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中考阅读题精选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10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中考阅读题精选(九年级下册 语文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中考阅读题精选说明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妙趣横生话钥匙1.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小小的一把钥匙,与人类形影不离,是我们口袋中的必备之物,也是隐私的守护神,牵系着千门万户的温暖和幸福。可是你知道吗?钥匙的发展历史亦妙趣横生呢。  2.人类最早锁门的方式是用绳子打成错综复杂的结把大门绑紧。解铃
试题预览
中考阅读题精选
说明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妙趣横生话钥匙
1.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小小的一把钥匙,与人类形影不离,是我们口袋中的必备之物,也是隐私的守护神,牵系着千门万户的温暖和幸福。可是你知道吗?钥匙的发展历史亦妙趣横生呢。
  2.人类最早锁门的方式是用绳子打成错综复杂的结把大门绑紧。解铃还须系铃人,绳结只有打结的人才晓得如何解开。传说中的亚历山大大帝是利用我们现在所说的“横向思维”,才挥剑斩断了当时著名的弗里吉亚“戈尔迪亚诺难结”。据说解开此结者能统治整个亚细亚。
  3.此后,人们发明了锁,当然,钥匙也就应运而生了。最原始的钥匙是怎样的呢?考古人员在位于现在伊拉克赫尔沙巴德地区的亚述帝国国王萨尔贡二世宫殿废墟中,发现了一把1.2米长的木制钥匙,这把钥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这种原始的木制钥匙是一种形状类似大牙刷、一头有很多木栓的杠杆。当把钥匙插入锁眼中后,这些木栓就会嵌入锁里同等数量的槽沟中,因此转动杠杆就能打开锁眼。
  4.19世纪中期,这种最古老的锁的结构成为莱纳斯•耶鲁发明弹子锁的灵感源泉。后来发明的弹子锁,所用的是锯齿状的扁平钥匙,钥匙边缘是高低不平的锯齿和豁口,而锁芯和锁体内装有5-6个大小不一的金属弹子作为障碍物,需将钥匙作为楔子把弹子置于同一位置才能打开锁。20世纪的锁,大多以这种弹子锁作为模本。
  5.近年来,为了提高锁的安全性,逐渐出现了很多非常先进的新型锁,比如多孔锁和直边锁等。现在已经出现了电子汽车钥匙、条形码钥匙卡和建立在指纹和眼角膜识别技术上的开锁系统,我们可以用眼睛来开锁,钥匙有望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6.钥匙在其发展的历程中还创下了几个“世界之最”呢。
  7.迄今为止,世界上锁和钥匙的组合最多的,当属1787年英国发明家约瑟夫•布拉默发明并申请专利的一种新型套筒锁,它可以有4.7亿个组合。最重的一把钥匙达2吨,这把钥匙长10米,是在2008年由巴基斯坦人制造的。
  8.钥匙在物理学史上曾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9.1752年6月,美国天才发明家富兰克林正在对雷电进行研究,他推测这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于是就进行了一个风筝实验:用金属线将风筝放到电闪雷鸣的云层中,在其末端拴上一把钥匙。这样一来,一旦雨水淋湿了风筝和线,就能观察到手指靠近钥匙时引起的火花。由于有了金属丝和钥匙作为电容储存了部分电流,他并没有触电而死。富兰克林通过这个实验发明了避雷针。
  10.一些极富创造性的人总会把很多常用物品开发出各种不同的用途。一把钥匙经过改良后,可以当作螺丝刀、瓶起子、指甲锉,甚至酒精检测计。如瑞典汽车制造企业萨博公司首创了一款酒精检测钥匙,这把钥匙的顶端安有一个小型检测口,驾驶员在发动汽车前对着这个检测口吹气,一旦该装置检测出的酒精浓度超标,发动机将无法启动。
  11.人类的智慧总能创造出奇迹。未来的钥匙想必更加神奇吧!
  1.这篇选文主要介绍了与钥匙相关的哪些内容?

