锄柄中间的位置,木纹渐渐变得密集,并拧在一起。在木纹凝结的地方,有颜色特别深的木节,不规则的圆状。
⑤祖母说,这木节是树受的伤,结的疤。我眼前仿佛看见旷野里的一棵小树, ▲
▲ 。后来我曾向父亲求证过,父亲说,农人喜欢选有木节的木棍作锄柄,它们更硬,更不容易折断。
⑥受伤是树干的不幸,但这不幸成全了木头的坚硬,使它能够同铁相结合,成为挖凿坚硬泥土的利器。我发现,这圆状的疤痕,极像木头长出的眼睛,总是不动声色地凝视着我这个最初的小农人。
⑦有多少把锄头长了这样的眼睛,我无法全部知道。但我知道用过锄头的手掌,上面也会布满一些更小的眼睛,它们的通用名字是茧子。要成为一个纯正的农人,手上、脚上、肩上等地方都要长出这样的眼睛。别看这些眼睛显得眼神呆滞,只有它们,才能一眼看穿苦难和贫穷。
⑧乡村是落后的,繁重的农活并没有压垮我幼小的身躯,却磨炼了我的性格。我不会去歌颂这些原始的劳作,但以往的乡村总让我想起锄柄上的木节,正是它使木头更坚韧,显示铁一般的品格。
⑨这锄柄上的眼睛,不会在老去的岁月里变得昏花,它是我人生的另一种视角。
(选自《神笔阅读与作文》,作者王清铭)
1.选出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文章采用顺叙方式记述了“我”作为一个农人的成长经历和真切感悟。
B.文中虽没有具体描绘“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农家生活景象,但字里行间仍体现了“我”对农家生活的反感和否定。
C.第③小节,祖母用拟人修辞形象地告诉“我”成长就要历经磨炼,这个道理也可以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表达。
D.文章表面写人,实际写树,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托物寓意突出受伤对树成长的重要性。
2.第②小节划线句表明了父母的一种什么心理?
3.联系上下文,为第⑤小节空白处补上恰当的句子。(40字左右)
4. 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表。(3分)
关于“眼睛”的三处文字 蕴涵的深层含义
⑴ ▲ 这疤痕使木头更坚硬,并像眼睛一样监督着我吃苦成长的过程。
纯正的农人……都要长出这样的眼睛。 ⑵ ▲
锄柄上的眼睛……是我人生的另一种视角。 ⑶ ▲
5.某班开展了以“我说成长的‘眼睛’”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认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就此主题谈谈自己的认识。(4分)
材料一:据报载,问题青少年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少青少年因家境的贫穷、学业的负担、青春的困惑、灾难的打击、师长的不理解等,或抑郁寡欢,或自暴自弃,或混迹于三教九流,甚至暴力犯罪。
材料二:土家姑娘谭之平,16岁时母亲病亡,父亲重病,房屋坍塌,妹妹年幼。她收起医学中专录取通知书,担起“当家人”:19岁打工,经营小超市;22岁读医学中专;24岁读医学大专;25岁当“学生餐厅老板”并发起成立“武汉城市圈义工联盟”。2008年,她获得了 “全国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的荣誉称号。
锄柄上的眼睛
答案:
1.A (共2分。B项中“我”对农家生活并不反感与否定。C项中祖母讲的道理不能用这两句诗来表达。D项完全说反了,应该是以树写人)
2.表明父母认为孩子还需要经受磨炼才能成人。(共2分。依据表述按0、1、2给分。意对即可)
3. 参考示例:暴风雨要摧毁它,但它没有折断,而是顽强地生存下来,树干的伤痕愈合后,它变得更加刚强。(共3分。写出木节的形成得2分,表达形象通畅再得1分。只写抗击暴风雨的扣1分)
4.(共3分。每处1分,意对即可。表达有欠缺的,可以3处综合判1~2分)
关于“眼睛”的三处文字 蕴涵的深层含义
这圆状的疤痕,极像木头长出的眼睛。 这疤痕使木头更坚硬,并像眼睛一样监督着我吃苦成长的过程。
纯正的农人……都要长出这样的眼睛。 经过抗争和磨难,才能看穿苦难和贫穷。
锄柄上的眼睛……是我人生的另一种视角。 乡村生活使我坚韧并将陪伴我的一生。
5.没有统一答案。示例:成长路上应与“眼睛”为友,不幸、困境与灾难会给我们的心灵造成伤痕,但如果我们能像农人和谭之平一样从茧子的形成和战胜困境的经历中找到人生的“眼睛”,在伤痕中崛起,用不幸和困苦来砥砺自己,成就自己坚韧的性格,我们的成长之路将会更加坚实。(共4分。观点明确、符合题意且不脱离文章主旨,2分。能结合文章主题与材料分析阐述,2分)
父亲的眼神
①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生悚然汗下。
②那是在我上高中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凡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估计高考肯定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后,我彻底失望,决定回家务农。
③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后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赶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混混”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④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因为母亲去世较早,这些年来他节衣缩食,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我讲的话。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不住地渗出来,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⑤中午,回家吃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辍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即将燃烧的沉默,真让我忐忑不安。
⑥这时父亲对我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来年地瓜就没收成了。”我爽快地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自己就不行!
