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复习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综合训练
试题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复习试题(高一必修三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复习试题◆《寡人之于国也》一、给加点字注音:移其粟()于河内弃甲曳()兵数()罟()不入洿()池不可胜()食衣()帛()然而不王()者谨庠()序之教孝悌(  )  鸡豚(  )狗彘(  )之畜(  )二、文学常识1、《论语》是一部记录()言行的()体散文集,由(     )
试题预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复习试题
◆《寡人之于国也》
一、给加点字注音: 
移其粟(    )于河内   弃甲曳(    )兵    数(    )罟(    ) 不入洿(    )池     不可胜(    )食   衣(    )帛(    ) 然而不王(     )者  谨庠(    )序之教
孝悌(  )  鸡豚(  )狗彘(  )之畜(  )
二、文学常识
1、《论语》是一部记录(           )言行的(        )体散文集,由(                            )记载。
2、(           )、(            )、(            )、(            )合称为“四书”。
3、(          )是记载(         )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4、出自《寡人之于国也》的两个成语是(              )、(                   )。
三、课文默写
1、(               ),谷不可胜食也。(                 ),鱼鳖不可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
2、(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                          )。七十者衣帛食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四、找出下列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涂有饿殍
五、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                               请以战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上                               斯天下之民至焉
六、一词多义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王   然而不王者                            梁惠王曰
以   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之   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中之以孝悌之义
七、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谨庠序之教                    然而不王者
八、翻译句子(指明句式)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王好战,请以战喻。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九、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加黑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2、下面的加黑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 ①②⑤/ ③④
4、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5、和“王好战,请以战喻”中“请”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公将战,曹刿请见
B.臣请为王言乐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D.请君听我弹一曲
6、下列译句错误的一项是(  )
A.直不百步耳
译: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
B.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有的人跑一百步之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五十步之后停下来。
C.是亦走也
译:这同样是逃跑啊。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译:这怎么能对刺伤人之后又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
7、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用梁惠王采用移民移粟措施而民不加多的忡忡忧心开篇,提出问题。
B.孟子借题发挥阐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C.孟子首先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没有本质区别,“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继而孟子具体阐述要“天下之民至焉”,必须养生丧死尊老重教、赈灾救民,使黎民不受饥寒。
D.全文围绕使“民加多”的话题,巧妙设喻,先正后反,排比铺张,气势磅礴。
8、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译文: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译文
9、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10、孟子在上文中最后两估提出了哪些施行仁政的措施?(用原文回答)
◆《劝学》
一、注音
蓼(  )蓝  靛(  )青  参省(  )乎 跂(  )而望  金就砺(  )
金石可镂(  ) 埃(  )土 骐骥(  ) 舆(  )马   槁暴(  )  
须臾(  ) 其曲中(  )规 驽(  )马  句读(  ) 跬(  )步 用心躁(  )日参(  )省乎己  跂(  )而望  须臾(  )  智(  )明而行无过矣
二、填空
1、荀子名  ,   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曾称他为   ,是先秦  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
2、《劝学》中心论点是:       。全文论述了            ,劝勉、鼓励人们努力学习以增长知识和才干,培养美好品德和操守。
三、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注音解释
(1)虽有槁暴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君子生非异也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四、指出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輮使之然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五、语段精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子亦有不利焉
 C.朝济而夕没版焉                    D.将焉取之
2.下面加点的词注音和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积跬(guǐ一步)步       B骐骥 (qí jì骏马) 一跃
C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shě停)    D锲(qiè刻)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雕刻)
3.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不同的意思
 A.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指:        今义指:
 B用心一也         古义指:         今义指:
 4.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5.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翻译下边文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                                                                                                               
7.本段共六句,共分几层?请在文中标出来,请用三个成语分别总结上文的三层意思。
                                                   
8.从论证方法上讲,上文主要运用了      论证和      论证。
◆《过秦论》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膏腴(  )       陈轸(  ) 镞(   ) 鞭笞(   )     蒙恬(  ) 
瓮(  )牖(  ) 逡巡(  ) 孝公既没(  )召滑(   )  俯首系颈(  )践华为城(  )劲弩(    ) 才能不及中人(  )  墨翟(  )蹑足行伍(  ) 将数百之众(  )  度长絜大(    )比权量力(  ) 万乘之势(  ) 
朝同列(  )      一夫作难(  )     氓隶之人(  ) 藩篱(  )
二、默写: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填空 
①其出身地位是“瓮牖______  ____,____   ____ 。”“蹑足_____  _之中。” 
②其个人素质是“才能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之富。” 
③起义队伍的组成是“率                    ,将                    。” 
④其武器装备是“斩木__________      ,__________      为旗。” 
⑤起义的影响是“天下_______   ___,______   ____景从。” 
⑥起义的结果是“_________        _              。” 
2、默写上句或下句 
 ①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③_________________    ___         _,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④然而成败异变,___________     ,          __?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约从离衡(      )                 百有余年(      )    
合从缔交(      )                 制其弊(       )   
陈利兵而谁何(    )              倔起阡陌之中(    ) 
赢粮而景从(     )              孝公既没(      )     
威振四海(       )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据崤函之固: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以致天下之士:                 追亡逐北:             
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              
因河为池               奋六世之余烈 
隳名城:               开关延敌: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信臣精卒:          
瓮牖绳枢: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致万乘之势: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五、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2、天下云集响应
3、赢粮而景从               4、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5、序八州而朝同列            6、履至尊而制六合