  2.选文第②-⑤段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3.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找出其中两种,并举例说明。

  4.第⑦段划线词语中“迄今”应如何解释?“迄今为止”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洁身自好的莲花
一提到莲花,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莲叶上滚动的露珠,也许还会想到宋代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对“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肃然起敬。
  20世纪7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叶面时发现,光滑的叶子表面有灰尘,要先清洗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而莲叶等植物叶面却总是干干净净。他们利用人造的灰尘粒子污染玉兰、林山毛榉、莲花、芋、甘蓝等植物的叶面,然后用人造雨清洗2分钟,使雨滴滑落,再观察叶面灰尘粒子残留状况。实验发现,有些植物叶面残留的污染物多达40%,而莲花等植物叶面的污染物残留比例均小于5%。这就是所谓的莲花效应。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莲花效应呢?
  通过电子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莲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微米、纳米级的超微结构。莲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并且覆盖着无数个约10微米的突包,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直径仅为几百纳米的更细的绒毛。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从而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落在叶面上,不会大范围直接接触叶面,而是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并且其能接触的点也只是叶面上若干个凸起的点。
  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努力模仿这种表面,使应用研究迅速发展。20世纪末,基于“莲花效应”的涂料陆续问世,在越来越多的建筑中得到应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周围将会出现不会脏的地板、墙壁和没有灰尘的无线电用品。
  1.第一段中写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其作用是什么?