⑦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了,汗水把我迷糊得睁不开眼睛。要在学校,正是午睡的时候,而现在;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看我的老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⑧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和激励,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
⑨“娃儿,种庄稼也像做学问,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干不好。你在地头睡觉,庄稼也会在田里‘睡觉’……”
⑩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11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轻轻把我叫醒。一睁眼,除了看见他瘦弱的躯体、苍老的面容外,又是他特有的眼神。想到父亲近70岁了,身体多病,为供我读书,每天仍在田间地头躬亲劳作,毫无怨言……这时,我突然坐起来,大声地喊了一句:“我要上学!”
○12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13尽管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熟悉的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今夜回想起来,仍然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深速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我的今天,我永远也忘不了你的眼神!”
1.填空。
(1)文段是运用第 人称来叙述的。段③一段⑩是按照 顺序来记叙的。
(2)段⑥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和 的人物描写方法。
2.段⑩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
3.简要概括:文段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4文段中哪些内容是略写?哪些内容则是详写?
父亲的眼神
1.(1)一时间(事情发展的先后)(2)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抒情议论描写
3.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这件事。
4.“我”辍学回家的原因是略写,返校复学后的事是略写,怀念父亲的眼神也是略写,在家务农一段则是详写。
国庆阅兵,谁是观众
60周年国庆是一件大事。国庆阅兵和群众大游行尤其令人期待。这次阅兵和大游行主要是给谁看的,是给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这个问题十分有趣,因为中国人和外国人看国庆阅兵未必是一致的,外国人当然不会因为我们的骄傲而骄傲。但这个问题又是荒谬的,因为在大广场上进行的阅兵,注定是以全世界为观众的。种种迹象表明,这次阅兵很快就会像北京奥运会一样,成为一个热点。因此,阅兵不仅是对中国军力,也是对国人心态的一次检阅。
中国人无疑希望看到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看到中国军人昂扬的斗志。中国人也愿意听到世界对中国发展的赞扬、理解和鼓励。但外国人对中国的武器和军事现代化的心态肯定是复杂的。
这些年来,我们在与世界的交往中体验到,外界的反映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有时总想从外界得到一个简单的反馈,而且最好是我们愿意接受的反馈。但事实却常常相反:中国人的奥运热情曾被外界揶揄;恢宏壮丽的开幕式也被西方媒体诬成是“极权主义的表现”。
很多时候,无论中国人具有多么良好的愿望,又是多么的努力,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仍然会非常复杂。由于中国本身是复杂多样的,所以只要有外国人愿意,他们就能从今天的中国,为他们那套看待中国的传统思路找到证明。
世界很多人都想通过阅兵,从我们这个连续30年高速发展的国家中,把握世界经济、政治和军事的脉搏,看清楚我们的走向。阅兵和国庆大游行,给它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六十年的成就和进步将在这里定格;六十年的不足,或者别人认为的不足,也会在这里“露出马脚”。现在,我们还不清楚,国庆阅兵会出现怎样的新式武器,群众游行又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国庆阅兵当然不可能完美无缺,可能会出点纰漏。所有这些,外界会怎样去评说呢?我们现在很难猜想得到,我们尤其不知道,国外媒体,特别是那些善于捕风捉影又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会做出什么样的反映。那么,对于这些来自外界的评说,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呢?