7、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动词的活用
1、追亡逐北                   2、却匈奴七百余里
3、约从离衡                   4、序八州而朝同列
5、外连横而斗诸侯             6、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形容词活用
1、会盟而谋弱秦             2、以弱天下之民
3、以愚黔首               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六、文学常识填空:
1、《过秦论》的作者是_   ___,他是_   (朝代)杰出的_   _家和____   。2、《过秦论》选自   。“过秦”的意思是       。过,这里是个动词。所著政论文以       、(也称《治安策》,主要阐述自己治国主张),        (主旨是建议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最有名。
七、语段精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北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B.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击退
C.隳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践:践踏
2、与“奋六世之余烈”中的“烈”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      B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C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D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与“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中的“之”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焚百家之言                B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4、对下列各句中的实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1)“奋六世之余烈”中的实词“奋”
(2)“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实词“振”
(3)“废先王之道”中的实词“道”
(4)“隳名城,杀豪杰”中的实词“隳”
(5)“金城千里”中的实词“金”
A 发扬 振奋 主张 毁坏 黄金    B 发扬 举起 主张 毁坏 坚固
C 兴奋 举起 道理 毁坏 坚固    D 发扬 举起 主张 废弃 金属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中的“藩篱”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 借 喻      B 借代     C 反 语      D 暗 喻
6、对下列句子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1)焚百家之言  (2)收天下之兵
A (1)焚烧诸子百家的言论(2)收集天下的士兵 B (1)焚烧各学派的书籍(2)聚集天下的军队
C (1)焚烧各学派的书籍(2)收缴天下的兵器 D (1)焚烧诸子百家的言论(2)收集天下的兵法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南取北越之地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③临不测之渊           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③不同,②与④相同
C.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D.②与③相同,①与④相同
8、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D.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9、根据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开头的“六世”是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
B.从这段文章可以看出,在秦始皇继位之前,天下已经统一了。
C.秦朝通过武力夺取了天下,又试图用武力来统治天下,自始至终都没有施行仁义。
D.贾谊认为秦国在统一天下的时候没有施行仁义,但统一天下之后,应当施行仁义。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文:                                                
⑵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译文: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①本段文字及上一段文字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对比?②从全文看还进行了哪些对比?③作者进行这种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2、上文论述的论点是___     _    __,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  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 ____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
一、文学常识填空:
1、韩愈,字     ,世称          ,卒谥“            ”,作品集有       。他是唐代“     ”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     、      、苏洵、苏轼、苏辙、       、       。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经书。
3、“师说”,意思是            。 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        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                   ,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二、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 
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__         ,        ,       ,         。
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              ,                       ,____   _    ___,                            。 
三、给下列加横线的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六艺经传(  )         (2)句读(  )之不知   
(3)无长(  )无少            (4)或师焉,或不(  )焉 
(5)官盛则近yú____              (6)孔子师cháng____弘、老dān____
四、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其为惑也               2.耻于相师 
3.孔子师郯子、苌弘           4.吾师道也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7.君子不齿               8.不耻相师 耻 意动 以……为耻辱
9.吾从而师之  
五、找出下列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             
2、句读之不知 古义:              今义:              
3、小学而大遗 古义:              今义: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          
5、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          今义:                  
7、今之众人 古义:                今义: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今义:            
六、翻译下面的“其”的意思。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_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其皆出于此乎?_            _(4)其可怪也欤!_               
七、选择题
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句读(dòu)  或不(fǒu)焉     B.官盛则近谀(yú)  针砭(biān)时弊
C.郯(dán)子  苌(cháng)弘      D.老聃(dān) 授(shòu)业
2.下面对“师”字义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3.下列各句中“道”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从华容道步走        D.道中迷雾冰滑
4.下列各句中“传”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此世所以不传也
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圣”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圣益圣,愚益愚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D.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6.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这叫做“意动用法”。下面对意动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④登泰山而小天下    ⑤邑人奇之 ⑥稍稍宾客其父  ⑦粪土当年万户侯
A.①⑤/②⑥⑦/③④     B.①②⑥⑦/③④⑤
C.①⑤/②⑦③/④⑥       D.①②/③⑥⑦/④⑤
7.下列选项中跟“传道、授业、解惑”中的“惑”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惑之不解          D.孰能无惑
8.与“择师而教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郯子之徒                       B.句读之不知   
C.蚓无爪牙之利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八、语段精练:
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告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人圣人,其也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古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庚。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陡,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之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比,如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2.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日常综合训练


上一个『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详解』  下一个『文言实词经典试题100道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