  2.请根据第二段文意,简要解释“莲花效应”。

  3.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②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4.“莲花效应”能给植物本身带来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记叙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其后题目。
溃散的黑暗
    赵丽宏
1我的眼前闪动着一双乌黑的眼睛。在这双眼睛里,世界是一片无穷无尽的黑暗,然而它们执著地亮着,寻觅着旁人无法体会的光明。
  2大约10年前,记者吴斐告诉我,上海盲童学校有一个盲姑娘,叫杜琼,喜欢文学,喜欢朗诵散文和诗歌,很希望得到我的书。这样的要求是不能拒绝的。我把刚出版的散文诗集《人生遐思》寄给她时,心里纳闷: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怎么读书?
  3不久,我就收到了杜琼的信。信很厚,是盲文,用针在厚厚的纸上刺出来,必须用手指来读,我当然读不懂。不过,信中附了她父亲的译文。她在信中告诉我:“我朗诵了你书中的很多作品,以后我把录音带送给你。”这是我收到的第一封盲文来信。
  4她真的给我送来了录音带。那天,她由父亲陪着来到我家。如果事先不知道,我真看不出她是个盲人。那一双乌黑的眼睛,很神气地睁着,仿佛世上所有的光明都在她的视野里。她微笑着,用清脆悦耳的声音大声说话,客厅里回荡着她的笑声。她告诉我,她准备把这本书翻译成盲文出版。她这么说,我报之一笑。我问她,将来毕业了,准备做什么。她想了想,答道:“我很想到广播电台做一个播音员。我看不见,但我能说,可以把心里想的都告诉别人。我想搞盲人教育,譬如,教盲人学会用电脑,使他们能像明眼人一样面对生活。”她的这些想法使我惊讶,当时,电脑对大多数明眼人来说还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东西,她竟然已经异想天开了。这是她的美好愿望,有愿望,总是好事情。对一个盲人来说,最可怕的,大概就是对生活失去信心。而眼前的这个盲姑娘,对一切都充满了兴趣。这些兴趣,能不能将她引向理想的光明境地呢?
  5我听了杜琼朗诵的录音。她的声音柔和甜美,热情洋溢,对散文和诗的意境有独特的感悟。这声音里有一个中学生的天真烂漫,也有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对光明的憧憬,而这,决非一般的孩子所能表达。她的朗诵使我感动。
  6过了半年,杜琼打电话告诉我,《人生遐思》已经由盲文出版社出版。这消息使我感到意外,也使我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不久,杜琼寄来了书。这是一本牛皮纸装订成的书,又大又厚,没有任何色彩,除了封面上几个黑字,其余全是用针刺出来的盲文。在我出版的很多书中,这是最厚重的一本,却也是唯一一本自己无法读懂的书。书的扉页上,杜琼用针刺了这样一行字:“愿您有更多的作品滋润盲孩子的心田。”我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看到它就想起杜琼热情洋溢的声音,想起她那双乌黑明亮的眼睛,想起一个盲孩子对我的期望。
  7有时候,我很自然地会想象她的那个黑暗世界。在那个只有声音没有光亮和色彩的世界里,一个盲姑娘如何生活,如何思想?有一次,我问一个生性活泼、无忧无虑的小姑娘。她的年龄和杜琼相仿,和杜琼一样,她也有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不同的是,她的眼睛能从容地观赏世间的一切,她的视野里一片光明。我问她:“假如你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了,你会怎么样?”她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宁可死!”我心头一震。杜琼就天天生活在我想象的黑暗世界中,而她活得如此充实。生活和命运,把人和人塑得那么不同。
  8杜琼初中毕业了。她比同龄的孩子更早面临选择职业、选择谋生手段的难题。在这样的难题面前,浪漫的幻想只能让位给严峻的现实。她考进了一个医疗推拿班,她要用一双灵巧的手,驱除病人的伤痛。她常常打电话,告诉我她的学业进展,有时候还忍不住把老师和病人对她的赞扬告诉我。我为她高兴。我想,她不仅能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也能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对一个盲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很低的目标。不过我知道,在杜琼的心里,她那理想并未泯灭,它们还会像火星一样,在她的心里闪烁,只要有机会,这些火星就会燃烧成灿烂的火花……
  9花了三年时间,杜琼以优异成绩从医疗推拿班毕业了。然而她还想追求她日思夜想的文学和广播。她想报考北京广播学院,被婉拒,想报考大学的中文系,也被回绝。她还找了广播电台,想去当一个专为残疾人播音的播音员,结果可想而知,依然是失望。她处处碰壁,只因为是一个盲人,只因为她无法浏览明眼人一目了然的世界。
  10电话里,我想不出用什么话安慰她,倒是她安慰我:“没关系的,我可以自学嘛!”轻松的语调中,我感觉到的是辛酸和沉重。
  11她作了一个使我吃惊的选择——报名参加前进业余英语进修学院。学院开始想拒绝她入学,可她发誓能和其他学生学得一样好。于是她和一群明眼的年轻人一起坐进了教室。一本厚厚的英语教材,500多页,她一行字也读不出来。怎么办?她花了几个月时间,请父亲帮她读,她自己动手,用针把所有的内容都刺成了盲文。期中考试,她考了90分,期末考试,她考了96分,在班里名列前茅。当她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她的同学们对话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奇迹。
  12四年前的一天,杜琼来电话,告诉我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她已顺利通过美国一所学校所有的考核,并成为那所学校录取的第一位来自中国的盲人学生。她选择的专业是电脑。
  13于是,一个盲姑娘,打起背包,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她生活了很多年却无法看一眼的城市,孤身一人踏上了艰难的异域之路。她在电话里和我告别时,我嘴里说着祝福的话,心里却在为她捏一把汗。从此以后,谁也帮不了她,一切全得靠她自己了。
  14她到美国后的故事,大概可以写一部激动人心的小说。在陌生的土地上,她睁大着她那双乌黑的眼睛,跌跌撞撞地向前走着,没有人能阻止她追求理想的脚步。她被人歧视过,被人轻视过,也被人误解过,但是一次又一次,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是一个有骨气有能力有智慧的中国人,尽管她什么也看不见。她学会了电脑,完成了学业,做成了很多健全的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她赢得了所有和她接触过的美国人和来自其他国家的人们的钦佩和尊敬。每次通电话,我听到的都是快乐而生机勃勃的声音。有一次,她甚至告诉我,她正在设法设计一种供中国盲人使用的电脑软件。“我希望,有一天,国内的盲人也和我一样,借助电脑,和明眼人一样读书写作。这一天会有的。”她的语调,和很多年前她朗诵我的诗文时一样,甜美柔和,洋溢着热情,只是增添了很多自信。这时,我丝毫也不怀疑,她的设想,迟早会变成现实。
  15以常人眼光来看,这位盲姑娘确实是奇迹的创造者。我常想,她想要证明什么呢?她只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只想和常人一样,为这个世界增添光亮。对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来说,这是多么可贵。有些人,生着明亮的眼睛,却仿佛被黑暗包裹着,在窄小的圈子里举步不前。而在这个盲姑娘面前,无边的黑暗却无可奈何地溃散了。杜琼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努力,这个世界上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对健全的人们如此,对残疾人也一样。
  1.从记叙的顺序看,本文采用了                          。
  2.在盲姑娘一步步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的情感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盲姑娘准备把书译成盲文,我“报之一笑”;盲文《人生遐思》出版,我对她                           ;                          ,我“为她捏一把汗”;她设法设计                          ,我“                           ”。
  3.文中多次写到盲姑娘的声音,如“清脆悦耳的声音”。请再举出两例。

  4.第⑦段写到了另外一个小姑娘,有什么作用?