算了吧,还是别太累了。60年一甲子,这才是中国发展的重要节点。新中国奋斗了60年,经历了无数风雨,我们完全有理由给自己一个奖励,充分表达我们想表达的、展示想展示的、快乐想快乐的。至于外界怎么看,就让他们去说吧。中国30年来一直在适应世界,同样,世界也该对适应我们做一些努力了。
1、下面对文章9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国庆阅兵—让我们坚守信念,当好观众。
B、国庆阅兵—让别人说去吧,走我们自己的路。
C、国庆阅兵—让我们自己给自己一个奖励。
D、国庆阅兵—务必让全世界都来适应我们。
2、国庆阅兵“也是对国人心态的一次检阅”,作者认为国人对待阅兵的“心态”是怎样的?
3、有网民认为,在60周年国庆的阅兵和群众大游行队伍中,应该要有这样的方队代表:①抗震救灾子弟兵;②北京奥运会志愿者;③城市农民工。
你认为最应该出现的方队是哪一个?为什么?
国庆阅兵,谁是观众
1、D(不是文章主旨,语气太强硬)
2、心态:希望看到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看到中国军人昂扬的斗志。中国人也愿意听到世界对中国发展的赞扬、理解和鼓励。
3、示例一:最应该出现的是抗震救灾子弟兵方队。
因为第一个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灾区的是子弟兵;面对余震临危不惧的是子弟兵;日夜奋战,风餐露宿的是子弟兵;轻伤不下火线舍已救人的还是子弟兵。他们用自己钢铁般的意志,明证了什么是真正的90后。所以最应该出现的是抗震救灾子弟兵方队。
示例二:最应该出现的是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方队。
因为他们用灿烂的微笑,高品质的服务,向八方来客传递着华夏儿女的热情好客、真诚友善,让不同肤色的人有了宾至如归的温暖,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贡献。所以最应该出现的是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方队。
示例三:最应该出现的是城市农民工方队。
因为他们告别亲人,远离家乡;他们吃苦耐劳,扮靓城市,他们的汗水洒遍城市的每个角落,用双手让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他们朴实善良的品质尤其让人震撼、动容。所以最应该出现的是城市农民工方队。
江南瓦
瓦是江南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点缀屋上。
瓦来自泥土,历经火炼,是土里长出的硬骨,是火中飞出的凤凰。
一片片盖在屋顶,似鱼鳞,又像梯田,晴时挡烈日,雨天遮雨水。偏偏不碍风游过,上瓦与下瓦之间有缝,沟瓦与扣瓦之留有隙,这小小的缝隙里,清风流淌,朗月流银。江南屋有风,当数瓦上功。住在这样的青砖瓦屋里,冬暖夏凉,气韵悠扬。
瓦是风雨之中最玄妙的乐器。风在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着长长的尾音,是底气充足的美声。雨点落下,清越激昂,雨越来越大,击瓦之声,与飞流的雨声汇聚成一曲浑厚的交响乐。
最美要数檐下滴雨了。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线,把那雨珠串起来,上连着屋檐最边沿的沟瓦,下系在地上一洼清亮的雨水里。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雨珠稀稀落落,那是小雨;雨珠变得密密挤挤,那是雨势明显增大之故;当檐下雨珠落成一条雨线时,雨就大了,很大,很大。
江南风暖瓦生烟。炎夏的阳光,火一般普照,屋瓦之间,丝丝然,飘飘然,升腾一缕轻烟。如烟如梦,亦似花。烟,其实是光影的折射,却给瓦平添动感。日影飘然,烟瓦舞动,那是瓦在跳一支奇妙的日光舞。
江南少雪。真的落了雪,瓦就有最柔美的银白曲线,恰似性感女人着一袭素白的丝质旗袍。融雪,是从水声开始的。屋瓦上的积雪化了,一滴一滴、一线一线的雪水,便从瓦上飞落下来,屋檐下淅淅沥沥的滴水,其声势堪比一场中雨了。
岁月催人老,亦使江南瓦落尘泛黑。
天长日久,沙土落在瓦上,叶片烂在瓦间,一层一层,积累着厚厚的光阴故事。偶尔,有种子在风中摇落于瓦中,抑或从鸟嘴里飘落瓦上,便会长出一丛碧绿的“瓦上草”——几十年上百年的古屋的标志之一。
比草更能为江南瓦披绿装的是苔藓,特别是背阴的北边瓦,浓妆淡描,深浅不一。长苔的江南瓦,神似一块暗玉,墨绿,深绿,暗绿,远远地看上去,绿意摇曳,深沉如佛。这种绿,透着深蓝,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形容词——瓦蓝。
江南瓦,没有北方琉璃瓦那种贵族气息,卑微如草芥;更没有琉璃瓦那种流光溢彩,粗糙如土坷。但它是人们容身之需,安居之宝。
只是钢筋水泥,一步一步,把江南瓦逼进历史的暗角。真担心不久的将来,人们会用狐疑的神情在“百度”里去探寻:什么是瓦?什么叫瓦蓝?那时,谁还会如我般深情地怀念那江南瓦。
1、请你筛选文中描写江南瓦的有关信息,填入下面的方框中。(
答:
2、请从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江南屋有风,当数瓦上功。住在这样的青砖瓦屋里,冬暖夏凉,气韵悠扬。
②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
3、本文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4、①文末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对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的忧思?②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担忧的?为什么?
