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古诗词鉴赏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古诗词鉴赏
(九年级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整理:单培虎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评析】: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慨叹,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练习】:1、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
试题预览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整 理:单培虎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评析】: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慨叹,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练习】:
1、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是写作者在狱中度过了三年的囚徒生活。“南冠”运用了典故,暗含作者虽然被捕,但要像钟仪那样忠于故国。
B.诗的三、四句中的“泪”与“天地”构成了极大的反差,通过这种反差,深沉、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亡国之痛。
C.诗的五、六句承上写亡国之痛转为写别故乡的感受。诗人预感死亡将至,要永远地去了,然面,故乡之情又怎能割舍得了呢,一个“难”字,浓缩了诗人对故乡的多少深情!
D.诗的七、八句是诗人情感发展的自然升华,更是诗人矢志不移抗清决心的自然张扬。它与陈毅的诗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所表达的死后仍要坚持斗争的决心是相似的。
2、赞美致死不屈的英魂的诗句:
答案:
1、A
2、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整 理:单培虎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评析:
诗的目的:从表面看,是指责秦淮河边酒楼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因为她们居然在高唱那首不祥的《后庭花》;其实是指责那些端着酒杯眯着醉眼津津有味地欣赏歌曲的人,即达官贵人之流,亦即他们的所代表的统治阶层“不知亡国恨”。“烟笼寒水月笼沙”用了互文修辞。意指: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河水和沙滩。《泊秦淮》借陈后主亡国的故事来讽刺那些在晚唐风雨飘摇的时代,还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封建统治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后庭花”指《玉树后庭花》,是南唐荒淫误国的陈后主作的歌曲。“犹唱”意义深远,它把读者的思绪由历史而带到眼前的现实,再由现实而推想到将来,富有辛辣的讽刺意味。上句诗的意思是说,如今,正当晚唐内忧外患严重、民不聊生之际,那班官僚贵族们却还叫歌女们唱这种亡国的曲调。
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2、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好在什么地方。
3、对这首诗文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寒水”寒冷的江水,指穿过南京流入长江的秦淮河。
B.“商女”,茶楼酒馆里侍候客人的歌女。
C.“隔江”的“江”,指秦淮河,商女在岸上酒楼歌唱,诗人从船上听去,所以说“隔江”。
D.“后庭”,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历来被人看作“亡国之音”。
4、“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 的特点。
5、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写景中蕴含凄请暗淡,为本诗定上伤感悲愁基调的句子:
7、使诗人产生亡国,历史又重演的忧患,借古喻今的句子(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
答案:
1、C
2、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凉的气氛。
3、
4、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5、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6、烟笼寒水月笼沙
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整 理:单培虎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评析:
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练习:
1、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
诗人杜牧和 合称“小李杜”。
2、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5、假设东吴美女的命运表现东吴失败后的屈辱。写出了周瑜获胜纯属于偶然的机遇的句子:
6、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
答案:
1、周瑜 李商隐
2、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4、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初中古诗词鉴赏
■整 理:单培虎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评析】:
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练习】:
1、诗中的乐天指的是 ,“见赠”中的“见”字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生活中还有相同解释的词语,试举两个 、 。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的愿意是什么?现在人们赋予它什么新意?
3、下列对诗中相关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
A.“酬”是酬答的意思,“二十三年”指白居易于唐顺宇永贞元年(805年)九月被贬,到唐敬宗宝历二年(827年)被召回,前后近二十三年;“弃置”指被贬谪。
B.“闻笛赋”指晋朝的向秀所作的《思旧赋》,诗人用这个曲故,是为了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
C.“烂柯人”指晋朝人王质;诗人用这个曲故是表达人世沧桑之感。
D.“听君”中的“君”是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
4、请选出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 )
A.“二十三年”,指白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领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桑沧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5、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6、对本诗分析错误的——项是(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也给友人以鼓舞。
7、“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
② 。
8、填空:
①诗中用 概括作者被贬谪的地方,“ ”一句,饱含诗人的无限辛酸,也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不平。
②“闻笛赋”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隐含作者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烂柯人”用的是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 。
9、选出对诗意理解错误的一项( )
A.这首恃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放,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到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
B.诗的首联,作者直率地倾诉了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渲泄了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C.诗的尾联是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和鼓舞。
10、回忆被贬生活的诗句:
11、用典故表达对老友的怀念以及世界的变迁,回归后的畅想与生疏的诗句:
12、感谢白居易的同情和勉励的诗句:
13、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
答案:
1、白居易 见教 见谅 见笑
2、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3、
4、A
5、①由低沉到高昂(或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 ②(画面应紧扣“千帆竞发”和“万木争春”)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6、C
7、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8、①巴山楚水 “二十三年弃置身”
②贬谪时间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9、B
10、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作烂柯人。
12、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整 理:单培虎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评析:
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恨”字中;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练习:
1、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3、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句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与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的赏析。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4、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有四联,其中第二联叫 ,第三联叫 ,这两联一般要求对仗。
5、这首诗的作者是 ,他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6、首联写望中所见,一个“破”字,一个“深”字,描绘了 的景象。
7、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
8、古人描绘凄惨环境时,常用一些动物作形象的描写。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9、诗歌首句中的一个“破”字,写出了当时 的景状。
10、诗歌三四句表面写花、鸟有情而泣、惊,其实是写 。全诗抒发了诗人 的情怀。
11、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
12、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
13、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
答案:
1、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2、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3、略
4、颔联 颈联
5、杜甫
6、荒凉、萧索
7、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运用拟人,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出了诗人感伤之情。
8、猿鸣三声泪沾裳 潇潇暮雨子规啼.