  5.赏析:
  (1)结合语境,品析第14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说说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妙在哪里。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7.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中多次写到盲姑娘一双乌黑的眼睛,请你也来写写这双眼睛。(不要照抄原文)

  8.请从课内外阅读积累中举一个与盲姑娘类似的事例。(不少于20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其后题目。
我用我的明媚等着你
丁立梅
她是我在住院时认识的。因阑尾发炎,我住了一阵子院。她和她的丈夫,与我在一个病房。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她的丈夫被撞成重伤。经过抢救,他虽已脱离危险,但人却沉睡不醒。医生说,他可能要变成植物人。
  这样的灾难落到谁身上,谁都要呼天抢地一番,从此,愁云笼罩,天崩地塌,生活中再没有欢乐。我见到她时,委实吃了一惊,她太时髦、太漂亮了。初冬的天,她身着一袭薄呢裙,脸上化着淡妆,口红却抹得鲜艳,像朵开得正艳的花。她把长头发盘起来,刘海鬈鬈的,覆在额前,显然是经过精心打理。
  她在病房内唱歌,唱得很开心。她讲很多的趣闻,说到开心处,大笑不已。大家看她的眼神有些怪怪的,背后没少议论,说这个女人没心没肺,丈夫这个样子了,她还有心思打扮说笑。他们还预言,过不了多久,她肯定会弃夫另嫁。她有这个条件,人长得好看,也还年轻,据说,还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大家对睡在病床上、毫无知觉的那个男人抱了极大同情,不停地感叹: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倒是她,仿佛对眼前的不堪视而不见。每天,她总要抽出一些时间,溜出医院去。回来时,手里准会带回一些“宝贝”——淘来的衣服,有丈夫的,有她的;或一些打折的首饰;或者,搬一盆花回来,一路灿烂着。花被安放在病房的窗台上,精神抖擞地开着,或红或黄,把一个病房映得水红粉黄。
  午后时光,人犯困。她把淘来的“宝贝”披挂在身上,在我跟前走起T台步,脸却朝向她的丈夫,频频笑着问他,你看我漂亮吗?很漂亮的,是不?她的丈夫自然没有反应,她却乐此不疲地走着她的T台步,乐此不疲地问着这些话。
  深夜,我一觉睡醒,发现她不在病房内。我推开阳台的门,看见她坐在阳台上,淡淡的月光,在她身上镀了一层银光。她看上去像幽暗处的瓷器,闪着清冷的光。她听到门响,转过脸来,我看到,一行“明月珠”坠在她的腮旁。她在哭。
  我愣住了。她的苦痛,原来藏在深夜里,藏在无人处。她抱歉地对我说,吵醒你了?我说,没有。我只能这样安慰她:他会醒过来的,一定会的。
  她伸手抹抹眼睛,笑了,说,我知道他会醒的。他喜欢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他喜欢我开开心心的,所以,我要打扮得好看些,用我的明媚等他醒过来。
  我为之动容。再看月下的她,身上竟有了圣洁的光芒。
  两星期后,我出院了。她送我到医院门口,把一款淘来的挂件塞到我手里,告诉我搭配什么颜色的衣服会好看。她像是对我说,又像是对她自己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漂亮啊,这样才会有好心情,好好活。
  这以后,我们也偶有联系,我打电话去,或她打电话来。每次电话里,她都兴高采烈地向我描述,她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首饰,又淘到什么好宝贝了。我的眼前,便晃着一个年轻女子,刘海鬈鬈的,口红抹得像朵盛开的花。她漂亮得让人仰视。
  春暖花开时,我把她给的挂件找出来戴上,配了她说的那种颜色的衣服,果真漂亮。电话在这时突然响起,电话那端,她喜极而泣地告诉我,他醒了!
  我笑了。这是我意想中的结果。我从来不曾怀疑过,她一定会用她的明媚唤醒他。因为生命真正的奇迹,在于不放弃,努力好好活。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记叙的事情。

  2.“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为突出人物的特征,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文中画线的句子应怎样理解?它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4.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并说出你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

议论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另一种珍爱
乔叶
①曾读过一篇小说《绿墨水》,讲一位慈父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生活而借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匿名求爱信的故事。感动之余,我忽然想到人真是太脆弱了,似乎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如果有一天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去关怀你爱护你倾听你鼓励你——人生中必定会有这样的时刻,那时你怎么办呢?
  ②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③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我不止一次为她扼腕叹息——她在“文革”初期自杀了。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音乐使她飘逸空灵清丽秀美,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的时候,她便毁了自己。
  ④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⑤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伴随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护随时都有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浇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⑥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⑦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⑧学会爱自己,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⑨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1.题目“另一种珍爱”指的是什么?“另一种”是作者相对于一般人的什么想法提出的?