江南瓦
1、(4分)屋瓦风雨声 檐下滴雨 瓦上日光烟影 屋瓦积雪消融(各1分,意思对即可)
2、(6分)①骈散交替,整齐而又有变化(1分)音韵和谐,具有音乐美,(1分)语言别致,雅俗共赏,突出屋瓦的功效。(1分)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檐下滴雨因风而动的美感,(1分)表现了作者对檐下滴雨的喜爱。(1分)
3、(5分)对比。(1分)将江南瓦与琉璃瓦对比,突出江南瓦“卑微”“粗糙”的特点,反衬它“卑微”中的崇高,“粗糙”中的伟大。(2分)强调它是人们“容身之需,安居之宝”,更深入地揭示作者对江南瓦钟情的原因。(2分)(意思对即可)
4、(5分)①含蓄地表达了对在以“钢筋水泥”等为标记的现代城市文明的逼迫下,以“瓦”“瓦蓝”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自然朴素的生活方式)日渐消亡的忧思。(2分,意思对即可)
②示例:这种担忧没有必要。(1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是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必然。(2分)示例二:这种担忧有必要。(1分)传统文化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不能以牺牲它为代价来发展现代文明,应该加以大力保护,使其与现代文明和谐并存,共同发展。(2分)
洁身自好的莲花
一提到莲花,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莲叶上滚动的露珠,也许还会想到宋代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对“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肃然起敬。
20世纪7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叶面时发现,光滑的叶子表面有灰尘,要先清洗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而莲叶等叶面却总是干干净净。他们利用人造的灰尘粒子污染玉兰、林山毛榉、莲花、芋、甘蓝等植物的叶面,然后用人造雨清洗2分钟,使雨滴滑落,再观察叶面灰尘粒子残留状况。实验发现,有些植物叶面残留的污染物多达40%,而莲花等植物叶面的污染物残留比例均小于5%。这就是所谓的莲花效应。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莲花效应呢?
通过电子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莲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微米、纳米级的超微结构。莲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并且覆盖着无数个约10微米的突包,每个突包
的表面又布满了直径仅为几百纳米的更细的绒毛。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从而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落在叶面上,不会大范围直接接触叶面,而是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并且其能接触的点也只是叶面上若干个凸起的点。
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努力模仿这种表面,使应用研究
迅速发展。20世纪末,基于“莲花效应”的涂料陆续问世,在越来越多的建筑中得到应用。不
久的将来,我们的周围将会出现不会脏的地板、墙壁和没有灰尘的无线电用品。
1.第一段中写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其作用是什么?