9、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10、诗人自己感时恨别 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1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整 理:单培虎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评析:
诗人乘舟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练习:
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 ,回到故乡洛阳。
2、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3、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4、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或表达乡愁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5、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作者 的情怀。
6、品读本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7、写岁末年初江边景色用来感叹岁月无情,徒增游子无限乡愁的句子(或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8、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触景生情,既写出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放眼山川的宽阔胸襟。颔联完全是写景。其中“正”“悬”点示出 的情景。
9、“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
1、D
2、D
3、思念故乡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
‘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
5、客游他乡而 思念故乡的情怀
6、D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8、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9、⑴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⑵透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⑶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⑷“生”“入”用拟人手法,更有情趣。(谈出上述四点中的一点即可。)
■初中古诗词鉴赏
■整 理:单培虎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评析】:
这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后两句议论结合写景,显得非常自然。以“浮云”为喻,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不畏”二字,道出“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
【练习】:
1、下列句中的“寻”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中 “寻”的意思相同的是( )
A.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掘地深逾寻丈
2、写出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意思相同或相似的诗句(或格言、成语)。
① 。
② 。
③ 。
④ 。
3、表明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锐意进行变法改革时的抱负的诗句:
4、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5、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答案:
1、D(古代长度单位)
2、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5、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整 理:单培虎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评析:
初读之下,这首诗仿佛通篇写的是山水景物。然而细读之后,可以体会到山水景物只不过是抒情的依托,通过大海吞吐宇宙的气象,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因为这时的曹操正踌躇满志,渴望着建功立业呢!
练习:
1、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结合本课以及你所学的历史和课外阅读,谈谈你个人对作者曹操的认识。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中“其”字指什么?这几句描绘了什么景色?
4、这首诗表现诗人什么样的胸怀和愿望?
5、这首诗是一首 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 , 。
6、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 。 , 。
7、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 。 , 。
8、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但是也有两句诗是 的,这两句诗是:
9、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
答案:
1、C
2、略
3、指沧海;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容天地的宏伟气魄。
4、表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5、乐府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6、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8、描写 叙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初中古诗词鉴赏
■整 理:单培虎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评析:
诗中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翻译: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里人们加倍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经成熟发黄。
练习:
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田 家 少 闲 月,五 月 人 倍 忙。
2、最能表现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句:
3、表明全家人艰辛劳动的诗句:
4、与《买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意境相同的诗句:
5、与《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意境相同的诗句:
6、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
7、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
8、结合《悯农》(锄禾日当午)和本诗,发表一下你的感想。(不多于200字)
答案: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3、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5、家田输税尽
6、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7、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8、略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整 理:单培虎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措,但使愿无违。
评析: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练习:
1、“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一种 生活。这种生活在陶渊明的其他诗中也有表现,例如:
3、“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指的是什 ?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5、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是:
6、本诗点睛之笔的句子(反映劳作艰辛,但躬耕田园的志向不改,表达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句子或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没有改变的句子):
7、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不懈追求的句子是:
答案:
1、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2、辛苦而美好的田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
3、远离官场的污浊,在自然美好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节操。。
4、D
5、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7、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整 理:单培虎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评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押经零丁洋时所作。诗的后面附有跋语,说宋朝降元叛将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劝坚持抗元的将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录这首诗给张弘范以明志。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翻译】:
艰苦的生活经历从读书做官开始,以微薄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落,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得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
【练习】:
1、“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说说有哪两层含义?
① 。
② 。
2、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两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
B.这两句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
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D.这是文章的颈联,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
3、写出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并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4、表现诗人的英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苏教版
九年级
下册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上一个『
苏教版九年级(下)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试题
』  下一个『
2009—2010学年上期八年级语文竞赛试卷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