  2.有人认为第③段的论据有些多余,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3.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感知第⑥段文字的内容,为其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5.作者为什么说“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一 笑
   王虎林
①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②人生于天地之间,有人称赞,就一定会有人诋毁。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难免有淫雨绵绵。这道理也许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齐老那两笑,并不容易。
  ③别人夸奖,自然欢喜,高帽子谁不愿意戴呀!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聪慧,秉赋过人,二三十岁就官拜七品县令。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尹文端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尹文端一听就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袁枚说,老师您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呀!尹文端听罢此言,很是受用。袁枚不愧为才子,对世事洞明如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一顶高帽子送给了尹文端。
  ④连自以为高明的尹文端,都做不到“人誉之,一笑”,何况普通人呢。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做到“人誉之,一笑”,那么他无论做什么都能够了然于心,淡然处世,其人生境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了。
  ⑤更进一步,如果能够做到“人骂之,一笑”,那就更是了不得了。
  ⑥有一段时期,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对此,释迦牟尼并没有恶语相向给予回击。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这时,释迦牟尼微笑着问他:“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释迦牟尼又问:“       ”这个人闻听此言,一时语塞。从此,他再也不敢谩骂释迦牟尼了。
  ⑦面对突如其来的诽谤和指责,释迦牟尼不为所动,表现出了少有的冷静与清醒。他不理睬,也不还击,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而是以他慈悲宽大的胸怀,让指责无处落脚,将谩骂化解于无形,让对方最终自惭形秽,败下阵来,而且,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⑧面对无聊的诽谤与谩骂,有时候,一笑其实就是最有力的还击。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2.联系前后文,将第⑥段中释迦牟尼的问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说说本文采用的两个事例在论证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4.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其后题目。
老水车旁的风景
梁晓声

    其实,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
    它是一处旅游地最显眼的标志。旅游地原本是一个村子,两年前,这地方被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并相中。于是在盖别墅和豪宅的同时,捎带着将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之成了小型的周庄。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城里人络绎不绝地驾车来到这里,吃喝玩乐,纵情欢娱。村里人终日里耳濡目染,思想迅速地商业化着。
    城里人成群结队地来到的时候,必会看到,在那水车旁有一老妪和一少女。老妪七十有几,少女才十六七岁,都穿着清朝的衣裳。老妪形容枯瘦憔悴;少女面似桃花、目如秋水,顾盼之际,“道是无晴却有晴”。老妪纺线,少女刺绣,成为水车的陪衬,景观中的风景。她们是景区雇来在那儿给观光客们看的,若有观光客与她们照相,或可得些小费。老妪是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在村里有一间半祖宅。村子受益于旅游业,有了些公款,每月亦给她50元。少女是从外地流落到这儿的。她的家在哪里,家境如何,身世怎样,没人知道。
    只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她们成为“同事”几天以后,老妪曾问过少女住在哪儿,少女说住在一家饭店的危房里,每天五元钱,晚上还得帮着干两个多小时的活。饭店里面有老鼠,她最怕老鼠。“就是每月150元,也花去了我半个月的工资,还得看主人两口子的眼色……”少女说得泪汪汪的。“闺女,住我家吧。我那儿就我一个人,我也喜欢有你这么个伴儿,不会给你气受。”于是,少女作为老妪所希望的一个伴儿,住到了老妪家里。
    少女脸上的笑容多了,老妪脸上的皱纹少了。熟悉她那张老面孔的人,发现她脸上几条最深的褶子变浅了,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了。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她那身“行头”显然洗得勤了。她的好心情让她的小费也多起来了。
    有好心人提醒她:“你让那小人精住你那儿去了?千万防着点儿,万一你那点钱被她偷了,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
    老妪不爱听那样的话,她爱听少女的话。
    少女常对她说:“奶奶,尽量想高兴的事儿,那样您准能活一百多岁。”
    经历了许多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孤寡生活以后,忽然有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女伴儿,老妪返老还童了似的。
    然而有一天老妪忽然失明,接着咯血了。村里不得不派人把她送到县医院,一诊断是癌症,早扩散了。那么老的人了,也只有回家挨着。
    村里的负责人就对少女说:“她都这样了,你搬走吧,爱住哪儿住哪儿去吧。”
    少女哭着说:“我不搬走。奶奶对我好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语文版 九年级 下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必修五第二单元练习』  下一个『艺体高一年级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