2.请根据第二段文意,简要解释“莲花效应”。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②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4.“莲花效应”能给植物本身带来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洁身自好的莲花
答案:
1.形象地点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2.叶面上的灰尘经雨水清洗能变得清洁干净。
3.①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纳米、微米级的超微结构。或: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覆盖着无数的突包,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更细的绒毛,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
②莲叶上的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沾起叶面上的灰尘从上面高速滑落。
4.使得叶面不沾水滴,保持清洁;能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不易生病。
课外阅读理解
(1)萝卜花是一个女人雕的,用料是胡萝卜,她把它雕成一朵一朵月季的模样。花盛开,很喜人。
(2)女人在小城的一条小巷子里摆摊,卖小炒。一个小气罐,一张简单的操作平台,木板做的,用来摆放锅碗盘碟,她的摊子就摆开了。她卖的小炒只三样:土豆丝炒牛肉,或炒鸡肉,或炒猪肉。
(3)女人三十岁左右,瘦,皮肤白皙。长头发用发夹别在脑后。惹眼的是她的衣着,整天沾着油锅的,应该很油腻才是,却不。她的衣极干净,外面罩着白衣。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是红毛衣,或红围巾的红。她有围裙,有袖套,过一会儿,她就换一下围裙,换一下袖套,以保持整体衣着的干净。很让人惊奇且喜欢的是,她每卖一份小炒,必在装给你的方便盒里,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这样装在盘子里,才好看,她说。
(4)不知是因为女人的干净,还是她的萝卜花,一到饭时,女人的摊前,总围满人。五块钱一份小炒,大家都很耐心地等待着。女人不停地翻铲,而后装盘,而后放上一朵萝卜花。整个过程,充满美感。于是,一朵一朵的萝卜花,承载着五味调和百味香,就开到了人家的饭桌上。
(5)我也去买女人的小炒。去的次数多了,渐渐知道了她的故事。
(6)女人原先有个很殷实的家。男人是搞建筑的,很有些钱。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建筑中,男人从尚未完工的高楼上摔下来,被送进医院,医院当场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女人几乎倾尽所有,抢救男人,才捡回半条命——男人瘫痪了。
(7)生活的优裕不再。年幼的孩子,瘫痪的男人,女人得一肩扛一个。她考虑了许久,决心摆摊卖小炒。有人劝她,街上那么多家饭店,你卖小炒能卖得出去吗?女人想,也是。总得弄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罢?于是她想到了雕刻萝卜花。当她静静坐在桌旁雕着时,她突然被自己手上的美好镇住了,一根再普通不过的胡萝卜,在眨眼之间,竟能开出一小朵一小朵的花来。女人的心,一下子充满期待和向往。
(8)就这样,女人的小炒摊子,摆开了,并且很快成为小城的一道风景。下班了赶不上做菜的人,都会相互招呼一声,去买一份萝卜花吧。就都晃到女人的摊前来了。
(9)一次,我开玩笑地问女人,攒多少钱了?女人笑而不答。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开在她的手边。
(10)不多久,女人竟出人意料地盘下一家酒店,用她积攒的钱。她负责配菜,她把瘫痪的男人,接到店里管账。女人依然衣着干净,在所有的菜肴里,依然喜欢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菜不但是吃的,也是用来看的呢,她说。眼睛亮着。一旁的男人,气色也好,没有颓废的样子。
(11)女人的酒店,慢慢地,出了名。大家提起萝卜花,都知道。
(12)生活,也许避免不了苦难,却从来不会拒绝一朵萝卜花的盛开。
1、下列最适合做本文题目的一项是( )
A.夫妻情 B、卖小炒的女人 C、萝卜花 D、小城风景
2、从全文看,文中(6)(7)自然段的记叙顺序是 ,其作用是
。
3、概括使女人命运发生变化的两个情节。
4、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句话的作用。
5、本文用了 、 等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
的女性形象。
课外阅读理解
答案:
1、C
2、插叙 交代上街卖小炒的原因,突出人物形象(学生也可答交代原因,突出形象)(符合要求即可)
3、抢救男人 (丈夫瘫痪;女儿几乎倾尽所有抢救男人);摆摊卖小炒(卖小炒赚钱)
4、篇末点题,揭示文章的主旨(赞美自强不息的精神)
5、心理、外貌、动作、语言、侧面等;自强不息(坚强;不怕困难;不怕挫折)
流浪狗
①叶子对我说:“老白,我遇上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也不知道该怎样继续下去。”
②与叶子接触不多,但知道叶子文章写得棒棒的,一高中生,特有主见。我说:“瓜娃子,碰啥麻烦事了?”
③叶子托着两腮,眼神在我脸上打了一个弯,越过我乌黑油亮的发顶,投射向很遥远很迷茫的远方。她说她领回了一个女孩,准确地说她救回一个女孩。被救的那个女孩被人逼迫着讨钱讨了两年。现在那个女孩在她家。她家人说她做得不对。
④虽然是轻描淡写的几句,但我想,肯定没这么简单。要不然叶子也不会郁闷成这样子的。叶子把快要散尽的目光拉回到我脸上,最后定在我的眼睛上。她想从我的眼睛里找到答案。我能有什么答案呢?
⑤“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真的做错了。接下来我该怎么做?”,叶子望着我。
⑥“你自己都还只是一个学生,你把孩子带回家,不是明摆着给你家里人添乱吗?”在这个问题上恐怕我比她还没主见。
⑦“我没想要领养她。我知道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我只是想帮她脱离那些人的控制。如果她被那些人抓回去,会很惨的。”叶子的话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苏教版
八年级
下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
八年级(下)说明文专项阅读理解训练
』  下一个『
八年级(下)议论文专项阅读理解训练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